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有着很多文人士大夫向往的高尚品质,他拥有淡泊名利,坚持本心,不愿与世俗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那么写他的故事有哪些?
陶渊明弹无弦琴
人们都知道陶渊明生平有两大雅好,喝酒、读书,而且都有其个性鲜明的特点,喝酒则每喝必醉,读书则不求甚解。这在其自传体名文《五柳先生传》中,有着诗意盎然的描摹。其实,陶渊明还有一好,而且好得特痴迷、特怪异,那就是弹琴。这在其诗文中也多有记述,只不过人们没大注意罢了。
一生最爱琴,弹的却是无弦琴
早在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已有一种说法,说他的诗“篇篇有酒”。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极言陶渊明人诗如一,人既好酒,诗也多写酒而已。套用这说法,说陶渊明的诗文篇篇有琴,当也不为太过。陶渊明在诗文中自述,他是“少学琴书”,学琴学得很早,学得忘情,“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从此与琴不弃不离,读书、弹琴、饮酒,三位一体,构成陶渊明生命独特的存在方式。为能一心一意“卧起弄琴书”,竟不惜绝交息游,不惜辞官归隐,困穷终生。陋室之中,只要“有琴有书”,有“清琴横床,浊酒半壶”,能够边读边弹边饮,在陶渊明的感觉里,“斯晨斯夕”便是“黄唐莫逮”,这个清晨,这个黄昏,就是生命里最美好的时光,即便世俗无比艳羡的古帝黄帝、唐尧之时,也无法比拟。
这样投入,这样执著,若按常理,陶渊明所用之琴,定然名贵无比了。却又不然。据南朝和唐初几部史书,以及时人有关记述,陶渊明用的只是一架没有任何装饰,很简陋的“素琴”,而且“弦徽不具”,没有弦,没有指示音阶的标识,说白了就是一个略具琴型的木板或木箱。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对这样一个木板木箱,陶渊明却珍爱有加,视为宝琴,琴不离身,身不离琴,凡饮酒,必“抚弄以寄其意”,弹着弹着,就完全沉醉在酒香琴韵中了。
一人在家中如此这般自弹自饮也还罢了,偏偏陶渊明又重友情,己有所好,定要与朋友共享。每当朋友相聚,他就携琴赴会,别人弹琴,他也抚弄着那张怪异的无弦琴相和。问他无弦无声,弹的是啥?他就真诚地回答:“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只要在琴中表达出自己的意趣就行了,一定要弹着弦弄出些响声干什么。
陶渊明饮酒好醉。与友人相酌,如果他先醉了,就直率地告诉友人:我醉了,想睡了,您走罢。话没说完,就抱着他所谓的琴,枕着书,挨着酒杯,呼呼入梦了。真诚率意,潇洒旷达。陶渊明饮酒,弹琴,待友,都展现出极高的境界,令后世叹羡不已。李白写《山中与幽人对酌》,就活用了这个典故,为该诗增色多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人称诗仙,诗中颇多“仙意”。这首诗里的“仙意”全在后两句,特别是最后一句。陶渊明醉眼朦胧又无比留恋地叮嘱友人,如果您觉得今天这酒喝得还算尽兴,我这琴弹得也还有点意思,那么明天就请您也把琴带上,咱俩一起边弹边饮吧。真个是率意自得,风流倜傥,意蕴无尽啊。此情此景,怕是仙人也难模拟。
陶渊明好以琴寄意,友人们理解他,欣赏他,也常常用琴曲与他交流对理想和操守的感悟。听说东方有一位高士,爱好、追求各方面都和自己相似,是否可以引为知音呢?陶渊明一天起个大早,渡河过关,赶到山中去拜见这位同道。高士一见陶渊明,就知道了他的来意,话没顾得说,就取琴为他演奏,先弹一曲《别鹤操》,再弹一曲《孤鸾操》。还需要说什么呢?琴声已传达了一切:久别的鹤期盼再聚首和鸣九皋,离散的鸾渴望重相逢共栖仙山。我们是知音,对您仰慕久。陶渊明感动不已,当即直吐心曲:“愿留就君住,从今至岁寒。”诚愿和您并肩携手,相勉以道,孤高芳洁,共历岁寒而不凋。琴声,让两位初次谋面的志士,一下子就结为知音。
非是不解音,真音常在无音中
不过,不管怎么说,在常人看来,琴终归是琴,无论怎样的“宝琴”,一般琴该有的也得有,和琴体一样,弦是琴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缺之不可。陶渊明整天抱着一个无弦无徽的木板木箱,抚弄来抚弄去,开始人们只是觉得新鲜怪异好玩儿,久而久之就难免形成一种近乎共识的猜疑:这老先生怕是压根儿不懂音乐,不过拿块木头扎扎架子过把弹琴之瘾而已。众口相传成信史。到后来史家著史,居然就采纳了这种看法,说陶渊明之所以专弹无弦琴,原因无他,就是因为“性不解音”。《晋书》《宋书》《南史》和萧统《陶渊明传》都这样说,遂成定论。
