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的青春是一部感恩支教志愿者的青春
【第一篇】
轻轻的风青青的梦,轻轻的晨晨昏昏,淡淡的云淡淡的泪,淡淡的年年岁岁。 —题记
十六七岁多么美好的年纪。多么幸运的我们生活在不大却也繁华的城市。每天脚踩着平整的柏油路去往学校,课桌上摆放着一本本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书本,课堂上老师有声有色地教授知识……
多么张扬的年纪,轻狂的我们似乎不愿再这么一日一日地循规蹈矩,在自己的世界疯狂着、报复着、堕落着、哭泣着,再也没有谁为你的人生惊叹,我们将千篇一律地活着并以此 为傲……
我们却不知在大山的怀抱里,有一双双期待的目光。八九岁的他们每天套着用蛇皮袋做的救生衣乘着竹筏去学校,在随时都有可能坍塌的教师里读着已经被几届学生用得破烂不堪的书本……他们憧憬着未来,一起追赶那初升的太阳。
八九岁的他们带着童真、稚气,总是对一些事物好奇,有点淘气,爱耍爱闹。但稚嫩的肩膀上却多了一份责任,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大山深处翱翔 。
年少轻狂的我们带上耳机,将心房画地为牢,我们不愿去承认这世上还有比我们更不幸的人。在父母面前我们肆无忌惮地揭露自己的伤口,以自己是这世界上最悲哀的人为荣。
雨后的天空多么晴朗,风在唱歌,水在飞舞,在大山的怀抱里有一双期待的眼睛……当灯火逐盏熄灭歌声停歇,拭去眼角的水渍,走出阶梯教室。
夜凉如浸,月也摇晃,人也彷徨。望着漆黑一片的前方,被我伤害过的人儿是否已原谅这无知的少年。晚风瑟瑟,不知母亲是否已入眠。太多的伤,难诉衷肠……
脑海中浮现出大山孩子脸上漾起的如莲花般的笑靥,哀怨幽暗的心意,突然像挣脱了樊笼,一线天开,光明普照。
青春是不朽的。它终将失去,却远未逝去,像读不完的书,流不完的血,一直给你力量和温暖。如果你善待它,懂得感恩和回报,她会在你认为的人生每一个死胡同面前笑眯眯地等你,拿出每一把钥匙。
在最美好的年纪,花未开全月未圆,大山里的孩子,我不曾忘记。
【第二篇】
在大山的怀抱里,有一双期待的目光。
——题记
在我们挥霍青春的时候,有一双眼在期待;在我们享受金钱时,有一双小手在播种;在我们饭来张口时,有一双肩膀在支柱。他们是谁?他们又来自何方?让我们跟随者那些勇敢地支教们,去领略大山里孩子们的飞扬青春......
破旧学楼,残缺桌椅,泥
借共青团的政治影响去完成政治资本的原始积累,或许在封政未来到学校时是这样想的,可是当看着孩子们天真渴望的双眸,他心软了,这就是山里孩子们的力量,他们那纯净的双眸似乎能洗涤这世上所有的污点。
这是一位爱学生的政治家。
山娃子我最心疼的小男孩,他用他那作业本给妈妈封窗,可又不放弃学习,妈妈追着他打,他闷声不回,他忍受着藤条的鞭打,却从未恨过这位与他无血缘的妈妈,他用石头写作业,一块块石头上,都是他努力的成果。
这是一位爱妈妈的山里娃。
娇娇一位城市中的大小姐,却能忍受苦难呆在这。可是她终归有着城里人的通病,遇到困难就选择放弃,打包走人,在我看来是最傻的冲动,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我们为了成功只能不顾一切的冲,不能选择逃避。对于一切,不断坚持下去。可是她也是学校的大功臣,他拍下,破旧的屋角,倒塌的厨房,一切只是希望大家来帮助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这是一位睿智的记者。
