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摘抄 > 回到幼儿教育原点摘抄总汇86条

回到幼儿教育原点摘抄总汇86条

时间:2020-08-31 05:05

《回到教育的原点》

名师的风采总是那么的引人!一直很佩服上课激情澎湃的窦桂梅老师,所以当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刚购了这本窦桂梅所著的《回到教育的原点》时,第一反应就是:我要把这本书借来好好看看。

拜读着窦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教学造诣……越加的佩服之至。

她爱阅读,正如她所说“只要遇到书,我就情不自禁地翻阅,喜欢的便爱不释手,有的甚至堵上好几遍。”她读儿童经典,她读文学社科经典读,读经典教育书籍。在这本书籍中,她单单举例的经典教育书籍就有18本,,原来她就是这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远眺。我把下面的这段文字摘录下,引以为戒吧:

以书为友,学会子啊阅读中经营生活,迟一天,多一天的平庸的困扰;早一天,就多添一份人生的精彩。

没有阅读过名著的心灵是粗糙的,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苦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名著洗礼过的人,也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阅读史成就了他的生命发展史。

她爱写作,“语言是开出来看得到的心灵之花。每一次记录,都会挖掘自己的心灵,并把它彰显出来。”写什么——记号这一课的实录,写好这一课的教学故事,或一篇教学反思,充分反映教学的自主和自省。为什么而写——用文字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在清醒后的清理与整理中,不断给自己的额专业增进精神营养与生命美容;不拘一格、多样多样的书写形式,“跳出课堂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看待自己的课堂;有了这样的记录,便具有了理性的色彩,“就会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守住心灵,把困惑变成收获,把收获变成反思,在课堂反思中稳步前行”,最终改变我们的课堂。

她从三方面谈“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语文教师”。专业自信——强调教师内在专业精神的生长,鼓励教师自我剖析、自我澄明,建构专业自信。坚持读书、写随笔,更重要的是回到实践中积累和反思,捕捉到有利于语文教学的现象,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

很喜欢她在2001年12月29日发言整理成的《教学三问》,她首先点明“教学是一门特别的专业”,最核心的是学科知识,其次是教育学专业。接着她认为“教学是一种格外的良心”。教师心中必须盛满学生的期待,学校心中同样必须盛满对教师的期待。教师要深深认识到,每天的课堂才是决定孩子生命是否在生长的地方。最后她提出“教学是一份集体的智慧”,教师必须学会在学校、在年级组的学习共同体中成长。何为“学习的共同体”?树立共同愿景,激发高度热情,改善思维模式,共同创造智慧、共同享受教育。

更惊喜的是书中,还有“说课这门功”的阐述。学习如下:什么是说课?一句话,说课就是说“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为什么要说课?第一,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第二,有利于对课堂的聚焦探究;第三,有利于课堂多向度的观察。如何说课?第一,教材分析“透”(就是对教材把握的准度、高度和深度);第二,学情定位“准”(1、对学习者知识水平起点的分析;2、对学习者技能水平起点的分析;3、对学习者态度起点的分析。)第三,目标阐述“清”;第四,教学流程“简”(简约——教学流程仅仅围绕目标与重点,进行简约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具备以下的特点:1、清晰具体;2、详略得当;3、理念点睛。第五,教学设计“新”(教师自己对教学独特的理解,以及相关的独特的创意。)说课的形象?语言:1、声音要自然;2、语速要适度;3、语言要变化;4、感觉要兴奋;5、手势要大气。自信,既不能妄自尊大,更不能妄自菲薄。尤其在答辩的时候,更应该注意谦虚而不自卑,义正词婉,理直气和。细节:比如多媒体的适应不宜过于反复,板书时字的笔顺一定要正确等。但是,说课最终倚靠的还是教师平时的积淀哦!

