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话语 > 和尚在佛前忏悔的话锦集56句

和尚在佛前忏悔的话锦集56句

时间:2021-02-23 15:03

《金刚经》讲的四相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金刚经》既明真空又明妙有。

一颗火星 肉山消尽

唐时,孙咸,被抓捕到阴间,苏醒后说:“看见一人被考核善恶罪福,这人常念诵《金刚经》,但又喜欢吃肉。左边有经书数十轴,右边积肉成山,因肉多,将记重罪。不久,经堆中有一颗火星,飞向肉山,顷刻之间,肉山消尽,这人就升空离去了。”

—— 出自《续酉阳杂俎》

恭敬诵经 重见光明

明朝昆山人周少岳,五十岁忽然失明,瞳子反背,日夜黑暗一片,自谓这一世残废了。就一心皈依佛门,以消宿世怨业。

他每日清晨,恭恭敬敬诵金刚经三遍,诵时高声念诵,有客人来也不招待。如此十五年后,一天,忽然能够看到东西,一忽又看不到,心中又惊又奇,叫家属察看,见左眼眸摇动,露出一丝光线,日日增大。两月后反背的限球又转正,双眼重见光明,而且视力比年少时还好。少岳知道这是念金刚经的灵感,从此诵经更加虔诚,到八十岁无极而终。

——出自《金刚灵应》

般若功深 书经消业

李元宗,宋朝荆州江陵县人,他的女儿十三岁时,梦见一位梵僧告诉她说:「你很有善根,何不持念金刚经呢?世间善男子,善女人,每天如果能够净心诵一遍,现世中可以增加福寿,享世寿百年,命终即生天界。若能究竟般若,可以直登涅盘彼岸;如果未达经意,死后阴府也不能拘录,可以投生富贵之家,享人间福报。」她深信此话,从此每天诵金刚经三遍。

芳龄二十四岁,仍不愿出嫁。后来罹患伤寒,过了三天才死,死后进入冥府,冥王审问之后,知道她未尝造罪,看见她头顶上有佛相显现出祥光,于是就放她还阳。

临行时,冥王嘱咐她说:「你有般若功德,所以放你还阳,你的父亲所造的杀业极重,所以先减寿二纪,不久之后,就要追来对证,你父亲常常把活鱼切脍,现在已有七千余尾来诉冤索命,你回去问你父亲,是不是晚上梦见自身落入网中,白天醒来就觉得头痛?这就是鱼求报应的缘故。」

她苏醒以后,遂将此事禀告父亲,元宗大惊,答说确有其事,心里非常害怕,就偕同女儿前往天宁寺忏悔,以斋饭供养一百位僧众,并且断除荤酒,亲手敬书金刚经四十九卷。

有一天晚上,元宗梦见数千青衣童子向他礼拜说:「我们被你所杀,已向冥府诉冤索命,现在蒙你写经的功德,藉此善力,已经超离苦趣,要投生善道去了,你我的仇冤已经化解。你因写经的功德,可以增寿。」

从此以后,元宗持诵金刚经更加虔诚,活到一百二十岁,无疾沐浴而逝。

——出自《金刚灵验》

圣人指点 长斋断荤

唐朝大历十一年,周伯玉在衡州衙门做官,每日念诵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以为功课,公私忙闲,都不间断。

一日,忽见一个僧人来前,伯玉问他:“是何尊者。”僧人答曰:“吾是般若会上须菩提也,你已诵经数年,可惜不断肉食,存心求佛道的人,必须长斋断荤。”伯玉听了以后就断肉吃长斋,更加精进诵念金刚经,不论寒暑都不停止。

——出自《金刚证果》

毁经哑口 悔罪复原

唐朝鄜(音夫)州郪(音妻)县有位名叫勾龙义的人,作劳工维持生活,为人粗鲁不信仰佛教。长庆年间,有一日他的朋友生病,前往探望。看见书桌上放着一本《金刚经》,他皱了一下眉,拿起经书撕毁并随手丢弃窗外。回到家中突然不能说话,焦急地向家人指着嘴巴。后来屡次请医治疗仍然无效,妻儿认为他是中邪气,无可救药,不再请医生为他治疗。勾龙义愚昧无知,不知此是因果报应,无悔过之心。

