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老子分别是中国儒道两大文化体系的创始人,老子和孔子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朋友又是师徒。有关
孔子名言: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5、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释: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6、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解释:(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7、朽木不可雕也。
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释: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学,即知名学。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学,规范人们行为,使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三、忠学,是修养学。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四、信学,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老子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二历史必修III(岳麓版)第一章第一课。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处处呈现其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套教材将孔子、老子列为第一课,突出了孔子和老子在古代主流思想中的地位。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成就,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课程标准】
一、知识目标: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地位;
二、能力目标:通过概括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及其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祖国和全人类的人类思想文化遗产要自觉传承。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联系现实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为什么孔子和老子后来都被神化
【教法与学法】
高二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想活跃,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根据本课的特点,学生可能对单纯的思想史不感兴趣,所以教学中我采取“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感受性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图示、音像等传递输出,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自己走进历史,并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历史问题,建构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情景 提出问题 引导探究 创新感悟
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组图片。 图片反映了什么状况?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使学生认识到孔子被后人神化尊为圣人,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学院
孔子与老子
孔子的学说 安排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材料,出示孔子故乡曲阜的照片 有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要来山东曲埠的孔庙参观,假如派你去帮助他了解孔子,你将向他介绍有关孔子哪些事情呢?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很容易想到要介绍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思想主张,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显示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的内容表格(教师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讲解) 安排学生填写表格有关内容 学生回忆和阅读教材,思考、归纳 学生能基本回答孔子的'思想主张,大致理解“仁”“礼”的思想内涵,记忆孔子的一些名言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情景 提出问题 引导探究 创新感悟
孔子与老子
孔子思想的影响 (课件展示图片)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为什么他的主张却不被统治者采纳呢?
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思考 在老师的帮助下,能理解孔子思想的局限性;培养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指导学生看书 阅读教材第5页“阅读与思考”,分析为什么孔子学说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正宗? 学生看书,找出相关内容;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老子的思想及影响 (课件播放视频
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老子的”道”是指什么?
2.老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什么?(课件展示:表格填空)
3.现实生活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
结合影片和课本的内容,回答问题
从哲学和政治两个方面把握老子的思想核心。
老子的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等,都能在现实生活找到影子
小结 课件显示本节课的知识架构 学习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你更喜欢谁的思想呢? 学生积极发言 对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进行比较
【巩固练习】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D )
(1)“仁” (2)“礼” (3)“为政以德” (4)“有教无类”
A、(1)(2)(3)(4) B、(2)(3)(4) C、(1)(3)(4) D、(1)(2)
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B )
A、“仁”和“礼” B、 “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 “忠恕”之道
3、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A、万物的本原 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 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4、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 B )
A、新兴地主的要求 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C、手工业者的要求 D、富裕商人的要求
【本课特色】
营造情景 激发兴趣
优化导学 注重探究
一、说教材
(一)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孔子与老子》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的内容。本专题着重讲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儒家思想发生、发展的历程。民族传统文化是培育和宏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处处呈现其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学习本课对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内在联系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历史图片和《论语》、《道德经》摘录材料的解读,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
通过主题活动的讨论,使学生把握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领悟做人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
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三)说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
依据:孔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和重要体现。
突破: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让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走进孔子、解读孔子,把握其思想。
2、难点
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突破:通过当前社会的真实事例和形象的漫画,来加强和升华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把握。
二、说学情
教学的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正处于心理情感走向成熟的关键期,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随着儒家思想在当今世界影响的日益扩大以及儒家传统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往往又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他们对传统文化接触较少,且意识形态的内容一般又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多种方式丰富课堂,激起学生探究和学习的欲望。
三、说教学与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本课我主要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围绕把握“传统文化内涵”这一主线,将教学过程分解成三个环节:自我探究、自我感悟和自我告白。这三个环节层层递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情境性教学和主题活动评价法。通过学生“自我探究”,领悟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内涵,领悟做人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 结合图片、文字材料、视频等方式,以“话──选──品”三环节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建构自己认识和情感,更为深刻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主体精神,而且营造了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介绍)
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主题————“纪念先哲孔子,弘扬传统文化,实践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体会传统文化的价值。
讲授新课
一、孔子学说
1、走近孔子
(一)孔子其人
创设情境“孔子2559岁”:2500多年的历史风尘使孔子的面目变得复杂而神秘。由小组成员汇报孔子生平及在中国历史不同时期人们对其认识评价情况,其小组成员配合汇报内容同时展示相应图片。
(二)孔子思想
包括三个方面: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以《论语》为
载体,结合简洁易懂的材料,讲授孔子的仁、礼、鬼神观及教育思想。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通过幻灯展示《论语》摘录的材料,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对话、情景体验加强直观感知。
设问一: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内涵,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方面?
(学生发表自我感受,教师引导)
设计意图:在本目教学过程中,展示丰富的材料和图片,主要由学生分组自主开展探究过程、自主完成探究结论。有效把握了学生知识建构的自主性,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品读孔子
(播放视频)
设问二:于丹,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普通教师,仅仅因为在央视开讲《论语》7天而迅即“红”遍全国,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和追捧,乃至成为一种罕见的“现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一个值得媒体关注和思考的奇迹。对此现象你怎么看待?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主题活动的讨论,引导他们认识《论语》内容的精髓对当今社会的正面意义,深化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过程实现了有机结合,导行相互促进,道德认知的内化为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思考:评价孔子的历史地位
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泽被东西”
二、老子学说
1、走近老子
(一)老子其人
简要介绍
(二)老子思想
以漫画形式引导学生把握其道是万物本原、辩证法、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生动的漫画,能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强烈欲望,更好的把握老子抽象的`思想内涵。
2、品读老子
教师引言:现代人处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下,心理需要按摩,我们讲《老子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现代人关注身体健康,就讲《老子谈饮食之道》;现代人渴望成功,就讲《老子谈成功之道》;现代人在竞争、职场、人际关系等方面有许多困惑,就又连续讲了老子智慧的一系列的解读和运用。
(出示《道德经》摘录材料)
一件事情,一种东西,一般人注意到正面,老子却看到了反面。
设问三:现实生活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
提示:老子的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等,都能在现实生活找到影子。
课堂小结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自由、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时代,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有保守之处,老子的主张有消极的地方,你的看法呢?
思想升华
“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不打就垮。” ——杨叔子
设计意图: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理论化书本知识的学习。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拉近学生与高深文化内涵的距离。感受认识民族传统文化是培育和宏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课堂练习
列表归纳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及历史影响。
教学反思:
1、本课设计能结合图片、文字材料、视频等方式,以“话──选──品”三环节创设情境,展开教学,设计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让学生走进历史,建构自己认识和情感,更为深刻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
2、能准确把握高中生心里特征和思维特点,联系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现象,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拉近学生与高深文化内涵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