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的导演是徐皓峰,他还导过《倭寇的踪迹》;《一代宗师》是他的剧本;电影《道士下山》是改编自他的同名小说(陈凯歌确实烂的无底线了,《霸王别姬》真的是他导的么?)徐皓锋有本书叫《逝去的武林》,更能凸显他对传统武术的痴迷和专研。
《师父》讲的故事,是广东咏春武师陈先生,想要在中国的武术之都天津开武馆,弘扬本门名声。不过封闭的天津武林不会容许外乡人扬名,所以他只能培养个徒弟出来,只要这个徒弟能够成功打赢天津八家武馆,他的门派就可以在天津开武馆。
但是,身为外乡人的陈师父不能踢馆,因为会驳了天津武行的面子。
而且,徒弟得是天津人——也是为了面子。
最后,徒弟踢馆成功后,天津武行会联名请出本地最大高手打败徒弟,该徒弟必须远离天津,不得回来——也是为了面子的规矩。
这些规矩,都是天津武行泰斗郑老先生告诉陈师父的,如果他的徒弟连踢八馆后,天津武行最后请出来挽回面子的,就是郑老先生。因此,郑老先生说了,你要想开武馆,可以,就按上面的方法办:"你教你徒弟的,我也得会!"
所以,咏春传人陈识陈师父必须得做几件事情:
一、招个资质不错的天津本地徒弟,花个几年时间培训成才;
二、娶个本地媳妇,找个低收入的工作养家,这样,留在天津带徒弟就有合理的借口。
媳妇好解决,陈师父(廖凡演的)看上了著名的起士林西餐厅的女招待(小宋佳演的,后面简称师娘吧,片子里就没叫过师娘的名字。话说这是廖凡第二次跟宋佳合作,上次是《好奇害死猫》)因为这个师娘的出身不好,嫁给师父算是好选择,俩人约好在一起结婚三年,三年后再自由选择,陈师傅付出担保金八百大洋。
徒弟,郑老先生最初给挑了一个,可后来有个脚行混混耿良辰(叫什么不好叫良辰)让陈师父觉得是武学奇才,就选了良辰了。其实良辰最初是垂涎师娘的美色才找上门来的。陈师父觉得这样也好,这小流氓最后被赶出天津他也不会良心不安。
就这么着,良辰的功夫也学了一年,居然比陈师父预料得还要好,那就踢馆吧。连踢七家都赢了。这第八家武馆的馆长邹女士(蒋雯丽饰),是天津武行的第二号人物,可却是天津武行玩政治玩的最好的一位。邹馆长杀气腾腾地去找陈师父的麻烦,陈师父一年前的布局很好地掩护了他的目的',邹馆长失望而归。耿良辰踢馆第八家也成功了。
可就在郑老先生赶跑耿良辰的比武开始前夕,发生的新变化使事态没法按老剧本来唱了。郑先生的徒弟是本地军阀的副官,姓林;军阀们垂涎武馆的高收入,想要插手武行,那就得先挣面子后抢里子。林副官使了个诡计打伤了师父,按武行的规矩,获得了武行最高地位的话语权。为了让天津武行买面子,又指使手下高手围殴耿良辰,又刺了良辰两刀,这其实也是坏了江湖规矩了——本来,打跑了踢馆者就行了。
虽然良辰是死了,可陈师父还是可以在天津开武馆。照理说,陈师父原本就打算抛弃那个混混徒弟的,他只需要继续按剧本开武馆就好了。可陈师父落下了心病——武人的"义"字哪里去了?因此,在武馆开张当日,在邹馆长的配合下,陈师父一刀了解了林副官。最后,与天津武林痛痛快快地逐一过招,成功逃出了天津卫。
这故事挺复杂,写影评不剧透几乎没法开讲。
为什么说这片子好呢,首先是剧本真好,这回的故事讲圆了;再就是细节好,徐皓峰的进步非常让人惊喜,全片无尿点,这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导演了。
这故事充满了黑色寓言意味:原本的武林是为了振兴国术、行侠仗义,可现实中的武馆只是个捞钱的工具,郑老先生也说了:“武馆不教真东西,迟早让洋人把你赢了去。”
可是以邹馆长为首的武行们觉得,即便出不了人才,有钱赚那就过一天是一天。
陈识陈师父,本意是要弘扬咏春,可要想开武馆,就不得不向世俗的江湖规矩低头。空有一身好武艺的他,却不能跟武林同道痛快切磋一场。因此,在杀死林副官的那个晚上,坐在他最终的武馆里他叹息:“我一心想着开武馆,却是处心积虑地算计我的徒弟,我这不是师父,我是个算计的生意人。”(大意,原句不记得了)
整部片子里,还真是充满了算计:
郑老先生要陈识教他刀法,最后一次对决郑已经占了上风,还是一刀刺向陈师父要害,目的就是逼陈师父使出真功夫来,判断陈师父的传授是否有所保留。
林副官先算计师父后算计良辰,每次出手都是阴谋加强权,毫不在意江湖规矩。
邹馆长是这个片子里算计心术的大赢家:
先是帮林副官拿掉了郑老先生的地位;为了维护武行的利益又设套借陈师父的刀杀了林副官。开馆当日,邹先是要林副官换掉官服出席,不动声色地解除了林副官的护卫;再播放林副官欺瞒郑老先生的电影片段坐实他欺师灭祖的恶性争取了武行的道义支持;继而安排打手假意困住陈识,却暗地里递了刀子让陈识刺杀成功;再以雷霆手段收服林副官的护卫替武行洗白;最后杀人灭口想做掉陈识给军方一个交代。
这连环计步步精准,巾帼不让须眉。
比较讽刺的就是,武行的人最终让算计占了立身之本,武艺就真不行。结果给陈师父杀出一条血路,闯关的最后一刀还削掉邹馆长半个耳环——耍诡计你行,讲功夫你不行。片子看到这里,前面一个多小时的郁闷总算得以抒发。
