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扎根基层,深入太行山区,三十年如一日的为山区林业发展、农民生产致富殚精竭虑,奉献毕生心血和汗水,最终积劳成疾,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李保国的事迹对我触动很大,在社区开展“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之际,我们每一名社区工作者更要向李保国教授看齐,要化悲痛为力量,弘扬他的高尚精神,为建设和谐社区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砥砺奋进。
学习李保国同志,就要学习他务实的作风和质朴的品质,扎根基层不怕吃苦,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奉献精神。2013年以来,李保国教授到阜平指导核桃生产发展模式的创新改善和技术管理,7个乡镇的820多个自然村都留下他的脚印。李保国教授生前长年累月,风雨无阻,奔走于太行山区,播撒科学和知识的种子。李保国教授的身影常出现在田间地头,但人们总是不能一眼把他认出来。因为李教授一身质朴的服装和一名农民并无两样。李教授说,和农民朋友打交道不能和教育研究生、博士生一样,我要穿的很体面如何让农民从一开始就接受我,从而接受我的科技方法,我又怎么和他们打成一片,带领他们走上科学致富的道路呢!李保国用最真挚的行动,最热烈的爱心感动着太行山区的人们!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奋发作为,拼搏进取的创业精神。2009年以来,李保国教授指导平山县葫芦峪园区连篇高规格治理黄山,并探索出“大园区、小业主”的园区经营机制,创建了我国太行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典范。他指导创建的山区综合开发“葫芦峪模式”正在向保定等地的30多个县、100多个乡镇广泛推广。李保国用科技的力量,带领基层干部群众共同把荒山秃岭变成了青山绿水,他用责任和担当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奋斗,让山区人民走上了创业富裕的道路,带动了成千上万的人脱贫致富。他的务实实干、奋发作为的创业精神,正是当前我们调结构、促转型工作应该努力学习的精神。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心系群众、亲民爱民的大爱情怀。李保国教授之所以受到果农和各地干部群众的爱戴和信任,是因为他心系果农,热爱事业,用实际行动为果农的成长、事业的发展点滴付出。内丘县岗地村村民梁国军1997年中学毕业后,就回村参加了劳动,从那时候起,李老师开始手把手地教他种果树。4月5日,因为果树叶的生长形状问题,他刚通过微信咨询了李老师,按照李老师教的方法刚治好了叶病,就在网络上看到了李保国教授去世的噩耗。李保国教授的模范事迹在网上引发了广大网友和基层干部群众的热议,10万余人浏览。8000余人转载了相关信息。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党员干部的先进楷模,对党衷心,无私奉献,三十多年扎根基层,完成太行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示范推广面积达1826万亩,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卓越贡献,谱写了一曲质朴无华又感人肺腑的壮丽
李保国同志走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就像一粒种子,扎根为巍巍太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更应该向李保国同志看齐,深入学习李保国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奉献意识、为民意识,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摆在心底,大胆探索、用科技唤醒创新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真挚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真正为建设全面小康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李保国精神永续远航!