好书,是要不停地咀嚼的,这本书我会继续品尝。在教学路上,我希望自己“努力做一棵树,把根深深地植入读书和反思的.泥土中,总有一日能枝繁叶茂。”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笔记【二】

本学期读了窦xx老师的作品《回到教育的原点》。在这本书里她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大量活生生的例子,从“回到素养—好教师从哪里来”、“回到课堂—好教师到哪里去”、“回到制度—教学管理者该怎么做”、“回到教育—我们能做什么”、“玫瑰小语—致你我他”五个部分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办法。读完这本书,对我最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是第四部分中的“写好方块字,教育要做什么”。窦老师从“主要问题在哪儿”、“语文老师该怎么做”进行了分析。对于现今电子信息时代来说,过于依赖用电脑、手机打字,因而现在的学生写字书写潦草。对于日常的写字教学,学生的写字由语文老师负责,识字教学,是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窦老师说“要面对现实,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汉字的发展。”我们语文老师当做的,要尽力强调中小学生写好汉字,继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上周王璐君老师的书法讲座,让我更深刻的

从窦老师写好方块字到王老师的书法讲座,深深感知:识字、写字在小学阶段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适当边指导边板书示范,引导学生都要把字写好。这样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才得以发展和弘扬下去。那么,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做起,写好方块字!

我在读《教育力》一书时,对私塾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深感兴趣。从小在课本上学到的私塾形态是先生板着一张老脸,板子拍的啪啪响,“板子不响,学问不长。”那是多少孩子都恐惧的课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那种对自由的向往,对读书的恭谨,让人更是想来就生出一些逃跑的欲望来。然而,日本教育家对私塾教学的分析,让我看到教师的示范力量,看到学长与学弟间的影响,看到做研究的美好氛围。我们中国也应该有太多失落的教育传统,历经风雨,有的已经沉淀在时光中,如今如果谁能将其擦拭出来,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收到王丽老师的专著《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眼前一亮——细读,多了一份敬畏,多了一些感想。

书中讲到一份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的初等小学堂必修课程表。一年级的历史课内容为“乡土之大端故事及本地古先名人事实”,即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及本土古代先贤名人事迹。文中说其背后蕴藏了这样的教育理念:一个人在开启童蒙之时,历史知识的进入应当首先从身边、从脚下这块土地开始,从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土地开始,而不是从“国家”“民资”这些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大词开始。

这样的课程理念无疑是从儿童的成长需要出发的,知识只有与孩子的生活建立联系,才更容易深植在儿童的心里。对于乡土文化历史的认知,也从另一个角度在告诉孩子我从哪里来?我带着怎样的文化背景?乡愁仿佛离现代人越来越远,这或许也与所经历的教育生活有关。“国家”二字,应由家始。对家族历史、村史、乡史的学习是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在很多地方有宗祠,家族的历史一目了然,对于精神的传承与身份的认同极其重要,家族中有什么英明人士,家族遭遇过何种历史波澜,家族如何繁衍生息,家族处事的根本信条是什么,这些都会找到相应的讯息。家族在中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存在方式,它联结着一些看不见的情感,建立了超越地域和时间的关系。村史、乡史亦如此。

这样的历史课程是基于儿童认知范围的考量,同时也能够与儿童的生活建立必然的联系。对今天的学校课程建设颇有启发。在地的历史有哪些?名人名士有何文稿或者文物传世?民间有什么样的故事……带领孩子可以现场学习体悟,可以网络搜集相关材料,可以访谈老人,这该是多好的社会实践课?我们学校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开发。明代的李攀龙就生在韩仓,有多篇作品传世;附近的鲍山,更是鲍叔牙和管仲故事的见证,鲍叔牙的墓碑就在山下;民间还有一些革命的故事;村庄的变迁历史;村名的由来……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老百姓住进了高楼,俨然市里人了,但大批的人文文化就此得到割裂般的'待遇。淳朴的乡情开始发生变化,家族的认同开始平淡,在忙忙碌碌的经济发展中没有人去估计那些隐性文化的缺失,将来,必然造成人的精神虚无。无根无文化的发展对整个社区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损失。学校能否成为社区的文化博物馆,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再看“地理课”和“格致课”,其思路如出一辙,同样是由近及远——从乡土开始,慢慢扩及本县本府,进而扩及“中国”,最后扩及中国毗邻国家之地理关系,如同涟漪般一圈圈向外扩展。“格致课”略为不同的是先从乡土常见的“动植矿”,再提升到“重要动植矿之形象”,即由一般到特殊,最后回落到对人自身的认识——“人生生理及卫生之大略”。从课程安排的顺序来看,蕴含着儒家“道不远人”的思想。

