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分析考察了王根先生学说的核心范畴 ——“道”。指出“道”的特点是“中”,即合适、适中、中庸;“道”是“天然自有之理”,并且不能加入“人”的“意见”。“道” 就是“至善”,也就是“良知”,就是“性”,就是“身”。“道”没有古今之异,没有等级差别,圣人之道与百姓日用之道无异;对于“道”,必须全面地把握。王根先生将形而上的天理“道”,与形而下的、作爲“性”之载体的“身”,合而爲一。由“道”、“身”合一,体现天人合一,此乃其“道”之一大特徵。
【关键词】 王根 道 中 天理 至善 良知 性 身 百姓日用
泰州学派王根先生的学说,黄宗羲《明儒学案》称其“谓‘百姓日用即道’”。侯外庐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则称之爲“百姓日用之学” [1],这显然是依据《心斋先生全集·年谱》[2]中,世宗肃皇帝(嘉靖)“十年辛卯(公元1531年)先生四十九岁”条所云“是年四方从游日众,相与发挥百姓日用之学甚悉”而来的。如今,“百姓日用即道”、“百姓日用之学”,已被众多学人视爲是泰州学派王根先生的“命题”了。然而,即使是广爲流行的观点,有时仍有重新加以审视的必要。
倘若仔细推敲一下,便会发现,所谓“百姓日用即道”,其实并不是在给王根先生的“道”下定义。在王根先生本人的学术
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运用著的 “至善”的'“天理” 、“良知”,就是“道”。这符合王根先生的原意吗?还是来看看王根先生自己是怎么说的吧!
第一,“道”的特点是“中”,即合适、适中、中庸;这是“天然自有之理”,并且不能加入“人”的“意见”。
或问中,先生曰:“此童僕之往来者,中也。”曰:“然则百姓之日用即中乎?”曰:“孔子云‘百姓日用而不知’,使非中,安得谓之道?特无先觉者觉之,故不知耳。若智者见之谓之智,仁者见之谓之仁。有所见便是妄,妄则不得谓之中矣。”[4]
所谓“百姓之日用”,乃指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著的“道”;对于此 “道”,“百姓日用而不知”。此“道”即“中”。这“中”不能加入“人”的“意见”,“凡设人爲,皆是作僞;故僞字从人从爲” ,“不执意见,方可入道” [5]。爲什么呢?因爲“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纔欲安排如何,便是人欲” [6]。王根先生的这种说法,是否受到《荀子》和《庄子》的影响或啓发,则就难以查考了。
王根先生的这个“中”,确实来源于子思的《中庸》。他说:
《中庸》先言“慎独”、“中和”,说“尽性”学问,然后言“大本”、“致中和”,教人以“出、处、进、退”之大义也。[7]
惟皇上帝降“中”于民,本无不同,鸢飞鱼跃,此“中”也。譬之江淮河汉,此水也。万紫千红,此春也。“保合此中”,“无思也,无爲也”,“无意、必,无固、我”,无“将迎”、无“内外”也。何“邪思”?何“妄念”?惟“百姓日用而不知”,故曰:“君子存之,庶民去之。”学也者,学以修此“中”也;“戒慎恐惧”,未尝致纤毫之力,乃爲“修之”之道。故曰:“合著本体是工夫,做得工夫是本体。”先知“中”的“本体”, 然后好做“修”的“工夫”。[8]
皇天上帝降于民的“天理” ,即“中庸” 之“道”, “百姓日用而不知”,人们的所谓学习,便是“学以修此‘中’也”。
第二,“道” 就是“至善”,也就是“良知”,就是“性”,就是“身”。“中庸”之“道”,体现于人,便是“良知”,即“性”。
王子敬问庄敬持养工夫。子曰:“道一而已矣。中也,良知也,性也,一也。”[9]
或问:“‘天理’、‘良知’之学,同乎?”曰:“同。”曰:“有异乎?”曰:“无异也。‘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良知’者,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者也。惟其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以爲天然自有之理;惟其天然自有之理,所以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也。”[10]