五六年之后,偶然听到邻居念诵《金刚经》的声音,恍然醒悟,惊惕自责:唉,从前我撕毁经卷,导致不能言语,假如现在忏悔,能不能再说话。此后,每当隔壁传来诵经的声音,勾龙义耳朵贴着墙合掌细细静听,默默地忏悔,祈祷佛菩萨加持,洗涤他的罪业。

过了一个多月,他偶尔走进寺庙,迎面见到一位慈祥庄严的和尚,心中非常欢喜,向和尚顶礼。老和尚问他有何事情?他指着嘴巴示意自己不能说话,只见和尚从袖中抽出一把刀,在其舌下一割,立刻能说话了,勾龙义摸摸嘴,没有出血,也无疼痛,泪水夺眶而出,如捣蒜般磕头致谢。和尚为念诵《金刚经》,声音却和邻居诵经声一样。

不久,勾龙义又来该寺,拜访这位慈祥的和尚,僧人都说没有此人。他疑惑不信,来到罗汉殿,看见须菩提尊者塑像与那位和尚面貌相仿,这才知道那位和尚是须菩提尊者示现。于是延请画匠在家中绘制一幅尊者圣像。至诚礼拜供养,亲自书写《金刚经》终身持诵。

——出自《笔乘》

诵经一分 猎人免苦

宋朝有一名叫王将国的猎人,他的妻子纯朴贤善、敬信三宝,从没有间断念诵《金刚经》,夫妇过着和睦富足的.生活。

每次见王将国猎取很多动物高高兴兴地回到家,妻子总是愁眉不展,心中思忖:丈夫这样杀生,以后的果报很可怕。一天妻子劝告他另谋生计,不要再打猎了。王将国执意不听,一定要去打猎。妻子继续劝说:“这本经第十五分,主要讲金刚经的功德,经文很短念一遍也是很好的。”经过妻子以温和善巧的语言再三劝告,只好陪同妻子念了一遍功德品。

事隔五年,王将国身患重病,昏迷不醒中青衣鬼把他提到冥府。凄凉惊恐中,阎罗王严声厉色地说:“你生性凶暴,残杀生灵,罪如山丘,判入号叫地狱中感受油锅煎煮之苦。”此时鬼吏查了善恶薄说:“他生前曾与妻子念过《金刚经》的一分。”阎罗王稍解怒气说:“以此功德,当受一分的地狱之苦。”便命鬼卒把王将国带到油锅前,将少少的铁汁浇向他的后背。恐惧当中他惊醒了,感到背痛难忍,让妻子过来看,他后背确实有一块皮肉溃烂流浓,就象铁水烫伤一样。请了很多医生都无办法治疗。昼夜悲惨地号叫,他知道此是地狱铁汁浇淋所致,只有依靠佛法的威力才能脱离此苦。于是叫妻子沐浴、敬香,替他祈祷发愿:“从此断杀、慈悲众生,书写《金刚经》,终身持斋念诵。”妻子又将念《金刚经》的功德回向王将国,祈求三宝加持他的病马上好。晚上,王将国梦见一神僧手持宝瓶来到床前,将瓶中甘露水洒在背部说:“你的妻子为你念《金刚经》,现在你的病好了。”弥勒菩萨曰:“刀割众生身上肉 自家面上要添肥 与你黄金千万两 谁肯将刀割自皮!”

——出自《金刚证果》

亵渎经书 屡试不第

明朝时,山阴的王泮(音判),他的伯父抱着小儿在父亲身边嬉戏,偶然发现丢失了手臂上的镯子,就怀疑父亲偷走了。父亲用神明赌咒,又取出《金刚经》用脚践踏。王泮是个秀才,屡次考试不第。一天,早晨出城外,看见两位白须老翁在说话:“秀才王泮,本应登第,因为他父亲亵渎《金刚经》,现在已经削去功名了。”王泮回家问父亲,知道了缘由,就到佛前忏悔,书写《金刚经》一部,后来考试登榜贤书。想再写一部,未能完成,去竞考春官(掌管朝廷礼节的官员),落选。后来继续写完全经,才成为进士。

