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走进敦煌石窟,
我们像是读着一本书,
亲眼看到那动荡惊惧中,
机敏的北朝人,
将西域样式融进了,
魏晋风骨;
正值太平盛世的唐朝人,
雍容华贵,从容自信,
处处追求艺术的完美;
由盛入衰的五代和北宋,
渐渐失去了进取的勇气,
而西夏人的朝气和蒙元的强悍,
却一次又一次引起我们的惊喜。
(二)
不是妖艳,不是凄凉,
莫高窟的颜色是浑厚,
因为,它积淀了,
一千多年的风沙,
它撑起了一千多年的分量。
朝代的兴衰,
岁月的轮回,
生命的存亡,
莫高窟中,有辛酸,
有甜美,有苦涩,
有辉煌,有愤恨……
这些味道,这些情感,
交织着,铺洒着,
飞扬着,诉说着,
洋洋洒洒地筑成了一个莫高窟,
一个永久的神话。
莫高窟,是一首意蕴深长的诗;
莫高窟,是一支悠远回旋的古曲;
莫高窟,是一个永远不灭的神话。
(三)
一座石窟,一个世界;
一孔洞穴,一截历史。
壁画、雕塑、藏经、传说……
每一样都够一个人研究一辈子的,
不,一辈子也不够。
那端坐的佛陀、站立的菩萨;
千手的观音、飞天的女神;
反弹的琵琶、怀抱的胡笳,
那一样不让人沉迷。
石窟里很静,
又似乎又像在讲述,
那饲虎的王子,
救人的七色鹿;
那是谁?
割下自己的肉,
欲换取鸽子的生命。
这一切西来的文化,
都融进了中华文明之中,
这就是我们的博大与包容。
不是有人在探索、
追寻中华文明为什么,
能绵延数千年而不中断吗?
这里就镌刻着答案。
大漠深处,
河西走廊的尽头。
我的敦煌,
我的莫高。
丝绸之路上,
一个小小的驿站,
中华文化中,
一首壮美的史诗。
莫高窟,
是我精神的至高点;
莫高窟,
是我心灵的最深处。
如果说,
莫高是一杯浓酒,
那么我愿举杯,
用生命举杯;
如果说,
莫高是一轮明月,
那么我愿仰望,
以一生仰望。
莫高——挚爱——神话。
(四)
敦煌的自然风光同样毫不逊色:
沙漠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
澄黄的沙山和清澈的泉水相互依存,
延续千年不变,景色奇异迷人;
阳关及玉门关虽只余下断壁残垣,
置身其间,
却仍能隐隐感受到,
边关的铁马金戈之气,
使人不得不慨叹,
历史的沉重和苍凉。
让我惊异还有,
莫高窟大小佛像,
鲜艳的色彩和飞动的衣袂,
也不是让人敬仰的伟岸身躯,
而是古人对光线出神入化的妙用。
天光透过两道洞口漫射进来,
正好照在尊者的脸和胸部,
其他部位渐远渐暗,
其他人物亦渐暗渐远,
唯独至高的尊者佛光普照。
我留连到最后,
待洞中的参观者散尽,
排除了游人对光的干扰,
释迦尊者立刻光艳柔美,
色泽祥和,
令人肃然起敬。
两道洞口掌控天光,
准确散射到佛像最重要的部位,
依次过度到黑暗。
其庄严肃穆,
令人怦然心动。
莫高窟不仅有,
精妙绝伦的彩塑,
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
宏伟瑰丽的壁画。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
有记录佛教故事的,
有描绘神佛形象的,
有反映民间生活的,
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
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
壁画上的飞天,
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
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
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
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
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
就像是走进了,
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是活着的,
它是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
它见证着历史,
记录着历史,
聆听着历史。
它就像一个无声的倾听者,
听着历史的低吟浅唱。
莫高窟是绝美的,
但它永远不是艺术品,
因为肤浅的艺术品,
永远不及莫高窟的深度。
莫高,
意味着文化,
意味着美。
还意味着永久的信仰……
莫高窟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俯视人类。
是人类文明的精粹,
是人类灵魂的凝结。
它是永恒,
是神的力量。
(五)
莫高窟,
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
就在于它是,
