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话语 > 二胎和姐妹聊天的话汇总56句

二胎和姐妹聊天的话汇总56句

时间:2018-01-18 14:02

不知怎么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会在不经意间想起一些过去的往事。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念旧吧。

目前,正处在半老不少的我,不是很忙也不是很闲。却常常想起过去的事。就连梦寐萦怀的也都是流年的一些碎片。

我梦见我沿着秋后的原野,踩在铺满一地半边莲的田园,跑进荆棘丛生的深山,不知怎么着我只是拼命地奔跑。跑着,跑着,双脚踏空,我坠落于深谷,我惊醒过来。

这个梦,宁我惊魂未定。

辗转反侧,再无睡意。看看窗外漆黑一片,耳旁不时传来邻家婴儿的啼哭。这哭声,在这宁静的夜间,显得格外空旷与凄凉。这一瞬刻,我脑海中演映出一幅似乎有些悲悯的画面……

在赣南红土地上一个贫困荒凉的山村,一位包裹着头巾的村妇,腆着临产的大肚子,急匆匆从田野劳作归来,她拖着疲惫身体,没来得急铺开被卷儿,一名男孩就产在垫着稻草的床上。年轻的母亲自己找来剪刀剪断脐带,拿一件大人的衣服包裹着婴孩。她脸上并没有因为生下男娃而喜悦。只是抱着哇哇啼哭的婴儿,轻微地叹了一口气说:“又是一个讨债鬼!”

这个男孩就是我。

也许生不逢时。我出世的这个国度,草创阶段的社会主义基本建设的改造、试验时间不长,由此产生的命令主义,形式主义滋长蔓延。政治上的髙度敏感与畏惧,以及社会物质的髙度匮乏,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都说人在出世时,之所以啼哭,是因为害怕来到世间吃苦。我相信这句话所存留的内涵,当然我是一位唯物论者。这两者并不矛盾。

我就是在这不该出生的时期,到这个背景本不该如此复杂的社会上来的。

我出生时,父亲远在千里之外的鄱阳湖畔,他一方面为实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为养家糊口。在我记事的年代,听父亲说起我出生时的情景。当时,慈祥的祖父抱着我,喜滋滋地说:“这崽好养活。”

然而,并非祖父所期望的那样。

年幼的我由于脐带受到感染,长期发烧不退。母亲生我是第二胎,已有些生育经验。她在野地摘来艾蒿草烧成灰,外敷在肚脐处,并挖来半边莲、车前草、黄金根、等几种不知名的草药,煎熬成汤药,给我内服外抹,才把我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其实,我是年长我几岁的大哥把我带大的'。在大哥出生时,祖父家因兄弟姐妹众多,我父亲分得一间厢房和几双碗筷,我们便独立生活了。

父亲长年在外工作,家庭生活的重担自然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可以想象,那时的母亲,望着家徒四壁的境况,面对着娃儿和嗷嗷待哺婴儿,生活上有多么艰难。

祖父是一个精明能干、善于经营的农民。祖母则不然,不会干农活,也极少干家务,更别说针线女红之类的事务。按常情上讲,年幼的孙子,祖母在家可照看带养一下,可就是这样的小事她也怕麻烦。我们老家门前有一口很大的池塘,母亲要出门做事,惧怕大哥和我去玩水掉进池塘淹死,无奈的母亲便把我们锁进房内,自己一人出去做事,直至很晚回家。母亲姓赖,村上人都叫她赖婆子。人们怜悯地劝母亲:“赖婆子,不要做那么苦。”母亲摊开双手说:“我也不想做,可不做不行啊!”

劳作的辛苦,生活的艰难,使得这位年轻的母亲比同龄人过早衰老,亦缺乏了作为女性娴淑善良的一面,更比一般女性坚强与倔强。

在我记事的年岁中,极少看见母亲哭泣。即便是在父亲医院去世后,当大哥把父亲半夜去世的噩耗告诉母亲时,大哥忍耐不住痛哭起来,母亲也没哭泣。她倒平静地劝慰大哥说:“别哭,我昨晩就感觉,老头子恐怕难过这一关了。”

这当然是后话。可当时年幼的大哥带着我,被锁在房内是何等的无助与憋闷。由于母亲去较远的地头劳作,有时很晚才回来照看我们。大哥和我,饿了便哭。相邻的祖父听到哭声,即刻用碗盛上或地瓜或花生之类的食物,在门下一个狗洞外,蹲下身体,几乎是爬在地面上,一面慈祥地安慰我俩,一面把食物从洞外递进来。

