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宝贝,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然而我们会发现,现在好多家庭生活好了,孩子需要什么,都买齐了。但是孩子没以前那么好带,孩子也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
为什么父母会认为孩子不听话呢?比如,当孩子要求父母一起做游戏、陪他玩,还有兴趣盎然。否则,你不满足他,说不定就会出现家长不希望出现的“小动作”。
无论父母怎么说,都不管用,没办法,父母最能吼他们,这样更惨了,眼泪就下来,哭天喊地的,不管房子拆了都不罢休!那么父母要如何教育不听话的孩子呢?下面这几点你一定要知道!
沟通是最好的方式
孩子长大了,父母也发现孩子越来越难管了,有一点不合他们的意就不罢休。
其实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放下自己作为父母的身份,与跟孩子是好朋友的身份来相处交谈,这样孩子才会认为你是尊重他们的,他们也就愿意和你沟通。
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孩子的不同角色出发,分析的行为模式,找到他们不听话的原因,做好积极的应对。
为孩子做出倾听的榜样
当孩子不听自己的话了,父母总是会抱怨,却从来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为什么孩子不听话了呢?有没有可能是你在跟孩子交谈的时候,没有好好听孩子说,没有做到倾听呢?
其实孩子不听话肯定是有原因的,这时父母就要找一个恰当的时机和孩子沟通,好好听听孩子的看法,认真听孩子的每一句话,不要急于打断孩子的话,做到心灵的有效沟通。
及时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
孩子的行为有时候是毫无目的的,前一秒还开心,后一秒就发脾气了。
这时候,父母不要急着吼孩子,教育孩子,减少重复和不必要的唠叨、尽量减少发泄情绪的训斥和对孩子不满的抱怨。
作为父母,最好是在这过程中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把这种优点反馈给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们的欣赏,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再进行合理有效的教育。
遇事不乱,爱能融化一切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有些父母通常是立刻抓过来,面壁或者罚站等处罚。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教育方式。
父母发现孩子不听话的时候,首先要让自己冷静下来,不要让自己的暴脾气加重孩子的叛逆心理,要做到三思后行。
孩子还小,他们也许不知道他们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所以父母要找个合适的时机来教育孩子,好好融化孩子,给孩子爱的教育。
父母要学会巧妙地树立自己的权威
孩子不听话,不怕父母了。有时候可能是父母在他们面前是没有权威的,认为父母不敢对自己怎样,这样加剧了他们叛逆的心理。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不要采取暴力或者骂孩子的教育方式,而是要通过正确的教育模式。
比如,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先和孩子制定一些规则,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就按照这些规则来办,在这过程中,父母不要因为对孩子的宠溺而偶尔没有这么做,这种规则是一定是执行的。
长此以往,孩子会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为了不惩罚就不会挑战父母的权威。
结束语:
随着孩子越来越大,他们有了自己的小脑筋,很多事都喜欢与大人对着干。所以父母一定要清楚一点,简单粗暴处理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深入理解孩子的内心,才能对症下药!
母亲和老师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者。一句话往往显示出爱心无限,蕴藏着力量无穷
编者按
一句话,可能对孩子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也许母亲或老师说这句话时,都没有意识到。母亲和老师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者。一句话,显示出爱心无限,蕴藏着力量无穷。下面的小故事,希望对家长朋友有所启发。晒晒:父母一句话影响我一生!
女儿在镜子前照来照去,全然不顾我投去的不满的眼神。“老妈,你看哪种搭配好看?”她喜滋滋地问。我终于忍不住怒火了:“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你还有闲心照镜子?太不像话了!”本以为女儿听了会乖乖去学习,没想到她却顶了我:“你照得比我还多呢。抹口红要照,描眉还要照,更别说换衣服,穿鞋子都要照。”
我更生气了:“你有什么资格跟我比?我一不用学习,二不用考试!”但女儿却不停地还嘴。我的火气越来越大了,直冲到她面前大吼:“你给我闭嘴!难道我穿一千元一件的衣服你也要穿吗?”
女儿不敢大声顶撞了,小声嘟囔道:“家长作风!和英语老师一样!每次都得D。”
我猛地怔住。女儿学校经常让学生填调查表,关于师德的。一共分四个档,D最差。因为无记名,学生毫不掩饰自己的态度。英语老师因为爱训人,经常体罚学生,每次都得D。其他老师有A也有D。但地理老师每次都得A。
“你们地理老师真那么好?没一个人讨厌她?”我曾好奇地问过女儿。“王老师太好了。你猜她一上讲台对我们说什么?她说:‘来,孩子们,我们开始上课。’”女儿回答。
“你们不可能一直表现好,犯了错误她也不发火?”我更加好奇。
“不发。她会说:‘来,孩子,告诉老师你想什么呢?’于是,我们都不好意思犯错误了。”
来,孩子们。老师凭一句话就赢得了学生。而我呢?为什么不能和颜悦色地和女儿讲道理呢?来,孩子……我向女儿伸出了手。
女儿怔住了:“妈妈,你不生我气了?对不起,我没想和你顶撞……”(李小芬)
“你怎么能独占这些钱呢?”
