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儿童心理专家最近在调查中发现,孩子最感恐惧的是家长会对他们说出如下的话:
1、“傻瓜、没用的东西,孩子最怕听的10句话。”
2、“你简直是个废物。”
3、“你可真行,竟能做出这种事情。”
4、“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5、“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6、“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7、“求求你别再这样做好吗?”
8、“你若考了一百分,我就给你买……”
9、“你做这种事,真让我伤心透了。”
10、“你又做了错事,简直是坏透了。”
专家认为,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
轻易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是非常可怕的.。“傻、呆、笨、坏”,在孩子的心中是最严厉的判决,无情地将他们变成了一个家庭或学校的“另类”,在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同时,他们的心灵世界也会变得一片灰暗……
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列入“笨孩子”之列,但他母亲一直在鼓励他,说他会成功,终于,爱迪生成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我们许多家长缺少发现,缺少培养的方法,而使“天才”与自己的孩子擦肩而过。
一、孩子最怕听到的话
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单纯、最不应受到伤害又最容易被伤害的群体。弱小而又敏感的他们对大人的评价已经可以形成一种心理反应。你的肯定会让他/她心花怒放,你的一句无心的责备,也会在他/她幼小的心里形成难以磨灭的阴影。
为了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一份快乐的记忆,请不要对他们说以下的话:
1、“傻瓜、没用的东西。”
2、“你简直是个废物。”
3、“你可真行,竟能做出这种事情。”
4、“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5、“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6、“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7、“求求你别再这样做好吗?”
8、“你若考了一百分,我就给你买……”
9、“你做这种事,真让我伤心透了。”
10、“你又做了错事,简直是坏透了。”
专家认为,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轻易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是非常可怕的。“傻、呆、笨、坏”,在孩子的心中是最严厉的判决,无情地将他们变成了一个家庭或学校的“另类”,在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同时,他们的心灵世界也会变得一片灰暗。
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列入“笨孩子”之列,但他母亲一直在鼓励他,说他会成功,终于,爱迪生成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我们许多家长缺少发现,缺少培养的方法,而使“天才”与自己的孩子擦肩而过。
二、早教的三种心理误区
“早教”创造了“神童”的传奇,让父母们趋之若骛。
专家提醒:“求早”、“求快”、“求全优”是父母在早教中容易陷入的3种心理误区。
早教是当前最热门的一个教育话题,各种早教机构、早教方式零零种种,父母们应接不暇。方式科学的早期教育确实能让孩子出类拔萃,优人一等。生活中我们也的确看到了各种“小神童”和“小天才”的案例。
正是因为早教有这样的“神奇功效”,让许多父母不再用一种理性、平和的态度看待孩子,认识教育。“求早”、“求快”、“求全优”是现在父母们在早教中容易就犯的3种急功近利心理。
1、“求早”——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要求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不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的希望。正因为一些父母心愿过强,于是便有了“教育越超前越好”一说,早期教育进入家庭就“演变”成了“超早期的行为能力训练”。
任意超越孩子年龄阶段的训练教育是目前不少家庭还没有完意识到的教育误区。父母们在孩子的智力和行为活动能力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时,就急急地进行所谓的“智力开发”,要求孩子做一些“高难度”动作训练:出生2、3个月就训练孩子练习走路;2、3岁时开始教孩子识字、算术;到了4、5岁,小学
更有一些父母执意主张提早孩子的入学年龄,由此也引发了育儿网上妈妈们关于早读书是否好的讨论。
专家分析: “求早”未必好
针对父母们在早教中的“求早”心理,儿童心理及教育专家们颇感忧虑。他们认为,过早的训练和学习违反幼儿认知心理发展的自然进程。
一个人的成长总是从无知到有知,从少知到多知、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父母早早地进行所谓的智能开发和能力训练,不仅剥夺了孩子童年应有的快乐,增加他们学习的负担和压力;更严重的是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尝到了失败和不成功的负面情绪体验。
