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描写句子 > 古人描写宠物的句子汇集80句

古人描写宠物的句子汇集80句

时间:2020-07-01 20:08

《诗经》中的作品,大致创作于距今三千余年至两千五百余年之间。因此,不妨说,它们反映了两三千前的先民的智慧与性情。先民智慧与性情在诗歌中的表现之一是:丰富的联想能力。《诗经》有三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除赋(铺陈、叙述)之外,比和兴用的都是比喻修辞。差别在于,比是句内的比喻,兴是句外的比喻,语言单位大小有所不同而已。比喻其实就是联想,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事物联想到一起。自然,不同的事物之间,是有着某种相通之处的。因此,这种联想往往能予人以出乎意料却又合乎情理的新鲜、有趣之感。

《诗经》三百余篇,开篇第一首一上来就是比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风·周南·关雎》)把相识相恋的青年男女比作河边啾啾应答的水鸟。通读《诗经》不难发现,上古先民是偏爱这种修辞手法的。现代的陕北民歌信天游,也多用此手法。

一般而言,在以动物比喻人类时,是区分感情褒贬的。比如说,用来比喻坏人的,都是不招人喜欢的动物,麻雀、狼、老鼠、癞蛤蟆之类。但是,古人毕竟是古人,跟今人总会有所不同。例如,“螽斯羽,诜诜(薨薨、揖揖)兮。宜尔子孙,振振(绳绳、蛰蛰)兮。”(《周南·螽斯》)这是拿蝗虫(螽斯)比喻多子多孙。“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惙惙、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说、夷)。”(《召南·草虫》)这是把秋天的蝈蝈比作思妇。依照今人的一般看法,蝗虫、蝈蝈不是什么好东西(昆虫)。先民之所以这样比喻,大约跟他们对这两种昆虫的认识和评价有关:那个时代,这两种昆虫并不像今天这样不招人待见。没准,蝗虫、蝈蝈在他们眼里,如同在写《昆虫记》的法国人法布尔眼里,是可爱、有趣的。

以植物或植物情状比喻人类或人类之事,也是《诗经》常用的手法。例如:藤缠树比喻婚姻生活。“南有樛木,葛藟累(荒、萦)之。乐只君子,福履绥(将、成)之!……”(《周南·樛木》)桃花比喻家庭幸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有蕡有实、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家室、家人)。”(《周南·桃夭》)乔木比喻心仪的女子。“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女子跟乔木的相通之处主要不是高度,而是距离。“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周南·汉广》)唐棣花比喻美女。“何彼襛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雍,王姬之车?”(《召南·何彼襛矣》)杕杜比喻孤独的人。“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魏风·杕杜》)墓前酸枣树比喻奸佞(陈佗)。“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陈风·墓门》)跟现代诗人相比,《诗经》时代的诗人,简直个个都是植物学家。现代诗人写不出好诗,我认为,跟他们都居住在都市中不无关系。城市生活,远离自然,远离植物,远离土地,远离季节,诗人们缺乏对鲜活的生命、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的了解和情感。他们所拥有的,多是虚假、雷同的'经历与感慨。

《诗经》中有几处以器物比喻人类,颇为有趣。捕兽网比喻武士。“肃肃兔罝,椓之丁丁(施于中途、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好仇、腹心)”(《周南·兔罝》)斧头比喻媒人。“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豳风·伐柯》)

《诗经》中常见用物事、自然现象比喻人事。例如:鹊巢鸠占比喻女子嫁入夫家。“维鹊有巢,维鸠居(方、盈)之。之子于归,百两御(将、成)之。”(《召南·鹊巢》)落果比喻女人婚嫁(准确地讲,是广东人所说的“恨嫁”)心态。“摽有梅,其实七兮(三兮、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吉(今、谓)兮。”(《召南·摽有梅》)江水分流比喻夫妻分离。“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似(与、过)。不我似,其后也悔(处,其啸也歌)。”(《召南·江有汜》)燕子飞翔比喻女子出嫁。“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颉之颃之、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远于将之、远送于南)”。(《邶风·燕燕》)鸠吃桑葚比喻男人吃女人豆腐。“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卫风·氓》)河水流不走捆柴比喻恋人不能相会。“扬之水,不流束薪(楚、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甫、许)。”(《王风·扬之水》)草遇旱枯干比喻女子被遗弃。“中谷有蓷,暵其干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亦。”(《王风·中谷有蓷》)花椒结子比喻女人多子孙。“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魏风·椒聊》)鹿吃草比喻宾客聚会。“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小雅·鹿鸣》)比起今天的诗人来,《诗经》背后那些不具名的诗人,个个都是植物学家。