让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建立联系,让课程更具有在地化和人文化,让学校有文化传承的担当。这是从这份课程表中得到的深刻教益。

书中讲到一份1934年度的《淮安新安小学第六年计划大纲》,这所小学是按照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来办学的乡村小学。大纲分四部分:一、经费;二、生活;三、环境;四、口号。生活方面有五项目标:1、健康的体魄;2、科学的头脑;3、艺术的兴趣;4、生产的技能;5、自由、平等、互助的精神。为了保证这五项目标的落实,又制定了详细的生活方法,部分摘抄如下:

1、每天做内体运动一次。

2、每天清洁一次。

3、每天写日记一篇。

4、每天吃开水五大碗和豆浆一大碗。

5、每天大便一次,且有定时。

6、每天看本埠和外埠报各一份。

这些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从孩子的生理需要出发,关注健康成长,着实让人感动。每天饮水量的规定体现了办学者的细致。提到大便一次,仿佛无法登大雅之堂,但确乎是儿童成长的关键。刘良华教授就曾提出孩子必须要养成的三个好习惯:按时大便;快速吃饭;早睡早起。这样的孩子身体才会健康茁壮,才会更有力量感。

每年要完成的事情也有规定:

7、每年种痘一次。

8、每年洗澡八十次到一百次。

9、每年和国内外小朋友通信十二封。

可以看出这样的规定不仅在关注身体健康,也在关注孩子的社会沟通能力,与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建立联系,这有利于孩子更好的认识世界。我们的学校是否有这样有个性有见地的规定?

对人对环境的认识这个部分,《大纲》是这样规定的:

15、要认识环境中最易见的动植物各十种以上,并且要观察一种以上的生长过程及对人类的关系。

16、要认识每晚容易看见的恒星和行星十二颗以上,并能懂得风云雨露等自然现象的成因和人生的关系。

17、能欣赏名歌名画和自然风景。

这些是多么具有生活化的知识,我们很多学生不能认识世界,只会死记课本,对世间万物感受冷漠,对人生自然迷惘。看到第十六的时候,特别注意到自然现象与人生的关系,这是有高度的教育行为,人在自然中,体味自然之道。这与单纯的看星星和月亮不同,看见与想到,让孩子对自然更有敬畏之感。这样的教育也会特别打动人。如此具体细腻的目标能够写进学校教育的的《大纲》实在令人钦佩。

27、会运用十种以上的普通药品。

28、要认识社会生活,并择取一种构成社会生活之基本的工人生活,如,种蒲田者、瓦匠、木匠、铁匠……的生活,详细观察,并加以记载,为研究社会科学的基础。

29、要学会游泳和撑船。

在孩子的共同生活中有“每日轮流烧饭和抬水”“每年长途旅行一次”“养鸡五对狗两只”“征集社会批判”等。

摘抄过程中,我一再在脑海里浮现这些画面:孩子们在社会大课堂中记录、体验、积累、提升……各种技能的学习都可以找到实践操作的环境,各种知识都是为了塑造一个完整而幸福的社会人,融入社会进步的洪流。掌握最重要的生活知识,培养与自然与社会的相处之道,培植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成长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快乐。当看到养鸡和养狗都被列入《大纲》的时候,我很受感动。“鸡五对狗两只”这样的数量要求恰到好处,能够锻炼孩子的劳动服务意识,同时也没有超越孩子负荷。或者说,在喂养的过程中,孩子会收获美妙的快乐。责任的培养需要从感兴趣的地方做起,我从中看到教育者的用心良苦。