而现在让我们审视自己,现如今的我们拥有一切美好,可是我们是什么,离开父母的庇护,我们渺小得连蚂蚁都不如,我们什么都不是。可是愚蠢的我们,却依旧不能觉悟,不断的反抗,背弃了我们曾经的诺言:我要考大学。而依照着我们现在的实力,真的能成功吗?呵呵,只有到了那天,我们才会顿悟,可是那时已经太晚了,太晚了……你总以为时间很多,可回首过去,你什么都没留下,只留下了一世的荒唐……
张开我们羽翼丰满的翅膀,飞扬属于我们的青春,在回忆的蓝天上,留下一道道绚丽的彩虹。
【第三篇】
一支支教队伍,来到边远地区,开启了一段别样的人生经历。冒着外界的指责压力,在家人的反对下,毅然决然地离开城市的喧嚣,走进大山深处,看到一双双渴望的目光。
他们的生活条件是那样艰苦,房屋漏雨、危险,上学途中需渡过一条湍急的溪流,而载他们渡河的不过是个简易的竹筏。为确保渡河安全,他们自制了救生衣,几块废旧的布料,几个简单的泡沫塑料。沾满淤泥的鞋子早已开了口,暗黄色的肤色,乌黑的双手。
而深居于城市的孩子们呢?上学汽车接送,服装讲究品牌,在意外表的包装。把那些山里孩子置于城市中,或许免不了被嫌弃。
但在他们眼神中,有一种城市孩子所没有的东西,真。当支教老师初来此地时,他们偷偷在老师的饭里藏了肉。当老师怄气准备离开时,他们力挽狂澜。当他们作业本不够用时,把作业写在石头上。当家人生病之时,他们甚至愿意放弃学业照顾家人。
而城市中的孩子总是被照顾的那个人。
他们也渴望有好的生活,带着梦想去追逐,但他们的梦想与一根风筝线相牵连。几代人的梦想,因为这根线紧紧拽着,不能展翅高飞。
是的,在故事的最后,他们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这根线也随之被放逐。但在中国,这个土地面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地方,不知还有多少个大山深处,有这样些渴望追逐追逐断线风筝跑的孩子。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能够帮助他们就应献上一份绵薄之力。而不是用在一些享乐,浪费的事情上。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单个人的力量必定微小,多数人的力量团结一致地汇聚在一起,就能构成一把巨大的剪刀,剪断阻隔孩子们前行的风筝线。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不过都是小小的星辰,但星空需要我们来点亮。黑暗无边,需要我们去探索,路途被阻挡,即使有想要前行的心,也无济于事。我们总是不满于现状,殊不知你所拥有的现在,正是昨天死去的人所奢望的明天,正是一些人正在追逐的。
每个人都应该是正义的化身,是上帝派遣到人间完成使命的使者,但在使命成功的途中被纷杂错乱的尘世羁绊,留恋于灯红酒绿的事中,将使命全然抛弃。
有人说,这种事情不必普及到人人,那么几千年的光阴就都在那个位置流转,不曾有进步可言。但又是什么早就了人类的进步?
天上风筝在天上飞,地上人儿在地上追,你若担心我不能飞,我有我的蝴蝶。
【第四篇】
有人在听说要写
要我说,《飞扬的青春》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情。
有同学的说说这样写,“当善良的校长生命垂危时,后面传来,死,死了,马上死了的声音,你们觉得猜透剧情很了不起?”若我谈,食尽人间烟火的人是无情的,他们心被瓦解成了爱情,名利。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同样是无情,因为心被塞满了,哪里还有有请无情的界限呢?有人评断无情冷酷,它将人类诱导至绝望的深渊。面对泪水从不动容。可它不是人类,最起码少了一颗感受冷暖的心。可是世人呢?心是为感受存在而生,从不会衰退------直到死!