大概是一次用一个比喻不够过瘾,三千年前的诗人,已经会使用博喻这种手法。例如,用镜子、石头、席子比喻失恋者的心。“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邶风·柏舟》)用南风、寒泉比喻母爱。“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邶风·凯风》)用动植物比喻人体五官。“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卫风·硕人》)

在我看来,《诗经》中的比喻,最令人难忘的是,用花园比喻国家。《小雅·鹤鸣》“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箨(穀)……”。这跟当今一首儿童歌曲的“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娃哈哈娃哈哈……”,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1、蛰龙已惊眠,一啸动千山。

2、别忘了,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3、龙是温柔的,既温柔又愚蠢。

4、龙与龙的战斗,从来都是不死不休!

5、吾辈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遍化龙。

6、龙,是中国的神兽,它像征着吉祥,平安。

7、有的刻着两条龙龙尾缠绕,两头相对含花。

8、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龙: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灵异神物,亦乃万兽之首。

10、一个没有龙的故事,有理想就去追,没人能阻挡。

11、它们体态矫健,龙爪雄劲,似奔腾在云雾波涛之中。

12、龙行踏绛气,天半语相闻。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

13、有的刻着两条龙龙头相碰,呈八字型,嘴里吐着水花。

14、我没有生而为龙的骄傲,只有不需要翅膀也能飞翔的狷狂。

15、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龙是一种神灵,它掌管着天地的雨水。

16、有的刻着两条龙互相缠绕,龙头呈V字型,并且嘴里吐着水花。

17、我们是龙的子孙,我们为此而骄傲。以前是,以后也应该如此。

18、龙的形象也在先秦各代得以长足发展,由杂多而整合,由粗简而趋美。

19、这条龙色泽鲜艳,栩栩如生,好似即将腾云驾雾从展览馆冲出飞向天空。

20、龙给我的感觉是凶猛的,也是美丽的,但我觉得龙并不是表面上的那么凶猛。

21、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龙是一种神灵,它掌管着天地的雨水,并且能幻化成人形。

22、龙的形象主要包括头冠饰角目耳鼻嘴眉足鳞(羽毛)尾与躯体等部分。我们称之为“真龙”。

23、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九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的形象,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

24、龙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特征是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生物。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

25、龙,集数种动物长相于一身,也是我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它就像米饭一样每天给予着我们精神的食粮。

26、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互相抵着,各自回首遥望。

27、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龙是水神,水中行走是龙的拿手好戏;龙又是天神,腾飞云天是龙的看家本领。

28、龙代表着中国,代表着共产党,它是我们中国人伟大的象征。它是威力无比,无所不能的。它是民族历史的`见证。

29、龙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而且是中华民族凝聚力量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进取精神的象征,所以我喜欢它。

30、舞爪的巨龙。它们那粗壮的前爪强劲有力的尾巴,让人望而却步,细细的胡须在风中飘动,两只巨龙皱紧眉头瞪大眼睛

31、龙是非常神奇的动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数千年来,龙的影响延伸到中国文化的多个领域,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32、在世界的东方有一条巨龙,人们正驾驭着它腾空飞速前进。这条龙美丽,皎洁,那便是中国。中国人具有龙的精神,龙的气魄。

33、龙,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身、鳄首、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形象。

34、龙是水里生出的神,缩小如蚕蚁,伸展能蔗天。有时显露于云端,有时隐形入深渊。龙威力无比,它能呼风唤雨,翻搅起四海云水。

35、龙,是一个神奇完美的“动物”,多少个日日夜夜,中国人传唱着那首《龙的传人》,多少个岁岁年年,中国人把自己叫做“龙的传人”。

36、千年前,一条巨龙从东方土地上升起,千百年的辉煌,千百年的劫数,千百年的伤疤,今天,千百年后的今天,让我们共同期待巨龙的觉醒!

37、龙,是一种并不存在的动物,没有为人做过什么,也没有人见过,可是人们,将它看成至高无上,力量无边的神物,甚至为它烧高香,求保佑。

38、龙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翻搅起四海云水,威力无边。它还能帮助人类。天下旱涝,庄稼丰歉,人间是福是祸,全凭它的旨意,所以我喜欢它。

39、这对巨龙正在挑战,那对巨龙已经开仗了。只见蓝、白两条龙,翻滚在汹涌澎湃的碧涛之上,穿梭于险峻的山峰之间。这一场恶斗,真是惊心动魄啊!