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
看莫高窟,
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
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一千年而始终活着,
血脉畅通、呼吸匀停,
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
一代又一代艺术家,
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
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
喧闹的背景,
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
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撩乱,
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
在别的地方,
你可以蹲下身来,
细细玩索一块碎石、
一条土埂,
在这儿完全不行,
你也被裹卷着,
身不由主,踉踉跄跄,
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
在这儿,
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
那干脆就丢弃自己,
让无数双艺术巨手,
把你碎成轻尘。
敦煌,绮丽诡怪莫高窟。
汉唐雄风吹拂着西域,丝路驼铃吟咏着敦煌。
踏入敦煌,一千六百多年前的窟龛徒地向我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
历史告诉我们:“敦,大也,煌,盛也。”但是,对于敦煌,我们却显得异常陌生。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座要塞,它南枕祁连,西接塔克拉玛干,北靠北塞山,东峙三危山。从地理环境看,敦煌无异于漫漫沙漠戈壁中的一片绿洲。
可是,如今当我们行走在奔往敦煌的路上,有时竟一连数百里都看不见人烟和生命。
从车窗向外望去,旷野里无一不是黑色或者黄褐色的石头和黄沙。
导游解释说:一望无边的黑色或黄褐色的石子叫“戈壁”;那漫无边际的黄沙叫“沙漠”。
在猛烈太阳光的烤炙照下,公路两旁的戈壁和沙漠所升腾起来的光焰让人看得头晕目眩。即使,间或出现一丛或几蓬低矮的红柳、骆驼刺、梭梭草之类的绿色植物,也无一不是灰头秃脑的,仿佛随时都有被烤焦、枯萎或蒸发的危险。
我们还看到,那些绵延起伏的灰色山脉,由于长年干旱无雨,山上寸草不生,没有植物,毫无生机可言,成为典型的的“死山”。
莫高窟的周围也莫不如此。
“鸣沙山”由数个大沙丘堆积而成的,著名的“月牙泉”就蜷缩在这偌大的沙漠里。
在“鸣沙山”,当你目睹周围高高的沙山随时都有夷为平地,其间的那一汪名叫——“月牙泉”的清泉随时也都有被黄沙掩埋的可能的时候,谁人不会忧心忡忡呢?
历史上,曾把敦煌叫做“沙州”。
抵达敦煌,你会突然发现:随时准备向人类发起进攻的高大沙丘就虎视眈眈地睡在你的身旁。让你惊讶于人与自然的对抗竟是这般切近!
千百年来,敦煌和莫高窟就一直在顽强而艰难地抵御着大风和沙丘的疯狂进攻!
感谢一条发源于祁连山冰川群中属疏勒河系的河流,是这条全长800里的内陆河,成为浇灌敦煌绿洲惟一的生命之水。
这条河流,名叫党河。
是这条母亲河一直哺育了敦煌,成为莫高窟免于沙漠吞噬的绿色屏障的。
莫高窟背靠鸣沙山,面对三危峰,上下五层,窟区南北全长3华里之多。现存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密布崖面,洞窟里有雍容大度的佛像、精美绝伦的壁画,彩塑栩栩如生、飞天婀娜多姿,精巧的构图,艳丽的色泽……宛如朝夕成就。烘托出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世界。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城东南,一砾石层断崖之上,背靠鸣沙山,面对三危山,前临大泉河,南北长达近4里。
据唐代碑文记载,自秦代建元二年(366年),那个名叫乐僔的和尚在在莫高窟开凿第一个洞窟后,人们相继在这里凿窟,历经千多年来人为和自然的破坏,至今仍保存着十六国,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清各朝代开凿的洞窟735个,壁画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据唐代碑文记载,自秦代建元二年(366年),那个名叫乐僔的和尚在在莫高窟开凿第一个洞窟后,人们相继在这里凿窟,历经千多年来人为和自然的破坏,至今仍保存着十六国,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清各朝代开凿的洞窟735个,壁画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顺着时空的'引导,一阵千年后的足音,先后漫过第429窟、第290窟、第96窟、第130窟、第148窟、第158窟……