本来对琴艺一窍不通,偏偏又要扎出一副古琴高手的架式,这陶渊明岂非故作高雅,刻意搞笑吗?
当然不是。陶渊明自幼至老,所好在琴书,对琴理琴艺感悟独到,对儒、道、释的审美标准和体验途径钻研尤深。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真义无言。陶渊明所向往的,在他的诗文创作和音乐表现中,乃至为人处世中所展示的,正是这样一种无形之大象,无声之大音,无言之真义。明乎此,当他在书卷简册和菊芳酒香之中,那样忘情地抚弄着他那架无弦宝琴,你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感到有一种雅洁的意味和意境,向你弥漫过来,将你淹没,将你浸润,将你融化,让你通体空明莹澈,只觉得美妙无比,舒泰无比,却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不想言传。
待他一曲弹罢,你才猛然回过味来:这就是东方美学的最高境界啊!
就是孔子感慨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就是庄子赞叹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成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就是灵山会上,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三昧真传。
就是采菊东篱,悠然南山,此中真意,欲辩忘言……
此时无声胜有声,真音弥漫无音中。莲花开后真无色,合在诸天最上层。
看来,说陶渊明弹无弦琴是因为“性不解音”,完全是一种浅薄的推理,纯系俗人之见,是真正“性不解音”之谈。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一、童年陶渊明
公元365年,东晋大司马的陶侃的孙子陶逸家,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算命的瞎子王三看过说,此子根骨不凡,当成大器。陶逸给儿子起名陶渊明。
童年的陶渊明同学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度过,锦衣玉食自不待言。良好的幼教、家教,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童年的陶渊明。他自视极高,这是他后来去做官以求兼济天下,同时也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主要心理来由。
可惜到了陶渊明同学九岁的时候,老爹死了,一家人的顶梁柱没了,最主要是银子来源没了,家里只剩下老娘和妹妹。一家人坐吃山空,就穷下来了。(想了半天也没有明白,老爷爷是国家政治局的常委,爷爷是,老爹也是,应该是标准富好几代啊,国内外的房产、存款、名车、股票什么的稍稍变卖一下,怎么就能穷下来了呢?真让人纳罕。)爱信不信,反正就穷下来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寄养在外祖父孟嘉家里(让我想起了林妹妹,莫哭)。
鲁迅老师说过:“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曹雪芹先生也曾如是,陶渊明同学今也如是,更何况是从大康到困顿呢,这段经历,对陶渊明同学心理成长历程起到重要作用,一个眸子里隐了淡淡哀愁的沉默少年一天天长大了。(掉一个心理书包:童年的印记对人一生的影响巨大。)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早已经过世,据说是“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但不妨碍这个老先生成了陶渊明同学后来学习的榜样。陶渊明在这里的生活也算幸福,至少衣食无忧,祖父家里藏书极多,陶渊明同学学习很努力,读了一肚子书,为后来成为真正伟大的田园师祖陶渊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一下影响陶渊明心理行程的因素:
1、祖上曾经的辉煌。
2、家道中落的困顿。
3、野逸散仙好酒的祖父对他的影响。
这时候的陶渊明逐渐显出其优秀的潜质,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he思远翥zhu(就是像鸟一样昂首展翅飞翔,去实现远大的人生理想的意思,古文难懂,实在讨厌)。”可见人要有理想啊,心有多远,路才可能有多远。(先生要经常把这个道理说教给学生听。)
