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红尘,用一颗禅心看世界,禅机蕴藏于万象之中,善是禅之根本,淡泊是禅之双翼,从容是禅之内蕴。痛苦使我们学会成长,泪水教会我们遗忘。行亦禅,坐亦禅,在心灵的净土上,用云水禅心来涤荡,浩渺的江湖里,心中始终有一盏灯火,你就不会迷失了人生方向,幸福就会源源不断,隽永绵长。
坐在静谧的光阴里,静静聆听心灵的低语,那是灵魂深处发出的感叹,是一种看破红尘后的清醒,是凤凰涅槃后的新生,是万事皆空的彻悟,是曲径通幽的柳暗花明。欣赏水滴石穿的坚韧,向往白云蓝天的宁静,始终信奉,以善为本,以诚待人,无愧天地,无愧我心。
世事难料,人生无常,许多事,经历了才会懂;许多梦苍凉了,才更清醒。携一分风轻云淡,谱写生命的画卷,始终微笑着去拥抱那一抹阳光灿烂。依着温暖,怀揣一分美好,低眉浅笑,简简单单,从从容容,淡泊着幸福着。
生活,美好富足,没有理由不去好好珍惜一切。阳光、空气、蓝天、大地,大自然赋予我们所有免费的,都是最弥足珍贵的。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目标不重要,享受的是过程。生活,就像一个大舞台,各有各的角色,处处都有精彩。身边每一处美景,时刻都充满着期待,将心窗打开,让阳光进来,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现在与未来,这世界就会充满爱。或许,岁月留给我们的是沧桑,而生命给予我们最多的,还是感动。感动每一次花开,疼惜每一次花落。我们要做的.,就是活在当下,好好地珍惜,不辜负这美好的生活。
人生山一程水一程,有春花秋月的诗意,也有坎坷泥泞的不平,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却能改变自己的心境;我们不可以改变容貌,却可以展现笑容,长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
痛苦和忧伤都属于曾经,烦恼与惆怅就让它随风。不是每一次开花都会有结果,不是每一次微笑都是快乐,不是每一片阴云都会下雨,不是每一次雨后都会有彩虹。人生就像一次旅行,赏过每一处的风景,都会有不同的心情。
无论世事多繁芜,总有一处静幽,可以将心安放;无论沙漠多荒凉,总有一方绿洲,可以赏心悦目。用善心看世界,用大爱品人生,人间到处是美景,世界处处有真情!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史上唯一的一部非佛所说却被称为“经”的著作。这决非偶然。自唐宋以来禅宗的大部分语录,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思想源流,并且它还是被称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作品。在佛学、文化上的价值和贡献是与世俱认的。细浏经文,语言通畅优美,文字深入浅出。很多的经句都可圈可点,足可成为每一个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的箴言和左右铭。在其中的疑问晶第三中,我发现有一段文字是六祖专门对在家人开示的,甚可令人玩味。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非贤。日用常用饶益,成道非由钱施,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去?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持戒不论出家、在家,都应该严格守持,戒的定义在於防.非止恶,如能受持净戒就不致于造罪。众生为何造罪,从心不平来。如人吃众生肉就是心不平等,就是人与人之间,因阶级、种族不平等,才会以强凌弱,发生战祸。如果能发起佛所指示的,“同体大慈,无缘大悲”之心则一切人。皆是我们的父母师长,兄弟姐妹、六亲眷属,那里会生出杀害动机,所以说心平何劳持戒?不是不用持戒,因为心平就不会违犯戒律。持戒是为了防非止恶,心若平等,视万物一如,不起人我是非之执着,自然不杀、不盗,不做损人利己之事,能处处勉励自己心平,则自然戒在其中。“行直何须参禅”。学佛不但要持戒,而且也极重示修定,因为一个人平时总是妄想纷飞,如果能“尽责”,“中道”,承担起自己;该做的`责任和义务,做你该做的,不做你不该做的,自然循规蹈矩,正直行为现前,就能收摄妄想杂念。