40、来到舞龙的现场,只见龙有细长的胡须、长长的舌头,嘴里还有一个黄色的球,它的脸是银白色,全身基本上是青色的,这也难怪它的名字叫:青龙。

41、再看看其他几条龙,也各有特色。有的气势汹汹,杀气腾腾;有的耀武扬威,得意洋洋;有的回首遥望,呼唤同伴……它们形态各异,真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42、龙,其“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口旁有须冉,颌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能腾云行水,护佑一方,是吉祥之物。

43、龙是古人对天道的理解、对身外众生的敬重,没有错;说龙是人天相通,人与大自然风雨与共甘苦同行的产物,更没有错。因此,我们说龙的精神,也就是与天与谐的精神。

44、龙给中国带来了与谐,是中国人的榜样。龙象征着中国人对自由完美的追求与向往,所以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龙的后代。龙是我们的祖先,我们要时时刻刻向中国龙学习。

45、龙给我的感觉是凶猛的,也是美丽的,但我觉得龙并不是表面上的那么凶猛,它就好像一个认真工作的老人一样守护着他要守护的东西,凶猛只是为了吓唬那些不老实的人。

46、龙的体态多呈S形,显得刚健有力;形态结构也开始复杂化,出现了头发节毛,角开始分杈,由原先的牛角变为鹿角,羊须的特征开始突出,而且气势渐增,表现出不可一世的姿态来。

47、现代龙的主要特点是蜿蜒多姿,通体华美,虽仍保持着不可一世的威严,但却失去了中世龙的刚猛,而展示的是一种“威仪棣棣”的样子,身躯延长,须发长飘,身体的各个部分表现得极为协调,优美的姿态更富有神韵。

48、有4只爪子,身体很长,会下雨,鼻子旁有胡须。龙能大能小,能或能隐,大则兴去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49、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早期,古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

50、在十二生肖中我最喜欢的动物就是龙。我原以为龙是真实存在的,到了今天,我们学习了《龙的传人》这一课,我才知道他只是中华民族远古时期崇拜的图腾。还有它集九种动物特点于一身:”角似鹿,头似牛,嘴似驴,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所以我喜欢它。

荷花是古人诗中描写的常客,那么赞美荷花的.诗句有哪些?

1、斜雨飞丝织晓空,疏帘半卷野亭风。荷花开尽秋光晚,零落残红绿沼中。——唐·李群玉《北亭》

2、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吴均《采莲》

3、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李商隐《荷花》

4、燕园不可采莲,莲叶空自田田无鱼戏在莲中我亦难入莲间。——《采莲》

5、流水阶除静,孤眠得自由。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远忆荷花浦,谁吟杜若洲?良宵恐无梦,有梦即俱游。——徐玑《夏日怀友》

6、友人致电来,邀我游苑址。斜风雨数点,新月柳几枝。行到近春园,立观荷花池。莲花迎我至,婀娜我自痴。——《访莲》

7、荷花含笑调薰风。两情着意尤浓。水精栏槛四玲珑。照见妆容。醉里偷开盏面,晓来暗坼香风。不知何事苦匆匆。飘落残红。——宋·沈瀛《画堂春(风中荷花)》

8、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杜公瞻《咏同心芙蓉》

9、京北秋来风景异,天高云淡雁迷离;踏破铁岭无觅处,寻遍荷塘空水遗;无可奈何秋睡去,仙衣胜雪倾心起;何故幽叹无缘见,夏风十里一潭碧。——《梦莲》

10、燎沉香,消溽暑。鸟鸟雀呼睛,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11、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照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鹧鸪天。赏荷》金·蔡松年

12、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13、陆上百花竞芬芳,碧水潭泮默默香。不与桃李争春风,七月流火送清凉。——《赞莲》

14、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宋·欧阳修《采桑子》

15、一雨池塘水面中,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宋·刘颁《雨后池上》

16、玉雪窃玲珑,纷披绿映红;生生无限意,只在苦心中。——元·吴师道《莲藕花叶图》

17、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州。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露洗玉般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明·文徵明《秋莲》

18、雨馀无事倚阑干,媚水荷花粉未乾。十万琼珠天不惜,绿盘擎出与人看。——宋·王月浦《荷花》

19、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唐·卢照邻《曲池荷》

20、轻轻姿质淡娟娟,点缀圆池亦可怜。数点飞来荷叶雨,暮香分得小江天。——金·完颜畴《池莲》

21、采莲时节懒匀妆,日到波心拨棹忙。莫向荷花深处去,荷花深处有鸳鸯。——宋·何应龙《采莲曲》

22、莲子不可得,荷花生水中。犹胜道傍柳,无事荡春风。渌萍与荷叶,同此一水中。风吹荷叶在,渌萍西复东。莲花未开时,苦心终日卷。春水徒荡漾,荷花未开展。——唐·孟郊《乐府三首》