大山里,那双期待的目光,期待人们的回眸。多少次,我们安于现状,乐此不疲,在安逸的小康生活里追逐着梦想,将无数慈善的广告语至若惘然。诚然,确实相关产业的执行不当导致了现在我们的不信任,以致于抛弃了情的感受器,轻飘飘等上天,至于然后呢?呵,不过是像无数人的结局一样,存在于,仅仅作为一个角色,至死方休,谈,我做了XXX。有部分的人在临死前,感受心的最后一次心跳,坦然。“我做了我自己。”
所以人究竟是为什么而活呢?到底什么事真的意义呢?到底什么使我们丢失了“感受器”却不愿追回它?是自己啊。如果能够亲赴山区体验生活,或者只是将自己情景带入也好。山区有富裕城市不能比的,是情。且不说是不是特定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我们没有资格评论成假设如果,但是如果可能,若果真的有机会的话,还是去体验一番吧,即使不能长久地留下。如果能够痛苦地而不是释怀的谈出“家乡真好”之类的字眼,那么情,就拾起来了。
大山里,不缺同情。同情勉强称情。但却不是情。能够做的与想要做的往往背道而驰,大山是母胎中的城市,孕育着太多的可能性。他们期待着,有更多人走进他们的生活,教授教育或是其他些什么。
我们现在不能做什么,只能干吼,如果连感受都不存在的话,那就追名利去把!那就从万万期待的目光上空飞去吧!
不要让心,过早硬化……
【第五篇】
青春是一首永不言败的歌,青春是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青春是一本读不厌的书,青春是一杯品不尽的茶。青春是一座屹立在名族之林的高峰,刻印着千千万万青年的足迹;青春是一座知识的宝塔,洒下千千万万青年的汗水;青春是一颗正在茁壮成长的大树,备受风吹雨淋的考验;青春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欲向世界展现独自的风姿。
影片《飞扬的青春》据同名小说《飞扬的青春》改编,讲述了两位慷慨激昂,风华正茂的青年志愿者老师不畏大山艰苦的生活条件,前去支教的故事。从他们艰苦的生活中,我们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民族之林,则国屹立于民族之林……”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视科教兴国,义务教育,然而改革开放从局部富裕带动整体富裕的经济政策并未使全国脱贫致富。在那大山的深处,有一群群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迫于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在那大山的深处,有一颗颗期待的心灵,一双双求知的眼神。他们与我们一样青春年华,却还没有拥有宽敞明亮的教室,优秀资深的教师,先进发达的设备,健康美味的饮食,安心舒适的住房……这显得不公,但却是现实,他们每个人都比我们更懂得学习知识的重要和幸福美满家庭的可贵。他们在等待一个契机,一个足以改变命运的契机。
相比于他们,我们是幸运的、是幸福的。我们处于一个激情四射的岁月,一个青春飞扬的时光,孕育着希望,播种着梦想,追寻着目标。我们肩负着神圣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要牢记使命,才能成就远大的梦想,为自己打拼到底,为社会奉献一份力量。
美好青春应该燃烧,发出光亮;美好青春应该飞扬,超越梦想。
《飞扬的青春》
学校组织我们六年级的学生观看一部青春
这部电影中有很多感人肺腑的片段,而真正打动到我心里的故事就是封老师来到山区里吃的第一顿饭的场景。封老师坐在一个板凳上,一手拿着筷子,一手端着饭碗,看着一个由萝卜和火红的辣椒混合在一起的菜,不停地咽唾沫,因为他实在难以吃下眼前这个不知名的菜,可在饥饿的威胁下,他还是用筷子夹起一个萝卜慢吞吞地塞进嘴里,他忍着辣味脸上露出了难以忍受的痛苦他只有不停地吃着白米饭才能压制住辣味。突然,他发现在那白嫩嫩的米饭下,掩盖着几块很珍贵的肉。封老师的目光一下子变得呆滞了,眼中含闪着泪光,比之前更快速的吃着米饭了,而一只有几个脏兮兮的孩子看着封老师的一举一动。
看完这部电影,我应该反思一下,那些山区的孩子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梦。回想这些年,除了抱怨和后悔,自己究竟还收获了什么呢?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剩下的却只是追分追名呗。影片中的孩子们珍惜新老师,珍惜新知识,于是他们懂得感恩,懂得回报。而瞧瞧如今这穿戴整齐的自己,是否知道珍惜呢?如果懂得珍惜,还会和老师、父母顶嘴么?还会在自习课上悠闲得谈天说地么?