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
连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新闻媒体,分别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集中报道了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0多年如一日,用科技帮助太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
2月9日、2月10日,人民日报在“时代先锋”专栏分上下篇推出李保国事迹报道。上篇以《百姓心中的“科技财神”》为题,讲述了李保国不仅让荒山秃岭变成了“绿色聚宝盆”、让山沟沟里的农民有了“摇钱树”,还让千千万万个农民变成了“专家”的先进事迹。下篇以《太行山上新愚公》为题,从“技术扶贫拔穷根”“山区群众离不开的李老师”“他爱乡亲们,乡亲们更爱他”三方面刻画了李保国的新愚公形象。2月8日,新华社以《太行新愚公李保国:用科技的力量托起山区群众小康梦》为题,介绍了李保国通过科学技术和辛勤耕耘,为山区群众开辟致富路。2月8日、2月9日,光明日报以《“把我变成农民”》和《“把农民变成‘我’”》为题刊发李保国科技扶贫纪实。2月9日,经济日报刊发了介绍李保国先进事迹的通讯《太行山上的“科技财神”》。
2月8日、2月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连续报道李保国的先进事迹,先后播出《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大学教授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李保国:把更多的农民变成我》。2月9日,中央电视台在《焦点访谈》节目中播出《李教授和他的苹果园》。2月16日、2月17日,中央电视台又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李保国:行走在太行山区的博导》《李保国:34年让荒山变成致富山》。
2月15日、2月16日,农民日报刊发《把自己变成农民 让农民变成专家》《用技术给农民打造“金饭碗”》。2月6日,中国教育报以《农民脱贫致富就是我最好的论文》为题进行了报道。此外,中央媒体还在新闻网站和“两微一端”及时转载、推送相关报道。
李保国的先进事迹经中央新闻媒体集中报道后,在我省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教育系统、农林系统引起强烈反响。河北农业大学教师齐国辉表示,今后要以李保国老师为榜样,扎根山区、情系百姓,帮助更多的农民甩掉“穷帽子”。
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
我们怀着学习的态度2013年5月20日至5月24日我们一行五人到齐家楼初级中学学习收获颇丰,感慨良多具体体会如下;
第一、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本次的学习认知,我了解到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的基本理念与追求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坚持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在齐家楼中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广大教师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学生实践,更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评价,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强的创新型人才。
第二、拓宽自身知识结构。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重要的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拥有广博而精湛的知识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要给人一杯水,不仅自己要有一桶水,最好还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因此,我们老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博览群书,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与新课程改革教学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第三、积极探索,创新更加适合学生的教法学法。