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程何
关于告别,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正如董卿所说,有些时候,告别是主动的选择,有些时候告别是被动的承受,她说,那我们如何面对告别呢?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告别意味着新的开始,有了告别,我们才知道人生是值得珍贵的。
这期正好处于清明期间,让人不由得会想念逝去的亲人们,而好几个朗读者也正是送给他们死去的亲人们。
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音乐剧中文版,像《音乐之声》《猫》《妈妈咪呀》,几乎全部都是经由她之手翻译而来的。程何是一位年轻的译者。而她翻译的对象,是近些年逐渐被大家熟悉并喜爱的艺术形式——音乐剧。她被保送清华生物学博士,却放弃了这条道路。她告别安逸,选择冒险:音乐剧这条路看不到结局,但“要为心而工作,而不是为生活”。
朗读者程何:音乐剧路上的追梦人
4月2日央视《朗读者》的舞台上出现了这样一位嘉宾,她身上贴着这些标签:90后、保送清华、理科学霸、书香门第,然而她却在21岁的时候,放弃了清华推研直博的机会,选择了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
她是程何,全国唯一一个职业音乐剧译配。
程何,七幕人生音乐剧剧本总监。还没过27岁生日的她曾主导或参与过许多经典音乐剧的汉化翻译工作:《我,堂吉诃德》《音乐之声》《狮子王》《妈妈咪呀!》《猫》……几乎囊括了国内市场上所有引进音乐剧的中文版。
程何的部分译配作品
音乐剧在国内是个小众爱好,很多种观众对“中文版”都抱有偏见。程何却认为优秀的本土化作品不仅不会折损原作者的意思,还会把原文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信息以更贴近国人知识结构的方式传达出来。
程何朗读的《不会成真的梦》,就是她的译配作品《我,堂吉诃德》中的主题曲。她说在日本、韩国甚至以色列,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本土化音乐剧上演。看到音乐剧在中国遍地开花,就是她“不会成真的梦”。
伴随着《我,堂吉诃德》男主角刘阳的演唱,程何的朗读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高中时期获得了全国信息学奥赛一等奖的程何被保送到了清华生物系,作为音乐剧爱好者的她尝试翻译了人生中第一首音乐剧歌曲,发到网上后的第二天,一位网友翻唱了她的译本,程何惊喜地意识到自己写的歌词居然可以唱,而且唱出来还很好听。
大学期间程何认识了自己的搭档,同为音乐剧爱好者的贾懿,她们共同翻译了音乐剧《吉屋出租》,并和网上认识的其他爱好者在一个逼仄的小剧场组织了两场剧本朗读会。
为了能获得更多渠道和资源,程何和贾懿写了企划书,冲破保安的阻拦要把它塞进时任华纳唱片音乐总监的宋柯手里。
一方是真正意义上的草台班子,一方是行业内的前辈巨擘,怎么看都像是痴人说梦。可是没有什么能阻挡追梦人的脚步,朗读会结束后剧场的管理人员甚至给她们免去了一部分场租。
《吉屋出租》音乐剧的合影
这件凭着一腔热血,在外人看来无甚意义的事情,意外地给程何和贾懿带来了音乐剧《妈妈咪呀!》的翻译邀约。不同于《吉屋出租》的小打小闹,《妈妈咪呀!》是一部大规模商业演出的音乐剧。