回到今天,看我们的学校教育,竟然有些羞愧。很多学校像是鸟笼,让原本有各种飞翔梦想的鸟儿,最终失去了展翅的勇气;让原本有各种美妙啼鸣的鸟儿,放弃了歌唱的欲望。学校与社会仿佛很遥远,教师在抱着书本把学生引向生涩枯燥的字母和符号,把学生引向虚渺而浮空的理论教导。家长与老师的面谈都是在谈学习,而忽略了成长比成绩更重要,教育比教学更重要。学校教育与社会的隔离,掐断了学生求知的重要途径,为什么孩子对课本不感兴趣?为什么孩子们没有获得更为良好的人文素养——好孩子不是关在教室里教出来的,而是在实践和体验中慢慢浸润出来的。学校的课程是该到了思考与改变的时候了!

在所谓的教育模式教育思潮此起彼伏的年代,我们需要回到教育的常识,回到教育的原点,回到对人的成全去寻找行动的指引。盲从只会成为某些教育商人的帮凶。从这本书出发,在中国教育发展的长河里,让我们去寻找那些依然熠熠生辉的教育大家,去寻找那些感人至深的教育坚守,去寻找那些去伪存真的教育思想。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

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1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有许多的困惑。特别是在近几年的

我读了这本书后,觉得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仅要在日复一日的课堂行走中,有意识地自我修炼、积累经验,更要注意为自己专业发展积淀来自根部的力量——文学素养的提升。而文学素养的获得,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读书的渴望和行为。对于如何阅读,读什么书,作者都给出了很好的指导。读报纸杂志,开启视野之门,作者就是在读了很多的杂志后,慢慢地改变了自己,不再把自己当做小学老师,胆子越来越大,敢当着很多人,甚至专家学者的面讲一些时事新闻,并把这些作为自己的教育与学术资源。其次是读经典。读儿童经典,一个每天与孩子打交道的`人,不读儿童经典,就难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读一些儿童经典,不仅建立起师生共通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童话中人物的人格特质与道德勇气,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长大后,孩子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拿出勇气去面对世界的挑战。读文学社科经典,如果接受了文学经典的熏陶、社科经典的洗礼,无形中,我们就会拥有价值判断与自我提升的能力,就会对生命的情调和质感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沉浸在文学的长河里,能够让我们柔软,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而社科经典,又能够让我们拥有宽广的文化视野,悲天怜人的人文情怀,这样,我们就能建立起和世界文明的联系。读经典教育书,让巨人的肩膀,为我们提供能够登高远望的平台。只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让我们驰骋古今,神驰天地。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上半年,我有幸聆听了我市的一位专家在我们学校进行的一次有关如何有效反思,如何写反思的讲座,对于困扰我多年的一些教育教学中的困惑都得到了解答,对反思教学我又了初步的肤浅的认识。《回到教育的原点》一文谈到,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读了这些文字,我也开动了脑筋,认识到不仅要学会反思教学内容,教学行为,还要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以书会友,学会在阅读中经营生活,迟一天,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早一天,就多添一份人生的精彩。读了这本书后,我会更多地在反思中阅读,在阅读中反思,提高自己的素养,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2

拜读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原点》,她坚持的理念是:我是教母语的,我是教人学母语的,我是用母语教人的。她注重儿童习惯的养成,提出了“三个一”的质量目标,即: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窦老师认为,让学生打牢基础才能让学生用一灵一肉支撑起“人”字的一撇一捺。窦老师的的见解精彩纷呈,叙事说理声情并茂,既幽默诙谐又博大精深,让人看得意犹未尽、手不释卷。

窦老师在书中所叙述的一个个案例,流露出她对教育的孜孜以求,对孩子们深深的爱。我总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他真心付出的时候,才会在乎。越是在乎,越是难忘,恰好也说明了他付出的越多,正是由于窦老师平时的真情付出,才换来今天他们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和不凡的教育人生。