新课改不仅体现在教学观念、教材体系、教学评价方面的改变,更重要的还体现在教法学法的创新上,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改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法的设计和学法的指导上。一种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二者只通过知识和技能等信息媒介进行沟通,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而心理学和学习科学的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认知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结合我晓得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观念,去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
1.
2.优秀党员学习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
3.优秀党员李保国学习心得体会
4.党员干部观看李保国心得体会范文
5.2016普通党员学习李保国心得体会
6.
7.
8.2016关于李保国心得体会优秀范文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批示精神,教育引导全市党员干部群众自觉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按照市委要求,现组织开展“学习李保国,争做‘新愚公’”主题征文。
1、征文主题:学习李保国,争做“新愚公”。
2、征文时间:2016年7月5日至7月31日。
3、征文内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围绕李保国精神的实质内涵,以先进典型为镜,展开主题创作,致敬“太行新愚公”,表达对李保国的沉痛悼念之情,大力弘扬李保国精神,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筑牢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保持纯正质朴的'百姓情怀,弘扬扎实苦干的优良作风。
4、成果运用:征文活动期间,在《廊坊日报》开辟“太行新愚公”栏目,刊发优秀稿件。
5、表彰奖励:征文活动结束后,组织专家对应征稿件进行评选,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对各县(市、区)及市直单位评出组织工作奖若干名。
6、征文要求。征文体裁不限,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主题鲜明、说理充分,字数控制在1—2千字左右,理论文章及调研报告可控制在3000字左右。作品内容必须为原创作品,真实可信,严禁虚构、抄袭,避免一稿多投。应征稿件统一用A4纸打印,一式3份,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职务、联系电话。7月31日前,可随时采取直接报送、邮寄等方式报市委宣传部研究室,同时将电子版发送到电子邮箱:lfxcbyjs@163。com。
联系电话:0316—2339575。
邮寄地址:廊坊市广阳道300号实验中学行政北楼523室。
一
有一个人的名字,如今依然传诵和响彻在河北省邢台市境内西部的太行山区。
从内丘县到临城县,从邢台县到南和县,从浆水镇到前南峪,从岗底村到南沟村,从凤凰岭、狐子沟再到村后脑、树莓谷,许多乡镇,好多村庄,都摇曳着他矫健的身影,都镌刻着他深深的足迹,都浮现着他朴实可亲的音容笑貌。
尤其是在阳春三月,百花吐蕊、果树枝头绽放艳丽的时刻,在树桠间、叶瓣上、花朵里,都回荡着他那悦耳的“咔嚓咔嚓”的剪刀声。
绵延数百里的太行山区成千上万的父老乡亲,都是他亲密无间的朋友。
是啊,在邢台的太行山一线,起起伏伏的丘陵和莽莽苍苍的群峰绵延了近百公里,坐落和隐翳着上百个大大小小的村庄。在他去过的山旮旯里,只要随手指向一片果园,他都能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这是谁家的,有几亩、多少棵,收益怎样,住在村里的什么位置,家里几口人,孩子多大,老人贵庚。
在他上千条的手机通讯录和微信里,山里的农民占了60%,并且都起着他编创的一串串便于识别的独特名字:“岗底苹果”“绿岭薄皮核桃”“红树莓”等等。
而他自己,从有微信起,就把自己的用户名命名为“老山人”。
在这里,“老”似乎是永远的意思,他希望自己“永远是山里人”。
微信上的“老山人”真名叫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858年2月出生于河北省武邑县,2016年4月10日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年仅58岁。