陶渊明逐渐长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网上查了查,说是今宜丰澄塘秀溪南山自然村的陶家坪)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期间,妹妹嫁了武昌程家,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
这个时候,陶渊明自觉已经学成文武艺了,可以出来大济苍生了,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两方面的原因,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了。
二、官途
陶渊明身处乱世。东晋末年传统豪门势力与新兴贵族势力比阔斗富,大量囤积土地,而贫穷的底层劳动人民大量沦落为官宦乡绅的佃户,生活穷困窘迫,这种状况发展到后来便接二连三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1、江州祭酒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
这个官不算小,类似于今天保定市常务副市长。陶渊明的这个“祭酒”是江州剌史王凝之(这个王凝之的老爹是大名人——叫王羲之)自设的一个官职(晋朝地方官自己有权设置自己下级官吏,只需向上报备就行了)。这个官职在江州属于要职,握有重权(第一任江州祭酒就是王羲之),类似常务副市长。
初来乍到的陶渊明能得到这个官的原因有三个:
1、陶渊明此时已经在文坛小有名气。
2、陶渊明虽已家道中落,但好赖也算江州的旺族,名门之后。
3、(据小道消息说)陶家是五斗米教教徒,王羲之家族也是五斗米教教徒,是一党人士。
王凝之是个有个性的人物。他深信五斗米道,迷信“鬼兵”。孙恩攻打会稽时,王凝之同志设坛祷告,烧纸画符,之后给手下说已经请到“鬼兵”十万,大家可以高枕无忧了,于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于是叛军至,于是城破,于是全家被杀。
王凝之这人脾气还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但也是有脾气的,也常常用鼻孔看人,或者说叫傲骨,四个鼻孔相对,两人间隔阂日深。
文人是应该有骨气的,不管水平高低。看过一个写汶川地震的《江城子》,说“纵做鬼,也幸福”什么的,据说还是作协副主席(也是专业作家啊,还副主席,呀呀呸)。让人感叹,有骨气的文人太少。
面对王凝之这样一个“宝贝”,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说不干就不干,打死也不干了。后来,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秘书长),他也没有答应,回家种地去了。(这就是文人气节,但还有更多文人一边高唱气节歌,一边努力钻营,也是一景。)
第一次仕途结束,但陶渊明并未灰心,只是运气不好罢,达既不得,就独善其身,回家读书去。
不久他的妻王氏死了,继娶翟氏。
2、桓玄门下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这个时候,天下大乱,也许是实在是过不下去了,他到荆州,投入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
陶渊明可是个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但危险来了,俗话说,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要没有个合适理由,如何能下得了船?恰恰(闫哥指导修改)这年冬天,陶渊明老娘死了(伟大的母亲),于是因母丧辞职回家,丁忧三年,名正言顺,也算幸运啊,陶渊明守在母亲坟前感慨万千了许久。
公元402年正月,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造反成功,改国为楚。
陶渊明在家乡躲着,心里暗骂,但也颇有些尴尬,一边种地,一边作诗发愤,来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的不平,不满,不屑: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意思就是说:老子是高洁人士,才不会跟你们这样的乱臣贼子同流合污,没有谁是我的知己,我白天也把门子关死,老子骨头还是有的。(不知道可否入围中国脊梁?)
