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下面是论语中精辟的句子,请参考!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章、492篇,首创 “语录体” 。是中国现代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齐论》则在汉魏时期失传。
论语中精辟的句子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朝闻道,夕死可矣。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11、巧言令色,鲜矣仁。
1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5、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1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8、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19、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0、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4、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1、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3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0日):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孔子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一起来看看孔子的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4、——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5、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6、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孔子
7、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9、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
10、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
11、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13、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孔子
1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15、不迁怒,不贰过。——孔子
16、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1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18、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1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20、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
21、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解释: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作出成绩来。
22、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
2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2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5、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2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28、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34、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
3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8、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39、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40、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4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
42、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4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4、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4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4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49、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50、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而改节。——孔子
和孔子有关的6个寓言故事
【一、满而不覆】
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
孔子曰:“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座右。”
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
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
弟子问:“敢问有保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
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二、善与人交】
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
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
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
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三、君子之态】
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曰:“给她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曰:“再给她二斗四升。”
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
孔子曰:“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四、失人失言】
孔子曰,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
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
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
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
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
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
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五、自强不息】
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
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
有位弟子催促孔子曰:“咱们快点走吧。”
孔子曰:“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
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六、处事圆明】
孔子问礼老子。
辞行时,老子对他说:“富贵之人送人以财,仁义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贵,就窃用仁人的名义送你一句话吧:头脑聪慧、洞察一切反而濒临绝境,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己。”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宽则得众,苛则失人。
胸无渣滓自会处世圆明,眼无成见才会学富五车。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1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5、朽木不可雕也。
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7、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9、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0、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1、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3、巧言令色,鲜亦仁!
24、子不语:怪,力,乱,神。
25、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26、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27、食不语,寝不言。
2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0、朝闻道,夕死可矣。
3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32、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3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4、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35、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36、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37、德不孤,必有邻。
38、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39、寝不尸,居不容。
40、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41、未知生,焉知死?
42、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43、君子周急不继富。
4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7、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5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4、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