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摘抄读书笔记(好词)
油腔滑调 幼稚可笑 云雾缠绕 指手画脚 装聋作哑 装模装样 装腔作势
撒娇卖乖 山高树茂 山清水秀 山石壮胆 耸立云霄 随心所欲 逃之夭夭
挺胸碘肚 玩耍嬉戏 万山丛中 瓮中捉鳖 无忧无虑 舞刀弄棍 嘻嘻哈哈
朝花夕拾摘抄读书笔记(好句)
1、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常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
2、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3、生命是盛开的花朵,它绽放得美丽,舒展,绚丽多资;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4、生活的海洋并不像碧波涟漪的西子湖,随着时间的流动,它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浪花飞溅,时而巨浪冲天……人们在经受大风大浪的考验之后,往往会变得更加坚强。
5、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
6、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吧,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7、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包罗万象;生活是一把六弦琴,弹奏出多重美妙的旋律:生活是一座飞马牌大钟,上紧发条,便会使人获得浓缩的生命。
8、想到生的乐趣,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
9、再没有比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更迷人了,整个山坡,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没来得散尽的雾气像淡雅丝绸,一缕缕地缠在它的腰间,阳光把每片叶子上的雨滴,都变成了五彩的珍珠。
10、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11、雨改变了公园的情调,西北方向的云雾之中,是水墨画似的远山,这在园林建筑中颇被称道的“借”来。
12、但我调查了一切无常的画像之后,却恐慌起来了。因为书上的“活无常”是花袍、纱帽、背后插刀;而拿算盘,戴高帽子的却是“死分”!
13、这堵石壁似摩天大厦仰面压来,高得像就要坍塌下来咄咄逼人。山巅上,密匝匝的树林好像扣在绝壁上的一顶巨大的黑毯帽,黑绿从中,岩壁里蹦蹿出一簇簇不知名的野花。
14、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
15、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别在黑暗中落泪。向前看,不要回头,只要你勇于面对抬起头来,就会发现,分数的阴霾不过是短暂的雨季。向前看,还有一片明亮的天,不会使人感到彷徨。
16、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17、假如生活中你失败了,请不要将忧伤的泪水写在脸上。失败也是一种收获,生活中最得要的是有一份十足的勇气和一个创业的胆量。
18、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
【拓展延伸】
一、基础知识
1.作者情况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曾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成书过程
《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
3.历史背景
1926年初,全国处于大革命高潮的前夜。《朝花夕拾》的前两篇写于此时。“三·一八”惨案后,险恶的政治环境迫使鲁迅过着避难生活,但他始终没有停止战斗,《朝花夕拾》中的三篇都是在流离中创作的。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当时学校死寂的气氛以及周围人物的可憎嘴脸,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离开了北京激烈的'斗争环境,周围的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鲁迅不禁感到要“沉静下去了”,但他永远不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他是那样地渴望投入火热的斗争,只有在斗争中,才能驱除他由于离开战斗环境而产生的“淡淡的哀愁”。于是他写出了《朝花夕拾》中比较系统地回忆往事的后五篇。这些优美的散文的产生既是现实斗争的需要,也是鲁迅倾听“自己的心音”、自我解剖、思考前进方向的需要。
4.主要内容
《朝花夕拾》十篇文章的顺序基本上按青少年时代的生活过程排列,所涉及的年代大致从1887年到1912年,也就是鲁迅7岁到32岁这一段时间。作者通过对自己生活道路的回忆,从各个方面描写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风貌:充满各种“小风波”的没落的封建大家庭、牢笼似的私塾教育、绍兴民间赛会和演戏的盛况、黑暗社会的炎凉世态、骗钱害命的庸医、南京“乌烟瘴气”的水师学堂、日本不平静的留学生活、“内骨子是依旧的”辛亥革命等,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活,突出表现了鲁迅追随时代步伐、倔强奋进的精神。同时,其中还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教育、封建伦理道德的猛烈抨击和对故乡美好的人和事的深深怀念。
5.现实意义
《朝花夕拾》中的作品带有自传性质,在鲁迅的创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这些作品真实地再现了鲁迅一生中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和成熟的心路历程,为我们了解鲁迅、研究鲁迅、学习鲁迅提供了有力的范本。此外,《朝花夕拾》还是“五四”以来散文领域中的一枝奇葩异朵,永远散发着特殊的芬芳。尤其是作者在优美的抒情诗般的记叙中往往会出现匕首投枪似的议论,杂文笔法如讽刺、幽默、反语等也经常运用,而且运用得如此自然切合,可谓是独树一帜,对现代中国散文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1)人物简介。长妈妈是分别出现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狗·猫·鼠》等文中的人物。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原来叫什么姑娘,因为先前的女工叫阿长,后来不做了,大家叫惯了口,这位什么姑娘就成了鲁迅的长妈妈。阿长因为生长在愚昧庸俗的环境中,所以染上了不好的习惯:背地里说长道短,切切察察;睡觉时伸开两手两脚,在床上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地方翻身。但她会讲“长毛”“美女蛇”等许多民间故事。