这些日子里,陶渊明可把桓玄恨到家了,但人家是皇帝,恨也白恨。骂娘归骂娘,再想出仕,可就要到人家桓玄门下去,这在陶渊明是打死也不会干的,等于说断绝了陶渊明出仕之路。
郁闷啊,郁闷。没法郁闷中爆发,就在郁闷中喝酒,可庄稼也不好好长,酒也不够喝……
一晃就是三年。
3、刘裕参谋官——侠客陶渊明
刘裕在陶渊明经历中可是个重要人物。辛弃疾同志有首名诗《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这里的寄奴就是刘裕的小名。
刘裕同学可是个超级猛人,他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击败桓玄,保傀儡皇帝司马德宗登基。二是刘哥觉得司马德宗当皇帝实在不如自己干(确实),就轰走司马(禅让),自己干了。东晋灭亡,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
在刘裕大败桓玄的时候,陶渊明高兴极了,老天有眼啊,老陶雄心万丈,开门出来,投奔刘裕,并且做了一件大事:
这时候桓玄同学被刘裕同学打得屁滚尿流,一败涂地,就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上(这可是个护身符),一溜烟跑到江陵。陶渊明为了救黎民于水火,为了救安帝,也为了自家出口气,实实在在地做了一回侠客
——他化了妆,扮作一个落魄文士游学的样子,骑上一匹高大的白马(拍电影该这样拍吧),背背长剑,腰挂水葫芦,怀揣大饼,风餐露宿,冒险穿过敌人辖区,中间躲过敌军多次盘查,几历生死,到达建康,找到刘裕,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报给刘裕知道:“快去救万岁爷啊,桓玄那个王八蛋吧主子抓到江陵去了,囚在那哪儿了,我这里还有地图,你看你看……”刘裕自然大喜,和陶渊明一起做了个营救计划,于是……(省略613字),于是把可怜的皇帝给救出来了。
自觉为刘裕征伐大业立下一件大功劳,着实满足了一下文人假装侠客,“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的癖好(中国文人大多有此“雅好”),自己也出了口恶气。
他高兴得很,也颇有些得意,写诗明志: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心里觉得理想抱负的翅膀终于可以展开,在天地间自由翱翔了。论功行赏,陶渊明得到一个参谋的职务!
什么,真的?没想到啊,有点小啊!陶渊明心头一懵,但文人的自尊并没有让他怒形于色,他默默地回到住处,坐在暗影里,半天没有声响……
这个差事,着实给了心头火热的陶渊明当头一棒,被一盆子冷水浇得有些发懵,学点心理学的人,可以一眼看穿,这是摆明了不信任,不重用啊,陶渊明这样的文人要的首先是个脸面啊,于此陶渊明变得沉默了……
后来,刘裕打入大大一片疆土,从监狱里捞出来的安帝被刘裕命令做了皇帝(刘哥现在和曹操同志一样,入京辅政,独揽朝权),刘裕被加九锡(像曹操吧),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后来不得已当了皇帝。
说不得已,是因为一个禅让的故事:
安帝死了(有小道消息说是不小心喝了毒药给药死了,皇帝这个工作不好),恭帝司马德宗被命令即位(苦啊!)。再后来,刘哥觉得司马德宗当皇帝不如自己干得好(这倒是真的,刘哥作为一位乱世枭雄哪里是司马德宗这个白脸萝卜能比的?),于是司马德宗也觉出来了(聪明),于是就提出要把皇位禅让给刘哥,刘哥当然不干,笑着痛斥司马:
“怎么能这样想呢,这不是陷我于不义吗?决不许这样说了啊!”。
但司马这个样子皇帝也不傻,隔了几天,就又说禅让的事,而且更加言辞恳切,如是者三。而且,群臣在这件事情上也和司马皇帝一条心(只有这件事和皇帝一条心,其他事情都和刘裕一条心),写了六牛车的奏折,说你要不接皇位我们就都不活了,而且组织请愿团,到皇宫外跪哭,这期间刘哥狠狠地痛斥了几个带头的,但这几个带头的这回死活不听,继续哭着喊着上访闹事,而这时候百姓也上万民表,强烈要求刘裕同志顺应民意,接受禅让。并且以罢工罢市相威胁,并且有些人已经上街游行了。
刘哥实在没法子了,才说:“唉,你们就害我吧,不过我总不能让百姓寒心啊,就勉为其难罢”。非常痛苦的接了皇帝位。
群臣都长出了一口气,这关可他妈过去了。称颂万岁圣明,刘裕皇帝封赏了“闹事”的官吏。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刘裕之大能也的确值得崇拜几分啊),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另外刘裕的所为(比如不重用自己,以及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王愉,重用王谥任等)也使他颇感失望,终于萌生去意。他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此情可见。
公元405年三月,上表辞去参军这个实为顾问(顾着就问,顾不着就不问)的差事,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4、彭泽令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词》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实在没有别的办法,愁得转圈。而去当官还有300亩官田归自己用,吃的喝的就都解决了。
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是个类似巡查钦差的职务,张飞打过的那个督邮)来视察,手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终于爆发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精彩出炉: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翻译过来就是,为这么几粒粮食,让我跪你?去他妈的,老子真真的不干了。这回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活结束。为了表明心志,还写了《归去来兮辞》以表决心。
(热烈鼓掌!!!)