写到这里,自己忍俊不禁,之后顿觉悲凉万分。

我一方面敬仰长辈们人性的光辉,另一方面叹服生命的强韧性。

就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大哥和我犹如荒野中两株半边莲,根是苦的,叶是绿的,开出的半边花朵却也芬芳馥郁。

渐渐我们长大。在我三岁的时候,母亲手拉着大哥背着我,带着简单的行裹,来到父亲所在的赣东北乐安河畔。之后,小我六岁的大弟和小八岁的小弟相继来到世间。

从一开始有记忆起,就知道母亲不喜欢我。有句俗话:“老大娇,老末娇,就是别生半中腰。”作为“半腰”的老三,因母亲没生女儿,便把老三打扮的花枝招展,作女孩娇宠。这可苦了“半腰”的我了。因为她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她。以此在很长的日子里由冷漠引起的嫌恶,几乎让我们不能对视。父亲性格刚毅也不会娇宠,就是娇宠也没时间,他在园艺场上班,也忙得很。

小时候的我似乎有些调皮和“叛逆”,凡做错了事,挨揍的机会也比兄弟们多。记得有一次因顶撞了母亲,母亲打断了两根竹棒,还不罢手。我气愤地夺过竹棒打了母亲一下,便夺路而逃。

我彻夜未归,饿了便到农场地里,挖红薯充饥。是大哥偷偷拿来饭团在河畔找到我,劝导我回家。

那时的我,不知怎么,曾联想到“夺过鞭子揍敌人”歌词,并想着长大不服侍母亲。可以想见,那时我与母亲仇视到何种程度。

然而,在我读小学的一次变故,让我原谅了母亲。不管怎样,她必竟是我的母亲。但,并没有忘记那次失去理智的鞭挞。这两者并不冲突。

我至今也不明白,在我读三年级的时候,连续的高烧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不管吃药打针,高烧始终不退。在农场卫生院住了一个星期后,仍不见好转。后来卫生院一位姓郭的医生,建议去县人民医院住院观察治疗。就这样,是母亲,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背着我到几公里外的县医院。

母亲在县医院把我安置好,给我买了些饭菜票,并委托住在县城父亲的一位战友照看,便匆匆地赶回去上工。

在县医院,经过一星期的治疗,又一轮的打针吃药,仍然每到下午就高烧起来。以后的日子,靑霉素针剂从每天打两针,增加到每天打三针,仍然没有治疗效果。那时,我手摸着屁股上密匝匝的针眼无比伤心。母亲来医院,要接我回去。医生不让,说:“这种病,大约是孩子小时候免疫形成期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治疗。你接走我们可不负责。”母亲执拗地说:“不要你们负责,他要死,也让他了。”

就这样,母亲背着我来到街上,在一家饭店买来饺子和包子,并买来许多甘蔗给我。兴许是吃了热气腾腾和辛辣的食物发了一身汗,也兴许我命不该绝,不可思议的是在回家的当天下午却没有发烧。回家休养期间,母亲在野外挖来先前吃过的车前草、半边莲、板蓝根之类的草药,煎水趁热给我喝,在连续喝了一星期后,病却痊愈了。在以后的日子,这样的病,同样的情形,又复制了一遍。

这个中缘由,至今,我没有答案。

在我以后的经历中,特别怕去医院。一次去医院门诊,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漂亮内科女医生,是我中学时期的同班同学,也许是出于对同学的关照吧,她亲自替我取药和打针。当她用药棉涂抹我股肌肉组织,看到我肌肉收缩紧绷时,她笑了,说:“一个大老爷们还怕打针呀!看你紧张的样子,肌肉就跟一块铁坂板似的。”我也忍不住笑打趣着说:“哎呀没办法呀,俺这屁股,小时候就被纳了鞋底了啊!”完事后,出于礼节,她让我到她医院来玩,我不加思索地回答:“要玩也不到医院来!”

