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话语 > 森罗万象对应的话锦集96条

森罗万象对应的话锦集96条

时间:2020-01-02 09:09

《金刚经》在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六个译本,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这也是流通得最为广泛的一个译本,以至于人们一提到《金刚经》,自然就会想到鸠摩罗什的这个译本。

鸠摩罗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他祖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因此他从小就擅长梵语和胡语。他十几岁就因为通达佛教义理而著称于世,因此可见他的佛学修养是非常深厚的。事实上,鸠摩罗什对翻译理论是非常通达的,但可惜的是,现今保留下来的这方面的著述不多。但从保留下来的零星议论和大量的译作来看,他是比较倾向于意译的。据他自己说,在他所翻译的佛教经论中,只有《十诵律》是没有经过任何删减的,而其它的众多经论都是经过他删减的。鸠摩罗什非常重视翻译当中的文采。

玄奘俗名陈t,唐代洛州(今属河南)人,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历史上把鸠摩罗什及其以后的译文叫作旧译,而把新译的称号独留给玄奘,可见他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重要地位。玄奘的翻译比较倾向于直译,后人总结玄奘的译经时,说他的翻译风格是“既需求真,又需喻俗”。他提出了著名的五不翻理论,所谓秘密不翻,多义不翻,此处无不翻,顺古不翻和生善不翻。玄奘一生中最著名的事件就是西行求法。其实,玄奘在西行求法以前就已经具有深厚的佛学造诣,而到达印度之后,又广学了印度的中观、唯识等佛学理论,佛学造诣更加炉火纯青。作为中国人,并且具有深厚的汉语言佛学功底,他的汉语水平自然没有问题。而留学印度十几年,又使他的梵语有了很高的水平。因此,玄奘是梵语、汉语和佛学三方面的专家,翻译起佛经自然是得心应手。

《金刚经》是大乘佛教般若系的一部重要经典,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受国人重视的佛教经典之一。据说禅宗的六祖慧能就是听《金刚经》而开悟的。《金刚经》主要说的是“应无所住,行一切善法”。也就是说,一方面,要体会诸法的空性,做到不著相。而另一方面,又不是说一切就空了,就善也没了,恶也没了,堕入虚无主义,这在佛学上叫作断灭,是一种需要提放的状态,而是还要行一切善法。总之,做到空而妙有,妙有而空,不执著而行善,行善而不执著,就是佛教修行者的最高状态。下文笔者将举例说明《金刚经》玄奘译本的优越性。

在鸠摩罗什的《金刚经》译本中,提到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众生信仰《金刚经》的情况时,有一句话叫作“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意思是说,在这个时间,能信仰《金刚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这个“后五百岁”历来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释迦牟尼灭度于公元前486年,那么后五百岁就是五百年后,也就是公元14年。第二种解释是说如来灭后的一千年中,包含着前五百年和后五百年,那么这个“后五百岁”指的是第二个五百年这整个五百年间。第三种解释是说,如来灭后的1500年间包含着前五百年,中五百年,后五百年,那么这个“后五百岁”指的是第三个五百年这整个五百年间。那么,这个“后五百岁”到底指的是什么时间呢?如果参考玄奘的译本,这个问题就会变得十分清楚。在玄奘的译本中,对应的句子是“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在这里,“后时”即是“后分”,也就是“后五百岁”,也就是“正法将灭时”。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根据佛教理论,正法时期有教说,修行,证悟,像法时期有教说,修行,可是却没有证悟,末法时期只有教说,修行和证悟都没有了。至于正法,像法,末法的时间分界,有这样两种说法:第一,正法有五百年,像法有五百年;第二,正法有五百年,像法有一千年;第三,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对于末法的看法基本一致,即认为末法有一万年。根据玄奘的译本,众生信仰《金刚经》的时间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五百年”,一个是“正法将灭时”,两个条件综合到一起,可以下结论,“后五百岁”指的是公元14年左右。有人说正法可以是一千年,那么这个“后五百岁”可以指的是这一千年中的第二个五百年,但这是个时间段,而“正法将灭时”是一个时间点,因此可以排除这种可能。