得到认可自然是好事,伴随而来的却是几乎不可能的挑战。当时只有大三的程何一边没日没夜地在实验室里解剖小白鼠,一边争分夺秒地进行翻译。最终,《妈妈咪呀!》的22首歌曲中有19首署上了她的名字。
被同学拍下在实验室一边解剖小白鼠
一边翻译《妈妈咪呀》的样子
大四那年她拒绝了清华的推研名额,没有和家人商量、没有Plan B,加入了一家叫“七幕人生”的音乐剧公司,成为了这家公司的第三名成员。在七幕,程何主导了《Q大道》《一步登天》《我,堂吉诃德》《音乐之声》的汉化工作。成为公司剧本总监的时候,她刚满23岁。
《我,堂吉诃德》是七幕引进的第一部音乐剧,英文版在北京演出了50场。那时候,程何什么工作都做,卖票、宣传、设计海报、管理微博......然而最牵动她的心的,还是这部音乐剧的译配工作。
音乐剧译配和一般翻译不同,它是要在舞台上唱出来的。在兼顾语义、语音的同时,必须完全尊重原作者的意思。
《我,堂吉诃德》取材自名著《堂吉诃德》,剧中的“堂吉诃德”读了太多骑士小说,觉得自己也是一个骑士,而别人都觉得他是个疯子。
对西方人来说,骑士小说司空见惯。对于中国人来说,一个人读骑士小说读疯了是什么概念?经过长时间的纠结,程何灵光乍现找到了一个对照。如果堂吉诃德是个中国人,这感觉可能类似于“读武侠小说读疯了”。
“武侠小说”这个概念就很“中国”,即使没读过武侠小说,中国观众也能一下子就明白作者想表达的状态。
《我,堂吉诃德》中刘阳饰演的堂吉诃德
和卞佳平饰演的桑丘
《我,堂吉诃德》的剧本译配前后耗时三年。2015年底,这部戏在上海迎来了中文版首演。演出异常顺利,《我,堂吉诃德》一炮而红,甚至在第二年把年轻的团队带进了北京保利剧院。
每场演出程何都会坐在观众席最后一排,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下剧本中可以改进提高的地方。有的观众看完戏,得知这部剧是翻译过来的时候会显得非常惊讶“居然是翻译的?我一点儿也没感觉出来。”
这种褒奖对程何来说,比“翻译得美”要高得多。
程何手写《不会成真的梦》歌词
如果说《我,堂吉诃德》还只是在爱好者中有名,那七幕的另一部音乐剧《音乐之声》就可谓是家喻户晓了。电影版、王刚成方圆版音乐剧珠玉在前,程何对《音乐之声》的译配可谓是慎之又慎。她不仅对比了之前的各种译本,甚至还专门买来《第三帝国的兴亡》进行研究。
剧中最著名的歌曲之一《哆来咪》,女主角玛利亚用谐音的方法教孩子们认识音符“Doe, a deer, a female deer”。因为doe在英语中本来就有“母鹿”的意思,所以在之前的译本中被直译成“Doe,是一只小母鹿。”然而在中文的语境下,Doe和母鹿实际上是毫无关系的。
程何面对的挑战不仅仅是要把原作者的意思原封不动地保留,而且她还要改变观众心中的既定印象,最终她交出了这样的答卷:
Do(都)——是都来一起唱
Re(蕊)——是花蕊有花香
Mi(咪)——是猫儿咪咪叫
Fa(发)——是头发黑又长
So(锁)——要锁在大门上
La(拉)——起手儿多欢畅
Si(溪)——水潺潺清又亮
带着我们回到 - Do!
2016年7月,《音乐之声》中文版在北京保利连演四场,场场爆满。演出结束后,全场起立鼓掌,有观众兴奋地大喊“Bravo!Bravo!”。新版《音乐之声》的歌词获得了一致认可,《哆来咪》甚至还登上了央视《我要上春晚》的舞台。直到这时,程何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朗读者告别观后感开头【1】
时间是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就如一趟列车,窗外的风景,一段段闪过,是相逢,亦或是告别。关于告别,你是否也拥有一份特殊的记忆?