天理“道”是“至善”的,体现“道”的人之“性”也是“至善”的,而“性”的载体“身”,亦应是“至善”的。
子谓徐子直曰:“何谓至善?”曰:“至善即性善。”曰:“性即道乎?”曰:“然。” 曰:“‘道与身便尊’,身与道何异?”曰:“一也。”曰:“今子之身能尊乎否欤?”子直避席请问曰:“何哉,夫子之所谓尊身也?”子曰:“身与道原是一件,至尊者此道,至尊者此身。尊身不尊道,不谓之尊身;尊道不尊身,不谓之尊道。须道尊身尊,纔是‘至善’。”[11]
知安身而不知行道,知行道而不知安身,俱失一偏。故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12]
“中庸” 之“道”,就是“至善”,而“至善”便是“良知”,“良知”即“性”,“性”属于“身”,“身”与“道”则无异。所以,做到“安身”、“行道”并重,方爲“至善”。王根先生从子思《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出发,经过“性善论”的桥梁,而最终将无形(形而上)的天理“道”,与有形(形而下)的、作爲“性”之载体的“身”,合而爲一。由“道”、“身”合一,体现天人合一,此乃其“道”之一大特徵。
第三,“道”没有古今之异,没有等级差别。
《心斋先生全集·年谱》武宗毅皇帝(正德)“十四年己卯(公元1519年)先生三十七岁”条有如下记载:
书其门曰:“此道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不以老幼、贵贱、贤愚,有志愿学者传之。”
王根先生又曰:
予谓道在天地间,实无古今之异,自古惟有志者得闻之。[13]
“道”没有古今的差异,也不因爲人的等级不同而存在差别;有志于学的人,便可传“道”,便能闻“道”。
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14]
圣人之道与百姓日用之道无异,如果认爲“道”会因爲人的等级不同而存在差别,那就不是“道”,而是“异端”了。虽然“条理”是一样的,但“百姓”和“圣人”也有不同之处。这就是“圣人”“知”,而“百姓”“不知”。
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知便不失,百姓不知便会失。[15]
“天理”的“条理处”,对于“百姓”和“圣人”是一样的;可谓在“道”面前,人人平等。但由于“知”和“不知”的差异,则又导致了“不失”与“失”的不同。看来“上智”与“下愚”还是存在的,不过“下愚”通过学习,也可成爲“上智”。王根先生最终还是打破了“百姓”和“圣人”,即“下愚” 与“上智”之间的界限。
第四,学“道”的方法。
王根先生认爲,事事都是学问,事事都有天理。“即事是学,即事是道。”[16] “道”是人的天性,天性之体本自活泼,正如鸢飞鱼跃一般。“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与鸢飞鱼跃同一活泼泼地,则知性矣。”[17] 至于学习经书,则不过是爲了“印证吾心”,达到“良知”而“知性”。
“经”所以载道,“传”所以释经。“经”既明,“传”不复用矣。道既明,“经”何足用哉?“经”、“传”之间,印证吾心而已矣。[18]
王根先生主张,学习者如果能“握其机”把握住关键,何必再去“窥陈编”看书?他还认爲:
学者初得头脑,不可便讨闻见支撑,正须养微致盛,则天德王道在此矣。六经四书,所以印证者也。若功夫得力,然后看书,所谓“温故而知新”也。不然放下书本,便没工夫做。[19]
“若功夫得力,然后看书”,以求“温故而知新”,防止“放下书本,便没工夫做”。这竟似有点反对教条,注重实践,强调理论联繫实际的意味了。
王根先生作有《乐学歌》,认爲学“道”须“真乐”。“学者不见真乐,则安能超脱而闻圣人之道?”“仁者安处于仁而不爲物所动;智者顺乎仁而不爲物所陷。仁且智,——君子所以随约乐而善道矣。”[20]
同时,对于“道”,更强调必须全面地把握。
论道理,若只见得一边,虽不可不谓之道,然非全体也。譬之一树,有见根未见枝叶者,有见枝叶未见花实者,有见枝叶花实却未见根者。须是见得一株全树始得。[21]
这段文字,确实很像是《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的一个明代翻版。
第五,天下“至善”的典范是“师”。
