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悄悄的来,却不是悄悄的离开,你带走了我的幼稚,带走了我的无知,更带走了我的懵懂!但您保留了我的顽皮,保留了我的想象,那些您一直不赞成的虚无缥缈的幻想,空想。更给了我思想!给了我思想的翅膀!
你来自必然,而不是偶然。因为,我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中国人,我注定要披上您为我做的羽翼翅膀,您不是天使,我也不是天使,但,您我需要飞翔!
虽然,爸妈是第一个介绍您给我认识的,但让我了解您的只有您!虽然,我不知道您到底有多大,但我始终相信您比天高大,比海宽旷!
“诸云洪,周建新,潘丽敏,柴玮华,周建新,俞强,夏成,”我在这里说一声谢谢,谢谢您!
还记得小学时您教的拼音么,我什么都不记得了,可是,我还记得您说的一些话,记得您的样子,记得您说的每一个哲理性的小故事。您告诉我“学习”的真谛,您告诉我“生活”的秘密!
花开一次不是成熟,是凋零!草绿一次不是春天,是时间!
一直学着您,却不知为何学的您,这么多年了,我不知道自己到底从你那学到了什么,或者说,我不知道自己当初是想得到什么!回想时,也已记不清自己到底有没有上课听你说的每一句话,我只记得,我会写
您教的古诗已经不会背了,您教的文言文也已经不会翻译了,可是,您说的那些作者,我在生活中都遇到了!您让我写一手漂亮的字,我没学会,您让我静下心去看问题,去读懂题目,我会了。可是我明白了字如其人,我开始练习写“人”,但我静下心来,却看不懂生活给我出的题目,它的答案选项却不止四个,填空题却没写一句上下文,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做这张试卷了,您给的卷子,只有在我做完,你才会给我改,我的试卷才会出现黑白之外的颜色,可是现在的这张试卷,还没等我做完,就有人开始改了,卷面出现了不止是红色的勾勾叉叉,五颜六色的横横竖竖交错着!我开始,
一直以为您教的是
现在发现,作为语文老师的您,是班主任的话,那您会留给我们更多的什么?
面对我的每一次迟到,您不再只是无视,我发现比无视还无视的打击就是您的那个听不懂的`文言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以,你的时间比别人溜得快,xx同学”,还说的我无话反击,面对我的顽皮,你也不再是嬉笑,您给的最大反击就是看着我,却面无表情,面对我的智慧反击,您给的是真正对决,您让我明白山外山,人外人,海外海!其实我一无是处,并告诉我以后不要和您做无谓的反击,但又不让我失去反击,您告诉我青春的力量,您告诉我青春的代价和青春的责任!面对每一次您的发火,我们不再是丑角,而是一个耷拉着脸的沉默者,面对您为我们的过失而斥责自己时,我们开始懂的,开始流泪,开始明白早晨的第一道阳光最美丽,最珍贵!
现在才发现,自己走的每一步,前面都是看不到的黑,自己走的每一寸,前面都是棘,坎坷。现在,每天都可以看到您,但却不知道为什么您会出现在这里!就像自己不知为什么会写下这篇无聊的日志!
高中毕业时,您好像忘留下什么,可是现在却想到自己缺失了什么,您给的是威严下的的敬佩!您给的是那盏照前的灯,那把劈棘的刀!
《师说》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注释
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知,懂得。
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7.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8.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10.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13.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14.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15.犹且:尚且。
16.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17.下:不如,名作动。
18.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1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20.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1.惑矣:(真是)糊涂啊!
22.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2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24.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提宾标志。
25.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
26.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27.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28.百工:各种手艺。
29.相师:拜别人为师。
30.族:类。
31.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32.年相若:年岁相近。
3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
34.复:恢复。
35.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36.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37.乃:竟,竟然。
38.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39.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40.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
41.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42.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43.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
44.之徒:这类。
4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论语·述而》原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6.不必:不一定。
47.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48.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49.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通,普遍。
50.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51.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
52.贻:赠送,赠予。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
文言文两则课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
(“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谁学下棋?
⑵怎么学下棋?
⑶学得结果怎么样?
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全文注释〗
弈秋(人名),通(全)国之(文言助词,的)善(擅长)弈(下棋)者(的人)也(文言助词)。使(让)弈秋诲(教)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集中意志),惟(只)弈秋之(文言助词,有提起动词性谓语“为”的作用,从而使句中的“弈秋之为”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成为了“听”的状语。——这一点只对教师讲,之所以提出这个“之”字,使为了和本文其他“之”字含义相区别。)为听,一人虽听之(他,指代弈秋),一心以为鸿鹄(天鹅)将至(原是生丝绳,这里指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箭)(到),思(想)援(拉开)弓(弓箭)缴而射之(它,指鸿鹄),虽与(和)之(他,指代另一个学生)俱(一起)学,弗(不)若(如)之(他)矣(文言助词)。为(因为)是(这,指这个人)其(他的)智(智力、智慧)弗若与(文言助词,同“吗”)?曰(说):非(不是)然(这样)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
⑴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
⑵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①他们为什么争辩?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⑴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⑵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⑶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⑷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⑸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⑴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①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②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③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
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⑶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⑷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
①远小近大的原因:
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
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
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⑴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⑵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⑴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⑶学生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