在鸠摩罗什的《金刚经》译本中提到,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信仰《金刚经》的般若法门。那么,到底是哪些众生不会信奉《金刚经》的教法呢?鸠摩罗什的译本中是这样说的:“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根据字面的意思,这样的一群人“乐小法者”,也就是喜欢小乘佛教的`人,他们“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所以不能信仰《金刚经》的般若法门。可问题是,这与佛教义理是矛盾的。因为小乘佛教也是非常反对我见和人见的,认为“我执”是众恶之源,是一切烦恼和谬误的来源。小乘经典《俱舍论》中也说:“由我执力,诸烦恼生,三有轮回,无容解脱。”可见小乘人也是反对我见和人见的。难道《金刚经》中佛说错了吗,佛怎么会和自己的佛理相矛盾呢?如果参考玄奘的译文,这一问题就会变得十分清楚。我们来看看玄奘的译文中是怎么说的。玄奘的译本为:“如是法门,非诸下劣信解有情所能听闻;非诸我见、非诸有情见、非诸命者见、非诸士夫见、非诸补特伽罗见、非诸意生见、非诸摩纳婆见、非诸作者见、非诸受者见所能听闻。此等若能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无有是处。”原来如此。原来“诸下劣信解有情”(相当于鸠摩罗什译本中的“乐小法者”)和持“诸我见、有情见”的众生(相当于鸠摩罗什译本中的“著我见、人见”的众生)是两类人,“著我见、人见”并非是修饰“乐小法者”的。那么这两类人到底有什么特点呢?一是“诸下劣信解有情”(相当于鸠摩罗什译本中的“乐小法者”),也就是修小乘佛法的众生,他们只能理解“人空”,不能理解“法空”,因此不能理解《金刚经》中的一切皆空之甚深道理。第二类人是持“诸我见、有情见”的众生(相当于鸠摩罗什译本中的“著我见、人见”的众生),这种人其实是佛教讲的外道,比如说婆罗门教,他们都认为实有“我”,实有“人”。这段经因此就变得非常清楚了。   为了说明一切不实,应无所住的道理,《金刚经》多次以怎样观察如来为例进行阐述,其中以如来身相为观察对象就有五次。在第五次以身相为例进行阐述的时候,鸠摩罗什的译本又出现了问题。鸠摩罗什的译本中是这样说的:“‘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这里须菩提对释迦牟尼佛提出的能否以三十二相观察如来的问题作了肯定的答复。然而,这是与全经义理不相符合的。事实上,在前面出现的四次类似的提问中,每次须菩提都给予否定的回答,并且都得到释迦牟尼的认可。须菩提怎么会在“深解义趣”之后,反倒给出一个错误的答案呢?事实上,在《金刚经》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叫作“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有一句话叫作“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有一句话叫作“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有这些都说明不应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须菩提却说:“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难道须菩提真的一时糊涂吗?玄奘译本对于这一问题是十分有帮助的。他的译文中说:“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不?’善现答言:‘如我解佛所说意者,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佛言:‘善现,善战!善战!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善现,若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者,转轮圣王应是如来。是故,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如是应以诸相非相观于如来。’”原来,和其它几次一样,须菩提对这个问题依然做出的是否定的回答,这就一致了。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鸠摩罗什大师翻译错了吗?很可能金刚经有几个不同的梵文原本,而有的原本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讹谬,而这个原本恰恰成为了鸠摩罗什所用的原本。

