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可以说是佛教史上影响最大的经典,包含了大乘佛教般若学说的精华。下面是诵《金刚经》偶得,一起来看一下吧。
《金刚经》为什么说,在无量百千万亿劫中,每天用三条恒河沙子数那么多的身命布施,或于无量阿僧祗劫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或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聚持用布施,其福德皆无不如听闻读诵演说《金刚经》?为什么说诵持《金刚经》仅仅一四句偈,其福德就超过前者百倍、百千万亿倍、乃至一切不能比拟的倍数?
这是《金刚经》在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吗?非也!这是毫不夸张的真实语、不诳语!为什么呢?答案仍在《金刚经》中:“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这就是说,如果认为福德是实有其性的,而著相修行,那福德就落于多少相对的二元对立之中,纵多有限,终归梦幻;若能了知福德即非福德性,福德本无,万法本空(自然包括一切因缘及空亦空),如赵州茶、云门饼、老僧鼻孔、狗子佛性,一般皆无,而修善法,所谓善法,亦非善法,那福德之“多”,就超越了多少相对的二元对立,成为绝对的“多”,不可思议,无量无边无穷大的“多”。绝对的“多”与相对的多相比,结果如何呢!结果是超绝了一切夸张和比较:前者永远是后者的无穷倍,两者无法相比例,是真正的无比。
这就是“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的道理。所以佛法称为“法力无边”、“无量福田”没有丝毫的夸张。而无量福田、无量光寿、无上遍正觉、真如、自性、如来藏、毕竟空、缘起性空、无、法身、般若、涅槃等等,指的是一回事,即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这本来面目一切具足,是个绝对的无穷大的大福德藏、大功德藏、大能量藏、大法力藏、大神通藏、大智慧藏、大解脱大自在大极乐藏,《金刚经》揭示了这一真理,受持读诵《金刚经》,当然必定会感得此自性之果,这是因果律之必然。所以《金刚经》说:“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云何名自力
禅宗特强调自力,那么云何名自力?依《金刚经》义,就是“如来说自力者,即非自力,是名自力”。可见这个“自力”,并非世情俗见习以为常、以讹传讹的与“他力”、“佛力”相对待的一己之力、个人之力,而是超绝自他生佛相对待的自性自觉之力。这是绝对之力,生佛不二之力。
强调“自力”修行,也决非世情俗见所讹传的就得不到佛菩萨的加持。恰恰相反,强调“自力”,因为最符合十方三世诸佛本怀,最相应于宇宙人生的究竟真理、本来面目,故而得到的加持力是最大的、无可比拟的,是一切世俗情见所执著之自他相对、我法纷然的所谓“他力加持”、“佛力加持”所无法望其项背的.!这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的道理,与《金刚经》所说福德大小多寡之理是一致的。而诸佛如来称为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也正因他们是宇宙人生真理的化身、法的化身,他们又怎么会不加持禅门正见弟子呢? 得不到加持的只怕是那些执著世情俗见的人,以与真理不相应故。对于打着佛法旗号而大肆兜售“西北酆都”之恶法(柏林寺格应大师偈:“……众人们,齐抄近, 西北酆都往里进。光明大道无人走,遍地小道人抄近。”见《禅》1999年第三期《格应大师》),倒垃圾、泼脏水、下蛊毒者,诸佛如来必以加持力打扫灭除之,普贤菩萨行愿曰:“欲行恶法,皆悉不成!”
