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繁忙的学习生活之后,终于盼来了休息日,尽管休息日成堆的作业也会压得你喘不过气来。时间每次总是不声不响、不知不觉地从我们的指尖流过,绕了一个儿圈,提起行囊匆匆就走了。
写字桌在窗户下面,一抬头,便可以看见对面的栋栋楼房和蔚蓝的天空。鸟儿唱着欢乐的秋晨的歌儿,阳光透过树荫,射下几抹金色的音符,衬着人们的欢声笑语。
今天的天气格外的灿烂,但秋天的冷意却悄无声息的在空气中蔓延,快乐的人们也许没注意到,但那冷意却缩在了我的心里。任凭阳光怎么抚摸,那创伤也好不了。
自从爷爷猝然长逝后,我便没有真正快乐过。那年,爷爷带我去乡下,也是在这个时节,一样好的天气,却是不一样的心情。那时,可快乐了。在乡下乱跑,看见了没见过的牛儿和大片大片的田野……
逝去的生命,宛如一颗流星的陨落,落在茫茫宇宙中无人知晓。但流星划过天空的那一刻却是最美丽的,最耀眼的时刻。划过天空后余下的白色光点,像是对生命的最后默哀;如白色的蜡烛在葬礼的圣堂中点燃,亮了整个礼堂,却暗了每个人的世界。过去的就过去吧,关键是人们什么时候才知道珍惜。
天气真好,让人忍不住想出门走走。一出门便看见了一个磨刀人。破旧的自行车、破旧的工具、破旧的'包袱。看!多么贫苦的磨刀人啊!但他仍一丝不苟地工作着,因为他有自己的乐趣。听着那快散架的收音机,技术娴熟地磨着刀。磨好刀,收了几块钱,仍快乐地唱起歌来。看看!什么金钱名利财富,根本就是过眼烟云。我们还在追求什么?
活着,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我心境豁然开明。人啊,活着,就是幸福。我们虽然渺小,无力拯救别人的生死,但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死。臧克家说过:“心死了,也就死了;心活着,如同活着。”我们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它的宽度。把忧郁烦恼都搁在一边吧!对笑一笑,多宽容些,心放开,快乐一些。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人总是要死的,但人们对死的认识并不相同。
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说:“死是生命的延续。”这一观点太浪漫了,简直有视死如归的意思。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死是一个人的旅行到了终点。”在他的心目中,死是很平常的事。
我们的文史老祖宗司马迁却从社会学的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其实大多数人的死,平平淡淡,从从容容,往往介于两者之间——没有如泰山般重,也不会像鸿毛般轻。因为人的价值,就在于他曾经活过和因为他的“活”给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留下过真、善、美的印迹。
我想,生命只有一次,很珍贵。而死,很多人都是怕的。伟大的诗人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但依我看,生命都化作荒草尘泥淹没了,哪还有爱情可以演绎。写过名著《红与黑》的司汤达长眠于地下,其墓志铭只有九个字:“活过了,写过了,爱过了。”可以看出他还是把“活”——生命放在第一位的。仔细再想,会发现生命是上帝在每个人账户上存放的一笔定额储蓄,生前没有人知道它究竟有多少,却每天都在开支消费它,直到有一天出现赤字。尽管不少人知道,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然,不管愿意不愿意,谁也不能避免。但当死神扣响门铃,阎罗派人索命时,一般人都是怕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之谓也。因而,“养病除疾无良方,静心敛气延生命”。不少人就想出了种种办法来延年益寿。人们深知健康是生命的本钱,你可以向银行贷款,却不能向健康透支,一旦透支,就没有偿还的可能。有人追求健康,是为了生命活得爽快;有人追求名利,竭尽努力,是为了活得舒适。这就使得我们每个人乘坐在生命的列车上,想法各有不同。列车啸啸,车轮滚滚,有人上车,有人下车,循环往复,但都得遵循这一亘古不变的秩序。汽笛一叫,终点一到,所有生命以外的东西都得统统卸下。生前或许你还低吟高诵:“且将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生命终结,你肩扛手提的所有功名利禄,全得撒手抛下,因为“生命号”列车谁也改变不了它的行车路线:这是一趟单程列车!