——出自《巾驭乘续集》

降伏湖神的经师

晋朝时,扬州江畔有一座亭湖神庙,传说湖神非常严峻凶猛。

当时有位婆罗门僧,名叫法藏,善持神咒,辟除邪毒,颇有灵验。有位小僧跟随法藏学咒,数年有成,也能降伏种种邪毒。

小僧仗恃神咒有验,来到亭湖庙投宿,准备诵咒以降伏湖神,却不料忽然暴毙。法藏获悉爱徒死于庙中,非常忿怒,立刻赶到亭湖庙去,不料也死于庙中。

与法藏住在同一寺内,有一位平日专持金刚经的和尚,听说他们师徒都先后暴毙,特地来到亭湖神庙,黄昏时分,开始诵金刚经,到了夜半,听到呼呼风声,出现一个高大魁伟的怪物,眼光如电,长牙利齿,状甚狰狞恐怖,并且不时现出种种神变,作势唬人。

但是,和尚神色泰然,仍旧不停地诵经,毫无畏惧之色。

怪物慑服于和尚的威仪,右膝著地,双手合掌,非常恭敬的跪在和尚面前,聆听和尚诵经。

和尚诵毕,开口询问道:‘檀越是什么神?刚才凶猛异常,现在为什么又如此恭敬?’

神说:‘弟子是湖神,因恶业所感,故得如此凶猛的形相,平日非常敬信经师。’

和尚又问道:‘你既然敬信经师,为什么使两位法师暴毙?’

神回答说:‘他们不持诵大乘经典,只是怀著嗔恨之心诵咒,他们见到弟子,便开口谩骂,想要降伏弟子,由于弟子的形相凶恶,使他们惊怖而死,并非弟子弄死他们的。’说完后向和尚顶礼而退。

住在附近的人因两位法师死于神庙,都以为经师也难以活命,第二天一大早相约前往看个究竟,想不到经师竟然平安无恙,而且仪态安然自若。

和尚将全部经过告诉他们,大家无不赞叹道:‘般若威力无穷,如来一代圣教果然名不虚传!’此事传播远近,闻者皆称不可思议,因此发心持诵金刚经的人很多。

诵经须专心

明朝嘉靖年间,少保戚继光,平日持诵金刚经,在行伍间仍不稍停辍。他担任副总时,有一天晚上,梦见一位阵亡的士兵向他说:‘明天叫我的妻子到您这儿来,请您为我诵金刚经一卷,以便度脱。’

第二天早上,那个士兵的妻子果然前来,一如梦中所说。戚继光当天早上就为他诵经,夜里梦见那位士兵向他致谢道:‘感谢主帅您亲自诵经,因为中间杂夹有“不用”二字,我虽然可以脱离痛苦,但尚不能超生。’继光深感惊讶,他回忆诵经的时候,夫人曾命婢女送茶饼来,他挥手拒绝,虽然没有说出口,但是意思是‘不用’。

继光再度闭户虔诵,又梦见士兵向他致谢,说已经超升了。

他时常将此事告诉幕客,终于被传扬开来。

冥府敬重金刚经

杨炎,宋朝人。有一天梦见父母向他哭泣,他问父亲说:‘佛家及道士超度的功德及冥纸金箔有没有用?’他父亲说:‘有用,但是冥间最重视金刚经,若是能够为我们印一千本施送,功德最大。’杨炎于是就遵嘱印经施送。

诵经度蛇

唐朝元和十五年,越人吴可久,住在长安,他和妻子都信奉摩尼教。过了一年多,妻子暴死。

三年后,吴可久梦见亡妻托梦告诉他说:‘我因为邪见堕落为蛇,在皇子陂浮图下,明天就要死了,希望你延请僧众到那里去诵金刚经,使我能够脱离恶趣。’他在梦中不信,还叱责她一番,妻子大怒,吐唾沫在他的脸上,他惊醒以后,感到面部肿痛难忍。

他的亡妻又托梦给他哥哥说:‘你弟弟的面肿,可以摘取花园中的龙舌草捣敷,就可痊愈。’他哥哥将梦中的话告诉他。他到花园拔来一试,果然立刻痊愈。

翌日早晨,他兄弟俩一同前去延请僧众诵念金刚经,过了一会儿,看到一条大蛇从塔中出来,昂起头来看一看塔,诵经完毕,蛇就死了。可久从此信佛,并且经常持诵金刚经。

任五娘杀生遭恶报

唐朝龙朔元年,洛州景福寺有位比丘尼,她的侍僮名叫任五娘,死后家人为她立了灵座。经过一个多月,她的妹妹和弟弟在夜里听到灵座上传出呻吟的声音,觉得很奇怪,追问何故?