(2)性格特点。长妈妈是一个被雇佣的女工,她虽然庸俗、愚昧、迷信,但却有着普通劳动者最朴实善良的一面。“我”特别想得到一本画图本的《山海经》,可总没有机会,阿长知晓“我”的心理,一次回家,竟帮“我”买来了这本期盼已久的书,“我”终身难忘,作者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的结尾,满怀深情地写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以示怀念。
(3)主要事件。①踏死“我”的隐鼠。②讲述美女蛇的故事。③讲“长毛”的故事。④帮“我”买到了期盼已久的画图本《山海经》等等。
1、古人云:“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稀处,识心体之本然。”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钱钟书《围城》中的话:“因为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4、在纪念王小波的文中,有一句话:“那些连王小波的随笔都没有读过的人,一定是错过了。”
5、约翰·布雷恩有一个观点:“如果一本书不能被大声朗诵出来的话,它就不是一本好书。”
6、《南方周末》的信奉是:“总有一种情感会让你泪流满面。”
7、那些浑然天成之作,其实是“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尽管放翁有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这偶一得之,是以丰厚的积累为条件的。我们今天仍然能从庄子的散文、陶潜的诗、李煜的词、蒙田的随笔、托尔斯泰的小说、莎士比亚的戏剧……这些不朽的文字中去感受作者的思想与情怀。既然文字的奇迹可以变为生命的奇迹,那么,文字的永恒也就会变作精神的永恒。
8、德雷莎修女说:“我们无法在人间做大事,我们只能用大爱来做小事。”
9、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10、《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学会质疑与独立思考——不轻信、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一切放在理性的天平上来考量。
12、自由社会、民主社会、多元社会、开放社会、法治社会,这些词语几乎是同义词。在这样的社会,人人享有广泛的人权;人人享有平等之权利;人的尊严受到高度的尊重。
13、英国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的名句:“民主的思想是重要的,因为它不仅体现了自由、平等和公正等诸多价值中的一种价值,而且它是可以联系和协调相互竞争的既有问题的一种价值。”
14、、林清玄曾对窗子和镜子有过精彩的比喻:“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
15、政治学家韦伯认为,落后民族从根本上说,是一个“非政治的民族”,亦即由于缺乏一套能够使全体国民都参与其中的政治过程和政治机制,大多数国民并不生活在本国政治之中。
16、鲁迅先生在《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中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17、乔拉德在《健康人格》中说:“健康人格意味着人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人,一个拥有自由和责任的人,而不是一个感情冲动的消极工具或他人所期望的人。对他人方面,健康人格也把他人看作是一个人,而不是物或工具。”
18、受过教育的人,是这样一个人:他(她)严正而又宽容,深邃而又单纯,执著而又潇洒,真诚而又练达;他(她)勤勉而又从容,刚毅而又柔情,豪迈而又儒雅,平实而又追索。
19、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
20、良好的人文环境:宽松、宽厚、宽容;温情、温暖、温馨;自主、自由、自信;成长、成功、成人。
21、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能和其他有个性的人和谐相处,小人则表面一致,而背后各行其是,各怀鬼胎。
22、古人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23、多一点个性的张扬,少一点自我贬抑;多一点自信与自尊,少一点自轻与自贱;多一点自我判断、自主选择、自主承担,少一点奴性和曲意逢迎。
24、自主性有三个特征:独立作出判断,批判地反思这些判断的倾向,以及依据这些独立的、反思的判断将信念与行为整合起来的倾向。(英国学者迪尔登《自主性智育》)
25、爱因斯坦说:“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26、瑞典病理学家非克说:“人类的历史即是疾病的历史。”公元前430年,一场瘟疫席卷古希腊,夺走了1/4希腊城邦人的生命;公元165—180年,罗马帝国发生黑死病,导致了1/3的人口死亡;公元1555年,墨西哥天花大流行,200万人不治而亡。
27、戊戌维新运动的志士谭嗣同悲愤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20世纪初到日本留学的鲁迅也写道:“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28、1927年,梁启超被美国医生误切了一个好肾,为了便于西医在中国的推广,为了维护西医的声誉,梁启超谢绝了他的学生徐志摩对美国医生起诉的提议,不要赔偿,不要道歉,一个人默默地承担着痛苦。1929年,梁先生与世长辞。这件事足以使我们对梁公油然而生敬意。
29、《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30、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故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31、走进电话的发明者贝尔的实验室,安放着一尊贝尔的半身塑像,下面镌刻着一句话:“假如你能偶尔偏离正轨,钻进丛林,你一定能够发现从未见过的东西。”
32、一篇文章无非是由主题、素材、技巧和语言四个要素构成的。“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理,穷理尽性,以究万物之宣者也。”
33、《文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34、俄国思想家恰达耶夫说:“一个人找不到自己与过去、与未来的联系时,他便会丧失自我。”(《哲学书简》)