青春正飞扬,珍惜弥珍贵。
《飞扬的青春》观后感范文二
今天,老师带我们去5楼综合楼观看了电影《飞扬的青春》。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两位城市青年到山村去支教的故事,片中的娇娇是个记者,封政是位干部。他们想证明自己,同时也想去关爱山里的孩子们,他们每天都要跋山涉水走很多的路才能来到学校。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了,面对孩子们那么热情,那么坦然,每一次看到孩子们那纯真无暇的眼神,封政和娇娇感受到自己的责任感越来越强,这里的'环境非常艰苦,当下暴雨时娇娇奋不顾身的去救孩子们,这能看出娇娇很爱孩子们,当时我的眼泪都流下来了。
最让我感动的是王校长他为了孩子们能得到好的教育,为了学校能早点建起来,他付出了很多,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孩子们,电影中有多处令我感动的画面……
在看完《飞扬的青春》这部电影,我有了很深感触。想想我有那么好的学习环境,我却没有好好珍惜,山里的孩子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值得我学习。片中两位支教城市老师,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放弃了优越的城市生活更加值得我学习,现在我要更加好好学习。
《飞扬的青春》观后感范文三
今天,我们看了一场电影,叫《飞扬的青春》,电影里的孩子们都有一双双求知的双眸。也还原了现实的志愿者支教的感人事迹,弘扬了志愿者精神。
这部电影说两个年轻支教在偏僻山区的一所学校里,他们在这所学校遇到过重重困难,也意见不一,但是他们从不逃避。却凭着坚强的毅力,度过了重重难关,使他们的青春得到了飞扬。
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人不仅要有学问,还要为社会做贡献,电影里的两个支教老师,就为山区的孩子,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凭着坚强的毅力帮助别人,无怨无悔地贡献着自己的青春。
我从电影里悟出3个道理,他们有本事,原因是他们非常喜欢读书,人们常说:“书是智慧的结晶”。虽然看书实现不了梦想, 但是看书是梦想的必经之路;他们不仅有本事,还愿吃苦,只有一辈子的辛苦,才能换来永远的幸福;他们还乐于助人,只要每时每刻都乐于助人,你就是后人的榜样。
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受益匪浅我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摆正心态,踏踏实实地学习吧!
当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在支教老师碗中放了肉时,我看到了他们的善良;当他们来到支教老师房间中恳求她不要走时,我看到了他们的懂事;当他们给校长妈妈过生日时,我看到了他们的孝心。他们没有我们幸运,没有富裕的家庭,没有漂亮的衣服,没有充足的文具。或许正是由于他们的这种不幸,他们有着我们达不到的对学习的渴望之情,有着我们没有的感恩之情。
《飞扬的青春》
上个礼拜中午看了一部电影《飞扬的青春》,在看的时候,有些人哭了,有些人笑了。或许是我泪点较低,我也是哭的人中的一个,不管这部电影如何,我只能说,里面人物感动了我。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认为丁娇娇会支持不住,会回到城里去。毕竟是个娇生惯养的女孩子,但我想错了,她坚持了下来。之后,我以为封政会受不了离开,因为其他人认为他去当老师是为了完成政治资本的积累,就连他的老婆也不支持他,甚至封锁了他的经济来源,但我又错了,他没有退缩,为了自己的梦想,他仍然留了下来。这些志愿者们下乡教书,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而献身,这些人是可敬的。
其实,最让我感动的一个人是松坡小学的校长王琦,,她其实原本也是一个志愿者老师,和丁青阳、方雅一起来到松坡小学教书,满了一年,丁清明、方雅离开了,而她没有,她在那个地方一直坚守着。可以说如果她回城镇的话,她可以过得很好,就如同丁清明一般,但她放弃了。因为那些质朴的山村孩子们需要她,所以她留了下来,是她撑起了松坡小学,即使后来身患肺癌,躺在医院的时候,她也不曾忘记那些孩子们,还记挂着她们的比赛,这是一个真正的人民教师,她为人们奉献了自己的人生,始终把教育看成自己的人生,始终把教育看成自己的任务。我敬佩这样的人,他们的人格无比高尚。
丁青明是第一志愿者老师,丁娇娇是第二批,正是有了这些可爱的人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们越来越强大的祖国。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的,我们应该知道,科教兴国,靠什么兴国?科学教育,这些教是需要学的。国富则民富,国强则民强。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但人多却也会带来许多麻烦,比如人们的素质低下,人均资源减少等。所以我们应该也尽自己的一份力,使我们由人口大国变成人才强国,而这些都要靠教育,他们身上承载着中华的希望,只希望我长大以后也能如他们一般投身教育事业。即使不行,我也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志愿者的精神代代相传,则文明的火种永不熄灭!