《金刚经》云:“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如来悉知悉见。”“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外,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这是世尊反复强调如来大力加持并授记于诵持者,何况悦乐佛心、自力参究的禅门弟子呢。
云何名次第
修行悟道,有无次第?依《金刚经》义,应当说:“若次第实有者,如来不说次第,以次第无故,如来说名为次第。次第者,即非次第,是名次第。”
譬如射击训练,有哪个教练会教运动员从一环打起,打不中一环不许打二环,打不中二环莫想打三环,四五六七、八九十环,亦复如是,前环不中,甭打后环?天下有这种花丽狐哨、瞎耽误功夫的教练么?不难想见,所有的教练都是从一开始就告诉运动员说:“射击的目标是十环,切莫退而求次!必须从一开始就瞄准十环,心、身、手、眼,必须念念与十环相应,这样的一朝一日,你才能‘砰”的一声,亲身体验射中十环的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学佛参禅之道也是如此,一地十地、初重牢关,无非是虚梦中阶梯,何曾实有?犹如一环十环,貌似射击之次第,实乃激发兴趣、检点功夫,虚设方便罢了。所以祖师们从来都是教人“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拓展阅读:《金刚经》大义
说起《金刚经》,就一定要知道还有那浩瀚的,长达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的宣讲经过了漫长的二十二年时间,前后在四个地方,分了十六会进行。这段时间在历史上也被称作佛陀的二转*轮时期。“般若”被喻为佛教的三乘之母,是佛教里成就无上佛果的独特智慧。《金刚经》便是取自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第五百七十七卷。
《金刚经》在我国共有六种汉译本,这些译者分别是姚秦的鸠摩罗什法师、元魏的菩提流支法师、陈朝的真谛法师、随朝的笈多法师、唐朝的玄奘法师和唐朝的义净法师这六位三藏法师。如今流通最广的,也就是大家经常念诵的,是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因为他的翻译,行文优美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被广大信众所喜爱。
《金刚经》的全称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唐玄奘法师的译本中还加有“能断”两个字,用来比喻般若的坚韧锋利,势不可挡。而“金刚”两个字则比喻般若的坚固永恒,和完美至极。
整部《金刚经》是在慧命须菩提尊者和释迦牟尼佛的问答对白中展开的。我经过这些年的研读,发现《金刚经》的义理主要是围绕着两条线索而逐层展开的。第一条,我相信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对须菩提所提问题的直接正面回答,也就是菩萨的用心和行为应该是什么样的;第二条线索是从侧面分析,我们和菩萨、和佛存在着差距,原因何在。
我们先说这第一条线索,既然是对问题的回答,那就让我们先温习一下,须菩提尊者到底在一开始问了什么,这很重要。须菩提问的意思是这样的,因为他看到,诸佛如来非常重视,也经常赞叹所有的菩萨们,所以,他现在要代表所有声闻缘觉乘的修行人,包括凡夫的修行人,请求佛陀进一步详细开示,菩萨的用心和行持究竟有什么样的与众不同,这也就是经中所言,“菩萨应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这个核心问题和对它的回答就是整部《金刚经》的灵魂所在。这个问题前后出现了两次,分别是在第二分和第十七分中。
紧接着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在第三分和第四分中立刻就给予了明确而简捷的答复。第三分中佛是这样回答的,“菩萨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无量众生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在第四分又是这样回答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我们看,第三分和第四分的这两种方式的回答,其实说到底是一个意思。第三分先说菩萨发起度众生的无量善行,再说他们无众生实度的不住于相;第四分则是先说菩萨的不住于相,再说他们同时会行布施等一切善法。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心不住相和行度众生的善法这两大要素的同时具备,是菩萨心和菩萨行的根本特征。换而言之,也只有菩萨才能够做到,既消灭了一切妄念有相,身口意不再发起任何妄想妄行;同时,他又不会懈怠,而表现出孜孜不倦、马不停蹄地为度众生而做着种种善法。
为了进一步说明菩萨的这个特点,我们来把菩萨和其他的修行人之间做一个简要的对比。先说凡夫修行者,虽然也在遮止恶行,努力地做着各种善法,但是他们并没有通达无我真义,所以,不论他们是为了得福报,为了高兴,还是为了成佛,他们刹那刹那的起心动念都还没有摆脱受妄念的支配,都还属于有为法中的修行。
再看声闻缘觉乘中那些悟了道的圣人,他们通过定慧的修持,证悟了空性,也就是心不住相的另一种说法。但他们了解的空性并不彻底,也只是刚刚好把三界六道、这凡夫生命世界中存在的所有精神和物质现象空掉了,所以,他们可以不来这里投胎了。他们是佛法的受益者,但路还远远没有走完。要知道,小学毕了业和真正考上博士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同样,出离了六道轮回,和最后的真正成佛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总之,他们是初步地达到了不住相的境界,但却没有发起度众生的善行。可见,还是只有菩萨才会既不住于一切相,又全力以赴地为度众生而做着一切善法。
除了第三分和第四分,在后面的经文中,佛也重复做了几次回答。在第十分中有:“须菩提,诸菩萨摩阿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第十四分中有:“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生无所住心。”“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心不住色布施。”“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在第二十三分中有“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些都是围绕着本经两次提出的“菩萨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而作的正面回答。不难看出,菩萨以通达无我真义在积极地做着红尘中的度生事业,这便是菩萨心灵的真实写照。
那么,一开始我们说到《金刚经》还有第二条线索,那就是,我们不能够像菩萨一样堪称佛子,直接成佛,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在第五分中有很关键的这样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可不要小看这一句话呀,这里说的可是见真如来啊!也就是说的真实意义上的成佛啊!那反过来说,如果修不到成佛,那就一定是因为没有见诸相非相,或者是虽然非了相,但非得不够彻底。《金刚经》下来的内容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在讲这个道理。从第五分到第十分,对我们用全部身心皈依的佛法僧三宝进行了逐次破解。第五分有“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这是破的我们意识中的佛的圆满身相。第六分中有,“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第七分中有,“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第八分中有,“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这三分都是在破除我们以为的佛法那固有的法相。下来的第九分是破除了声闻乘中,从须陀洹到阿罗汉的各个圣贤果位的实有存在;第十分是破除了大乘中菩萨果位的实有存在。这两分都是在破除我们以为实有的僧宝相。至此,由佛法僧三宝构建的圣教体系被驳斥一空。可见,不论是凡是圣,只要有一相留存在心中, 都无法得见真如来啊!所以,在这条菩提道上,先依法而行,最后离法所见,方是真见啊! 正所谓,无驻足处且驻足,方能得到般若妙趣的真传啊!