35、真正的学者不夸夸其谈,不哗众取宠,不危言耸听,不虚妄,不臆断,不故作惊人之论。他们有着理智的诚实,正如胡适先生倡扬的“有九分证据,不说十分话”。
36、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胡适、闻一多、赵元任为代表的学者的.节操与情怀,是令人高山仰止的。他们风流蕴藉,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畅论天下抑或吟诗作画,都兴味盎然,俯仰天地之间,有把酒临风的旷达与潇洒。
37、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有六位华裔科学家获得了自然科学方面的诺贝尔奖,他们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但他们都与1949年以来的中国内地教育没有关系。杨振宁、李政道是1949年以前在中国内地受到的教育,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是在中国台湾和美国受的教育,崔琦是在中国香港和美国受到的教育。这一事实,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说明我们中国人的智力天赋是世界一流的;二是说明1949年以来的中国内地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那就是忽视创新,没有鼓励学生自由思考、独立探索,忽视了理性精神,特别是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独特性、自主性和自信心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哲学气质的熏陶。(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38、一位在美国工作的教授写过一本书,其主体思想是“布什政府是白痴政府”,不仅没有受到追究,书籍还很畅销;最近又有一个美国学者,还是一个研究所的所长写了一本书,其主题是“美国才是世界上最大的无赖国家”,自然也平安无事。美国的政客们不见得谁都宽宏大量,但在那个制度下,谁要钳制思想自由是不易达到目的的。
39、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他曾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为不愿少数满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40、记得当年尼克松政府任命哈佛大学教授亨利·基辛格为国务卿,得知此任命,哈佛大学马上通知基辛格,要求他辞去哈佛大学的教职。这就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风范——在我们的大学里有一位教授是政界要员,应该是一件十分荣耀也有可能带来潜在好处的事情,作为大学为什么要拒绝呢?那就是因为它有可能破坏大学之间公平竞争的原则。维护社会正义是大学的职责之一。
41、所谓“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这就是说,一种声响不成音乐,没有听头;一种颜色不成文采,没有看头;一种味道不成美食,没有吃头;一种事物没有比较,无法品评。
42、《四喜歌》:“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民间流传的俗语。
43、“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望天上云卷云舒。”(对联)
44、文章无非是这样几个要素:第一是主题。你要表达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歌颂什么,贬斥什么,这就是主题。第二是素材。你的经历,你的观察,你的学识的积累、生活的积累。第三是写作的技巧。如何剪材选材,如何布局谋篇、起承转合,如何铺垫、渲染,如何蓄势,如何细处摄神,如何横云断岭、横桥锁溪等等。第四是语言。用什么样的语言风格来表达,怎样讲究点文趣,如何使语言具有质感和美感。
45、清代学者金兰生在《传世言》中对“道德文章”作了解释:“无为曰道,无欲曰德,无习于鄙陋曰文,无近于暧昧曰章,是谓道德文章。”
46、古人云:“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
47、古人云:“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著述行世谓之福,有聪明浑厚之见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无疾病缠身谓之福,无尘俗撄心谓之福,无兵凶荒歉之岁谓之福。”
48、庞德写过这样两行诗:“当我倦于赞美落日和晨曦,请不要把我列入不朽者的行列。”
49、“总是在失去以后才知道珍惜,总是在太迟了的时候,才发现无比的美丽”,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是愧悔的原因。
50、清代叶玉屏言:“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51、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52、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彩虹是一定会出现的。
53、旅人啊,请不要停止你的脚步,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54、“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55、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的人生是相似的,不幸的人生却各有各的不同。
56、韩愈在《原毁》中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胸怀大度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容万物于胸襟,萌和善于心田。
57、是金子,一定会闪光的。
58、夏日午后,走过校园板报栏,不经意地看到这样一句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切社会存续的基础。”不禁怦然心动,抬头望天空,似乎才发现路旁的白杨树是那样挺拔,浓绿的树叶,在灿烂阳光下更显得青翠欲滴。很有兴致地哼起《编辑部的故事》的主题歌:“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
59、鲁迅先生曾说:“同是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的是易,道学家看到的是淫,才子看到的是缠绵,革命家看到的是排满,流言家看到的是宫闱秘事。”
60、沈从文说:“我一生从不相信权力,只相信智慧。”
61、席慕容的短诗《禅意》:“生命原本是不断地受伤,与不断地复原,世界依然是一个,等待着我们成熟的果园,天这样蓝,树这样绿,生命原本是这样的,安宁与美丽。”