从教以来,月月年年,我也曾彷徨过,也曾抱怨过,看完了这本书我无时无刻不被窦老师的对教育事业那份赤诚所感动,对她自我超越那份认真所震撼,对她对读书的痴迷和狂热而思索。

一节课原来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品的展示,原来可以有如此美妙的享受,原来可以有如此深远的影响。而这一切都是源于窦桂梅老师对梦想的不懈追求,源于她对理想的点点营造。才使她从一个山区的农家小姑娘最终成为一代名师。寒夜孤灯,她披衣裹被,捧书卷、闻墨香。我被她高雅的人格折服,更为她真诚的独白而惊叹。

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3

《回到教育的原点》得到这本书是在一次偶然的听课过程中。听完她的课也让我情不自禁地翻开这本书进行潜心阅读。名师的风采总是那么得吸引人!文中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转眼,从走上教师的岗位已有5年。在这五年中经过许许多多的四十分钟课堂,课到底该如何上这个问题从开始到现在一直从未停止问过自己?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其实我们需要在课堂四十分钟上见功夫,需要贯通教材,充分理解教材,需要课前认真周密的备课、揣摩学生和学科的特点,需要掌握丰富渊博的专业知识,需要关心周围的生活等等。上好一节课有时候真的是一种艺术品的展示,可以有美妙的享受,有深远的影响。

从这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她爱阅读,正如她所说“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只要遇到书,我就情不自禁地翻阅,喜欢的便爱不释手,有的甚至堵上好几遍。”她读儿童经典,她读文学社科经典读,读经典教育书籍。在这本书籍中,她单单举例的经典教育书籍就有18本,原来她就是这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远眺。

自从踏上教育工作岗位开始,阅读却越来越远离我,究竟是为什么?没看这本书以前我堂而皇之地用没有时间安慰自己。可在《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里,我却看到了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披衣裹被,捧书卷、闻墨香的窦桂梅老师的样子。我想自己必须做个深深的检讨。因为我的读书意识还很淡薄,读书还没有成为我的生命需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爱读书的教师;一所好学校应该是书香满园的地方。我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不要再给自己拒绝阅读找任何理由和借口,拯救教师的阅读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

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4

今天有幸聆听了窦桂梅老师的讲座《回到教育的原点》,让我的心感受到从没有过的痛快淋漓,感受到上课原来可以有如此美妙的享受。一个教师原来可以如此传神的传道,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浅薄。

在报告中,窦老师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办法。窦老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和利用平平常常的小事作为教育的契机,并且寻找和回归教育的真谛。在语文教学中,窦老师坚持的理念是:我是教母语的,我是教人学母语的,我是用母语教人的。在课程设置中,窦老师注重儿童习惯的养成,提出了“三个一”的质量目标,即: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窦校长现场朗读诗时,轻柔的声音深深吸引了全场老师,富有磁力的声音让我置身其中,其中的一首经她一朗诵,我眼睛湿润了。大家都凝神静听,听着如此美妙的朗诵真是享受!为我们有如此优秀的母语教师鼓掌。她的创新精神也让我佩服不已,三个超越让我记忆犹新,“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真是希望母语教师及家长都能现场感受感受窦老师的风采,并从这样一位敬业且时刻为学生终生着想的教育者身上悟出一些东西来。

让孩子从小爱上书籍,我一直也是这样的观点,但通过窦校长的这堂讲座后,使我对让孩子读精典的范围扩展了,精典并不局限于名著,也要让孩子读一些同时代的精典,真是受益非浅。

反思自己不禁让我觉得很惭愧。虽然平时的工作态度非常端正,但是自己的业务能力还要不断地提高。因为我们自己本身的阅读量不多,有时总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了。要想让学生增加课外阅读的积累,我们做教师的必须身体力行,做好表率,才能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