总的来说,《金刚经》中的否定词语出现了百余次之多,不是“非”字,就是“无”字、“不”字和“否”字。还有“佛说何物,即非何物,是名为何物”,这样结构的句子共出现了二十多次,也都是围绕着“诸相非相”这个总的原理而展开的例证说明,而这些非相的假名,则只是佛菩萨们自在游戏于凡夫水月坛场之中的方便罢了。《金刚经》的高妙之处便在于不以高法而自居,任何虚虚实实,有有无无的道理,甚至包括佛法真理的本身,在这里也都没有了落脚之处,所以才得以深谙三世诸佛那不可思议的深远意境。
最后,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金刚经》义理的两条主要线索。第一个是正面回答须菩提所提出的问题,告诉我们菩萨是怎样用心、生心和修行的;第二个是从侧面说,如果不能像菩萨一样心不住相而行一切救度众生的善法,那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将破相进行到底,没有将最后的空相也破掉,所以罗汉们就不能够天大地大地行动起来,就不能证得十方圆满清净的无余涅槃。
我希望通过对《金刚经》脉络的梳理,能让我们对《金刚经》有一个更新更深的认识,愿我与在座的大家在《金刚经》智慧的加持下,早日共登无余涅槃的彼岸。
祸往者福来。
劝君莫借风流债,借得来时还得快。室中自有代还人,汝欲赖时她不赖。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更能于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淫人妻女笑呵呵妻女人淫意若何 不欲人风尘女子女报急将淫念立消磨。
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弥陀好念,勿虚彼国之金台;阎老无情,莫惹他家之铁棒。
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知见立知,即无名本。
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一切法门,明心为要;一切行门,净心为要。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净心之要,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少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九九归一、终成正果。
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一刹便是永恒。
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一切惜身命,人畜等无殊。若欲食众生,先试割身肉。
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头落地,暗里摧君骨髓枯。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或毁他节行。而妻女酬偿。或污彼声名。而子孙受报。绝嗣之坟墓,无非轻薄狂生;风尘女子之祖宗,尽是贪花浪子。当富则玉楼削籍。应贵则金榜除名。笞杖徒流大辟。生遭五等之诛。地狱饿鬼畜生。没受三途之罪。从前恩爱。到此成空。
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尸弃佛偈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宁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你。
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善恶一念之间。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佛菩萨虽修六度万行,广作佛事,但视同梦幻,心无住著,远离诸相;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无修而修,修即无修,终日度生,终日无度。”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风亦不动,树亦不动,乃汝心动也。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边福德之利。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且破心头一点痴,十方何处不加持,圆明佛眼常相照,只是当人不自知。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施主一粒米,重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有其因,必有其果。
大可笑,大可笑!好汉多迷屎尿窍!