王根先生认爲,爲人师表、啓发愚蒙的“师”,是“至善”之“道”的体现者。他说:
大丈夫存不忍人之心,而以天地万物依于己。故出则必爲帝者师,处则必爲天下万世师。出不爲帝者师,失其本矣;处不爲天下万世师,遗其末矣。进不失本,退不遗末,止至善之道也。[22]
有人怀疑王根先生“好爲人师”,他有如下辩解:
董子某问:“先生尝曰‘出必爲帝者师,处必爲天下万世师’,若疑先生好爲人师何如?”先生曰:“子未学礼乎?”董子曰:“亦尝学之矣。”先生曰:“子未知学爲人师之道乎?”董子曰:“愿终教之。”先生曰:“礼不云乎:学也者,学爲人师也。学不足爲人师,皆苟道也。故必修身爲本,然后师道立,而善人多矣。如身在一家,必修身立本以爲一家之法,是爲一家之师矣。身在一国,必修身立本以爲一国之法,是爲一国之师矣。身在天下,必修身立本以爲天下之法,是爲天下之师矣。故‘出必爲帝者师’,言必尊信吾修身立本之学,足以起人君之敬信,来王者之取法,夫然后道可传,亦可行矣。庶几乎己立后,自配之于天地万物,而非牵以相从者也。斯出不遗本矣。‘处必爲天下万世师’,言必与吾人讲明修身立本之学,使爲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夫然后立必俱立,达必俱达,庶几乎修身见世而非独善其身者也。斯处也不遗末矣。孔孟之学正如此,故其出也,‘以道殉身’,而不‘以身殉道’。其处也,学不厌,而教不倦,本末一贯。夫是谓‘明德’、‘亲民’、‘止至善’矣。”[23]
王根先生认爲,只要做到“学不厌,教不倦”,便是“致中和”,“位天地”,“育万物”,“便做了尧舜事业,此至简至易之道,视天下如家常事,随时随处无歇手地,故孔子爲独盛也” [24]。 他进一步阐述爲师之道:
门人问:“先生云出则爲帝者师,然则天下无爲人臣者矣?”曰:“不然。学也者,所以学爲师也,学爲长也,学爲君也。帝者尊信吾道,而吾道传于帝,是爲帝者师也;吾道传于公卿大夫,是爲公卿大夫师也。不待其尊信,而衔玉以求售,则爲人役,是在我者不能自爲之主宰矣,其道何由而得行哉?道既不行,虽出,徒出也。……故吾人必须讲明此学,实有诸己,大本达道,洞然无疑,有此欛柄在手,随时随处无入而非行道矣。有王者作,必来取法,是爲王者师也。使天下明此学,则天下治矣。是故出不爲帝者师,是漫然苟出,反累其身,则失其本矣;处不爲天下万世师,是独善其身,而不讲明此学,则遗其末矣。皆小成也。故本末一贯,合内外之道也。”[25]
《通书》曰:“‘喝爲天下善?’曰:‘师。’ ”师者,立乎中,善乎同类者也。故“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非天下之至善,其孰能与于此哉?[26]
总之,爲师之道,止于“至善”,其最终目的,乃是爲了“朝廷正”,“天下治”。
第六,“道”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用。
王根先生认爲,“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27] 并且主张先“做学”,“而后入政”。他说:
社稷民人固莫非学,但以政爲学最难,吾人莫若且做学而后入政。[28]
“身”是“治天下”之“本”,故先要“诚心”,“致良知”,即达到“至善”的“良知”,回复到人性“至善”的初始状态。
治天下有本,身之谓也。本必端。端本,诚其心而已矣。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矣。诚,则无事矣。故诚者,圣人之本。圣,诚而已矣。是学至圣人,只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知不善之动者,良知也。知不善之动而复之,乃所谓“致良知”,以复其初也。[29]
王根先生从平民的立场出发,探讨如何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他主张,不怨天,不尤人,以身作则治天下。
吾身犹矩,天下、国家犹方;天下、国家不方,还是吾身不方。[30]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不怨胜己者,正己而已矣。君子之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亦惟正己而已矣。故曰:不怨天,不尤人。[31]