噩耗传来,各方震惊。河北省委书记、省长都在第一时间作出批示,要求在全省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特别是在邢台太行山区的临城县、内丘县、邢台县,数以万计的干部和群众黯然神伤,有的居然号啕大哭。大家没人相信自己心目中的“财神爷”会突然离去,许多农民一遍遍打电话求证这是不是真的……
内丘县岗底村负责果树技术的村民梁国军,打开微信告诉我说:“根本不相信,你看,这是前几天李老师发给我的微信,还教我怎样治理村里的苹果树呢。”
在微信上,“老山人”李保国回答梁国军道:“收到了吗?用100倍的氨基酸和2000倍赤霉素灌根,树上喷赤霉素1500倍加萘乙酸1000倍。”
原来,村中杨书合家的苹果树开春后长出的叶子又窄又长,不知道怎么回事,问梁国军,他也不知所故,于是就在微信里向李保国请教,并把树叶拍照发给了李保国。李保国通过微信先教他如何治疗,并说过几天会来村里……
梁国军含着泪说:“说李老师不在了,这怎么可能,他说他要来的。”
在采访村民杨群书时,他说不下去了,哽咽道:“……现在想想,我对不起李保国,人家都是为我好,可我当时还不理解……”
那是1997年李保国刚到村里指导苹果种植和管理时,他号召大家给谢花的苹果套上纸袋,目的是保护苹果生长,这样结出的果实皮薄、肉鲜、色好。为了消解村民的疑虑,李保国自己买了20万个纸袋带到村子里,免费发放给果农,说以后苹果卖出好价钱了,再还他纸袋钱。当时一斤苹果才卖1块来钱,可纸袋的成本每个就要0.24元,所以杨群书不理解,认为将来会赔本。李保国劝他套,他还跟李保国吵架,说:“为啥花这两毛多钱把苹果罩住?那以后皮还会红?你是糊弄我让买你的纸袋吧,我就是不套。”李保国耐心向他解释:“说科学,你不懂,我跟你打个比喻吧。这苹果就像人的脸,如果整天风吹雨打日头晒,是不是会很粗糙?用袋子罩上保护起来,就像女人使了防晒霜,将来苹果成熟后,好看又好吃。”杨群书还是不干:“罩住没太阳照射,能会红?不信。”李保国笑笑:“到时袋子摘下,几天就上色了。”杨群书还是不信,发来的5箱子纸袋只用了很少一部分,还私下里说李保国的闲话。李保国路过杨群书的苹果园,见状指着他叫道:“老杨,为你好,你不听,等那套的苹果值了钱,你就想起我的好儿了……”果然,套袋的苹果按李保国指教的时间开解,一见阳光,几天工夫就全红了,不但皮薄还又脆又甜,1斤卖到了2.5元,比不套袋的贵出了1倍还多,杨群书后悔莫及。
说到这时,杨群书的泪水潸然而下:“李教授走了,他处处为我们好,我还说三道四。想想以后再也见不到他了,我就难受得不行,好几天睡不着……”
临城县绿岭公司的负责人高胜福接到李保国学生的电话,说李老师走了,高胜福平静地问:“去哪了?”学生哭着说:“李老师不在了……”高胜福震惊地连问三遍才相信了。高胜福迷茫着双眼说:“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敢相信更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几天来就像做梦一样,多想叫梦醒来,李老师就在我的眼前,就在我的身边……”
2016年4月12 日,李保国追悼会和遗体告别这天,保定市数千人自发送李教授最后一程,各种私家车把保定南半城堵得水泄不通。邢台岗底村,绿岭公司前南峪等地设灵堂悼念,并有数百人自发前往保定殡仪馆吊唁。
2016年4月18日,邢台市委举行首场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以政府、企业共同出资方式,设立李保国科技奖励基金,用于奖励为邢台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让其精神传承下去;依托内丘县岗底村富岗科技馆,建立李保国纪念馆,永久保存李保国同志的生平事迹文字及影音资料。
李保国生前是全国劳动模范、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科技特派员、河北省特等劳模、燕赵楷模、省管专家,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和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出版《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绿色优质薄皮核桃生产》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是的,“老山人”李保国是名副其实的大学教授,严谨,深邃,真正的教书先生和学者、专家。在大学校园里,在课堂上,在天南地北各地组织的学术报告会、研究会上,在各种会议室、主席台和讲台上,他学识渊博,口若悬河,旁征博引,妙语连珠。
但是,30多年来,他硬是把“学问”做到了荒坡秃岭,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到了太行山上,把“学生”带到了一片片果园里。他的教案和学术成果是山里最美的硕果,硕果是他最美的教案和学术成果。他成了地地道道的备受尊敬的“农民教授”“土专家”“乡村技术员”,被广大老百姓誉为“科技财神”“学问福星”。他是山区果农们的“贴心人”“技术把式”。逢年过节,他是乡亲们争相邀请的贵客,一顿饭要像“跑片”那样轮流到10来家炕头上去吃。