失礼归失礼,说的却是真话。

致此我想,人在世间,总会有一种冥冥之中的命运左右着你的生活历程,犹如那田埂上的半边莲,上帝只给它残缺的半边莲花,听凭春来秋往的花开花落。苦难与泪水或许也是人生的一种命运碎片,而正是这七零八落的生命碎片,才拼成了一个完整而又有残缺的人生。

【深山的黄浦军官】

凡人都会在世间走一遭,或辉煌或悲催,或轰轰烈烈或一世恬淡。

然而,人的生命或长或短,总有一种定力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生命的进程速度和削减生活的追索。

改革开放以后,因工作关系,我参加了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江西)试点会议。会议结束后,我们来到赣西与湖南交界的宜春地区。

一日,当我们背着仪器、带着食品走进深山,在翻越一道马鞍形的岗岭,视野突然开阔起来。见一条青石板路,沿溪伸向山涧深谷。溪中流水叮咚,汇入清湛的水潭。水潭不大,却因水太清澈,倒叫人看不出它的深度。潭边堆垒着大小不一的卵石,有的映衬着奇怪的花纹,有的晶莹剔透质如白玉。对岸是陡峻的崖壁,往上直达山巅。岸这边连着一片绿茵开阔地。在地与坡连接的台面,一栋景致十分幽雅的楼阁,掩映林间。木楼墙基排列着一盆盆清翠欲滴的深山兰花,花叶丛中几株淡紫色的花朵正放出幽幽的清香。出于好奇,我们来到屋前。

屋子的主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男主人个头高大,头发花白,面色红润。穿着一身藏色中山装,外披泛白的土黄色军大衣,脚穿黑色布鞋。器宇轩昂,气度不凡。而女主人娇巧,头发乌黑,系一发髻,着一件白底蓝花的绸缎小袄,披着粉红色细毛披肩。皮肤白晰,目光清澈,举止娴雅。要知道那年月,这人,这装束,加之那山、那景、那屋,有些另类。我觉着这其中必有故事,便有意拖延时间,借故帮我们热饭菜,和主人聊天儿。

渐渐熟悉后,在交谈中,我才知道,老先生是黄埔军校第四期的军官,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其他战事,身上还留着弹片。他撩起衣服让我们看伤痕时,女主人嗔怪地白了他一眼,跟我们说:“这老头很久没说过这么多话,真是树老根多,人老话多!”看得出这是一对恩爱夫妻。老人似乎很健谈,渐渐我发现一个现象,老先生凡遇到涉及政治类的话题,总是闭口不言,或叉开话题。

我问老人:“您久居深山,不寂寞呀?”老人笑声爽朗地说:“噢!不!在这没有寂寞之说。”接着,老人领着我们去看他的菜园和花圃,以及一口小魚塘。到屋外,老人兴致更髙。他又说起他的生活。

他说他夫人原来是一名军医,他俩为国家也做过一些事,国家有薪水,在北京的女儿也曾劝他搬到都市住,可他和夫人就喜欢这有山有水有森林的地方。他说:“人嘛,最重要的是按自己的愿望生活。活得平淡,才活得自在。”他说他其实也很充实。半个月左右去一次县城民政局,拿他订阅的报刊,上街买一些生活需用品,去医院开些药,其余时光都用在种菜、养花、养魚、砍柴事务上。

太多的疑惑,太多的猜测。然而,由于是初次同老夫妇相识,也出于对他俩的敬仰,更不想打扰他们那平静的生活,我没过多地再问什么。我想,这对老夫妇身上,不知隐藏多少秘密和传奇。

在分别老夫妇以后的岁月中,凡和驴友一起野游时,我总会触景生情地想起那对老夫妇,想起那间依山傍水的木屋和陋室的马灯、半导体,以及那盆放着淡淡幽香的兰花,那景致令我难以忘怀。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以及夜深人静的时分,我也会联想到生命与生活的本质这个永远也说不清道不明的命题。

说实话,我很羡慕深山里这对老夫妇,不为别的,只为那份恬静,那份心境。

“二胎”政策出台之后,可能最纠结的就是70后的这茬人了,生,过了最佳年龄,不生,有点不甘心,一个孩子还是太孤单。

生完儿子,婆婆鼓励再生一个,老公也说:“再生一个你不用上班了,在家带孩子,我一个人养活你们,大不了吃差一些,穿差一些。”有那么简单吗?从此,我就成了专职保姆,失去经济能力,甚至于失去自己,时时刻刻要伸手向老公要钱,这个绝不可能。

再者,我胆小,国家政策怎敢冒范?