一个能正确学佛,和运用佛法的修行人,必定在社会中比未学佛前活得更融洽,更潇洒、自如.世间非常重示报恩,而佛法更是着重提倡报四恩,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的一切皆从父母而来。为子女的,应该关心父母,父母年老不应嫌弃,有病应侍奉他们汤药。要知道“孝道”本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所以说“恩则孝养父母”。“义者”用现代语言所说即正义感,有正正当当的行为,例如任何财物不苟取,尽自己力量来帮助他人,净土圣贤录里记载有二位法师,乘船赶路,在大海中船沉遇难。船上人惊慌起来奋力争夺救生圈,二位法师说,大难当前,应把生存留给别人,他们不要救生圈,遂遭大海吞没,这种舍生取义高风亮节,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让是退让,或是谦让不论什么有益的事,应先让他人先去取。彼此就会和睦,与名与利都要谦让,有这种美德就能成就事业,结好人缘,所以说“让则尊卑和睦”。
上述几点做到了,有时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飞来横祸”,或误解,或委屈,或无奈。这就需要忍,“忍则众恶无喧”,人说“忍”字心上一把刀,确实,忍很难,但佛教中所说的“忍”是建立在智慧上面。强忍会很痛苦,真正的忍实际上是一种观照,能化解痛苦。怎么观照呢,首先,一个学佛的人应当有很强的因果观念,知道祸福无非因果。还应明了,人并非天生就坏,都有佛性光明的一面,现在他把痛苦加在别人身上,实在是他降伏不了心中邪恶的习气,恶习气支配了他,他只是一个不能控制自己的可怜虫,所以,我们应生怜悯心,这样自然能化解怨恨心。投有这个忍,前面的心平、行直、恩、义、让会显得很无力。
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历生来的习气、我执、法执,往往令我们不由自主的生起贪、瞋、痴。这就需要常常自我批评,也即是忏悔。—常改过,不护短。一如六祖所说的“苦口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本来,修行就是一种自我不断修正,使生命品质不断提高,升华的过程。
最后几句,可说是一个在家修行者总的指导思想,即“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六祖指出,在家修行,当在日常修行生活中常以菩提心去指导身口意三业。恒在心地上下功夫。这是一个总的落基点。
概括起来,祖师的在家修行要领是以大乘利人之心为基础,在生活中坚持改过迁恶,且遵守心平、行直、恩、义、让、忍作为平常生活的行为准绳,这些,不但对六祖当时的在家修行者有用,对现代生活中的在家修行者,亦复如是,有时更具实际意义。
闭上眼睛,合上手掌,打高兴扉,每一粒尘埃都生出一朵莲花。
有些冥思,或者不拿出来才是深刻的,就如冬藏,一旦曝光便减了尺寸,多了质疑。在这小我越来越显得年青,心越来越长得焦急的城市里,奔向春天的路,却也是从冬天开端的。
每小我心中都有一条朝圣的路,路上有一座圣殿,放着所想。假如可以,就从出身,一点一滴地经历,成长,慢慢地领会。迟缓厚重而又拙朴雄浑,不急着把本身献出去,等一等生命的沉潜。或许就会知道人生其实是一种给,给落叶金风抽丰,给花儿芳喷喷鼻,给满目苍夷,给五味杂陈……生活所赐与我们的一切,在这个都邑的海潮里罄竹成书。
越往年纪上走,越有天然的崇奉,越有从情势奔向体悟的过程,越从世俗人心里长出本身的风骨。深挚的过往,熟悉的如今,妄图的将来,于渺小处长成,每一段都是一场修行。
冬,在你之上,使你安宁。是分开花花绿绿才见得的纯粹岁月。暖阳里每一丝光线都是一种记忆的典礼,开出一缕清浅的`幽喷喷鼻。雪色下若干场景定格于某个琴韵清淑的冬夜,迷散着一股咖啡的味道。脑海中魂魄旖旎的描摹,穿越了时光的斑驳,盛放在四时之外的第十三个月。
当美不是拥挤,而是清浅;当迷眼的花枝退去,残暴退去,人们可会忘记现象而洞见根本?当拥挤了各类情感的岁月里,创造没有不受限的人生;当头发掉落落得不消剃度就可削发的年纪,能不克不及放下身边的一切,见心见性?假如越初级的越随便马虎存活,越随便马虎变通,会选择刀刀见骨照样学着一只被割断的蚯蚓变作两条修复完全?
假如冬天是一场修行,随缘分享,易是布施。假如生命的修行展开,你是否心生欢快,忍辱,精进,禅定?或者超出妄图,各自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