为什么要热烈鼓掌,我们来细说缘由:
陶渊明二十九岁那年,曾做过江州祭酒的小官,因为当时官场黑暗,陶渊明看不惯,决心去职归隐。
名人陶渊明的故事
李白有一首诗叫做《山中与幽人对酌》是这样写的: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我醉欲眠卿且去是大酒鬼陶渊明的名言,陶渊明平生好酒,最喜欢把别人拉到自己家里喝酒,一旦自己先喝醉了,就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多了要睡觉去了,您请自便吧。
陶渊明二十九岁那年,曾做过江州祭酒的小官,因为当时官场黑暗,陶渊明看不惯,决心去职归隐。此后一直隐居,可是陶渊明种菊花还可以,种田的本事却不佳,加上好酒,到中年后连饭都吃不上了,迫于生计,陶渊明再次复出,先后担任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务。在做彭泽令时,他看不惯当时督邮的作派,很干脆的来了一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之后愤然辞官归隐,结束了仕途生活,再也没有复出过。相传,陶渊明弃官后隐居于庐山下,每日自耕自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而食,凿井而饮。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这个时候陶渊明新娶了夫人翟氏,翟氏种田是把好手,粮食年年丰收,因此陶渊明又有酒可喝了,每到闲暇时,他就和一帮朋友到两里外的庐山南麓虎爪崖下饮酒作乐。崖下有一条名为醒泉的溪涧,涧中横卧着一块巨大的黑褐色花岗岩石,高约3米,长约6米,宽约4米,石面平滑,是一个天然的大酒桌。陶渊明和朋友们每次都坐在这里饮酒作诗,一同取乐。他每饮必醉,每醉必赋诗文,醉倒后便挥手对同伴说:“我醉欲眠,卿且去!”说完就睡倒在石上。日复一日,这块石头的中间竟然凹了下去,留下了枕痕。于是,这块石头就被命名为醉石。陶渊明的这个故事和马克思把图书馆踩出脚印的故事差不多,但是马克思可能每次都坐在图书馆的同一个地方,难道陶渊明每次也都坐在石头的同一个地方?最大的可能是石头上本来就有枕痕,陶渊明喝酒不带枕头,每次往有坑的地方一躺就睡,天长地久,这个坑越来越深,于是醉石就形成了。
陶渊明一辈子喝酒太多,自己没什么事,五个儿子却都有些呆傻,可能是陶渊明喝酒留下的后遗症,他的《责子》一诗是这样写的: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艺.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从诗里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儿子们十三岁还不识数,九岁的只知道吃,可是他老先生还不赶快戒酒,还来了句,天命就是这样,我还是继续喝吧。唉,真是可惜,一个文学世家就这么被酒给毁了。
陶渊明的故事:唉,真是可惜,一个文学世家就这么被酒给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