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一句弥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总持总念诸佛、诸菩萨、诸经咒、诸行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亦谓「赅罗八教,圆摄五宗。」既得临终往生净土,亦获现世身心安乐。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世上的事,不如己意者,那是当然的。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淫人妻女毁人节万恶罪名集其身 天理循环有报应我淫人妇妇淫人。
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厚德载物,有容乃大。
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即种因,则得果,一切命中注定。
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四种往生正念往生、狂乱往生、无记往生、意念往生。正念往生是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而得往生;狂乱往生是人在生时作恶多端,临终时见到地狱之猛火一时俱来苦逼,于狂乱中,忽然遇到善知识教他作一声或十声之念佛,即得往生;无记往生是人于平日发心皈命于佛,到临终时,虽然心神衰弱而成为无记(非善非恶),不能念佛,但是乘著他以前念佛的功德而得往生;意念往生是人临命终时,虽然不能出声念佛,但中意念阿弥陀佛,一样可以往生。
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君子能忍,必成大器。
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迦叶佛偈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见色起淫心,报之在妻女。
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众生皆平等。
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随心、随缘、随性。
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无色无相,无嗔无狂。
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金刚经分成三十二章,是梁武帝时代编辑而成的。而编辑人就是梁武帝的昭明太子。下面是其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的解说,仅供参考。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祝即为非祝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我们今天讲金刚经第十四品,金刚经开始到现在,讲了十三品,这其中再提起大家注意,金刚经虽然在说大般若的修持,这个般若不是纯粹的般若,他讲的是般若的体,就是道体,及见道之体的修行方法。开始先告诉我们,如何是修戒的般若,就是「善护念」这个要点,由开始发心修行到最后的成佛,就是善护念。接著下来,就说善护什么念?无祝无住就是定,善护念就是戒,金刚经的般若,本身就是慧,这是拿戒定慧的道理,来说明金刚经的本身,般若法门就是如此。
如果以六度来讲,金刚经首先讲的无住,所以令一切众生入无余依涅槃而灭度之。这是布施,布施度,由布施而到达般若的成就,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大彻大悟而成佛。布施以后持戒,持的什么戒?持的菩萨大戒,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善护此念就是持戒波罗密,而到达般若波罗密,智慧得度,智慧的成就,这是一个基本修持的阶段;由此而学佛,由此而修行,由此而成佛。说到十三品这里,差不多作了一个结论。
现在第十四品开始,是讲由忍辱波罗密,到达般若波罗密,我们今天这一段,重点就在这里。
解悟喜极而泣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这里只有三个小节,是另起一个阶段,前面都是须菩提与佛的对话,一问一答,记录下来,就是经典。
「尔时」,这时候,就是当问话的时候,须菩提听了这个经典的感受,听了佛说般若成就法门的感受。「深解义趣」,希望大家特别注意这四个字,大家念经时,很容易轻易把它念过去,深解义趣是深深的,很深刻的理解到了。这个理解到是我们现在讲的话,就是真正的悟到了那个道。
后世禅宗门下,把它分成两个阶段,一个叫解悟,一个叫证悟。解悟就是知见上的,所知所见到达了,但是还不是普通的学术思想所说的理解,而是这个身心马上感受到有一种脱落感,脱滞感,这就是解悟的一种境界。所以他说深解义趣,深深的得到解悟,不谈证悟。