他终身未仕,慨歎未得机遇;然而,不肯背弃自己的“道”,曲意逢迎,“以道殉人”。“道”与“身”,“原是一件”,但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往往因时而异,各有所侧重。天下有道之时,“道”爲人们的“身”服务,爲了使人们生活得更好;天下无道之时,人们则爲了追求和维护“道”而献身。而如果认爲可以爲了某个别“人”而牺牲“道”,那么,这种“道”,就好像是小妾一样的“道”了。他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人者也。”“以道殉人,妾妇之道也。”[32] 王根先生并且“常诵此,教学者以立本”。其学生有平民,也有高官。曾多次有人上疏,推荐他做官,他却坚辞不仕,终至以身殉“道”。
* * * * *
通过以上对王根先生学说的核心范畴——“道”的分析考察,可知其“道”的特点是“中”,即合适、适中、中庸;“道”是“天然自有之理”,并且不能加入“人”的“意见”。“道” 就是“至善”,也就是“良知”,就是“性”,就是“身”。王根先生以子思《中庸》爲出发点,经过“性善论”的桥梁,最终将形而上的天理“道”,与形而下的、作爲“性”之载体的“身”,合而爲一。由“道”、“身”合一,体现天人合一,成为其“道”之一大特徵。他强调,“道”没有古今之异,没有等级差别,圣人之道与百姓日用之道无异;对于“道”,必须全面地把握。
至此,已可以清楚地看出,黄宗羲《明儒学案》称王根先生“谓‘百姓日用即道’”,在语义表达上是欠完整的;而《心斋先生全集·年谱》和《中国思想通史》中,用“百姓日用之学”的命题来概括王根先生的学说,似亦不够全面。事实上,力求准确地把握王根先生学说的真实含义,丝毫也不会影响其作爲伟大的平民啓蒙思想家的崇高历史地位;而且,惟其如此,方能使对于泰州学派和王根先生学说的研究更加深入。
注释:
[1] 见第四卷下,第978页。
[2] 《心斋先生全集》,亦名《重镌心斋王先生全集》,清王世丰刊本;泰州市图书馆1986年影印,綫装二册。
[3]、[4]、[5]、[6]、[12]、[14]、[15]、[16]、[17]、[18]、[19]、[20]、[21]、[22]、[24]、[25]、[27]、[28]、[30]、[31]、[32] 《心斋先生全集·
[7]、[8]、[9]、[11] 《心斋先生全集·答问》。
[10] 《心斋先生全集·天理良知说(答甘泉书院诸友)》。
[13]、[26] 《心斋先生全集·安定书院讲学别言》。
[23] 《心斋先生全集·答问》。
[29] 《心斋先生全集·复初说》。
西游记
《西游记》的手抄报1
《西游记》的手抄报2
《西游记》的手抄报3
《西游记》的手抄报4
《西游记》的手抄报5
《西游记》的手抄报6
《西游记》的手抄报7
《西游记》的手抄报8
《西游记》的手抄报9
《西游记》的手抄报10
西游记好词摘抄
彩凤双鸣 瑶草奇花 灵禽玄鹤 金光焰焰
拖男挈女 唤弟呼兄 瞑目蹲身 明明朗朗
白云浮玉 翠藓堆蓝 喜不自胜 天造地设
安身之处 伸头缩颈 抓耳挠腮 力倦神疲
抢盆夺碗 占灶争床 安眠稳睡 拱伏无违
自由自在 年老血衰 掩面悲啼 满心欢喜
云游海角 芝兰香蕙 红绽黄肥 苞带叶擎
实连枝献 玉液琼浆 飘飘荡荡 摇摇摆摆
长生不老 继子荫孙 林麓幽深 恬淡延生
烟霞散彩 奇花布锦 杳无人迹 丰姿英伟
不计其数 颠狂跃舞 水中捞月 定息存神
毛骨悚然 五脏六腑 足方履地 昼夜殷勤
称扬喝采 剥皮锉骨 惹祸行凶 舍死忘生
拳捶脚踢 前踊后跃 分班序齿 随波逐流
抢刀夺剑 挝斧争枪 扯弓扳弩 习舞兴师
霞光艳艳 瑞气腾腾 魂飞魄散 胆战心惊
满面春风 不知好歹 弦歌吹舞 酩酊大醉
踉踉跄跄 扯扯拉拉 东躲西藏 逞恶行凶
西游记好句摘抄
1、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2、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
3、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
4、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
5、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