在鸠摩罗什的译本中,在大乘正宗分第三中有一句话,叫作“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其中“应如是降伏其心”在玄奘的译本中被译成“应当发起如是之心”。一个是“降伏”,一个是“发起”。差两个字,但其中的门道就大了。降伏的是妄心,发起的是真心。按佛教理论,心分为真心和妄心。耽著妄心使我们流浪生死,证悟真心使我们住在涅。虽然从胜义谛的角度看,真心、妄心是一体的两面。但从世俗谛来看,真心和妄心区别是很大的。对于妄心应该破,对于真心应该立。《金刚经》是一部以“破”为主的经典。不光是《金刚经》,整个般若系统的经典都是以“破”为主,强调“诸法皆空”。但对于上根的佛徒来说,他们不会走极端,知道“离一切相”的同时,还要“行一切善法”。但对于下根的修行人来说,听到诸法皆空的道理之后,就会觉得善也空,恶也空,因果也空,西方极乐世界也空,总之什么都空了,什么都没有了,就会堕入佛教所谓的“恶趣空”,也就是世间人所说的虚无主义。所以在破的同时适当地立就显得格外重要。按照佛教理论,宇宙的本体叫作诸法实相,契入诸法实相的状态就叫作体悟到了真心。这个诸法实相还有很多其它的名字,如法界,如如来藏,如大涅。真心无形无相,但是可以变化出一切现象和事物。这个真心是存在的。以这个真心为依托,因果规律也可以成立,西方极乐世界也可以成立,森罗万象的现象世界才被变化出来。因此,破的同时适当地立可以确保修行者不会堕入一切皆空的虚无主义。佛教上因此有一句话,叫作宁可执有如须弥山,莫要执空如芥子许。因此,在一部整体上以破为主的《金刚经》中,适当地强调发起真心,对于平衡整部经的侧重点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

结论: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玄奘的译本可以澄清一些鸠摩罗什译本中的一些概念,化解鸠摩罗什译本中的一些矛盾,并且从佛学义理上来讲,玄奘的译本也更加平衡,不会导致读者进入“偏空”的虚无主义。其实,从整体上看,玄奘译本更加具体准确,包含着更加丰富的信息量。因此,我们今天提倡《金刚经》的玄奘译本,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至少,玄奘译本可以成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有益的补充。

1、戒的目的是要使我们的身口意保持平衡与清净,进而修习禅定,由此显发本有的智慧。

2、有了生命价值永恒性的观念,就有了对人的言行负责任的思想做基础,人类的道德、良心就有了保证。

3、以上求佛道之心觉悟人生,以下化众生之心奉献人生。

4、用功夫不要追求奇特,不要想在现成茶饭之外,再去找什么特殊的风味,没有那个东西。

5、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不去理它,烦恼自然就不起作用。

6、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法,我们生在世间,只有随顺因缘而有所作为。如果我们的作为违犯了因缘的规律,认为我可以作得了主,我可以不顾一切条件,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很片面,如果按此去做,一定会行不通。

7、业由心造,一切染净因果不出自心,都是自己造的。

8、世间森罗万象,一切宛然存在。由于我们在主观上存在妄想执著,才改变了外在事物的形象。

9、戒、定、慧三学,持戒是根本、是保证,修定是基础,证慧是究竟。

10、学习佛法,一个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11、只有随顺因缘的人,才是自由自在的人。只有懂得随顺因缘,才会真正地善待自我。不懂得随顺因缘,就是在自己折磨自己。

12、在日常的逆境来临的时候能够不动心、能够做得了主,经常能如此,在大限到来的时候,也就能做得了主。

13、安祥是禅,睿智是禅,无求是禅,无为是禅。

14、心空者,不是不要这颗心,而是空去自己当下这一念的情识分别、妄想执著。在空掉妄想执著的同时,本有的智慧光明即刻显现。

15、一切随缘——随缘消旧业,随缘度众生,随缘了生死。

16、生命的意义在于感恩,生命的意义在于社会责任、社会义务的落实。

17、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有感恩的心,都自觉地感恩,我们的心态会非常之平和。这有利于我们心胸的开朗、烦恼的淡化、人我是非的消除。

18、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19、人是社会关系的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成就。个体的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