「义」就是解悟到佛法修证至高无上的道理,义也就是义理,义在古文就代表理,最高的道理。「趣」并不是兴趣的趣,而是趋向的趋,就是向那个方向,到那个路上,目标的趋向。佛经上经常看到这个「趣」字,趋向,已经到达这个境界,已经进入了这种情况。深解义趣是一件事实,不是文学上空洞的赞叹名辞。须菩提深解义趣以后哭了,他为什么哭呢?人往往喜极而泣,高兴到了极点,会痛哭流涕。人所追求的,始终没有追求到的,忽然追求到了,会哭起来;这个哭是无上的欢喜,所以也是一种悲心的流露。
学佛修道的人,在自己自性清净面快要现前的时候,自然会涕泪悲泣,这是自然的现象,否则就是一个疯子了。当这个人性自然的清净面,所谓本性,本来的面目呈现的时候,自己有无比的欢喜,但是找不到欢喜的痕迹,自然会哭起来。而你问他哭什么?他并不伤心,而是自然的,天性的流露。等于说,自己失掉的东西忽然找到了,那个时候就有无比的欢喜,但是也没有欢喜的意思,是自然涕泪悲泣的感受。
因此,须菩提一边哭一边讲,希有世尊啊!伟大了不起的佛啊!希有难得的佛啊!这都是赞叹之辞。「佛说如是甚深经典」,他说,你现在讲这样高深的道理,什么道理?就是般若,智慧的解脱,智慧的成就,这个经典重点在这里。「我从昔来所得慧眼」,这位须菩提,是佛弟子有名的谈空第一,他天生有慧眼,所以在佛的修持行列中,般若智慧成就最高。所以他说,自从我有慧眼以来,「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从没有听到过这样深刻究竟道理的经典。
信心清净
讲到这里,又加上称呼了,等于我们讲话,经常说老兄啊!老弟啊8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他说:假定有一个人,听到这个般若波罗密经,听到佛说的如何以智慧来自度、成佛的这个法门,「信心清净,即生实相。」这八个字是这一品重点的中心,千万记祝也就是我们后世众生,要想成佛的必经之路,必要的法门。达不到这个程度,与成佛的距离还很大,只能说你刚开始在学,一点影子都没有。达到了这八个字的程度,也可以说你进入了般若之门,建立学佛的基础了。
信心清净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专讲个人的信仰,因为真正的信仰并不是迷信。为什么不是迷信呢?因为是深解义趣,把道理彻底了解了来学佛,才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假定说佛学的理不透,盲目的去信仰,盲目的去礼拜,那不能说他是不信;不过,严格的说,还属于盲目迷信的阶段。真正佛法的正信,是要达到深解义趣这四个字;先懂得理论以后,再由这个理论著手修持。所以说,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必须要深解义趣,这个信心才是绝对的正信,这一个法门,才是真正的佛法,才是宇宙中一切众生,自求解脱成佛之路。
所谓正信,要信什么呢?信我们此心,信一切众生皆是佛,心即是佛,我们都有心,所以一切众生都是佛。只是我们找不到自己,不明我们自己的心,不能自己见到自己的本性,因此隔了一层,蒙住了,变成凡夫。
凡夫跟佛很近,一张纸都不隔的,只要自己的心性见到了,清楚了,此心就无比的清净。佛的一切经典,戒、定、慧,一切修法,不管是显教的止观、参禅、念佛或是密宗的观想、念咒子各种修法,都是使你最后达到清净心。清净有程度的不同,所以有菩萨阶级地位的不同,修学程度深浅的不同,也就是了解自心的差别程度不同。
说到信自心,我们都信得过啊!我的心烦得要死,这个信心烦恼,就是绝对的凡夫。无烦恼,无妄想,就是信心清净,自然达到清净的究竟;立刻可以见到形而上的本性,即生实相。实相般若就是道,明心见性就是见这个。
所以说要想明心见性,必须先要做到信心清净,能够生出实相。看了这个经文,知道须菩提明白的告诉了我们,因为他自己了解,才能说出这个道理,让别人以及将来的人,听到佛说这个道理,信心清净,能生实相。
希有的功德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假定有一个人,研究这个经典,而到达这个程度,他说,这个人已经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第一希有功德的人是谁?我们在本经前面已经看到,须菩提赞叹佛:「希有世尊」。换句话说,这个人学佛就可以到达佛境界,因为这个人已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这个道理我们先要把握祝下面,他解释什么叫实相。
我们讲金刚经开始,就解释了般若智慧,一共有五般若,最难的就是实相般若,就是见道之体。实相般若就是菩提,涅槃,自性,真如,各种名字都是讲这个东西。你如果认为实相般若不晓得有多大,有没有凤梨那么大,有没有萝卜那么大,那你就著相了,那就很糟糕。须菩提叫了一声世尊,自己又加解释,说出他自己的心得。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这个「是」,青年同学们特别注意,这是古文的写法,拿现在白话文说,这个「是」就是这个,所谓这个实相这个东西啊,是无相,即是非相。我们应该还记得,前面在金刚经中佛也说过,「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不著一切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等等,都不著相,乃至无佛相,也无非佛相,一切相皆不著,连不著相的也不著了。