其中,第429窟是一幅再现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由西北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封建政权当时游牧民族狩猎生动场景的壁画。图中两个骑手正在山林中与群兽搏斗,一个在山巅跃马而起,弓张弦满,正射向扑来的老虎;另一个在山谷纵马奔驰,挽弓猛射,追逐成群的猎物。黄羊、野牛和龙或腾跃或狂奔于山中,神态生动异常。背景为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气势磅礴。色泽浓重强烈,线条简洁明快、遒劲挺拔,表现手法自由而纯熟。这一时期,北魏灭了北凉,统一了北方地区,开始了史称“北朝”的时代。在一百四十多年中,这一时期敦煌比较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佛教十分盛行,此间的壁画,就是当时的社会生活风情的真实再现。
而第290窟,则是一幅反映北周贵族隋国公杨坚称帝,结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政权,建立了“汉人”称帝的大一统隋朝时期“马与马夫”生活场景的壁画。壁画生动地描画了一对疲惫不堪的红马半卧在地,不听主人使唤,愤怒的主人扬鞭向马打去,马低首扬蹄似挣扎又似反抗。画面主设红、黑二色,单调而明快,马和马夫的形象生动,动感强烈,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刚劲有力的马蹄、人腿。而马夫的衣着、面形也颇具西域“胡人”的气质。壁画对于研究生活在西北戈壁和草原的少数民族“人与马交互”的生活与历史具有及其重要的价值。
第96窟是莫高窟最大的佛窟,始修建于唐朝(公元695年),由禅师灵隐和居阴祖等共同建造,又称“大佛殿”。大佛殿位于石窟群的正中间,窟檐依崖而建,原为四层,晚唐改建为五层,宋初重修,现存的九层木构窟檐为1935年建造。俗称“九层楼”,高达45米。它是莫高窟最大的建筑物,也是莫高窟的标志。窟内的倚坐弥勒佛像,又称北大像,高34.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室内石胎泥塑佛像。为敦煌石窟内第一大佛,我国第二大佛,世界第四大佛(世界第一大佛为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第二大佛为阿富汗巴米羊石窟东大佛,高45米,已被炸掉;第三大佛为巴米羊石窟西大佛,高38米。)。据敦煌遗书记载,这尊大弥勒佛像因位于唐开元年间所造第130窟大佛之北,遂称北大佛。大佛经过后代多次重修,现存外表为公元1928年重修九层楼时妆绘,但是基本上保存了初建时的造型。1987年由敦煌研究院主持重塑了大佛的双手。
第130号洞窟(南大佛)为敦煌第二大像,因位于96号窟之南,所以称为南大像。像高26米,石胎泥塑弥勒佛坐像。前后耗时30余年。大佛头部较大,虽然不符合人体比例,但是却很好的解决由下向上仰望时的视觉察差,从而使所有敬佛者当下跪在大佛脚下仰望佛的面部时,仍能清晰的看到既庄严又慈祥的弥勒佛的面部表情。
其洞窟中的飞天为敦煌石窟最大的飞天图像。绘于南北两璧之上部,每璧两身,各长2米,为宋代重修时所作。
第148号洞窟(李家窟)位于南区崖面南段三层。该窟建于唐大历年间,乾宁时重修,窟主李大宾,故称“李家窟”。据造像题材又称“卧佛洞”、“涅槃窟”。佛床上塑释迦涅槃像一身,佛弟子、天人、各国王子、佛姨母、菩萨等举哀像72身(清修)。
第158号洞窟(大卧佛):敦煌彩塑代表作之一。又称涅槃像、睡佛,吐蕃时期所造,像身长15.8米,肩宽3.5米,为石胎泥塑。头南脚北,面东,右胁累足横卧在长17.2米、高1.43米、宽3.5米的佛床上。其洞窟中的璎珞飞天,是飞天壁画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佛祖涅槃后,诸天人于其遗体上空飞行,遍散七宝、珍珠、香花、璎珞的情节。
无论是再现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由西北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封建政权时期游牧民族狩猎生动场景;还是反映北周贵族杨坚建立了“汉人”大一统隋朝时期人马与戈壁、草原“交互”的生活场景;不论是石胎泥塑还是飞天壁画,无不堪称一时一地的代表作之作,也是一时一地的历史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
真乃自然与人类历史的旷世杰作!