20、向生灭处究取无生,向差别处体会平等,向烦恼处直认菩提;在世间法上落实佛法,在做人做事中勤修众善,

在尽职尽责中广度众生。

21、不该听的事不要去打听,不该说的话不要说出口,不该想的事不要去胡思乱想。

22、信仰、因果、良心、道德,是佛门弟子安身立命的根本;感恩、包容、分享、结缘,是我们处世待人的根本原

则。

23、修行说起来没有别的诀窍,它就是要自我否定、破除我执,就是要把蒙蔽在觉性之上的种种障碍,如贪、嗔、痴等烦恼,一层一层地剥掉。

24、佛告诉我们在家信徒要通达世事、如法求财,做一个诚实的劳动者就可以自强自立。这是学佛成佛的基础。

25、盲目的、没有节制的自由恰恰会给我们带来不自由,而对贪、嗔、痴的约束则体现出人类的智慧与觉性。

26、在慈悲的境界上,一切生命都血肉相关、休戚与共,自我生命的价值仅存在于为他人、为群体的无私奉献中。

27、修行要落实在当下,做一切事业、做一切善法都要落实在当下。

28、“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要不离觉悟来讲奉献,既要有大慈悲,也要有大智慧,才不会偏于一面。

29、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份,受持相对应的戒条,如法行持、成就律仪、无所毁犯,就有相应的解脱自在。

30、信仰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这四件事是佛法的总纲,也是我们修行的起点和终点。

31、在修行中,唯有放下,自性才能显现;唯有奉献,心量才能广大如虚空。

32、要把尽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当作是信仰生活的一部分。

33、只有真正从心灵深处将对事物的种种界定、分别、妄想扫除干净,才能够真正见到诸法实相。

34、戒律是什么?戒律是堤防。持戒精严,你的六根便可防守得严严实实,不会有漏洞。有戒律,我们的修行才有保证。

35、既然每个人都有改善生存条件的权利和需求,那就必须相互尊重。为了自己的生命需求,就不顾他人的生命需求,而将其物质财富据为已有,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36、只有在造作、是非、取舍、断常、凡圣等一切对立面完全统一了之后所显示的无分别智,才是平常心。

37、外在的和平要以内在心灵的和平为前提,而内在的和平要从把握好我们的当下一念开始。

38、学佛修行的人,千万不能逃避责任。逃避责任就等于退失菩提心。

39、不依靠任何人而独立生存的人是没有的,包括佛在内,因为没有了众生就没有了佛。

40、我们信什么呢?首先是要信自己。因为不信自己,就不能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就不能发起菩提心,就不能成就大菩提果。

41、修行要防止三种心:想速成的心、恐惧的心、懈怠的心。

42、“佛”字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只有真正把佛法的精神融入生活中、融入社会中,那才是真实的受用,那才是无相的佛法。

43、平常心是一种平等心,是一种没有选择的爱,是面对芸芸众生普施甘露、普降法雨的大慈悲。

44、心的迷惑就是以“我”为中心,心的开悟就是突破了“我”的障碍。

45、圆满的人生是建立在对因果规律的深信不疑和透彻把握的基础之上。

46、结缘就是不断地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地排除不利条件。

47、一切事提得起放得下,心就无挂碍;一切事提不起放不下,心就有挂碍。

48、修行的目的,主要是制心一处,让散乱的心集中在一点上。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心能够在一点上,妄想就少了。

49、修行能够改变命运,努力能够创造辉煌。

50、世出世间、有为无为,全在于自己的精进努力。没有自然的释迦,也没有天生的弥勒。

1、如果没有盲目的期待,就不会有失望。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无常,就不会攀缘执着;如果不攀缘执着,就不会患得患失,也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着。

2、总有一个人,是我们无法斑驳的时光,回眸便觉温暖,时光越久越能看清:那份存在,对自己,有着怎样别样的意义!行在路上,邂逅的不仅仅是尘世风景,更是触动人心的辛酸人事;漫步人生,经历的不仅仅是悲欢离合,更是命运的森罗万象。生是见识,不是活着。

3、凡事不必苛求,来了就来了;凡事不必计较,过了就过了;遇事不要皱眉,笑了就笑了;结果不要强求,做了就对了;生活就是一种简单,心静了就平和了。脚踏实地,不漠视,不虚度,继续唱着歌,快乐悲伤都要记得,就算心碎也要拥有最美的姿态。