朗读者告别观后感开头【2】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秋天的落叶是对炎热夏的告别;雨季是对干旱的告别;彩虹是对风雨的告别;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是对迷失的告别。
朗读者告别观后感开头【3】
央视热播节目《朗读者》最新一期的主题是:告别。
清明之际,怀念和告别,是一年一度必修的功课。就如董卿的开场白:
“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是陆游和唐婉之间痛彻心扉的告别;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杨绛先生平静超然地和这个世界告别。
在这期节目当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轩,他向我们娓娓道来,和故乡和父亲的告别,也让我们仿佛明白了一个道理,“文学写了上千年上万年,其实作的就是一篇文章——生死离别”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苦痛也是希望。
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朗读者》第七集嘉宾朗读者介绍
朗读者:曹文轩
告别父亲
一个喜欢孩子的人是心地善良的,一个坚持为孩子写作的人是内心纯净的。作为儿童文学家,他用精雕细琢的诗化语言撰写童年,让优雅的思想内涵启蒙未来。作为北大中文系教授,他桃李天下,培养了刘震云、陈建功等一批优秀学生;作为国家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工作的主编之一,他用行动催生着阅读的成长。曹文轩,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这一具有“儿童文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作家。而他多年创作的根基、引路人是自己的父亲。在《朗读者》,他要讲述儿时与父亲的回忆、告别家乡的父亲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朗读者:姚晨
告别月嫂
姚晨朗读鲁迅《阿长与<山海经>》献给那些萍水相逢却给了我们温暖的人。阿长是鲁迅家的保姆,她是这个家的一份子,大大咧咧,却也心细。月嫂魏姐与姚晨朝夕相伴三个月,短短时间,却让一个家庭收获很多温暖。姚晨希望小土豆记住,他的一生会遇到千千万万人,而在他出生时便有一个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一直爱着他。
朗读者:维和英雄
告别家人
别人都在问“为什么是我?”的时候,他们在问“为什么不是我?”作为联合国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不仅参加了联合国从筹划到成立的全过程,而且在推动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发挥了重要建设性作用,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自1990年以来,中国多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数万人次。在执行维和任务过程中,中国军人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做事拼命、认真是他们的习惯;“绝不放弃为祖国和军队去战斗的机会”是他们的誓言。又是谁,怎样用生命中最后37秒,挽回了战友们的平安?
朗读者:程何
告别挚友
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音乐剧中文版,像《音乐之声》《猫》《妈妈咪呀》,几乎全部都是经由她之手翻译而来的。程何是一位年轻的译者。而她翻译的对象,是近些年逐渐被大家熟悉并喜爱的艺术形式——音乐剧。她被保送清华生物学博士,却放弃了这条道路。她告别安逸,选择冒险:音乐剧这条路看不到结局,但“要为心而工作,而不是为生活”。
朗读者:王蒙
告别妻子
时代裹挟着一颗不老的心灵,困苦折不断梦想的翅膀。历经苦难后的永不言败是他的个性,乐观、风趣、激情、睿智,令人感佩。风雨后的一唱三叹,腾挪跌宕中的沁人心脾,他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呐喊着《青春万岁》;他经历了伟大也咀嚼了渺小,品透了《一辈子的活法》,八十多岁《这边风景》依然独好,他就是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
告别北京,告别新疆,再告别妻子,79岁的王蒙回头打量39岁的自己,也让他思考在新疆度过的16年时光。他觉得今天的作家王蒙与那16年大有渊源。“维族人有句极端的话:‘人生在世,除了死亡以外,其它都是塔玛霞儿(玩耍)!’”他说,“这样的人生态度,对我影响深远。”
朗读者:李立群
告别母亲
李立群是受到戏剧文艺青年们顶礼膜拜的大师,会说相声、能演小品,电影电视拍了无数。他是活跃在荧屏上的不挑戏、不等戏的拼命三郎,也是在西餐厅做过表演秀的影帝,他说“酸甜苦辣都是享受人生”,面对告别,他又会与我们分享怎样的人生态度呢?