6、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
7、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8、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冷气分青嶂,馀流润翠微;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9、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
10、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相个人家。
11、刮风有处躲,下雨好存身。霜雪全无惧,雷声永不闻。
12、烟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
13、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14、春采百花为饮食,夏寻诸果作生涯。秋收芋栗延时节,冬觅黄精度岁华。
15、天产仙猴道行隆,离山驾筏趁天风。飘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有分有缘休俗愿,无忧无虑会元龙。
16、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
17、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18、千峰开戟,万仞开屏。日映岚光轻锁翠,雨收黛色冷含青。枯藤缠老树,古渡界幽程。
19、奇花瑞草,修竹乔松。修竹乔松,万载常青欺福地;奇花瑞草,四时不谢赛蓬瀛。
20、幽鸟啼声近,源泉响溜清。重重谷壑芝兰绕,处处巉崖苔藓生。起伏峦头龙脉好,必有高人隐姓名。
21、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22、烟霞散彩,日月摇光。千株老柏,万节修篁。
23、石崖突兀青苔润,悬壁高张翠藓长。
24、时闻仙鹤唳,每见凤凰翔。仙鹤唳时,声振九皋霄汉远;凤凰翔起,翎毛五色彩云光。
25、玄猿白鹿随隐见,金狮玉象任行藏。
26、髽髻双丝绾,宽袍两袖风。貌和身自别,心与相俱空。物外长年客,山中永寿童。一尘全不染,甲子任翻腾。
《西游记》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有惊无险的离奇故事:唐僧师徒四人为去西天取经,一路上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功得圆满,修成正果。
整本《西游记》带给我的感觉是积极向上、锲而不舍的,而这不就是我们成功的秘诀吗?取经之路不就是我们的人生之路吗?这一路上坎坷不平,跌到了你就爬起来,这里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而妖魔鬼怪就是困难,失败了就再战,克服了就过去了,经历过了风雨,我们才能见到久违多时的彩虹。
清楚地记得有一回,我与父母一同登山观景,我兴奋极了,信誓旦旦说一定要爬上山顶,一览众山小。好不容易爬了一小时,我们离山顶已经很近了,可我因听一位游览完的游客说景色并不如想象中的美好秀丽,再加上长时间的运动让我汗流浃背,衣服黏黏的粘在身上很不舒服。望了望山顶,我干脆坐在了不远处的亭子里耍赖打起了退堂鼓,死活都不愿上去了。后来,在父母鼓励下,我鼓起了勇气,再次向山顶爬去,站在山顶,向远处眺望,却看到了别样的风景,我就像身处在人间仙境中一般……于是不由感叹:如果我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目标,放弃了如此之美的人间仙境,那我就是一个懦弱的人!如果我们也能像书中师徒四人那样,执着的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相信未来的一天,我们也能够取得那传说中的真经!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啦……啦……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让我们永远心存理想,勇往直前,一路收获“立地成佛”的迷人景色。