实相又是什么呢?即是非相。分析开来讲,无我相,无人相等等;归纳起来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他报告心得说,所谓实相,就是一切无相。在无相的这个成就中,佛勉强给他一个名称,叫做如来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须菩提的意见,再度的报告说:我啊,就是在佛在世的时候,能亲自跟著佛,今天能听到这种经典道理,「信解受持」,信得过了,解悟到了,再经常领受这个实相境界,随时随地在这个境界里,以此悟后起修。
「信解受持」,也是四个修行的阶段,就是后世所有对佛经的解释。信解受持,也就是教、理、行、果。「信」,把佛经的所有的教理信得过了。「解」,解悟到佛学的各种义理。「受持」,悟道了以后起修,修行以后证果,教理行果。也有一个说法,叫做信解行证。自心信这个理,解悟到了,悟道以后修行,修行以后最后证到佛的道果。所以信解受持,教理行果,信解行证,是同一个修行的情形,这四个字不能随便当一句话念过去。须菩提说,像我们现在亲自跟著佛,听到这个道理,信解受持,不足为难,不稀奇。因为他们当时亲自见到佛,有佛亲自指导,当然是不足为难。
谁是五百年后希有人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将来过了五百年,为什么说五百年呢?为什么不说一千年呢?或者三百年呢?这就是佛自己对于佛教的说法。佛在世的时候,叫做正法住世;佛涅槃以后,而有些大弟子们还在,仍算是正法住世。五百年以后,是像法住世,那时佛的大弟子们活得最久的,五百年也都要涅槃了,不住世了。自此以后,只有经典、佛像等住世,所以说是像法时代。据说像法也不过五百年到一千年,以后就是末法时代,就是尾巴啦!尾声啦!末法并不是说没有,是说真正佛法的修持,快要到尾声,快要向末了,这是在各种戒律上,各种寓言上所记载佛所讲的。
但是也不尽然,譬如说在许多大经中所讲,如在华严经里,佛就承认佛法没有没落的时候,什么道理呢?因为佛法是真理,真理是永恒的,真理只有一个,不会变的,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否则现在早过了五百年,大家岂不是更难了吗?这里须菩提说,假使后五百岁,有人在像法末法时代,看了这个经,研究了这个经,也能与古人与须菩提及佛大弟子们一样,达到了信解受持,他说这个人就是第一希有。第一希有是金刚经特别提出来的,第一希有就是了不起,超凡而入圣;第一希有就是几乎等同于佛。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在佛及大弟子们都不在世的时代,有人研究这个经典,这个人当然已经进入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相的境界。四相皆离,不著一切相的境界,他本身已经到达了。
为什么我不是我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这两句话千万注意!如果参加佛学考试,一定会考到的。「所以者何」,这是什么理由?所谓我相,本来是非相,是假相,下面接著人相众生相都是假相。佛学说的这个「我」,就分析来看,我们现在一定是有个我,有个身体,佛学说这个身体是四大假合之身,骨头呀,肉呀,这些东西凑拢来而成的暂时的我。而且生下来到了第二天,那个第一天的我已经衰老了,满月以后,与第一天生下来也完全不同,十岁与一岁也完全不同。总而言之,我们今天坐在这里,十二年以后的我们,全身连骨头都换了。所以这个肉体不是我,是假我,这是个工具,暂时借来用。等于这个电灯泡,暂时借来用一用。所以此身非真我,是非相,假相,不要认假为真了。
身体的我既非真我,那么我们的思惟意识,念头是不是我呢?也不是,因为每一分,每一秒思想意识都会变去;尤其年龄大的时候,过去几十年,甚至现在说的话,都随时忘记,所以说能够思惟、意识、念头也非我,这些都不是我。「我」都尚且非我,那里还有你、我、他,那都是非我,一切无相。万有的相是因缘凑合,是假合的虚妄相,不是真实。但是虚妄不是没有,只是偶然暂时的存在而已。所以说我相即是非相;推而广之,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都是非相。金刚经使我们同时认清,不要被虚妄的人生,和物理世界的暂时现象,骗去了自己的智慧,骗去了自己真性的情感。
真性的情感这句话,有没有问题呀?有问题!真性怎么会有情感,真性不是没有情感吗?所谓情感者,即非情感,是名情感。情感也是虚妄相;但是,如果佛没有情感,佛不会发大悲心,大悲心即是情感心。不过,佛的情感不是痴迷的,一切相即是非相,真正的悲心,没有悲心的痕迹,只是理所当然而行去,道理就是如此。
如何见佛
接著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大家要学佛,去那里见佛啊8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离开了一切的相就是佛,这是真正的佛。那么你说我们在大殿上不需要拜佛了!要拜呀!即假即真。相是虚妄,因为礼拜这个虚妄相,你自己此心有真正的诚恳,发起了真实的诚敬,那就是「信心清净」,就可以「能生实相」。这个实相的境界就是离一切诸相,一切相皆不著。所以,有人不著相的礼佛,就是一念之间,也不必合掌,也不必跪拜,他一念之间,已经顶礼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有一个禅宗公案,说有一个小孩子要小便,跑到大殿上转来转去,后来对著佛的正面,他就小便了。有个法师出来看到说:你这个小孩太没有礼貌,怎么对著佛就小便?小孩说:十方三世都有佛,你叫我向那一方小便呀?