在一些人看来,告别的那个人即将开始远去的漂泊;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是扬帆远帆。我们明白了告别的意义和分量,明白了它在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面对告别越来越从容,因为我们感谢告别给我们留下的,思想的轨迹。经历了许多告别后,它教会我们一件事:
那些真正让你难过的,不是告别,而是来不及告别。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1.
2.
3.
4.朗读者告别观后感550
5.
6.
7.
8.朗读者告别观后感700字
9.
10.朗读者告别观后感600
朗读者告别观后感八百字
这期的主题词——告别,非常应清明节,但是告别其实有好多种,印象最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轩说的,文学作品写了多少年,其实就是一篇文章,那就是“生离死别”。
关于告别,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正如董卿所说,有些时候,告别是主动的选择,有些时候告别是被动的承受,她说,那我们如何面对告别呢?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告别意味着新的开始,有了告别,我们才知道人生是值得珍贵的。
这期正好处于清明期间,让人不由得会想念逝去的亲人们,而好几个朗读者也正是送给他们死去的亲人们。
第一个朗读者是姚晨,她朗读的是鲁迅的文章,“阿长和《山海经》”,送给那些生命中萍水相逢却给过我们温暖的人们,是呀,萍水相逢的过客在我们一生当中会经历很多很多,很多人走着走着就走丢了,走散了,或许你都想不起来你们最后一次见面是什么时候了,但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或许是对这种关系的最好解读吧!
第二个朗读者是清华生物系的高材生程何,中度抑郁症患者,她现在从事的是音乐剧译配的工作,和她一起朗读的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刘阳,他们共同朗读音乐剧“我,堂吉诃德”,年轻时就应该为自己喜欢的事努力一次,他们做到了,送给他们已去另一个世界的朋友——罗颖珊。
第三个朗读者是曹文轩,他是华人世界第一个获得国际安徒生文学奖的中国人,他是北大教授,他朗读他的作品“草房子”片段,送给他亲爱的父亲,他说没有父亲,他就不可能走入北大,不可能走向文学道路,不可能坐在美丽优雅的董卿女士面前来谈告别,告别无处不在。
他说告别有好多种,但是诀别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告别,与亲人的死别最让人难以接受又不得不接受。
第四个朗读者是演员李立群,他朗读的老舍的作品“我的理想家庭”我想会是好多人的理想吧!
他说理想的家庭必将在理想的国度内。说到生死,印象深的一点是他和儿女们说的“如果奶奶走了,就磕头,不要哭,让奶奶安安静静的走”,他将来走的时候儿女们也这么做就好!
第五位朗读者是演员张国强与参与马里维和部队的官兵代表们,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此情此景下连演员张国强都哽咽难语,每一个官兵都是好样的。
在与他们的聊天中,他们说到,每个人走之前都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真的是视死如归啊。他们一起朗读的是西蒙诺夫的“等着我吧”,送给他们牺牲的战友亮亮,看着他们的叙述,听着他们的面临的环境,真的想一想在生死面前还有什么大事呢?
最后一位朗读者是作家王蒙,他说告别有两种,一种是时间的告别,一种是空间的告别,每一种告别我们只有面对,八十多岁的老人,看惯了生死,见多了生死,更容易想的开。他说虽然告别会给我们带来酸痛的体验,但是也会丰富着我们的生活,面对告别,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他朗读的是“明年我将衰老”,送给他故去的妻子以及他们的三个孩子。
整个这期节目看下来,让我们对于告别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告别其实无处不在,所以看淡生死,好好活着就是我们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
犹记得这句话“人世间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每一次再见都可能是再也不见!”所以告别真的是无处不在,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人走着走着就走丢了,有些人走着走着就忘了,人世间过客有之,至亲有之,知己有之,不管是什么样的关系,好好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时光,因为“下辈子我们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今天正好清明节,天气也都在为人们的思念渲染着气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们都要学会告别,与过去的自己,与已故的亲人,与所有消失的一切告别,有一句话叫做“向死而生”,以前一直不懂,这期节目看下来,我懂了,那就是在告诉我们虽然明知道死亡是我们的必经之路,虽然每个人都不可能活着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笑对生活,依然要学会告别,依然要从容面对。
告别是一段结束,也是一段开始,所有的告别,不管我们接受也好,不接受也罢,它都会发生,面对告别的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因为有可能每一次再见都会是永别。
逝者已逝,只留下生者长相思,多少年来,已经见过很多的生死,尤其听到同龄人的事更是让我觉得活一天我们都在赚一天,活一天我们都要好好的过一天,或许这就是活着的意义吧?