贝利从小就爱踢足球。10岁那年,他和小伙伴组成了一支“九七”球队。可一帮穷孩子,连球都买不起。母亲给他出主意,让他带领“队员”,到市中心捡拾香烟头,取出烟丝,卷成香烟,一根一根地叫卖;顺带沿路收集些废铜烂铁、空瓶烂罐,卖给废品站。终于,攒够了买球的钱。
在一次比赛中,贝利的“九七”足球队,获得了市少年足球组冠军。因为他是队长,进球又最多,他很幸运地得到了一些奖金。他把钱拿回家,兴冲冲地交给母亲。但母亲却严肃地说:“没有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你能独立赢得比赛吗?你怎么能独占这些钱呢?”贝利愣住了。是啊,在球场上,如果队友们不齐心协力,相互助攻、拦截、传递,就算自己是一个天才,也未必能将球踢进对方的球门呀。贝利的脸发烫了,他把钱分给了小伙伴们。
后来,贝利被推荐给巴西国家队。作为神射手,他在赛场上经常遇到对方的侵犯和严密防守。他一边刻苦训练,用更高的球技带球过人,躲避对方的抢铲。他更加注重和队友的默契配合,他顾全大局,从不吃独食。教练放心,队友也放心,每次比赛他都是场上的核心。
有一年巴西队在第三次夺得世界杯的比赛中,贝利接到队友一记妙传,在后卫队友的“掩护”下,带球强突过对方两名后卫,起脚劲射,球在空中划过一道漂亮的弧线,擦柱入网……那一刻,全场沸腾了,世界为之沸腾了。因为这是贝利足球生涯中踢进的.第1000个球。他创造了足球史上的神话,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才球员。
接受媒体采访时,贝利拥着他的队友们说:“我不是天才。天才一个人创造不出美丽的神话。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团队合作的力量——这是我母亲从小就教给我的道理。”
母亲的一句话,能在孩子一生中产生多大的影响!母亲,是孩子最早、最好的学校和老师。(吕麦)
很多家长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就只听老师的话,家长的话不听。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想原因很简单,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具有持久性,一致性;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伴随着外在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前后教育具有不一致的特点。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技术的革新,很多家长选择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数量加剧上升,对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采用忽视的态度,这样孩子的家庭教育就存在很大的缺失,孩子的人格发育,道德品质的形成,心理健康等诸多问题就出来了。面对如今孩子的成长的诸多问题,我有以下的思考:
一、不要让父爱母爱边缘化。
从2010年开始,政府和媒体都是高度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给社会,给学校无疑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而我却认为孩子的成长不能过分的强调社会和学校的责任,而忽略了家长的职责。殊不知孩子的健康成长最直接的本体是家长,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投射到孩子的身上,母亲的性格大多数无声的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父亲的生活态度决定着孩子的价值观。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认为:对留守儿童真正的关注应该回到家庭中来。当城市的霓虹闪烁着光芒时,依旧有部分行色匆匆的打工族在辛勤劳作,他们早出晚归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当他们带着满身的疲倦回归家庭时,已经没有的足够的耐心来和孩子沟通。他们总是把教育的职责抛给了学校,育人的重任推给了教师。请问,教师离开了社会,家庭空谈教育有何作用?教师有多大的育人权利?所以,亲爱的家长们,不要把育人的责任全部抛给教师。家长应当从关注孩子心理变化,情感需求开始,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配合教师教育,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教育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而不是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来表达你的爱,勇敢地担当起教育的责任,用严格的,理智的爱来行使自己的义务。
二、树立孩子感恩和责任意识。
当下孩子的教育着陆点在哪儿?是盲目的进各种“培训班”,还是树立孩子感恩和责任意识?如今的家长,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就在规划着孩子的人生未来。接连不断的.“培训班”压得孩子喘不过气,各种电视选秀节目倾巢而出,逼迫着孩子去效仿他人,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很大程度上泯灭了孩子纯真的本性,扼杀了孩子的自由发展。世界上只有一个奥XX,世界上只有一个朗朗,也只有一个爱因斯坦。为什么一定要让你的孩子去效仿他人的人生轨迹呢?当下,回归教育本体是当务之急。你给孩子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孩子对你说谢谢了吗?一个老奶奶摔倒在地,你的孩子看到此景有何打算?出外旅游,当你看到你的孩子写上“某某到此一游!”时,你作何感想?当孩子和你谈及“圆明园的毁灭”时,你将作何引导?“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作为教师的我们,同时也作为家长的我们应当叩问一下:“我们的少年真正强大了吗?我们的少年独立了吗?”“我们的孩子学会感恩了吗”“我们的孩子有责任意识了吗?”或许,我们都将为之而汗颜。“天下兴亡,是我辈之责任!”教育他们学会感恩,感恩父母给予你生命;感恩流水,滋养生命;感恩太阳,孕育万事万物;感恩脚下的土地,感恩身边的一切。当他们成功时,肯定他们;当他们失败是,鼓励他们;当他们彷徨时,点亮心灯;当他们得意之时,警醒他们。
三、要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大胆地说“不”。
现在的家庭大多数是三代人一起生活,独生子女比较多,孩子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两代人的爱强加到孩子一个人的身上,这份爱太沉了!在孩子的眼里要啥家长就得给啥,别人有的东西我也应该有。“学会观察”是现在孩子的绝招。他们知道在什么时候提出要求最容易得到,他们也知道用什么方式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离家出走,大哭大闹,假装晕倒就成了他们惯用的招数。家长也要“学会观察”然后“学会拒绝”,对孩子不正当的要求大声地说“不”,而不是一味的迁就,娇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