4、风轻云淡,是好天气;淡然优雅,是好人格。淡,秀外而慧中。不需要浓烈来烘托,以本色自立,以宽容处世。大喜大悲,内耗元气,外惹怨气,日久必损和谐。能不计较的不计较,不得不计较的少计较。喧嚣世事,从容处之。人生一场,最重要是心情舒畅。以淡然的心态活着,烦恼自然烟消云散。懂得享受生活的过程,人生才会更有乐趣。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我们舍得笑容,得到的是友谊;舍得宽容,得到的是大气;舍得诚实,得到的是朋友;舍得面子,得到的是实在;舍得虚名,得到的是逍遥;舍得施舍,得到的是美名;舍得放下,得到的是自在。

5、有太多人在人生旅途上携带了太多的行李——许多行李其实是不必要的。尽可能丢弃那些所谓的问题及烦恼吧!放慢脚步,轻松一下,好好想一想。不要急着用压力锅想把所有食物一次煮熟,做菜得一道一道来,你最好一次解决一个障碍。

6、每一个你不满意的现在,都有一个不愿努力不愿行动不愿改变的曾经。那个曾经不是很久以前,就是前一时刻的想法和行为。你此刻的想法和行为也会瞬间成为曾经。生命就这样在无数个瞬间中流淌,终有一天落下帷幕,你或许欣慰许充满悔恨遗憾。一切和别人无关,只是你每个当下行为的结果而已。

7、重要的不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而是你如何看待它们。

8、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9、什么都不懂,有时候是可爱,有时候是可怜。

10、在逆境中,要看到生活的美;在希望中,别忘记不断地奋斗。

11、人生就像在攀登,在我的眼里,在我的心中,每一个明天,都是一座高山。如果以"好高骛远"为由而拒绝攀登,你的人生就只能在今天终止了。

12、没有苦辣酸甜的人生好似没有蓝绿红黄的画面。

13、人生的路有千万条,但通往彼岸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你自己的路。

14、人生是一艘船,我们心中的灯塔永远保持强光,就不会搁浅、触礁。

15、有的风险不必去冒,有的风险必须去冒,人生是一场穿行于风险之中的长途旅行。

16、人的一生如果不能像启明星那样闪耀着光明,至少也应该像流星一样燃烧自己,在天际中划出一道光亮。

17、人生苦短,须及时把握现在,因人类的知识范围极其有限,对于未知的事情,就如同海水般深不可测。

18、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风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

19、没有风浪的大海不是真正的大海,没有挫折的人生不是真正的人生,本来就是喜怒哀乐的结合,生命若没有悲伤和不幸的陪衬,如何能对应出快乐和喜悦。

20、没有不起波澜的海面,没有不坎坷的人生。波澜,给大海增添了瑰丽和雄壮;坎坷,给生活留下动人的记忆。

21、人生没有路,如果有,就是用青春和生命铺成的。

22、人,为什么常常要追寻那不可得的东西呢?这,大概就是人生的矛盾。

23、人的一生不必苛求要做到轰轰烈烈,但一定要活得心安理得。

24、事倍功半与事半功倍往往只在一线之间,把握教学火候,采用激励、诱导、启发的授学方式,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5、所谓"势"就是指事情发展的方向。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在充分地综合分析各方面资料的情况下审时度势,对事情的发展方向进行正确的预测,进而将其导向对自己有利的方面。而只有在最有利的情况下竭尽全力,才能让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且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也证明,看不清形势,经常鲁莽大意的人,即使有再大的本领,有时也会碰壁。而善于分析局势、看准时机并加以利用的人,往往能以最少的力量得到最大的收获,取得喜人的成绩,这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善战者"。

26、在古代诗词里,一谈到男女之间的感情,使用更多的字眼是"相知"。在现在的言情小说里,使用更多的词汇则是"相爱"。那么,相知和相爱,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呢?