为什么活着呢?为了不枉我们来过这个世界一次,为了好好的体验一场,为了好好的学会告别,为了我们的丰富的精彩的人生!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谁都没有重来的机会,告别无处不在,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与过去的自己在告别,随时随地都可能经历亲人的告别,没有任何办法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唯有我们自己去体会,去感知。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今天这个
清明寄哀思,从容去告别,愿生者珍惜,愿逝者安息!
拓展阅读:
朗读者:曹文轩
一个喜欢孩子的人是心地善良的,一个坚持为孩子写作的人是内心纯净的。作为儿童文学家,他用精雕细琢的诗化语言撰写童年,让优雅的思想内涵启蒙未来。作为北大中文系教授,他桃李天下,培养了刘震云、陈建功等一批优秀学生;作为国家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工作的主编之一,他用行动催生着阅读的成长。曹文轩,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这一具有“儿童文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作家。而他多年创作的根基、引路人是自己的父亲。在《朗读者》,他要讲述儿时与父亲的回忆、告别家乡的父亲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朗读者:姚晨
她是“微博女王”,“时髦孕妇”、“时尚辣妈”。她勇敢的秀出自己的幸福,自信、踏实、快乐写满她的笑容。回首青春的过往,从《武林外传》到《潜伏》,从舞蹈到电影,从福建到北京,一路走来,一路精彩!她将怎样告别生命中萍水相逢的人?
朗读者:维和英雄
别人都在问“为什么是我?”的时候,他们在问“为什么不是我?”作为联合国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不仅参加了联合国从筹划到成立的全过程,而且在推动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发挥了重要建设性作用,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自1990年以来,中国多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数万人次。在执行维和任务过程中,中国军人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做事拼命、认真是他们的习惯;“绝不放弃为祖国和军队去战斗的机会”是他们的誓言。又是谁,怎样用生命中最后37秒,挽回了战友们的平安?
朗读者:程何
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音乐剧中文版,像《音乐之声》《猫》《妈妈咪呀》,几乎全部都是经由她之手翻译而来的。程何是一位年轻的译者。而她翻译的对象,是近些年逐渐被大家熟悉并喜爱的艺术形式——音乐剧。她被保送清华生物学博士,却放弃了这条道路。她告别安逸,选择冒险:音乐剧这条路看不到结局,但“要为心而工作,而不是为生活”。
朗读者:王蒙
时代裹挟着一颗不老的心灵,困苦折不断梦想的翅膀。历经苦难后的永不言败是他的个性,乐观、风趣、激情、睿智,令人感佩。风雨后的一唱三叹,腾挪跌宕中的沁人心脾,他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呐喊着《青春万岁》;他经历了伟大也咀嚼了渺小,品透了《一辈子的活法》,八十多岁《这边风景》依然独好,他就是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
告别北京,告别新疆,再告别妻子,79岁的王蒙回头打量39岁的自己,也让他思考在新疆度过的16年时光。他觉得今天的作家王蒙与那16年大有渊源。“维族人有句极端的话:‘人生在世,除了死亡以外,其它都是塔玛霞儿(玩耍)!’”他说,“这样的人生态度,对我影响深远。”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1.
2.
3.
4.朗读者告别观后感550
5.
6.
7.
8.朗读者告别观后感700字
9.
10.朗读者告别观后感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