他比“愚公”聪明得多,也伟大得多。愚公是要把挡在他家门前的山搬走,太笨了,而他则是靠科学技术让“荒山披上绿衣裳”,把昔日世代寸草不生、“兔子不拉屎”的荒山野岭改造成硕果丰收的良田,让山里人“靠山吃山”摘掉穷帽子,过上幸福的好日子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你的幸福我包了。”
这句话,是他曾经对内丘县岗底村村民杨群小说过的。为了兑现这个“七字承诺”,他以自己毕生的智慧和力量,“承包”了数以万计人的幸福,付出巨大的甚至生命的代价。
今年56岁的杨群小,20多年前总是早出晚归去外面建筑队打零工,有一次在街上碰到在这里指导种苹果树的李保国。李保国上前截住了他,亲切地说:“群小,整天去外面跑啥,挣不了个钱,你都不能种点苹果树?”杨群小皱着眉头嗫嚅道:“我不懂这个,再说那能挣钱吗……”李保国拍拍他的肩膀:“兄弟,听我的,种吧,技术上我负责。你家两个孩子,光靠打个小工挣点小钱,养不起家,供不起两个孩子上学,哪会有好日子可过。你只要听我的,你以后的幸福我包了。”
杨群小听了李保国的话,承包了村里三亩三分地,种了200棵苹果树,3年后果树扬花挂果,第一年就挣了4千元,第二年收入8千元,如今1年收入近10万元,不但供两个孩子上中学、上大学,还盖了楼房买了小轿车,幸福生活比蜜甜。
李保国教授是1996年秋天一场大洪水之后来到岗底村的,当时他是从保定农大来参加上边组织的“灾后水土流失评估”专家组到这里考察受灾情况。大洪灾把这个本来就偏僻贫困小山村的200多亩“保命田”冲了个精光。汇报时,村支书杨双牛眼泪婆娑,悲哀长叹:“这以后不知道该咋办……”李保国在下边听了,悄悄递给他一个纸条,完了就走了。散会后,杨双牛展开小纸条一看,上面写道:“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后面还留有他的家庭电话。山上没地了,可村里山场面积很大,特别适合种果树,杨双牛早有这心思,但不知道怎么整。于是,他就试探着给远在保定的李保国打了个电话,没几天,李保国果然坐着长途汽车辗转着倒了好几次才来了这个距县城百十里的小山村,并开始了整整30年矢志不移的“科技扶贫”。
李保国是岗底村的“荣誉村民”,这里有他的办公室兼卧室,是他的第二故乡。他能叫出全村人所有人的名字,对每一棵果树的生长比他儿子的成长都了如指掌,硬是把一个“山秃地贫收入少,光着脊梁睡土炕,糠菜树叶半年粮,十有九年闹饥荒”的穷村变成了全国闻名的“美丽乡村”,其生产的“富岗苹果”驰名中外,杨双牛因此成为“全国劳模”。
如今,岗底村人均收入从80元达到3.1万元。
李保国逝世的消息传来,杨双牛失声痛哭:“不是你,哪有富岗今天的好日子啊……”
为了实现“你的幸福我包了”这句诺言,李保国发誓“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
他说到做到,不用扬鞭自奋蹄,从1981年大学毕业留校开始,只有23岁的他踌躇满志,完成教学任务后,一有闲暇便携妻带子,背起行囊,上山下乡,夙兴夜寐。
从这时起,年轻的李保国凭仗自己所学专业和研究领域,主动自费到邢台地区数百公里的太行山区开始了义无反顾、史无前例的“精准扶贫”。哪儿穷去哪儿,哪儿偏奔哪儿。赴前南峪,进富岗村,上狐子岭……每年在山里“务农”和“科研”的时间平均都超过200多天,把自己变成了似乎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他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推广36项林业技术,完成28项山区开发研究成果,直接帮扶100余个村庄,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超过35亿元,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使贫瘠山沟里“刨食”的10万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让140万亩荒山变绿,创造出“前南峪生态”“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富岗苹果”“绿岭薄皮核桃”等数十个全国名牌和名冠全国的优秀村支书以及著名企业和企业家,把农民变成了像他一样懂科学用科学的技术专家。
从此,他完成了一个专家教授或者是学者真正意义上的“植根”和“深扎”,在太行山地区制造了一个“科技兴农”的神话和传奇。
三
李保国真的走了。
在他去世后的第二天一早,他的手机还不断地响着,不知情的老乡还向他咨询果树种植技术。他的`电脑里还有没写完的论文,他的办公桌上,还有他没完成的农业项目规划和正在修改的学生论文,还有他那雄心勃勃的关于打造和整合邢台太行山区林果产业“航母”的平台……
壮志未酬啊!还有那么多人没有过上幸福生活,还有求于他……
一连数日,我奔波于李保国生前所工作和生活的山山岭岭,沟沟坎坎,感受着他无处不在的气息。