27、夏天最适合做的事:"林密知夏深,仰看天离离。荷气夜来雨,百鸟清昼迟。"夏天,诸事不宜,唯宜读书。读好书,心静了,思绪远离,自觉凉风。再来壶绿茶,品味书卷中的悠悠深意,品味人生那生如夏花的缤纷,在掩卷鉴茶中遇见不一样的自己,管他乱世盛世,我只在意属于自己的片刻安静。

28、总有一种偶然变成习惯,总有一种习惯促使期待,总有一种期待带来失望;总有一种失望带来新的期待,总有一个新的期待促使改掉坏的习惯,让那些习惯变回偶然。有些事仅仅是偶然,是期待,是习惯,最后变成失望。明白那些偶然,改掉那些习惯,让自己摆脱失望,期待的,是洒脱的自己。

29、无论你有多聪明、多富有、多有权势愤怒的那一瞬间,判断力会显著降低过一分钟才会恢复正常千万不要愤怒的时候做决策!

30、假如思想是种子,在有的土壤里它能成长,在有的土壤里它就会死亡,所以播种思想的人,首先要研究土壤。

31、从一开始以为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到明白自己的天赋其实只够做一个不正确的普通人。然后人就长大了。

32、我们可以输在人生的起跑点,但决不可以输在人生的转折点。

33、其实,当我们仔细去回味诸如蚌病生珠、万涓成河、蛹化成蝶的生命故事时,心灵便会在刹那间被一种战胜苦难的神奇力量所击中!

34、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

35、靠骨气挺直脊梁,靠朝气迎来希望,靠勇气增添力量,靠场所实现理想,靠才气书写华章,靠人气团结兴旺。

36、人活在世上总是有太多的牵绊,太多的不舍,因为那些旧东西烙上了昨日的欢痕,所以总是狠不下心来。丢弃需要勇气,珍藏需要空间。放弃个很爱你的人,并不痛苦。放弃个你很爱的人,那才痛苦。爱上个不爱你的人,那是更痛苦。不要因为寂寞而错爱,不要因为错爱而寂寞生。

37、关于明天的事情,后天我们就都知道了。

38、死亡教会人一切,犹如考试之后公布的结果——虽然恍然大悟,但为时晚矣~!

39、说谎话的人所得到的,就只是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

40、我们害怕岁月,却不知道活着是多么的可喜。我们认为生存已经没意思,许多人却正在生死之间挣扎。甚么时候,我们才肯为自己拥有的一切满怀感激?

41、悠闲是生命本体的一种自然状态,在那种状态里,躯体和灵魂似乎一起消融、扩散、虚化、安详、舒适,像山间的小溪舒缓地流淌,像天空的白云悠悠徜徉。

42、要让自己坚强,只为自己坚强。我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走过的路,遇过的人,每一个现在,都是我们以后的回忆。生活有进有退,输什么也不能输了心情。坚决不要委屈自己,人离了谁都能活,可能会活的更好,所以放轻松,给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快乐。不去和不相信自己的人浪费时间!

43、道是遇事果断,心胸宽阔,律己严明,待人和气的处世之道。是一丝禅意,一点诗意,一幅画意,一些随意的养心之道。是做人有情有义,生活有滋有味,做事有声有色,人生有进有退的立身之道。

44、人们总说时间会改变一切,但是实际上你需要自己努力去改变。而不是坐等时间。看过人生繁华,还是平淡最真。人生只有经历才会懂得,只有懂得才会去珍惜,人非圣人,谁能无错,看淡一切,一切也就过眼云烟,如果真的忘不了,就默默地珍藏在心底的最深处,藏到岁月的烟尘触及不到的地方。

45、人生原本就是一场独自游览,或许中途曾有人同路,但终将各自走散。这就是时间给我们的答案:假设没法具有,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不要遗忘。

46、无意的浑水摸鱼,人人都会经历,情有可愿,情该可愿。但经常故意浑水摸鱼的人,就会完全失去别人的信任,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47、所谓爱情、不是找个能一起生活的人,而是找一个没他就没法生活的人!

48、历经一些事便以为自己无坚不摧,但生活总有无数种别的方式,再次让你输得狼狈。

49、生活都是冷暖自知,你若真心待我,我也必然感受得到。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