反过来说,十方三世都有佛,方方都是佛,中央是毗卢遮那佛,中心一念诚敬,十方三世诸佛皆在目前。怎么样在目前?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这个道理必须要搞清楚。
这多半是须菩提在那里演讲,讲给佛听,佛是听众。换句话说,是他向佛报告,接著是佛的印证,佛的奖状发下来了。
难得的人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佛说,是的,就是这样,你讲得很对,就是这样。未来世的众生,有人听到金刚经的道理,没有被吓住,那就是一个希有的人。惊是吓住了,怖是精神恐慌,非常恐慌;譬如我们走夜路,看到一个黑影子,一下子吓住了,那个是惊。怖呢,非常恐慌,持久的心里恐吓,那个是怖。畏时间更长了,不停的害怕。像我们在座的,个个都是第一希有,听了金刚经不惊不怖不畏,而且没有不懂的人,个个都懂了。
事实上有没有又惊又怖又畏的人呢?这在修持佛法的时候就看到了。我们很多人学佛,都想求空,等到空的`境界一来,反而吓住了。许多人说:我吓死了,吓得我的汗啊,像黄豆那么大,因为我没有了。我说你学佛不是想求个无我吗?怎么还吓住了呢?所以说慧,这个佛学名辞,用的非常好,慧是要力量的,慧力不够,功德的功力不够,就有惊、怖、畏的现象。
将来的时代,有人成就金刚经般若这个法门,不惊、不怖、不畏,佛说,这个人,真是非常难得了。佛说这个希有,就很重,佛给我们的这个价钱,奖金就很重了,非常希有,几乎不可能,如果可能了,就是超凡入圣。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
何以故?什么理由呢?金刚经的特点,是使我们知道无注无相、无愿,这是大乘的心樱此心要随时无住,随时不著相,随时随地的无愿。你说正要我们发大愿,怎么无愿呢?大慈悲当然是愿力,慈悲过了就不住,没有叫你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哭啊!过了就不住,所以说愿而无愿。
第一波罗密是大智慧成就,大彻大悟,成佛,也就是般若实相。般若实相本来无住,本来无相,本来无愿。当然大家不要会错了意,青年同学们根本发不起愿力,以为你本来无愿,已经合于佛法了,那就很糟糕。无愿,就是一切大慈悲用过了便空,无祝因此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第一波罗密也就是般若,大智慧;而般若里的实相般若,就是见道体,也就是我们后世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
什么是忍辱
【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
问题来了,前面一路下来都是讲般若,是菩萨六度里最后的一度──智慧成就。所谓的六度也已经说过,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换句话说,这也是学佛的一个次序。
首先,学佛的要学布施,布施就是能够舍;舍并不是叫你光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而是一切的习气都要舍掉,改变,丢掉,把整个人生转化。放下也是舍,万缘放下就是布施,这是内布施。真布施了,此心清净,才算真持戒;心不清净的持戒,那是小乘戒,是有意去操作的。作到了此心清净,念念清净,不需要持戒了,因为他本身就是戒了。戒者,戒一切坏的行为,恶的行为,此心念念在清净中,无恶亦无善,是名至善。这就是持戒,持戒还好办,忍辱最难办。
你说自己心也很清净,戒律也很好,那是当你没有受到打击的时候,打击一来啊,就火冒八丈高了,也管不了清净不清净,什么毛病都出来了。所以忍辱是六度的中心,因为那是最难最难的。也因为这个原故,大乘菩萨必须进入无生法忍,才能登上菩萨地。
无生者,本自无生,信心清净,一念不生处。这个一念不生处,不是压制的,也不是没有思想,没有知觉,而是一切杂念不起,信心清净就是无生。
光是无生是不够的,要「无生法忍」,切断一切万缘叫做法忍。我们中国文学的形容辞是,拔开慧剑,斩断情丝。有时我们剑是拉不开的啊!有时候又只拉一半,有时候剑拉出来了,看看剑却楞住了。不要说斩啦,扯都扯不断,那个剑早就钝了。所以说,法忍也就是六度的中心,忍辱的意思。
首先我们来了解佛学忍辱的意思,看到一个「辱」字,我们会想到受人侮辱叫做辱,譬如别人骂你啦,打你啦,各种不如意的刺激,算是辱,这是从文字上的了解。在佛法上讲,一切不如意就是辱,受一切痛苦就是辱。譬如我们老了病了,老病就是辱,老病招来自己许多烦恼,也带给别人许多烦恼。不要说我们人是如此,你只要看看动物,拿蚂蚁来说,你仔细观察,年轻的蚂蚁经过老化蚂蚁的旁边,都走得远一点,这样的辱,这样的难堪忍。
所以,这个有缺陷的娑婆世界非常难堪忍,没有一样事情是圆满的,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众生堪忍,受得了;所以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也因为如此,这个娑婆世界上的众生,才最能够成佛,因为生在天堂没有痛苦,没有刺激,天天在享福,众生也不想修道,用不著嘛!生在地狱里,受苦受难都来不及,没有时间搞这一套。只有生在娑婆世界,有苦有乐,有善有恶,各有一半,所以能够刺激你发生解脱的智慧,是成佛的捷路。
忍辱并不是完全讲侮辱,大家不要搞错了,一切的痛苦能够忍的都是辱。譬如我们这个世界上做生意的,创事业的,乃至发财的,你问他这个日子好不好过?他一定说不好过。受不受得了呢?有什么办法呢?反正能够忍得住就这样忍下去;所以说娑婆世界的众生堪忍,能够忍受。
佛跟须菩提两人对话到这里,如果不仔细看这个经,突然看他在中间来一个忍辱波罗密,会觉得奇怪。所以刚才我先提起大家注意,这一部经把六度波罗密都讲完了,为什么现在提出这个忍辱波罗密呢?
