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小民先生做学问有态度,写经济学侃侃而谈,信手拈来,随手一个身边例子,用经济学解释得头头是道,大道至简是也。
2、特别喜欢梁先生的讲述,不啰嗦也不矫情,理性、智慧、透彻。20年后的今天,人们在书写中露出有种种刻意,和梁先生没法比。
3、经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启发,而非叫人照本宣科似的执行,否则就是违背了初衷。对此来说,本书则显得客观——不教你非得如何做,也不叫你非得信我。我喜欢这样的态度。
4、中国经济在此书出版后猛烈发展,几乎刹不住车,我想这可能超出了梁先生的预期。
5、贫富差距在拉大,收入不均愈发明显,这也应该是作者当初所未料的。书中没有给出解决方案,但我自己觉得最终靠的.是文化。愿我们深厚的文化早日唤醒富人的良知。
6、说到这里扯一句,毛有点太怕文化人了,或许怕文化人点出其正当性。这我可以理解,不过中国历代统治者推崇儒家文化的做法可以说非常有见地了,这是统治者为后世统治者留下的宝贵
7、烟草行业真是一个bag般的存在,这个行业对人民和其他行业来说是bag,它所创造的税收和效益也真是相当可观了。
8、计划经济现在有些变形了,自己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那么产生不公平也就难以避免了。更严厉些吧,再严厉些吧,把蛀虫都挖出来,制度本身还是有优势的。
9、垄断型企业会被谁打败?一定不是同行业,打败他的人,不在熟悉的赛道上,也不在多数人所能思想到的领域中。未知是迷人的,企业家们,赶紧努力去创新吧。
20XX年6月,又到了毕业的时节。哈佛大学的校园里彩旗招展,满眼的肥红瘦绿。工商管理学院里一幅巨大的横条,迎风摆动,拨撩着每个人的视线:做个合格的经济人!一间阶梯教室里,2008级MBA硕士毕业生在上他们的最后一节课。给他们上课的是曼昆教授,一个享誉世界的经济学家。最后一节课他会讲些什么呢?这些未来的精英们在心里暗自揣度。未来的经济走向?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每个人都在期待着最后一课的精彩。
上课了,曼昆教授健步走上讲台,简单的寒暄过后,他开门见山地说:“这是大家在哈佛学习的最后一课。我不打算讲经济,也不谈学分,我只讲一个很普通的`故事。”
说完。曼昆教授播放了一段视频:在百老汇大剧院门口,一个盲人在拉小提琴,身旁放了一个小盆子,里面有一些零钱。来往的人很多,但投钱的不多。这时,一只爬满皱纹的手向小盆子里轻轻地放了一张100美元的大钞,可以看见,这是盆子里唯一的大钞。视频到这里就停了,画面定格在:一只爬满皱纹的手正向小盆子里放美元。
所有的学生定定地看着画面,若有所思。曼昆教授笑着说:“大家猜一猜,这是谁的手?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位女学生毫不犹豫地说:“一定是个老企业家的手,出手如此大方!”旁边的一位男学生摇摇头说:“出手大方也不见得是企业家吧。我想他是一个热爱音乐的老艺术家。”教室里,讨论的声音渐渐地大了起来,像开了锅似的。曼昆教授神情自若地看着学生们在争论,不时地摇摇头。
突然,教室后面一个声音说道:“曼昆教授,我觉得这个问题和我们经济人没有关系,我们关心的是利润,而不是这样做施舍的慈善事业。”话音刚落,教室里犹如注入凉水的热汤锅,瞬时间就静了下来。
曼昆教授沉默了片刻,他打开视频继续播放下去。只见镜头从那只手开始,沿着胳膊向上摇去。等画面上出现那个人的全身像时,所有的学生一脸惊讶地看着画面,都没有说话。那个人是一个流浪汉!一身衣服破破烂烂,头发乱蓬蓬地堆在头上,胡子拉碴的,看不清脸面,只是那双眼睛流露着不易察觉的温情。
曼昆教授抬高声音说:“女士们,先生们!来到这里,大家都是精英,大家都将成为出色的经济人,我为你们感到骄傲。但你们未必都是合格的经济人,我为你们感到遗憾。因为合格的经济人不光要盯着利润,还应该有关心疾苦的温情。经济学不是冰冷的铁板,经济人也不应该是冷眼人。面对疾苦,经济人应该向流浪汉看齐,即使在自己很窘迫的时候,也能献出100美元来。”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
这就是最后一课。冷冰冰的经济学课堂上,每个人的心里温情脉脉。
经济学家眼里的考试成绩
有人问经济学家:“小孩的成绩在班级里排到20名,我们要他向前几名学习。他倒是挺努力,很少看电视,但效果不是太明显。我们很头疼,到底要不要给他树立目标,还是随他自己发挥算了?”
经济学家说了一个笑话:经济学家与物理学家在林中散步,突然碰到一头大黑熊,经济学家见状,面无人色,扭头就跑。物理学家说:“你别跑了,我们跑不过黑熊的!”而经济学家一边狂奔,一边回头说:“我虽然跑不过黑熊,但我跑得过你!”
以班级中的考试成绩而论,考到前几名是预期收益。要实现这样的预期收益,必须花等量的'脑力和精力。假设这个成本为100,但他过往的成绩是20名,说明他只支付了50的成本,因此合理的结果是考不到前5名。如果非把前5名作为目标,那就成了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跑步时,只需每一圈都超过前面一个人,到最后一圈就能跑进第一阵营。考试的道理不外乎如此,在已有的基础上,投入50的成本,通常可以产生提高几名的收益。这样他就得到了激励,人通常对激励做出反应,在提升一步的基础上,再次投入50的成本,又得到了提高几分的收益。如此循环往复,不仅收获了成绩,而且收获了信心。动辄以前三名为目标,除了展示家长的淫威外,完全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再回到上面的笑话,不论是逃跑,还是工作,要比的不是绝对优势,而是相对优势。非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纯粹就是自己找抽。绝大部分人谋生,只需要一两样技能,剩下来的本事,应试教育教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