62、撒谎和欺骗是美国领导人的大忌。昔日总统尼克松,虽然兼备聪明才智和战略眼光,却深为美国人痛恨,原因就是他在“水门事件”上说了谎话,被美国人视为用“秘密而肮脏”的手段解决问题。美国有揭露撒谎和欺瞒的机制,可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
63、“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苏轼为我们描述了崇高的境界。
64、清晨的薄雾、黄昏的暮霭、月光下的田园、云岫里的丛树,这些都是美的自然。
65、南宋的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过于浓烈的精英意识,是特权意识进而是等级社会的心理基础。这种意识中是不太可能孕育出平等、民主和宽容的精神的。(肖川)
66、《菜根谭》语:“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
67、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
68、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69、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70、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71、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持黄金为珍贵,知安乐方值千金,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切勿贪意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若能以此去处事,一生安乐任遥。
72、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73、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74、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75、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76、受思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77、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78、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79、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80、须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饮清静之茶,莫贪花色之酒。开方便之门,闲是非之口。
81、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82、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83、“我欲”是贫穷的标志。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84、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
85、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86、莫妒他长,妒长,则己终是短。莫护己短,护短,则己终不长。
87、做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88、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89、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90、心量狭小,则多烦恼,心量广大,智慧丰饶。
91、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92、“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93、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
94、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95、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96、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祥,才是下手之处。
97、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98、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99、不自重者,取辱。不自长者,取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足者,博闻。
100、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101、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102、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103、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104、罗马人凯撒大帝,威震欧亚非三大陆,临终告诉侍者说:“请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让世人看看,伟大如我凯撒者,死后也是两手空空。
105、梦中冥冥有乐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106、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远忧。
107、情生智隔。
108、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109、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点,把自己的理性升华到最高点,就是圣人。
110、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
111、一个人如果不被恶习所染,幸福近矣。
112、诽谤别人,就象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113、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114、人之所以平凡,在于无法超越自己。