计划生育的政策从制定到执行,我是一路看着走过来的。

那年我八岁,弟弟刚刚蹒跚,生产队就动员母亲去做绝育手术,工作组的人三天两头的来家里,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宣讲政策。母亲一再的保证,不再生了,两个孩子够她拉扯的了,希望不要在她身上动刀。他们一口否定,不做手术绝对不行,还信誓旦旦地说这只是一个小手术,不会伤人元气。可是从来没有进过医院的母亲胆怯,就偷偷地躲在了亲戚家。工作组的人又开始做爷爷的思想工作,爷爷胆子更小,害怕不给家人分口粮或者搬走家里仅有的用具,经不起威逼,就让奶奶四处去找母亲。那时候父亲在外上班,爷爷是一家之主,若不随他的意,全家都不得安宁。奶奶经不住爷爷时时刻刻的催促谩骂,拉着我到走亲串户地找,最后在一个远房亲戚家找到了母亲。我站在母亲面前不住地哭诉,说我和弟弟怎么怎么地想念母亲,怎么怎么地没有人管我们,奶奶也是泪眼婆娑,好言相劝,万般无奈之下,母亲走进了医院。那日,母亲从手术台上下来,就爬上了爷爷早已准备好的架子车,她面色苍白,弱弱地说了句满含怨气的话“这下你们都满意了吧?”她的神情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坎上。

农村,没有儿子是天大的事情,“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儿子就没有人顶门立户,女儿是给婆家生的,迟早都要嫁出去,因此,生儿子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多少人为生儿子背井离乡?多少人为生儿子债台高筑?那时候,在农村允许生二胎,但是绝对不能生三胎,否则罚款,少则三五万多则十来万,哪个农民能承担的起,只有选择逃离。老公带着怀孕的妻子逃去没人认识的地方,打工度日,等待分娩。村上有的人一连生了三四个女儿,就忍痛送人,还想继续在生儿子。

80年代末,我随父亲来了油区,没想到这边的政策更加绝对,一对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孩子,生男生女都一样。管计划生育的是一个吴性女子,每个孩子出生她都要发准生证,没有准生证就是违法生育。去领准生证的人都要听她滔滔不绝的宣讲,告诫你只生一个,别想着二胎。她常常盯着年轻媳妇的肚皮,如若发现谁怀了孕,就会软磨硬泡,逼你引产,你若不从,她会常驻你家,吃喝拉撒,天天不误。大家不误厌恶地叫她“吴老太”。

90年代,我结婚时,必须要找“吴老太”开介绍信,老公还差一个月才符合结婚年龄,“吴老太”宁死也不开,一句话不符合政策。当时单位要凭结婚证就能分到一间单人宿舍,才可以谈婚论嫁,而且排队分房的结婚证已经有几十个,何年何月才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呢?没有结婚证一切免谈,我们就那样生生地卡在了“吴老太”那里。我的大伯母有点“仙”能掐会算,而“吴老太”很信这个,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个人相遇了,通过大伯母的努力,结婚证总算领上了,之后勉勉强强地分到了一间铁皮房子(就是用铁皮焊接而成的房子)。等到儿子出生时却迟迟拿不到准生证,因为每年给单位的生育指标名额有限,我们的孩子领不了当年的准生证,只能领第二年的,这样孩子的年龄就要小一岁,之后上学必受影响,那个折腾呀!

2000年小姑再婚,头一胎留给了前夫,老公的`孩子留给了前妻,她们夫妻无子女。小姑便怀了孩子,谁知她所在的单位不依不饶,说小姑没有履行好再婚生子的正常手续,非逼着小姑去做引产,否则开除。经过痛苦的思考之后,小姑决定做掉孩子,六个月的胎儿,一个鲜活的生命呀!怎么忍心呢?可是没有办法。从产房出来整整一个月小姑都没有下床,几乎是在鬼门关上走了一遭。从此开始抑郁,一发不可收拾,精神极度的颓废,每天都要靠大把的药片控制着躁虑的情绪。

“二胎”政策的开放,让许多人如沐春风,我也是蠢蠢欲动,那日我对儿子说:“在给你生个弟弟妹妹,如何?”儿子瞅了我有一分钟,然后哈哈大笑“您还是算了吧!”

我说:“如果我去了极乐,你一个人多孤单呀!”儿子说:“你生下哪个孩子时,我已经离开家了,和我能有多少感情?”

暑假期间,儿子对《家有儿女》情有独钟,我说:“儿子,能不能换个频道?”他随口就说:“谁让你只生我一个呢,孤单的我,只有在电视里感受一下兄弟姐妹的情谊了。”我一头雾水,到底要不要再生“二胎”呢?

四十多岁的高龄产妇,能经受的住怀孕十个月的种种考验吗?最关键的是能生一个健康的宝宝吗?能做一个尽职尽责的母亲吗?能有足够的时间养育他(她)吗?我深深地明白,孩子的成长必须有母亲的陪伴,特殊的工作环境,让我们孩子缺失了太多的父母之爱,在生“二胎”,必须深思熟虑。

昨日和一个80后的独生子聊天,对于独生的孩子他有一个最切身的体会,没有担当,以自我为中心。

他无限感慨的说:“都是父母惯的,我三十几岁的人了,每次离开家,我爸都会把烟、水果、零食一个劲往后备箱里塞。”

“那你考虑生二胎吗?”我问。

“按照目前的境况不考虑生二胎。”他回答的相当干脆,“虽然我被养残了,可是生二胎还要想清楚,生活压力太大,生的起养不起呀!”