《飞扬的青春》观后感_【2】
没人能用卡子卡住时间疾速转动的齿轮,时间每天都按时完成二十四小时的工作。
我们被时间拽着成长,青春飞扬。
在大山深处的童年,总有那么一个夜晚,立在露湿的石阶上,望着升起的明月,天真成了碧海,白苍苍的一弯月,望得人发寒。支教老师出发前接下的那支钢笔是青春的传递,他们要用自己的青春去负载大山中的目光。
支教第一天,在白饭下发现了学生藏着的肉,在课堂上与学生第一次握手都是青春的感动。在大雨中冲进快要崩塌的房子救学生,在报纸上报道大山中的希望都是青春的贡献。
青春就是一边快递,一边感动,一边贡献。
青春就是那样一段不问理由,不问借口,甚至连答案都不需要知道,永不退缩的日子。
身边的朋友,许许多多,每个人的追求都不同,但是当你仔细去观察,就会发现青春原来就是这样,都源于心底思想的牵引,没有对于不对,只有合适与不合适。青春的人,正处在一个人生的抉择口。
如果没有特殊的力量让青春大放光彩,那就坚持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爱好才能让青春显得不是那么苍凉。
历史的车轮未曾停留,留下的只有车轮碾压过的痕迹,如果想要人生变成诗句,就不能虚度青春,挥霍青春。用奉献充实青春。
时光的机器永远在运转,人在老去,青春在逝去,青春不像泉眼源源不断,青春的路上,没有指引的灯塔,只能靠自己开拓。
“良辰美景奈何天,这年华青涩逝去,明白了时间”,不要让青春匆匆走过,青春需要用心一步一个脚印走过去,青春就像波涛,在海洋中起落,溅起的水花是她来过的印记。
烧完所有的青春换一段美好。
握青春,致青春。
《飞扬的青春》观后感_【3】
曾在说说上看到两张图。第一张,在明亮的阶梯教室,穿着整齐的校服,学生们手一台苹果笔记本。第二张,用黄土泥巴堆积的土屋里,沾满了污泥的上衣,裤腿,双手,有的孩子背后还背着自己的弟妹。看到这里我不禁想问,你们是一个国家的孩子吗?
东部平原,经济发达;西部多山地,发展较缓慢,于是导致了两张图的天壤之别,同时也催生了这样一个词“志愿者“。他们无偿的帮助那些无助的同胞。就像片中的丁娇,封政当然还有王琦校长,他们放弃了城市优越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投身到支教事业。包括大老板田进,宋杰为支教提供物质援助。这些志愿者的存在就是西部山区发展的希望。
但是我认为这希望太小了,远远不够。
谁来填补这缺少的希望呢?政府。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鸟巢,水立方,国家的建设耗资巨大。没错,中国人长脸了,老外们惊叹了,然后就没有了。
老头老太讹人,为什么?社会医保不到位。水质专家称即使自来水厂出来的水是合格的,到了居民家中就不合格了,为什么?水管老化生锈。那为什么不健全社会医保呢?为什么不重换管道呢?答案是没钱。
开奥运会,办世博会那些钱用来实施全民医保那是绰绰有余。如果那些钱被用来重换水管,危房盘查修缮,那发生在今天的一系列的麻烦事是不是就不会发生?同样,如果加大对西部山区的经济技术援助,是不是就不会有那样的天壤之别?