115、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116、改变自己,是自救,影响别人,是救人。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
鲁迅杂文集读书笔记1
鲁迅先生是位爱国人士,他年轻时有志于当一名医生,但他看到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同胞看到同族人被砍头时麻木的表情时,他放弃从医,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他以文学的形式改变他们的精神。
初中时,学过他的《闰土》,小说则与杂文有着很大的不同,故事情节看的明白,却是非常悲哀的,封建社会的身份地位,礼仪文化,使一代代人有童年的天真活泼,变成中年的疏远陌生。友情逐渐被扼杀,是很残酷的。
鲁迅的杂文集里处处可以看到他批判统治者的封闭守旧,禁锢人民的思想。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把国家比作密不透风的铁笼,人民则是快要闷死却浑然不知的愚民,自己则是叫愚民起来的人。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处于封建社会走向末期,外国列强纷纷侵入中国。而中国政府却无动于衷,只是一味地接受不平等条约,却还不打开国门。
鲁迅先生的杂文,是他真实生活的写照,记载着他对当时的社会动态的批判,自己生活的成长与对社会看法的转变,与朋友的谈天等等。正是这种真情实感,才使这么看过鲁迅文章的人民醒悟过来,,为新革命砌好了几块垫脚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也反映出鲁迅先生坚强的个性,执着唤起人民清醒的觉悟。鲁迅先生的这种品质也体现在字里行间,否则他早就承受不了寂寞与悲哀了。
现在读读他的杂文,也不尽能读出它的全部韵味,有时可能还不太理解他的隐喻意与批判点,所谓一个时代培养一辈人。挖掘鲁迅文章的深层含义还得多多阅读几遍。
鲁迅杂文集读书笔记2
这本《鲁迅的经典杂文集》是由鲁迅先生所写。鲁迅先生把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一生用笔杆子当作利器,对敌人冷嘲热讽,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对敌人必须横眉冷对千夫指,对人民必须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出国留学之后,依然不忘为人民服务。1936年8月19日,一代大文豪鲁迅逝世了。
《鲁迅的经典杂文集》分为《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己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等》《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在这之中,我最喜欢的是《华盖集》中《忽然想到》,我读完了这篇《忽然想到》,我的感想是,当时社会中,当八国联军在火烧圆明园时,当日本的铁蹄践踏在中国的大片土地上时,中国有很多人非但没有觉醒。而且被欺负的人并不是打败践踏中国的人,而是欺负比他们更加弱小的人。面对敌人,没有一个人敢于“狂喊”。大敌当前,没有一个人为中国人说几句话,这叫做同胞?我们面对不平的事情,就应该敢怒敢言,为我们争取应有的权利。但是,当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真的十分悲哀。对于敌人的暴行,每一个人都是以沉默来回应这可恶的暴行。敢于怒,而不敢言,这就说明了国人缺乏勇气,当时还有人成为了日伪,真是可恶。懦弱到这种地步!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我们可以适当地妥协,但不能缺乏勇气,不敢于敢怒敢言。
同胞的'定义是什么?是同一个国家或民族。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既然如此,那我们就更应该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啊!那我们就应该履行我们作为同胞的义务。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当时中国国耻。所以,我们就更应该好好学习,努力读书,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在这本书之中,我最喜欢的文章还有《读书杂谈》。我认为鲁迅说的对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一个人变成了书橱之后,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又有什么用。所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知道,世界最古老的传播方式就是书,没有了书,人类的知识
鲁迅杂文集读书笔记3
读《鲁迅杂文精选》,我没有潜心研究鲁迅写杂文的艺术手法,而是被鲁迅一字一句中透出的浓烈郁勃、无拘无束、实话实说的豪放性情所感染了。有什么写什么,是他写作的最大特点——真。这是唤醒旧中国正昏昏沉睡的文学志士的良药,是把掩盖真相的敌人与糊涂的旧中国消灭的武器。即使是在看古铜镜子时,他还能发现当时封建保守的旧思想,揭示旧中国的落后是由于不能虚心学习外国文化。
他是一个激情派的作家,同时他又是十分严肃严谨的,他的思想是深邃无比的。在《玩偶之家》这个话剧给人的震撼背后,他却出乎意料地写出了《娜拉走后怎样》明确地指出一颗觉醒的心并无力改变女人玩偶一样的地位,只有要求经济权才是关键;雷峰塔倒掉后,他辛辣地讽刺中国人奴才式的破坏与“盗寇式的破坏”(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又继续颇满无奈地嘲笑了一种“合群、爱国的自大”(随感录三十八)。鲁迅永远把公众看来是平常事的另外陈腐、病态、丑恶、龌龊的一面无情地展示出来。他用深邃的思想当指南针,永远地走在大家的前面,指引着人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他写道:“‘狂飙文豪’高长虹攻击我时,说道劣迹多端······是深得捣鬼正脉的。”(捣鬼心传)鲁迅从来对他人得讽刺都是不羞不恼、不以为然、安然面对。竟然在文章中加入了这些他人对自己的讽刺,流畅自然、真真切切,其中稍加一点小戏谑,这也成了鲁迅杂文的一大风格。鲁迅写杂文不精雕细琢,而如行云流水一般真切自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让我们在品他的文章之外,也感受到他“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的闪光灵魂。
在无尽的黑暗中,总会有一丝光明,而光明终将吞噬黑暗,走向幸福的未来。鲁迅便是新中国作为光明的火苗慢慢燃烧壮大的起点。鲁迅的精神可能已经成为“中国魂”了。虽不曾、却可能还有像鲁迅这样的人把中国人民带进更远更高的文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