忍辱的榜样
我们要想学佛,要想修行成就,「忍」是最难做到的,就像打坐修定,为什么定不住啊?两个腿痛,你就忍不住了,这个忍就是忍辱里的一忍啊!当然硬忍是很难,但是你明明知道此身两腿两手,四大皆空,那个时候你就是空不了,忍不过去。所以这六度的一关忍辱度,你就过不了,过不了的话,这一切皆是空谈。你说我们会念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木鱼敲起来非常好听……阿啾!糟糕,我感冒了,怎么办?看那个医生好?因为怕死掉,众生相就来了,寿者相就来了,这一下就忍不过去了。
所以忍辱的道理,放在金刚经的中心,大家要特别特别注意!佛把自己本身修持的经验告诉我们,做个榜样。所以佛说,真正智慧彻底悟道的人,才晓得忍辱波罗密本身没有个忍。如果有坚忍的念和感受在那里,就已经不是波罗密,就已经没有到彼岸,也没有成就。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什么理由呢?佛又对须菩提说,以他本身做榜样,像我从前的时候,曾经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歌利王是过去印度一位名王,不过印度不注重历史,这种历史资料只有在佛经里才找得到。
这位当时历史上的名王非常残暴,那个时候,释迦牟尼是个修道的人,相当有成就,到达菩萨地了;虽然是缘觉身,无佛出世自己也会悟道,后来歌利王因闹意见要杀释迦。他说,你既然是修道的人,我要杀你,你会不会嗔恨?释迦佛说:此心绝对清净,假使我起一念嗔心,你把我四肢分解割掉后,我就不能复元,结果歌利王一节一节把他割了。释迦牟尼没有喊一声唉唷,心里头也没有起一念恨他的心理,只有一念慈悲心。完了以后,歌利王要求证明,释迦牟尼说,假使一个菩萨的慈悲心是真的话,我的身体就马上复元,结果他立刻复元了,又活起来。
这个故事比耶稣的复活厉害多了,所以佛说,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他在当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把自己本身的故事,说给我们修行的人做个榜样;当然,并不希望我们被别人割了作试验。现在不必谈割截身体了,叫你不说话你就受不了,叫你坐著不动也受不了,其实这个就是忍辱与禅定、般若的道理;只因为智慧不够,悟道并没有透彻,所以你受不了。
达摩与苏格拉底
刚才讲到忍辱波罗密,我们再提起注意,所谓忍辱,包括了人世间一切的痛苦,一切的烦恼,忍到没有忍的观念,没有忍的心理,忍到无所忍,自然而清净,这才是忍辱到达波罗密成就的程度。所以佛说,当我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他说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首先他没有觉得这个生命是属于「我」的,这一句话特别注意啊!我们这个身体是属于我们暂时所有,是暂时附属于我,并不是我真正永远的占有,因为此身本来不是我。要把这个道理,不仅理解清楚,还要实际上证到,才信心清净,才有希望证得般若实相,这是真正的功夫。
但是功夫又是什么地方来的呢?般若见地来,智慧不透彻不能大彻大悟。大彻大悟是智慧的境界,并不是功夫的境界,如果叫功夫的境界为大彻大悟,那就是气象局发的警报,路上有雾,小心撞车的那个「雾」了,就看不见了。这个悟是清朗的,智慧破除一切阴影的境界。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和寿者相应生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