从小乡村再一次来到大都市,春节的温暖还没从心中走远,身体已经行驶了几千公里。“欢乐颂”的小群又开始了一段不想工作、工资、年终奖、今年的旅行规划等一系列讨论热潮,隔一段时间就会翻出来的话题就像大姨妈,讨论着急不讨论更着急。这次的讨论除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还有一个过时却现实的话题,逃离北上广。三分之二的姐妹想要离开上海,在这里她们的青春如沙漏般流逝,从饱满的谷仓变成了一坨屎,漂泊的心开始贪婪春节时家中的气息,迷茫的身体开始准备逃亡。差点忘记说了,这个“欢乐颂”的小群里只有三个人。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从小娇生惯养,所谓“迷茫”只不过是大众阶级的群众无端生出来的烦恼。有钱有资源家庭中的孩子不会迷茫,他们站在资源的金字塔上,只需考虑自己喜欢的方向即可,就算不选择也依旧可以潇洒得去感受诗和远方;贫苦家庭中的孩子没时间迷茫,要么满足于在小城市里的安逸自在,要么在大城市里为了人民币抛头颅洒热血,迷茫实在是一个奢侈的烦恼;只有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家庭的孩子才会迷茫,他们有一条安逸的退路,却有一颗腾飞的梦想,梦想与现实的碰撞之中,舒适与拼搏的交锋之下,迷茫是对自己对现实的一种倾斜,是没有十足的把握成为社会的分子,又不甘于做衬托别人的分母而生出的一种自我纠结。

总听见年轻人被批判太自我,其实只是时代在变,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在变,大众被网络所支配,喜欢习惯被“网红”引导,做自己的太少,赶流行的人太多。特立独行被社会所不容,相比消息闭塞时的家族反对,现在是全网攻击,一不留神就成了典型反例,毫不相识的人在只字片语的引导下对你施展着网络暴力,家人和朋友给的心理压力让做自己成为了一个奢侈品。那些坚定自己选择的路走到底的人,他们打破的不是人们对他的质疑而是阶级的壁垒,站在了资源的金字塔顶,就可以悠闲的站在桥上看风景,我们看风景的人看他。

前一段时间有句话特别火: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这句话的流行证明了一件事,“你”依旧是贫穷的大多数。限制想象力的又何止是贫穷,富家的'公子小姐也无法理解“高仿”“代购”的火爆。和一位奢侈品导购聊天,她说从来不会歧视来店里的“贫苦户”,她们业绩的大部分都来自“贫困户”的虚荣心和一时的冲动,真正能在店里消费得起的人,早就出国买东西了,你望而却步的店铺,有些人根本不屑于去。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之后,你相较父母的生活已经翻天覆地,可是熟悉的圈子依旧是父母当年的圈子。网络的发展和个人知识水平的提升,让我们对社会顶端充满了向往,对成功的渴望已经幻化了赤裸裸对金钱的渴望,可是阶级的壁垒,才成了真正限制我们想象力的屏障。“圈子文化”在中国扎根了几千年之后,依旧在新时代左右我们的生活,现在的自媒体给了很多平民突破阶级的窗口,我们顺着窗口仰望星空,天上的人赚取我们的渴望。我们用一条条信息,一个个快递将“马爸爸”送上天空,却害怕一丝受伤而选择迷茫。

陷入迷茫导致我们不敢做自己又不甘于做大众,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对前途的恐惧和自我能力的质疑才让我们彷徨,安逸舒适在看得见的身后,自己的欲望在看不见的前方,人往往对看得见的困难有迎接的勇气,却对未知的恐惧和等待充满不安。我们处在一个压力山大的时代,网络对成功轻描淡写的叙述,让我们低估了这条道路的艰辛和对自我资源的合理认识,对成功的急迫让等待的时光愈加黑暗。光芒之路本不好走,挫折和失败才是路上的荆棘,迷茫只能说明你还在路口徘徊。

小姐妹们离开魔都是迟早的事情,我反而想通了一件事,什么是成功?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执着于自己所爱的事物,真诚的爱自己,把迷茫和彷徨的时光忌掉,要么奔跑要么沉淀要么放纵,总要对得起自己才好!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