《西游记》成书过程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正是在中国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
《西游记》的作者明代人吴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历经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时期。明朝中后期的社会情况和开国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正不断激化,并且日趋尖锐 ;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兴起,人性解放的思潮高涨,市民文学日益蓬勃发展,小说和戏曲创作进入到一个全面繁荣兴盛的时期。经济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西游记》以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作为原形,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
关于《西游记》的摘抄1
西游开篇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水帘洞
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锅灶傍崖存火迹,樽?靠案见肴渣。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象个人家。
花果山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水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晚风古意
岩前古庙枕寒流,落目荒烟锁废丘。白鹤丛中深岁月,绿芜台下自春秋。
竹摇青佩疑闻语,鸟弄余音似诉愁。鸡犬不通人迹少,闲花野蔓绕墙头。
五客诗咏
禅心似月迥无尘,诗兴如天青更新。
好句漫裁抟锦绣,佳文不点唾奇珍。
六朝一洗繁华尽,四始重删雅颂分。
半枕松风茶未熟,吟怀潇洒满腔春。
古风·月夜怀故
皓魄当空宝镜悬,山河摇影十分全。琼楼玉宇清光满,冰鉴银盘爽气旋。
万里此时同皎洁,一年今夜最明鲜。浑如霜饼离沧海,却似冰轮挂碧天。
别馆寒窗孤客闷,山村野店老翁眠。乍临汉苑惊秋鬓,才到秦楼促晚奁。
庾亮有诗传晋史,袁宏不寐泛江船。光浮杯面寒无力,清映庭中健有仙。
处处窗轩吟白雪,家家院宇弄冰弦。今宵静玩来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园?
宝塔听夜
四壁寒风起,万家灯火明。六街关户牖,三市闭门庭。
钓艇归深树,耕犁罢短绳。樵夫柯斧歇,学子诵书声。
雷音古刹
顶摩霄汉中,根接须弥脉。巧峰排列,怪石参差。悬崖下瑶草琪花,曲径旁紫芝香蕙。仙猿摘果入桃林,却似火烧金;白鹤牺松立枝头,浑如烟捧玉。彩凤双双,青鸾对对。彩凤双双,向日一鸣天下瑞;青鸾对对,迎风耀舞世间稀。又见那黄森森金瓦迭鸳鸯,明幌幌花砖铺玛瑙。东一行,西一行,尽都是蕊宫珠阙;南一带,北一带,看不了宝阁珍楼。天王殿上放霞光,护法堂前喷紫焰。浮屠塔显,优钵花香、正是地胜疑天别,云闲觉昼长。红尘不到诸缘尽,万劫无亏大法堂。
关于《西游记》的摘抄2
1、摘抄:一日,见那老树枝头,桃熟打扮,他心里要吃个尝新,奈何本园土地,力士并齐天府仙吏紧随不便。忽设一计道:“汝等且出门外伺候让我在这亭上少憩片时。”那众神果退。
选自:《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点评:体现了孙悟空的机智,聪明,很有办法。
2、摘抄:那赤脚大仙撞见大圣,大圣低头定计,赚哄真仙,他要暗去赴会,却问:“老道何往?”大仙道:“蒙王母见招,去赴蟠桃嘉会。”大圣道:“老道不知。玉帝应老孙筋斗云疾,着老孙五路邀请列位,先至通明殿下演礼,后方去赴宴。”大仙是个正大光明之人,就以他的诳语作真,道:“常年就在瑶池演礼谢恩,如何先去通明殿演礼,方去瑶池赴会?”