她说:‘我是五娘,生前犯下五种重罪:一是不应在寺中胡作非为。二是喜吃牛肉。三是作贱五谷。四是浇泼羹汤,误杀虫蚁。五是将活鱼烹煮,又杀螃蟹涂疮,杀生无数。被我所杀害的众生,都向冥府投诉,要我逐一偿报。我被冥王判入刀山、剑树地狱,一日一夜之间万死万生,受苦无量!现在我身上插了七把刀,痛入骨髓。’

说到这儿,她又痛苦地呻吟了几声,才继续说下去:‘我请问鬼吏,有什么办法可以免除这些痛苦?鬼吏告诉我说:“你生前所造恶业深重,故受地狱之苦,若想脱离,必须有阳间孝顺的子孙,为你写金刚经七卷,藉此功德,才可以出离地狱。”我说:我没有子孙,家中只剩弟妹,恳求让我回去探望他们。后来特蒙冥司允许,求你们念在骨肉之情,把我生前遗留的衣物变卖,将所得的钱财舍入净土寺,恳求宝献大师为我写金刚经七卷,并亲自在佛前,替我忏悔杀生及种种无边重罪,使我早离地狱之苦。’

她的家人依照她的'嘱咐去做,宝献大师刚写得一卷,就听到她欣喜地说:‘冥司狱吏已禀奏冥王,抽出插在身上的一把刀。’写经七卷圆满,身上插的刀就全部抽离。

最后一次来报时,她说:‘现在藉此七卷金刚经的功德,所有向我索债的生灵,均得解脱,已托生善道。我的罪业消除,已出离地狱,亦将托生善道,特别来向你们拜谢辞行。’

此事是吴兴人沈玄法所说,与净土寺智整和尚所说相同。

功德经就是金刚经

宋朝范文正公仲淹,他的母亲去世后二十一天,梦见亡母哭著对他说:‘我因为在阳间造恶业,被泰山府君羁押,日夜受苦难言。你素来非常孝顺,希望你诵念功德经,超拔救度我的罪业,万勿迟疑,要不然我会永远堕入地狱,受苦无量。’

亡母离去不久又回来嘱附说:‘功德经就是金刚经。’仲淹惊哭而醒,于是沐浴斋戒,亲自前往玄墓禅林,延请僧众诵经七天。

到了第六天晚上,又梦见亡母来向他说:‘因为你至诚礼忏,感动了观世音菩萨,特别示现下凡,持诵了半卷,我不但消除宿世的罪业,并且得以生天,这都是佛力所赐。明天早上,你进入经堂询问,就可以知道了。

仲淹等到超荐法事完毕后,厚礼酬谢众僧,并且询问第六天有持经半卷的是那一位?

大众惊讶的表示:‘都是照数诵经,那有只持半卷的道理?’

旁边有一位和尚从容的告诉他说:‘昨天大众诵经,我倚立默看到第十六分,忽然大人您来拈香,我便返回厨房,现在承您问起,才敢据实禀报。’

仲淹听完后,马上叩头下拜,那位和尚连忙说:‘莫!莫!’忽然腾空不见。寺中的僧众及在家居士都赞叹瞻仰,敬佩不已!仲淹于是创建‘莫莫禅堂’,以志灵异。

经现祥光群贼悔过

邢行立,唐朝陜州人,以经商为业,但不识字。长庆初年,他的一位好友教他念金刚经,一字一句的口授,经过一年,他才能背诵,从此每天焚香持诵,一天一遍。

有一次,他携带布帛三百贯前往同州贩卖,途中经过山岭,遇到十多个盗贼,行立赶紧弃货逃命,那些货物只不过五六十斤重,而盗贼竟然拿不动,大家面带惊色,追赶行立来询问。行立解开货囊,指著金刚经说:‘我想这一定是此经的神力所致。’

这时,金刚经现出五色祥光,所有的盗贼见状都合掌悔过,并给他数千钱,向他请了这本经卷。大家一同发誓,以后永远不再作盗贼,并且要终身受持经卷。

至心诵经终得返国

韦克勤,唐朝京兆人,幼时常诵金刚经,跟著军队讨伐辽东,战败后被留在高丽。

贞观年间,太宗征辽,克勤想趁著黑夜投奔官军。他走出城外全是高丽村落,一来路径不熟,二来昏黑不辨方向,于是至心念诵金刚经。不久,看到前方有火把引导,他跟在火把后面走,终于回到官军的营房。

克勤后来任官中郎将,经常把这件往事告知亲友,劝他们持诵金刚经,闻者莫不赞叹地说:‘般若威神之力不可思议!