在若干千万年里,早在远古时代,由中原西迁的“三苗”部落就在敦煌一代繁衍生息。汉唐时期,敦煌是扼守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冲,也是当时的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更是佛教东渐传播的枢纽地域。
该想,我们的先民在这里经历了怎样的胼手胝足和辛勤的耕耘,才拾掇出了这么一片文化的瑰宝——-“莫高窟”。
《朗读者》第八期 主题词《勇气》
没有勇气的人生是苍白无力的孤行,没有勇气的生活是暗淡无光的虚度。人生苦短,唯梦想和勇气不可辜负。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贝多芬的扼住命运的咽喉,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些勇气都彪炳在史册上,流传在故事里。勇气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勇气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本期节目,就让我们跟随董卿一起倾听那些充满勇气的朗读者和故事!
第八期《朗读者》开场白台词
就像茨威格所说
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一样
它是一笔财富
拥有了勇气
就拥有了改变的机会
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
文天祥的留取丹青照汗青
贝多芬的扼住命运的咽喉
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这些勇气
都彪炳在史册上
流传在故事里
而在我们这期节目当中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
文学史家樊锦诗
一位瘦弱的南方女子
从北大考古系毕业之后
他用了五十四年的时间坚守在大漠深处
而他为敦煌所做的一切
也被季羡林先生誉为是功德无量
勇气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
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
勇气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
依然热爱生活
我们今天这期节目的主题词是勇气
勇气是我们生命当中
最鲜艳的一抹原色
很多的文字都在赞美的勇气
莎士比亚说
有得必有勇
正直的人不会胆怯
试想一下如果历史失去了勇气
那将失去改写的英雄
如果人生失去了勇气
那很多日子就会变得苍白无力
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
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
一位又一位
朗读者身上的勇气
我们接下来要上场的这位朗读者
他是一位演员
他被镜头记录着
但是她也很喜欢用自己的镜头
去捕捉她看到的美好
她也是一位多年
坚持支教的志愿者
她说
她身上的这份勇气
来自于她的老师
让我们掌声欢迎朗读者江一燕
接下来要请出的这两位朗读者
她们的爱情也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最终在六十出头的年龄
鼓起勇气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让我们掌声欢迎朗读者
汪明荃罗家英
我们都知道
孤独症又叫自闭症
他们不聋
但是对声响充耳不闻
他们不盲
但是对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
他们不哑
但是却不知道怎么样开口
来表达自己
我想当任何的一对父母 在得知自己的孩子
是自闭症患者的时候
他们今后的每一天
都需要鼓足勇气去面对
接下来让我们掌声欢迎朗读者
秋爸爸秋妈妈
接下来我要请出的这位朗读者
1982年在世界杯
他获得了六枚金牌
1984年在奥运会
获得了三金两银一铜的好成绩
成为当时当之无愧的体操王子
二十八年前他从熟悉的赛场
走向了陌生的商场
几经风雨
几经沉浮
依然勇于担当让我们掌声欢迎朗读者
李宁
大海从古至今
就是人类一直渴望着
去征服的一个领域
所以我们也看到
有无数的航海家
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探索
去发现
在中国也有这样
一位航海爱好者
从2007年1到2009年8月
他用了整整两年半的时间
完成了自驾帆船
环球航海一周的壮举
由此他也成为了中国
单人无动力帆船
环球航海第一人
让我们掌声欢迎朗读者翟墨
1987年
中国的敦煌莫高窟
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就是这样一座
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宝库
因为经历了动乱战火盗贼之后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几乎成了废墟
樊锦诗一位出生在北平
成长在上海的瘦弱的姑娘
当年报考的是北京大学历史系
考古专业
毕业之后便与莫高窟结下了
一辈子的缘分
五十四年啊
从青春年少到满头华发
他为莫高窟的永续利用
永久保存倾尽了全力
他也被人们称为是敦煌的女儿
让我们掌声欢迎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
文学家喜欢说永远的敦煌
永远的莫高窟
而我们今天真的是看到了一位老人
为了永远这两个字
付出了最实在的努力
最刻苦的坚守
感谢这世界上所有的勇气
他们在改变历史
创造奇迹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