片子好看的地方还很多,武打设计既漂亮又有讲究,咏春的十三点半棍法,隐隐然有河北大枪的风范,闯关对决的刀战也比《倭寇的踪迹》进步很多,既有武术的攻防判断真功夫,又有动作的舒展美丽。
片中美女不少,小宋佳演绎的俏师娘及其性感,俄裔舞娘贡献了美丽的大长腿芭蕾舞,耿良辰做生意还勾搭上一个冲茶汤的新疆美女(话说徐皓峰喜欢用异族美女上瘾,《倭寇的踪迹》里面还硬插了个胡姬舞女进来)
廖凡一边用竹竿痛打小混混,一边坐长凳跟宋佳聊天的那场戏,是全片最美的片段。
看后我跟太太交流,都觉得徐皓峰做编剧,王家卫做导演那片子就美极了。而徐皓峰自己的这部《师父》拍出了不同的风格。如果说《一代宗师》是探讨武学的阳春白雪,《师父》就是接地气的下里巴人,各有各的美好。
片子中的各种民国服饰也是美翻,哪怕军阀的军服也不是库存老道具,细节实在用心。
又在接受电视剧的教育了,不过这仅仅是五一的收尾,《师傅》是从五一假期开始看的,今晚算是剧终了。
看它还是费了一番周折的。放假了,在网上漫无目的的搜寻着,不知在何处觅到了《师傅》的简介,应该说是李幼斌三个字吸引了我。想来无聊,便看之解闷,随即从百度开始搜,搜倒是能搜到,可打开一看,真能把人气死,网慢得像蜗牛,看一下网速,1KB/S,当时心里就凉了一半。心想看个电视都不让人痛快,越是这样就越想把它看完,无奈用尽了方法,还是一个慢,只能让它慢慢缓冲,还好白天的时候网速快些,能看了,一到傍晚又回归了本来面目。后来终于发现,晚上十一、二点以后网就快了。于是,在第二天晚上下载,余下的部分全部下载完毕。
说起"师傅"这个词,大家既那么熟悉,又是那样陌生。熟悉是因为大家耳熟能详,陌生是我们很少能用到,也许我们只有在看电视的时候才有师傅这个概念,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习惯用"老师"这个称谓了,不过这个称谓远比不上"师傅"的'那种内涵,正如剧中所言,拜师可不是小事,放在以前那是要敬茶叩头的。庄重程序不同,当然老师对学生的重视程序也就不同了。记得剧中老铁有句话,我只收两个徒弟,不过最终他收了三个。他对自己的徒弟确实是用心,工作上教技术,生活上教做人,用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徒弟们做了一个好的榜样。
老铁身上有一种正气,这种正气被工厂的所有职工所信服,所称赞,被厂长都称为"厂神";从心不良之人,想到他,怕他。他最常说的四个字,有"工人阶级",他以身为工人而自豪。不自觉的就被老铁身上的那种正气所折服,被他的智慧所吸引,当然这多多少少有导演的一份功劳,但这丝毫不能减弱对我的影响。
看《师傅》自然会想到我们的老师,回想起来,从小到大,教过我们的老师很多,但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不多,主动想到的就更少了,是学生的事?还是老师的学生太多了,我们的老师也太多了?有句话叫,物以稀为贵,人也是如此吧。但是如果仔细想想,老师多少会在我们身上留下一些记忆,这些独特的记忆或许是被教给我们的知识所覆盖了。
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学会了学长,学姐这个称呼,读研的时候发现,师兄\师姐,由绕口叫得顺口,一个教研室的人才是接触最多的人,导师也就是"师傅",虽然平时交流不是很多。
小时的
1.花花草草,有人看会死,没人看也会死。男人对女人不重要,女人过得是自己的生死。
2.太顺理成章的事情,总有危险。
3.男人的钱,不就是让女人骗得么!
4.男人打天下,女人要守住。
5.有些事,不老想不起来。
6.毁掉一个天才,成就一个门派。
7.他欠我的,所以对着他的'样子祈祷,求什么都应该实现。
8.能摘你纽扣,就能穿你喉咙
9.我在天津做的事,不要问。猜到了,不要说。
10.螃蟹你师父每次都买八十只,我吃五十只,他吃三十只。
11.我是嫁人,不是卖身
12.今日起,我以你为约束
13.男人对女人不重要,女人过的是自己的生死
14.你女人漂亮,就不想让她过的好一点
15.你得给我句话,见你的心意
16.想打架了
17.也就嫁过你一个,我认了
18.高手的生死决定一技的兴衰
19.今天我求一个人活着,这人离我两百米,我心念不强,再远怕不能应验
20.刀背藏身,武人天问
21.你打,被你踢的武馆不会容你,教出个徒弟打
22.你是一个门派的全部未来
23.我的徒弟是为你徒弟准备的
24.我徒弟打了八家武馆,我想打第九家,谁接?
25.娶我,是为了今天
26.老规矩,逃了就等于死了。
27.你是神的一手安排。
28.江湖事—事过不问因由
29.我学功夫,从15岁开始,每天挥刀500下,这个数管住了我。从今天起,我以你为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