站在临城县绿岭公司一望无际满目青翠欲滴的薄皮核桃林里,徜徉在内丘县岗底村一条条沟壑上正扬花飘香的苹果园里,穿行在邢台县前南峪村美丽如画的经济生态沟里,伫立在南和贾宋乡“中国树莓谷”幼苗培植基地里,我一遍遍感动着、感叹着、感慨着李保国的令人惊讶的丰功伟绩。随便找个村民或者员工打问李保国的事儿,他们都会站下来激动地滔滔不绝向我诉说。李保国所及之处似乎都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他的事迹风一样漫山遍野流传,遍布在林果成长和开花结果的所有细节之中……
我第一次见李保国是2006年初秋,在临城县城东北丘陵上号称“狐子沟”的一个荒山开发项目工地,在名曰“绿岭公司”的驻地。走到路边挂满青果的核桃林旁,负责人指着一个穿着破旧体恤衫、绾着裤腿、穿一双胶鞋的中年汉子,对我介绍说:“这是李保国,李教授,保定河北农大的,帮我们弄薄皮核桃。”
李保国个子不高,也就一米六几的样子,瘦瘦的,皮肤黝黑,胡子拉碴,笑容很憨厚,看起来和蔼可亲。按农民们的话说:“看着很土,不是个讲究人,啥也吃,啥也干,腰里总别着钢锯和一把大剪刀,问啥教啥,一点没有架子,不像个大教授,普通得跟俺们村里人一个样儿。”
当时,我在临城县挂职副县长,县政府每周的县长办公会都要研究在全县乡村推广种植薄皮核桃的事宜,政府每年拿出一部分经费对种植的农户进行补贴,目的是最终发展到全县种植薄皮核桃达到10万亩。之所以推广、号召、要求,还要补贴鼓励,原因是大家对种植薄皮核桃认识不足。
那时候,李保国没有名,薄皮核桃也没有名。
后来,李保国和薄皮核桃都越来越有名了。
如今20年过去了,这里的薄皮核桃已经发展到22万亩,比原计划翻了一番。
在李保国的直接引领下,这个1.5万亩的荒山岗从一开始不知道种点什么到如今变成了“摇钱树”“花果山”。实现了一年栽树、二年结果、五年丰产,盛果期的核桃亩产达到了230公斤以上,每亩效益超过8000元。绿岭公司的苗木、核桃、深加工等一系列产业年收入近两亿元左右。全县形成132个村庄的“百里核桃产业带”。
这里是李保国的科学实验基地,是他和学生的论文素材大数据库。在这里,李保国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成功选育出中国最好的核桃品种——绿岭核桃;所推行的“绿岭薄皮核桃矮化密植栽培技术”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教授认定为国内首创;在这里,他成立了“河北农大产、学、研人才培训基地”,先后有万余人在这里培训和实习;在这里,拥有全国最大的薄皮核桃培育基地,经常有外省市的人来这里参观学习;在这里,国家林业局已经连续举办了2届“中国核桃节”……
李保国教授的“科技扶贫”,是直接对准村民的“精准扶贫”,使得致富发家过上好日子的农民越来越多了,他给大家带来的幸福越来越多了。
2016年2月初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新闻媒体,分别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集中报道了李保国教授30多年如一日、用科技帮助太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
然而,在李保国成了典型“火”起来的节奏上,他却悄无声息地走了,未曾留下只言片语,像他热爱的太行山一样沉默无言地矗立着。
“不留浮名身后知”。
是的,李保国扎根山区帮助村民们致富,是为了纯粹的帮助别人,不是为了自己出名让别人记得他。30多年来,李保国都是义务为乡村服务,从没拿过群众一针一线。他规划、扶植、策划了那么多名牌林果产品,有的公司效益如日中天,但他从没向企业要过一分钱。当他功成名就、党和政府将要褒奖他的功德、给予他各种荣誉称号、新闻媒体宣扬他的事迹的时候,他却戛然而止,不情愿去享受那些“浮名”般的荣誉和光环。他愿意累在为老百姓的幸福上,不愿意累在名利上。
这就是只会“承包别人幸福”,而自己从不会享受幸福的李保国;这就是义务行走在太行山深处为穷苦农民脱贫致富的志愿者,而不是衣冠楚楚、四处奔走讲学还讨价还价索要讲课费的李保国。再有几年,李保国就要退休了,生前,他曾经这样说起自己未来的生活:“到那时,我和老伴儿一起找个山村住下,愿意做成太行山上的一棵树,把根永远扎在这里。”
李保国没有能成为太行山上一棵树,他的思想境界,他的精神意志,他的艰苦奋斗,他的创新观念,他的励志故事,已经成为一座让我们崇敬的大山,巍峨,壮观,绚烂,风采卓然,解读不尽,他是用生命染绿了荒山野岭。
巍巍太行是一座英雄之山,那上面凝聚着我们民族的魂魄和气节。在战争年代,为了生存和尊严,不乏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勇士,他们将自己的英名铭刻在了大山之上,让我们永志怀念。今天,在和平年代,同样是为了生存和尊严,还有幸福和美好,也有人能挺身而出,敢于发出“你的幸福我包了”的呐喊并践行诺言!李保国无疑是其中之一。他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楷模,更是中华儿女的杰出代表。他将像往昔的战斗英雄一样,犹如太行山那样恒久、高大、不朽,与日月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