常说:昨天是已作废的支票,明天是没发行的债券,今天才是靠得住的现金。重要的是活着。活着,就会从年轻走向衰老,走向死亡。但生命可以时时奏出动人的乐章。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说得好:“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春,好比百灵鸟,有他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如此看来,尽管生命短暂,但活在世上还是应该有所为。“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这是文雅的诗人们的说法。中国的老百姓实在又都是哲学家,他们说“来去都是赤条条,生活如意是首要”。这种淡泊超然显然是需要的,但他们更是严律自身:“做人就要做事,活着就要干活。”话朴实如土,清淡似水,但这种大实话胜过大哲学。盛年不再来,一日难为晨。大抵人在年轻时有凌云之志,很想做一番事业,而到年老时却感到桑榆已晚,垂垂暮矣,结果碌碌无为而终。依我看,一个人在年轻时应该有他的理想与抱负,年老时也应该有他的追求和作为,境界各异,这样的人生才算是完整的。便如同一首完美的乐曲,既有盎然的序曲、瑰丽的华彩、婉转的间奏,也有激昂的高潮、悦耳的尾声。
生命从零开始,最后又归于零。其中,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则是最有意义的,也是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好比一个圆圈,从终点又回到起点,圈中的无数点点就是生命的印迹。那么,扎扎实实走好自己的路罢,即使有时候迎着风霜刀剑,有时候还有暗枪冷箭,默默忍住悲痛吧,匆匆赶路要紧呢!
那么,我们为什么想变得“光辉灿烂”呢?
是想让大家都看到自己光鲜亮丽的样子?为什么要给大家看呢?是想让大家觉得“她看起来很幸福”?这又是为什么呢?
“幸福”这种东西,如果没有人认可,那么自己也很难明白。我想,这一定就是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好像我们明明知道自己的存在,但如果不照镜子,就看不见自己的真实模样一样。
一辈子看不见自己的样貌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活着,只要衣食无忧,身体健康、内心纯良也就足够了。那么,人们又为何要紧紧握着镜子和相机呢?
“不管别人怎么想,只要自己觉得幸福就够了”——这话诚然是正确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似乎一定要有个什么人见证,我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幸福似的。当然也有些厉害的人无需如此。
所谓幸福,难就难在无法一人独享。但如果硬要叫别人认同自己的幸福,有时可能会招致悲剧。
如果自己的价值观和世人不同,则可能明明自己已经觉得“十分幸福”,却也会意外地听到旁人说“好可怜啊”、“真是不容易”,被这种言语中伤,反而变得不幸——明明之前还那样幸福!
于是下一次,你为了听到众人那一句“你真幸福”而努力拼搏,最终如愿以偿。可结果早已偏离了自己的初衷,你明明过着让大家羡慕的生活却一点都不觉得幸福!上面这两种结果,不都是不幸福吗?
我们到底是想要“变得幸福”,还是“看起来幸福”呢?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幸福能被别人正确地解读,但只要自己和对方的价值观不同,这个愿望就无法实现。既然如此,我们该以谁的感受为重呢?当然是要抓紧“自己的幸福”了。无论我们手上的“美食模型”再怎么诱人,也不能将它吃到肚子里。幸福也是一样。和“只是看起来幸福”相比,当然是真正的幸福更具魅力。
撇开精神强大的人不谈,一般人到底不能完全忽视“被人认可的幸福”的重要性——这话说得没错,但有时候,哪怕只有一个人和自己有一点点共鸣,我们可能也会觉得自己已经很幸运了。难道不是这样吗?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小时候读过的故事《小公主》:
萨拉的父亲生前是个富豪。她成为孤儿后,在之前就读的`寄宿学校当女仆。她不得不住在寒冷破旧的阁楼上,平时还要承受校长和同学们的讥讽。
一位有钱的绅士住在她的隔壁,一次,绅士看到萨拉卖力干活的样子,心头升起一股怜爱之情。他趁萨拉不在家的时候,将豪华的家具和精美的小物件接连不断地搬进了她住的小阁楼。饥寒交迫的萨拉步履蹒跚地回到家中,看到烧得暖烘烘的壁炉和桌上美味的菜肴,不由得大吃一惊。
从那天起,萨拉一天比一天精神了起来。尽管她下了楼还是要承受大家不变的讥讽,但这一切对她来说已经不值一提,因为只要回到那完美的小屋里,她就能彻底忘记那些让自己心烦的事。
对我们来说,那间“完美的小屋”便是自己心里的那座城堡。这座自己搭建的城堡里有认可、安慰我们的力量,我们还可以在这里和那一小部分理解我们的人温暖地交谈。这座城堡能够强化我们的正能量。
反正我们也不可能与全世界每个人的价值观相契合。哪怕只有一个人明白我们为什么而幸福、哪怕懂我们的人只有一个,对我们来说就很足够了。我们可以选择“认可我们幸福的人”。
我们该变得更坚强些,即使这世上的人都认为我们可怜,我们也能默默地对世人说:“其实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我的幸福,你不会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