选自:《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点评:这一段与赤脚大仙的对话写出孙悟空的机智。
3、摘抄:这大圣一条棒,抵住了四大天王与李托塔,哪吒太子,俱在半空中,杀够多时,大圣见天色将晚,既拔毫毛一把,丢在口中,嚼碎了,喷将出去,叫声“变!”就变了千百个大圣,都使的是金箍棒,打退了哪吒太子,战败了五个天王。
选自:《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点评:写出了孙悟空英勇善战,才打退了哪吒太子和五个天王。
4、摘抄:大圣行时,忽见有无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宫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做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毕,收了毫毛。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子下撒了一泡猴尿。
选自:《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点评:这段话写出了孙悟空的自以为是,也写出了他淘气,可爱的本性。
5、摘抄:这菩萨近前来,拍着宝台,厉声高叫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教法’么?”玄奘闻言,心中大喜,翻身下台来,对菩萨起手到:“老师父,弟子失瞻,多罪。见前的盖众僧人,都讲的是‘小乘教法’,却不知‘大乘教法’如何。”
选自:《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像化金蝉》
点评:这一段写出了玄奘那谦虚,尊重老者的性格。
6、摘抄:众僧们灯下议论佛门定旨上西天取经的原由。有的说水远山高,有的说路多虎豹,有的说峻岭陡崖难度,有的说毒魔恶怪难降。三藏箝口不言,单一手指自心,点头几度。众僧们莫解其意,合掌请问到:“法师指心点头者,何也?”三藏答曰:“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对佛设下洪誓大愿,不由我不尽此心。这一去,定要到西天,见佛求经,使我们法轮回转,愿圣主皇图永固。”
选自:《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
点评:这段话说明了哪怕水远山高,路多虎豹,峻岭陡崖难度,毒魔恶怪难降;三藏去西天取经的想法都很坚定,是不可动摇的。
7、摘抄:原来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气,他见三藏只管絮絮叨叨,按不住心头发火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絮舌恶我,我回去便了!”
选自:《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点评:这段说明了孙悟空受不得人气,离师傅而去。也为下文当中几次离三藏而去做了铺垫。
8、摘抄:行者见说得有理,真个不敢动身,只得回心,跪下哀告道:“师傅!这是他奈何我的法儿,教我随你西去。我也不敢惹他,你也莫当常言,只管念诵。我愿保你,再无退悔之意了。”三藏道:“既如此,伏待我上马去也。”那行者才死心塌地,抖擞精神,束一束棉布直裰,扣背马匹,收拾行李,奔西而进。
选自:《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点评:正因为有了这一段对话,才有了后来孙悟空死心塌地的跟着唐三藏。
9、摘抄:慌得个三藏滚鞍下马,望空礼拜道:“弟子肉眼凡胎,不识尊神尊面,望乞恕罪。烦转达菩萨,深蒙恩佑。”你看他只管朝天磕头,也不计其数。路旁边活活得笑倒个孙大圣,孜孜的喜坏个美猴王,上前来扯住唐僧道:“师父,你起来罢,他已去得远了,听不见你的祷祝,看不见你磕头。只管拜怎的?”长老道:“徒弟啊,我这等磕头,你也就不拜他一拜,且立在旁边,只管傻笑,是何道理?”行者道:“你那里知道,像他这个藏头露尾的,本该打他一顿;只为看菩萨面上,饶他打尽够了,他还敢受我老孙之拜?老孙自小儿做好汉,不晓得拜人,就是见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我也只是唱歌喏便罢了。”
选自:《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点评:写出了孙悟空的顽劣,大胆,同时也反衬出了唐僧对于老者的尊重。
10、摘抄:行者在旁道:“师父,我日前在包袱里,曾见那领袈裟,不是件宝贝?拿与他看看如何?”众僧听说袈裟,一个个冷笑。行者道:“你笑怎的?”院主道:“老爷才说袈裟是件宝贝,言实可笑。若说袈裟,似我等辈者,不止二三十件;若论我师祖,在此处做了二百五六十年和尚,足有七八百件!”叫:“拿出来看看。”
选自:《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点评:这段写出了孙悟空喜欢炫耀,大胆的个性。
11、摘抄:三藏把行者扯住,悄悄的道:“徒弟,莫要与人斗富。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行者道:“看看袈裟,有何差错?”三藏道:“你不曾理会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即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损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
选自:《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点评:这段说明了唐僧的小心谨慎,生怕出了什么差错。
关于《西游记》成书过程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中国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
《西游记》的作者明代人吴承恩(有争议)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历经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时期。明朝中后期的社会情况和开国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正不断激化,并且日趋尖锐 ;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兴起,人性解放的思潮高涨,市民文学日益蓬勃发展,小说和戏曲创作进入到一个全面繁荣兴盛的时期,经济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