志愿者们的爱心,社会责任感是不可缺少的,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中国社会的进步,全民素质的提高。然而,更为重要的却是政府的支持,政府的行动。
将来,志愿者们的热情只会有增无减,因此,我希望当然,也相信政府亦能走在公众前面,做出群众满意的工作,真正惠民的工作。
《飞扬的青春》观后感_【4】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是一个纯朴的故事,他们用青春与微笑,诠释“支教”二字。
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的人们,总是享受着高科技的厚待,或许他们会憧憬着宁静的乡村生活,小溪潺潺,古木参天,遍地芬芳……但绝不是那种随时可能倒塌,满地泥
支教,是光荣的代名词,但,那更需要勇气,更需要承担那份责任。
孩子们都是天真可爱的,他们单纯的求知,单纯的唱歌,单纯的玩耍,他们对老师的爱与感激是心灵最美的旋律。也正是他们的这种可爱感染了娇娇和封政。
人与人之间所有的感情都是互相的,互相的付出,互相的感动。
王琦校长用一生的付出,让孩子们明白知识的力量,知道感恩的可贵。她倾尽所有,她的一生都是为孩子的教育事业而操劳,以致于操劳成疾,最终与世长辞。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哲学上定义,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王琦校长,娇娇与封政,他们通过支教,通过对孩子的付出实现人生价值。当年,丁青明与王琦选择了两种不同的道路,一个是留在山里继续教书,一个则是回到省城;最后的结果当然也是截然不同的,一位仍是人民教师,一位已是省长。选择,没有谁对谁错,只是每个人的实现价值的方式不同罢了。
相比影片中的孩子,我们现在的条件真的是好的太多了,多媒体设备,空调,饮水机,各种学科顶端的老师,所有的条件可谓是无可挑剔,可是我们都真的太不知足了,挑三拣四。或许以后,我们都应该换一种心态,在这个环境下,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安安稳稳的学习,踏踏实实的生活。
电影虽然结束了。但它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它所表示的精神永远不会停歇,永远都不会结束。爱,才刚刚开始,梦,才刚刚苏醒……
《飞扬的青春》观后感_【5】
在那飞扬的青春里,有一群可爱善良的孩子,他们纯真渴望知识的眼神打动我的心,在飞扬的青春里,有一生为山区孩子奉献的王校长。她建造了学校,对孩子们呕心沥血,才换来了山里一所平凡的学校,在飞扬的青春里,有乐于支教山区的娇娇与封政。
生活在山区的孩子们,他们没有温暖的床,也没有丰盛的食物,他们只有恶劣的环境相伴,只有他们自己空空的躯壳,加上纯洁的灵魂。也许支教老师太普通了,就像影片中果子说的那样:“你们城里来一批又一批支教老师”,但是我们不曾想过,到底为了什么,年轻的支教老师们来到了境况不堪的山区来给孩子们上课。他们难道是心血来潮说要下一回乡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他们是真心为那些山里的孩子们着想,他们将孩子们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将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来对待。这种大爱,本来就没有多少人可以做到,更何况牺牲了自己大把青春光阴的青年。
若天下再多一些这样有爱心的人就更完美了,然而如我们大家所见,封政的老婆显然不是很愿意拿钱资助山区孩子们,不是每个人都能牺牲自己的利益的,这就是人性,没错当你看见那些清澈的眼神与童稚的声音与善意的微笑时,不知你有何感受,是否会有一股酸涩的感觉?
影片中女主人公娇娇其实像每一个平凡的人一样,但唯一不同的是,她最终掩埋了自己的娇气,真正地帮助了那些孩子,曾经她也与果子发生争执,任性地想要回去,但是却被困在了削你河中,没有人在身边,她蹲在竹排上哭了。是的,她与果子到底谁对谁错呢?我想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心中有那些孩子……
在飞扬的青春里,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有灿烂的笑容,愿天下好心人都能有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