1、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像森罗,一时皆现。

2、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3、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4、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5、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6、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7、凡学佛贵真实不虚,尽除浮奢,志愿坚固,莫贪神通巧妙,深信因果,懔戒如霜,力行不犯,成佛有日,别无奇特。本来心佛众生原无差别,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有何修证?今言修者,盖因迷悟之异,情习之浓,谬成十界区分。倘能了十界即一心,便名曰佛。故不得不尽力行持,消除惑业,习病若除,自然药不需要。古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喻水遭尘染,一经放入白矾,清水现前。故修学亦如是,情习如尘,水如自心,矾投浊水,浊水澄清。凡夫修行,故转凡成圣也。

8、“要知今日之人,未能进步者,病在说食数宝,废弃因果律仪,此通弊也。若禅者以打成一片之功夫来念佛,如斯之念佛,安有不见弥陀?如念佛人将不念自念寤寐不异之心来参禅,如斯参禅,何愁不悟?总宜深究一门,一门如是,门门如是。果能如此用功,敢保人皆成佛,那怕业根浓厚,有甚习气不顿脱乎?此外倘更有他术能过此者,是则非吾所能知也。”

9、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10、“吾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从平实处行得亲切,才有少分相应,才不至徒托空言。平实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贪、戒嗔、戒痴、戒杀、戒盗、戒淫、戒绮语、戒妄语、戒两舌、戒恶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谈。可是果能真实践履,却是成佛作祖的础石,亦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

11、教化人不在于多谈,行为好,可以感动人心。如《怡山文》所说‘若有见我相,乃至闻我名,皆发菩提心,永出轮回苦’。你行为好,就是教化他,不要令人看到你的行为不好,而生退悔心,这会招堕无益。

12、修道如栽田,谷子变秧,插秧成稻,割稻得米,煮米成饭。佛性如种子,众生本性与佛无异,自心是佛,故曰佛性,这种子和秧稻米饭相隔很远。不要以为很远,就不相信这种子会成饭。成佛所以要先有信心,即把种子放在田里,等它发芽变秧,这时间又怕焦芽败种,错过时光,就是说修行要学大乘,勿误入小乘耽误前途。插了秧以后要锄草,等于修道要除习气毛病,把七情六欲,十缠十使,三毒十恶,一切无明烦恼都除净,智种灵苗,就顺利长成,以至结果。

13、更须自己勤奋。不可依赖他人。阿难尊者以王子佛弟。舍其富贵。出家从佛。希望佛一援手。即得超登果位。讵知仍须自己悟修。不能假借。

14、起行宜辨正助,或念佛为正,以余法作助,余法都可回向净土。念佛贵于心口不异,念念不间,念至不念自念,寤寐恒一,如是用功,何愁不到极乐……

15、圣之与凡,唯心之垢净而现。六凡心垢故,则现六道善恶罪福等相。四圣心净故,则现威德自在光明赫奕、慈容德相。故经云:“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是故苦乐由心,炎凉自我。自心作业,自身受报。唯圣与凡,但问自心可矣。

16、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摄心。妄心若摄,分别不起,爱憎自无。种种恶业,何由而生。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当知摄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断除贪嗔痴,则诸恶不起。自能众善奉行。故摄心二字岂独挽救人心,维持世道。果能摄心一处,无事不办。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17、法是体,世法是用。体是理,是真谛;用是事,是俗谛。要知二谛圆融三昧印的道理,不融通就落于偏枯。如离体表用,是凡夫凡情;离事讲心,是不明心地。真俗二谛,名目很多,真是体,俗是用;戒定慧体用都得,都是一个心地中生出种种名字,若能融会贯通,则条条大路通长安。