这种“早期教育”不仅达不到父母们预想的效果,孩子还可能因为过多感受失败的沮丧,限制潜能的发挥,也易造成儿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在体力、心智、能力、性格和气质等方面发展迟缓和压抑。
专家解语:
教育孩子的关键首先是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适时教育。
2、“求快”——“拔苗助长”危害大
长大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如同小树苗有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一样,孩子也是慢慢长大的。
小时侯,我们会笑话成语故事中那个为了求快而去“拔苗”的农夫的愚蠢。有一天自己有了孩子,也许也会像那个农夫一样因为盼望自己的“麦苗”快快长大,而去做拔苗的动作。
当孩子降临到这个世界,一些父母便设计了“宏伟的”教育计划:婴儿期故意让孩子哭,训练孩子的肺活量;3、4岁就强迫他们弹琴、学画、学书法……希望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快速打造成出一个“小神童”和“小天才”。
专家分析: “求快”出于父母的功利心理
早教中父母出现的“求快”心理很多半是出于害怕孩子落后和成人的功利心理。在父母中,尤其是在城市父母中有一种强烈的教育攀比心理。别的孩子学什么自家的宝贝也要跟着学,并且孩子学习的快慢就是衡量孩子智商的标准。
不同的孩子有他智能的强项和弱项,学习的时间和方式也各有不同。如果父母们一味地求快,认为早早让孩子学文字、算术,他今后的学习成绩一定会好,却不知这样的做法直接破坏了孩子的自然成长过程,可能引发孩子以后的极度厌学情绪。
专家解语:
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对于孩子的学习和认知切不可求之过急、过早,需平和心态,理性看待。
3、“求全忧”—— 世界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教育出一个“完美无缺”的孩子当然是父母们心目中的最高目标。可是,事情总有愿违的时候,在成长路上孩子难免失败和错误。当他们表现出这不好,那不好时,性急的父母会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悲哀,这种悲哀进而上升为用一种激进的方式让孩子“长记性”,样样做到最好。
专家分析: “求全优”是一种非理性的心理
想想我们自身吧,不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希望孩子样样都是最出色的,包含着父母一种非理性的教育心态。
上个世纪末,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提醒我们:孩子生下来就并非全优。一些智能天生会比较出色,也有一些智能会比其他人逊色。我们要承认每个孩子的智能框架各不相同,8种智能有长有短正构成了孩子的个性和特点。
专家解语:
培养孩子“全优”不太现实,不如多花些时间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总之,早教不是生产天才和神童万能法。养育聪明宝宝的关键还是要从孩子生长的自然规律出发,了解孩子的优势,让他发挥最大的潜能。
知道你的目标是什么
为了保证你对孩子们说话的时候的效率,你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你是想要孩子们真正将你的话听进去还是仅仅只是让孩子们听到你说的话,这有很大的区别。
当你想要让孩子们听到你说的话的时候,你可以将重点放在将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让你感觉到孩子在听你讲话。换句话说,当你想要让你的孩子听到你在讲话中的时候,你的重点是你自己。
当你想要让孩子们按照你所的去做的时候,你会无意识的想要知道孩子们是不是将你的话听进去了。换句话说就是你的关注点在其他人的身上。
四种让孩子听你说话的小贴士
A.给孩子们转移注意力的时间
当一个人几种注意力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管是玩耍,哭泣,抱怨,修理汽车,阅读,还是做饭,他们都不能立马就听到你在讲什么。在你讲话之前,先观察孩子在做什么。成年人和儿童一样,需要几秒钟的时间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这样他们才能将注意力放在你身上。
B.不要和正在哭泣的孩子讲话
对着一个正在哭泣的孩子说让他们不要哭了不仅仅是没有用的;同时还会传递出一种沉默的信息,“我现在要说的事情比你的感受还要重要。”你可以静静的等待,直到孩子们的哭声开始慢慢变小的时候再和他们说。
C.慢慢的说,并且在说话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停顿
当父母说话的语速太快的时候,孩子们会无意识的产生一种听不懂的`感觉以免自己受到冲击。在和别人讲话的时候,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不要有过于激烈的情绪。确保给他们一些消化你刚刚讲的事情的时间,然后再开始接着讲下面一件事。
D.注意并且调节肢体语言
注意孩子的肢体语言是一种确定孩子们是否将你说的话听进去的很好的方法。如果孩子们没有将你说的话听进去的话,不要责备他们,也不要提醒他们,他们的身体正在做什么来引起他们的注意。相反,你应该调整你正在做什么。在和孩子们说话的时候,你可以给他们一些眼神交流,或者是轻轻的碰他们的肩膀来和孩子们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