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蝴蝶效应观后感心理学角度收集50句

蝴蝶效应观后感心理学角度收集50句

时间:2018-12-16 07:07

摘 要: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在开展相关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不仅依靠教师的课堂内容,也依据教师的肢体语言。肢体语言作为教师课堂内容的一种补充,对教学活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加强教师课堂行为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引进蝴蝶效应,以蝴蝶效应的理论说明教师课堂行为的重要性。

关键词:蝴蝶效应;教师;课堂行为

我国的《礼记·经解》中讲道: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模式的形成,甚至性格的形成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看似微小的课堂动作能对学生形成一系列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注重自己行为的规范,并适当地加以利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一、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由美国的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N.Lorentz)在一次电脑程序对气候变化的模拟的过程中发现的。蝴蝶效应指的是一个微小的动作或变化能够导致周围事物的巨大改变。

二、教师课堂行为

教师课堂行为包括教师的语言、神态、肢体动作等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和相关理念的途径不只有课本,更多的是对教师课堂行为的观察和模仿。

学校在教师行为规范方面指出,教师行为规范的内容涵盖课堂进行的全过程以及课程反馈和作业批改等方面,规范教师行为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

三、蝴蝶效应与教师课堂行为

1.蝴蝶效应应用于教师课堂行为的可行性讨论

蝴蝶效应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说明:处理好细节是把握整体的关键。我们常说的细节决定成败也是蝴蝶效应的表现。在分析教学活动与蝴蝶效应的关系时,笔者发现,将蝴蝶效应应用到教师课堂行为的规范中是十分可行的。

(1)蝴蝶效应的理论符合课堂教学的特点。蝴蝶效应注重细微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该理论指出: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罗伦兹将此认定为:混沌。蝴蝶效应是混沌学的一个具体比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被教师引导学习的地位,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指示下进行相关课堂内容的预习、复习等学习活动,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课堂互动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不仅需要前期的备课、查找

将蝴蝶效应应用到教师教学活动中,符合课堂教学的.特点。

①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后期学习的开展形成影响。这一点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教师在课堂上所展现的教学状态和面部表情,学生都会不知不觉地进行模仿,并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互动来表现,学生年龄越小,这种现象越明显。②课堂活动的开展并不止步于课本和教师的授课语言。蝴蝶效应中,蝴蝶扇动翅膀的微小弧度最终导致远方城市飓风的发生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相处的时间占据着学生学习的较大部分,教师由此成为影响学生后期发展的关键因素。

(2)蝴蝶效应应用到教师课堂动作规范中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①教师课堂行为的规范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性格的形成。学校课堂是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学习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和教师交流最多的平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不自觉地通过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扩充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学生在进行知识的学习中常会将教师的言行作为规范语言,因此,会出现不自觉的模仿。②教师课堂行为影响着学生的整体发展。学生的整体发展不仅包括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还包括思维模式、交际能力、身体语言的表达等,这些内容大部分都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地习得。一方面,学生大多处于思维方式还未成型、心理年龄较小的阶段,另一方面,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受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在课堂中虽然是主体地位,但是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两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形成对教师课堂行为的模仿和再现。

因此,将蝴蝶效应应用到教师课堂行为的规范中不仅能够推动教师课堂内容的丰富,更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2.加强教师课堂行为的规范,积极发挥蝴蝶效应理论的作用

推动蝴蝶效应理论在教师课堂行为规范中的应用,需要学校和教师根据相关内容和教学来做具体的安排。

(1)学校要充分认识到蝴蝶效应理论对教师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性,推动教师课堂行为规范化的形成。学校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支持者和推动者,学生的学习需要学校制订出相关的规章制度,并选择优秀的教师来进行课堂知识的讲授。只有在充分认识到细节与整体的关系后,学校才能够落实教师的课堂行为规范制度,从而确保教师课堂行为对学生影响的积极性。

(2)教师要积极地推动自己教学行为的规范,意识到蝴蝶效应与教学活动开展的关系,从而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进行知识传授时,教师不仅通过自己的课堂语言来传授知识,同时也借助相应的肢体语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因此,加强教师课堂行为的规范十分必要。在进行课堂行为规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蝴蝶效应与课堂内容的关系进行详细的了解,从而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约束,推动教学行为的规范。