18、修行要在动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来闭起眼才算修行,要在四威仪中,以戒定慧三学,除贪嗔痴三毒,收摄六根如牧牛一样,不许它犯人苗稼。

19、人命无常,朝存夕亡,如石火电光。

20、美女在前,则以为一枝花,其实,迷魂鬼子就是她。

21、善用心者,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

22、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可见有淫就有生死,断淫就断生死。

23、时光长短,唯心所造。一切苦乐,随境所迁。

24、时间是刹那刹那的过,刹那刹那的催人老。

25、有智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

26、古人说:“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27、禅是静虑,要在静中思虑好歹,择善而从。

28、精进勇猛,有大愿力,难的会变为易。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变为难。

29、有憎爱心,就有烦恼;憎心一起,道心就退。

30、生命可置之度外,因果不可昧于毫厘。

31、生日又云母难日,自哀未遑,切不可作寿庆贺。

32、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乐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以持戒清净自心,以布施解脱自心。

33、坐禅要晓得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养,小则害病,大则着魔。

34、用功的人要善于调和身心,务使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我无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机。

35、中下根人,常被境风所转。境风有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行人遇着利风,便生贪着;遇着衰风,便生愁懊;遇着毁风,便生嗔恚;遇着誉风,便生欢喜;遇著称风,居之不疑;遇着讥风,因羞成怒;遇着苦风,丧其所守;遇着乐风,流连忘返。如是八风飘鼓,心逐境迁,生死到来,如何抵敌?

36、凡当参学,要有三样好;第一要有一对好眼睛,第二要有一双好耳朵,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好眼睛就是金刚正眼,凡见一切事物,能分是非,辨邪正,识好歹,别圣凡。好耳朵就是顺风耳,什么话一听到,都知道说的什么。好肚皮就是和弥勒菩萨的布袋一样,大肚能容撑不破,遇缘应机,化生办事,把所见所闻作比较研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7、世尊所说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是为了你我的贪嗔痴三毒。三藏十二部的主要内容就是戒定慧,就是因果。使我戒除贪欲,抱定慈悲喜舍,实行六度万行,打破愚迷邪痴,圆满智慧德相,庄严功德法身。若能依此处世为人,那真是处处总是华藏界了。

39、静坐之重要:妙法莲华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因为静坐这一法,可以使我们脱离尘劳,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圆明,生死了脱。一须臾者,一刹那之间也。若人以清净心,返照回光,坐须臾之久,纵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种,自有成就之日。若是工夫得力,一须臾之间,是可以成佛的。

40、何谓戒定慧?防非止恶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曰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曰慧。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即由定生慧。

41、修行用功,贵在一心。

42、凡夫的境界,总是贪染财、色、名、利。

43、因为你我无始以来,被七情六欲所迷,从朝至暮,总是在声色之中过日子,所以沉沦苦海。

44、年轻不知好歹,把宝贵的光阴混过了,老病到来,死不得,活不得,放不下,变为死也苦,活也苦。这就是“早不预修,年晚多诸过咎。”

45、年老的人死在眉睫,固要猛进;年轻的人亦不可悠忽度日。须知“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总要及早努力,方为上计。

46、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47、学佛当以明心见性为本,断恶修善为行。

48、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

49、能不起分别心,无心任运,就不生烦恼;心若分别,即成见尘,就有烦恼,就被苦乐境界转了。

50、众生习气毛病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就有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这是佛的'善巧方便。你有什么病,就给你什么药。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51、凡自性不明的,都在五欲中滚来滚去。五欲是财、色、名、食、睡。由此五欲生出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七情又捆五欲,因此生死不了。

52、食也有利有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古人一心在道,野菜充饥,必定菜根香。如潭州龙山和尚那样:“一池荷叶衣无数,满地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53、世间七珍,虽称为宝,享乐一时,毕竟成空,只能养生,不能脱死。若佛三宝,则能息无边生死,远离一切大怖畏故,永享常乐。

54、参禅念佛都是入道妙门,不分高下,可以互通,圆融无碍。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与净本相辅而行。

55、不论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总要认定一门,蓦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今世不成功,来世一样干。沩山老人所谓:“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56、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参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者,净中之禅,禅与净,本相辅而行,奈何世人偏执,起门户之见,自赞毁他,很像水火不相容。