23、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唐·皇甫松《采莲子》

24、田田八九叶,散点绿池初。嫩碧才平水,圆阴已蔽鱼。浮萍遮不合,弱荇绕犹疏。半在春波底,芳心卷未舒。——唐·李群玉《新荷》

25、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唐·李白《渌水曲》

26、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想是鸳鸯头白死,双魂化作好花来。——宋·释仲殊《荷花》

27、十里荷花带月看,花和月色一般般。只应舞彻霓裳曲,宫女三千下广寒。——宋·杨公远《月下看白莲》

28、浦上荷花生紫烟,吴姬酒肆近人船。更将荷叶包鱼蟹,老死江南不怨天。——明·袁凯《浦口竹枝》

29、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李白《折荷有赠》

30、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采莲曲》

31、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32、镜湖八百里何长,中有荷花分外香;蝴蝶正愁飞不过,鸳鸯拍水自双双。——明·徐渭《荷花》

33、翠盖佳人临水立,檀粉不匀香汗湿。一阵风来碧浪翻,真珠零落难收拾。——宋·杜衍《雨中荷花》

34、若耶溪边天气秋,采莲女儿溪岸头。笑隔荷花共人语,烟波渺渺荡轻舟。数声水调红娇晚,棹转舟回笑人远。肠断谁家游冶郎,尽日踟蹰临柳岸。——宋·秦观《采莲》

35、酣红腻绿三千顷,总是波神变化成。出自淤泥元不染,开於玉井旧知名。暑天胜似凉天好,叶气过於花气清。何事濂溪偏爱此,为他枝蔓不曾生。——宋·释文珦《东湖荷花》

36、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欧阳修《采桑子》

37、如何?遗情情更多!永日水精帘下敛羞蛾。六幅罗裙地,微行曳碧波。看尽满地疏雨打团荷。——孙光宪《思帝乡》

38、霞包霓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每怅望,明月清风夜,甚低迷不语,妖邪无力。终须放,船儿去,倩香深处住,看伊颜色。——宋·苏东坡《荷花媚·荷花》

39、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梁·萧纲《采莲曲》

40、萧瑟秋风百花亡,枯枝落叶随波荡。暂谢铅华养生机,一朝春雨碧满塘。——《残莲》

41、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薛昭蕴《浣溪沙》

42、西子湖边水正肥,鸳鸯双浴湿红衣。蜻蜓立在荷花上,受用香风不肯飞。——宋·崔复初《湖边》

43、炎夏雨后月,春归花寂寞。满塘素红碧,风起玉珠落。——《赏莲》

44、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5、三千美女学宫妆,占断薰风水一方。试问画工何处在,移来五月鉴湖凉。高擎万柄绿参差,匹练横铺锦一机。喜对薰风描写得,秋风夜雨不敢知。——宋·释云岫《画荷花二首》

46、涌金门外凉生早,无数荷花斗娇好。自怜贫病不出门,无奈心情被花恼。夜来一雨愁思浓,晚看玉露垂庭草。便须扶杖买兰舟,莫待红妆被霜老。——宋·湛道山《荷花》

47、池塘一夜风雨,开起万朵红玉;怜君自来高格,爱莲谁若敦颐。——《咏莲》

48、风生杜若洲,日暮垂杨浦。行到田田乱叶边,不见凌波女。独自倚危栏,欲向荷花语。无奈荷花不应人,背立啼红雨。——宋·张孝祥《卜算子》

49、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50、荷叶田田青照水,孤舟挽在花阴底。昨夜萧萧疏雨坠。愁不寐,朝来又觉西风起。雨摆风摇金蕊碎。合欢枝上香房翠。莲子与人常厮类。无好意,年年苦在中心里。——宋·欧阳修《渔家傲》

51、朱颜碧墨放池畔,舞袖挥毫对玉莲。尽态极妍宛若生,一脉幽香把君难。——《画莲》

52、团团堤路行无极,一株一步杨柳碧。佳人反覆看荷花,自恨鬓边簪不得。——宋·宋自逊《东湖看荷花呈愿父》。

53、荷花宫样美人妆,荷叶临风翠作裳。昨夜夜凉凉似水,羡渠宛在水中央。——宋·苏泂《荷花》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