蝴蝶效应中讲到的细微举动能够引起后期周围事物的巨大变化的现象是一个值得教师积极思考的理论。怎样将蝴蝶效应理论应用到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中,怎样正确地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自己言语的规范,并通过相应的肢体语言来扩充课堂知识容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沈云彩。“蝴蝶效应”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0(01)。

[2]张清海。“蝴蝶效应”与高职生管理策略[J]。职教论坛,2012(32)。

[3]杨卫军,孟克。高校人才培养视阈下外包蝴蝶效应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02)。

[4]张燕丽,李勇帆。浅谈教学系统中的蝴蝶效应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规律剖析:“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发挥巨大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规律剖析: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规律剖析: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规律剖析: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规律五: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规律剖析:

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心理规律六: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的发现来自一次失败的管理研究。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进驻西屋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他们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他们选定了继电器车间的六名女工作为观察对象。在七个阶段的试验中,主持人不断改变照明、工资、休息时间、午餐、环境等因素,但是很遗憾,不管外在因素怎么改变,试验组的生产效率一直在上升。

历时九年的试验和研究,学者们终于意识到了人不仅仅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更有自身主观上的激励。当这六个女工被抽出来成为一组的时候,她们就意识到了自己是特殊的.群体,这种受注意的感觉使得她们加倍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就这样,个人微妙的心理促使着她们的产量上升再上升!

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这在学校教育中极为普遍。有一所国外的学校,在入学的时候会对每个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以智力测验的结果将学生分为优秀班和普通班。结果有一次在例行检查时发现,一年之前入学的一批学生的测验结果由于某种失误被颠倒了,但是这一年的课程成绩“优秀班”明显高于“普通班”,原本普通的孩子被当作优等生关注,他们自己也就认为自己是优秀的,额外的关注加上心理暗示使丑小鸭真的成了白天鹅。

规律剖析:

霍桑效应告诉我们: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心理规律七: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规律剖析: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心理规律八: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规律剖析: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心理规律九: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规律剖析: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所以,妈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心理规律十: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规律剖析: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对于学校推荐下发的书籍总有一种感觉:理论性太强,实践性不够。光看了书名,更觉得心理学这东西专业性太强,很多专业术语读都读不清楚,下意识就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因而一直把这本《教育中的理效应》束之高阁。直等到暑假过了一半了,要交

谁料想,“不看不知道,书中藏奥妙”,原本以为晦涩难懂的心理学规律、效应法则竟被刘儒德教授用那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一一介绍、演绎,阅读起来充分激活了自己熟悉的先前知识经验,一时竟舍不得放下。

整本书从教学、教育、管理三个领域深入浅出地为我们揭示出一个个教育心理学规律,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方面给予了启示、引导。比如蝴蝶效应:书中介绍,1979年12月,气象学家洛伦兹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丛林的一朵工作花瓣上轻轻扇动一下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细小的因素与看似完全不相关的巨大复杂的变化之间存在紧密的因果联系,这就是蝴蝶效应。书中还讲到蝴蝶效应是一点点累积的结果。蝴蝶效应告诉我们:要特别注意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动,要对这方面的微小变动保持高度的敏感。

看到这儿,不由得把这种效应和我们的教育教学联系起来,它不就是在提醒我们要从细节上来关注我们的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学生的很多坏习惯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例如:有的孩子不会整理自己书桌,书包。一上课不知道摆放书本、文具,他才从书包里呼呼啦啦地找书本,一下课,又不知道换书本。到第二节上课了,其他同学都准备上课,他桌子上还摆着上节课的书本,如果到中午放学,向他桌子上一看,啊!一本不少,上过什么课,他的桌子上肯定会什么书,满满一桌子的书摆的横七竖八。这不就是“蝴蝶效应”吗?当孩子第一次不整理自己的东西时,我们没感觉到什么,因此家长就代劳,这种心理创造了条件,有机会暗暗“滋长”,接着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时间一长,就养成了根深蒂固的坏习惯。还有学生书写不认真,读书不用心,不讲诚信等这些坏习惯都是这样一点一滴形成的。

“小学生正处于他们人生的初期,一切尚待塑造。所以,作为学生身心成长的教育者,要‘教育无小事’,留心教育中的蝴蝶效应”。教师一定要对学校中的每一次偶然事件保持敏感,找到教育事件中的支点善加利用,清除教育事件中可能存在的“蚁穴”。伟大正是存在于细节之中!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