57、凡关世道人心者,莫不疾首痛心,力求和平挽救人心,使归正轨,重仁慈不重武力。勿贪口腹,见利忘义,则杀心不起。杀机若息,劫运潜消矣。

58、五戒者,一杀戒,二盗戒,三淫戒,四妄语戒,五饮酒戒。此五戒名曰学处,又名学迹,是在家男女所应学故。又名路径,若有游此,便升大智慧殿,故一切律仪妙行善法,皆由此路。又名学本,诸所应学,此为本故。又名五大施,谓以摄取无量众生故,成就无量功德故。

59、人心不古,置因果于罔闻,那知因果理彻,如影随形,如响斯应,若深信之者,人心则不改而善。纵遇顺逆之境,必无忧喜。当知现生所受,或遇兵刀水火劫贼等事,皆由自造。

60、人的投生,起首由于淫欲,及至出生后,就以财为主。广慧和尚劝人疏于财利,谓:“一切罪业,皆由财宝所生。”所以五欲第一个字就是财。人有了钱财,才有衣食住,才想女色,娶妻妾。人若无财,什么事都办不成,可见财的厉害了。

61、妄想来了,就让它来,我总不理会它,妄想自然会息。

62、你我都是一个心,只因迷悟而不同。

63、人身造化和天地一般,身心动静、行住坐卧,要顺时调护。

64、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乐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以持戒清净自心,以布施解脱自心。

65、能动静忘怀,利水清月现。

66、修道人切记。不要和任何人有污染的因缘,这样会纠缠不清,令你堕落。

67、修行就是要“养拙”,“拙”就是很笨的意思,修行要越笨越好,笨得什么也不知,一点妄想也无。

68、吃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69、真正修道人,“举动行为管自己,行住坐卧不离家”。不要做镜子,专照人家,不照自己。

70、有所执着,就是人心。无所执着就是道心。

71、欲要人不死,先做活死人,现在把自己当作死了一样,也就是不贪、不瞋、不痴。

72、切记。不要一天到晚,想神通,想开悟,那是修道的绊脚石。

73、我们在修道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不争”,不争是不和任何人争长论短,争是争非。

74、修道人就是不为自己讲道理,不狡辩,不谈是非。

75、修道人住在一起要少讲话……修行人的秘诀,就是要少吃,为什么?因为少吃少生欲念,少欲就能知足,知足就能常乐。

76、修行人,主要能忍骂、忍打、忍冷、忍热、忍风、忍雨、忍饥、忍渴。

77、修道人无论用什么功,念佛,念咒……都不要贪求快,你想很快成功,就是一种贪心,有了贪心,就障碍智慧、灵感与自性光明。

78、舌有说法的功德,也有说是说非的罪过,若是不说法,而说是非,或说邪言邪语,那就是一万二千的罪过。

79、忍是无价宝,人人使不好,若能会用它,万事都能了。

80、修道人要忍人所不能忍的事,要让人所不能让的物,要吃人所不能吃的饭,要穿人所不能穿的衣,总而言之,需要受人所不能受的。

81、我们无论什么也不能贪,要知足,要能忍,但这个无上妙法,人人都把它忽略了,所以不争、不贪就能福寿无边,你要是争、贪、搅、扰,就罪孽不少,要想出离三界,也是无有是处的。

82、我们人不能挨骂,若有人骂我们,我们能受,这就是有德行。

83、布施于人,就等于布施自己,功德是不落空的。

84、众生为什么没有福报?因为不种福田的缘故,那么到什么地方去种福呢?就在佛、法、僧三宝面前种。

85、你念佛,佛也就念你,就如给阿弥陀佛打一个无线电报,这叫感应道交,这才是老实念佛。

86、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

87、持名念佛就像拿着东西似的,总也不把它放手,故天天都要念:南无阿弥陀佛。

88、我们这儿一念佛,阿弥陀佛那个地方的电话就响了。

89、古人说:“君子造命”。有道德的人,正人君子,是可以改造命运,超出命数之外。为何不吉祥,就是心里不吉祥,种下恶因,当然有恶报。若能改过从善,便可趋吉避凶。

9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91、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9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93、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94、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95、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96、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97、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98、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9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100、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