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组歌观后感篇一:
《长征组歌》以深刻凝练的歌词、清新优美的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形式,讴歌了红军历尽艰险、终获胜利的革命精神,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意志。长征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宝贵财富,而且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民族意志的集中表达其中一曲曲经典的旋律,一幕幕生动的画面,为我们铺展开红军长征的壮阔长卷,仿佛听到了红军战士踏遍千山万水的悠长足音,看到了红军翻越大雪山,跋涉水草地的坚强身影,看到中国工农红军迎着晨曦,一步步地走向胜利。 “万里长征是一条红河流,它流淌的是革命理想;万水千山是一条红飘带,它浸染的是无数先烈的鲜血和中国人民的坚定信仰。”在气壮山河的交响乐合唱中,重温了长征历史,感受着长征精神。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食粮!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通过《长征组歌》的观看,更加深刻地
《长征组歌》的复排力争恢复原貌,还原历史真实感,气势恢弘,感人至深。排练过程中上海歌剧院的演职人员从精神上和体力上都尽心尽力,追求精益求精,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做到政治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长征组歌》用歌、舞、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还原了时代风貌也传承了时代精神。
经典之作代代相传,长征精神需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一定要学习长征精神、继承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长征组歌观后感篇二:
长征组歌是几个歌曲组合在一起的。虽然作为温室里的我还不能理解歌曲中那种大无谓的精神。但是那磅礴的气势。与一往无前的信仰让我深深感触。
红军的长征精神告诉我们:只有为了革命理想而活着,才能让人生更精彩、更有意义;只有真正的革命理想主义者,才能超越平庸、追求卓越、创造出辉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xx年前千千万万个红军战士牺牲在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的长征路上,用他们的鲜血浇灌出革命理想的花朵。今天我们要想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所建树,就要像他们那样,满腔热情为理想而奋斗,英勇无畏为理想而献身,为自己也为社会创造更加理想的生活。
这组个主要就是叙述红军长征的精神。红军精神永远是我们战胜自我,战胜困难的指路明灯,长征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但愿红军的长征精神能世代相传!
长征组歌观后感篇三: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xx周年的纪念日子。尽管多年以来,我在历史书中学过长征,在故事会中听过长征,在文艺作品中看过长征,但真正了解长征,却是从五十年前的《长征组歌》开始的。
1965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肖华上将作词,全军著名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诃、遇秋作曲的《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三十周年之际,由beijing军区战友文工团隆重献演。伟大的长征精神以优美的旋律,磅薄的气势和撼人的神韵,把我带进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我深深地为之陶醉被其吸引。
《长征组歌》太棒了!首先是它的词作,全面、凝炼、朴素,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无力的说教,没有“伟大”的空话,然而你可以从中读到送别的沉重和突破feng锁线的悲壮;你可以同享遵义会议的欢乐和对四渡赤水的赞颂;你可以为铁索桥上的勇士和雪山草地间的铁骨铮铮而长久的激动;你可以听到吴起镇的欢庆锣鼓和直罗满山祝捷的凯歌;你更可以看到甘孜城头迎风招展的红旗和大会师中的三支劲旅。我们应当感谢肖华同志,是他把伟大的长征写进了《长征组歌》。
《长征组歌》太棒了!我是那样地喜爱它的旋律。撼人心灵,动人心魄,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因为它是全军优秀作曲家用心谱就的`。置身于《长征组歌》的旋律中,我们听到的是热泪沾衣的送别,浴血湘江的悲壮,秀丽苗岭的鸟啼,四渡赤水的欢颜,泸定铁索的峥峥,雪山草地的风雨,六盘红旗的猎猎,直罗炮声的隆隆,会师高歌的豪迈和震天军号的嘹亮。的确,红军二万五千里,铁流泻处,每一时每一刻都是悲壮的颂歌和英雄的赞歌, 都是我们作曲家在《长征组歌》中的艺术再现。
《长征组歌》太棒了!战友文工团的艺术家们就是一队头戴八角帽,身穿灰军装的红军战士。他们的再创作:耿莲凤的清纯,马国光的诙谐,贾世骏的高亢,马玉涛的热烈,带领我们走进了漫漫长征路。他们的再创作,真实地展示了红军战士一往无前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义无反顾,慷慨赴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些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
从此《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每一个音符就深深地印进了我的脑海,伴我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
长征难,重走长征路更难!
这是朗读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在这个单元中,孩子们将从学习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开始来学习朗读诗歌。
单从诗句来看,《四渡赤水出奇兵》这首诗的层次是比较清楚的:前面的长短句交错,表现了当时环境的恶劣,衬托了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后面长句着重描写了红军的神勇与指挥员的战斗智慧。但是后面的句子包含的信息容量太巨大了:四渡赤水奇在哪里?乌江天险怎样重飞渡?兵临贵阳怎样逼昆明?调虎离山怎样袭金沙?这些历史情节早已离孩子们远去了,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怎样让孩子们走近历史去由衷地体会“用兵如神”?开始我想在课堂上只把诗句读懂,诗句里的历史让学生在课外去了解,然后以故事会的形式来交流,但是,我联想到在课前我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工作,我放弃了个想法。在课前,我查找了许多关于四渡赤水的
当然,我补充的背景都是浅层的,都是梗概,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诗句和朗读诗句上。其实在课前我也学生收集了相关资料,但刚上五年级的学生并不能在如此多的'信息中去甑别去选择,甚至有的孩子连把自己收集的资料读完的耐心都没有,这就使课堂上老师的引导显得格外重要。那么,对于这样一些关联着厚重历史的课文,让学生对历史的了解达到什么程度才比较合适?这种渗透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操作?以扫清学生的理解障碍、朗读障碍为标?还是以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标?
在备课时,我总是把自己想成一个学生,我总是在动笔之前问自己,如果是你,你想从这节课中学到些什么技能,获得些什么知识?所以,我的备课总是很艰难,每一段相关的历史,每一种相关的文化我都想翻个底朝天,让自己在走上讲台时底气更足一些。但也正是这样,我的教学工作受到了许多牵绊。走到高段,课文愈加深奥,现在的我,渴望早日突围!
导语:“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些豪迈激昂的歌曲都是歌颂长征的。
“饥寒中的中国革命/竟只用一把炒面一捧雪/就爬过了位于宝兴西北/懋功正南/海拔近五千米的这个/历史性坎坷”——詹永祥《雪山》
小时候见过的“雪山”,在邀请到学校来作报告的老红军头上:苍苍白发象形的雪山,我怀疑就跟他所历经的长征有着因果。那时候,老红军嘴里的长征因为苍老的方言而含混不清;那时候,老红军被老师介绍成为“爬过雪山的老同志”;那时候,以为长征仅仅就是爬雪山,以为雪山是一枚不朽的勋章,珍藏在老红军心窝里,随岁月的堆积慢慢提升,变成红领巾眼前一头耸立的白发。微型的“雪山”,跟二万五千里烽烟失去关联。
后来,通过课堂上一首著名的
然而,雪山终究是一个政党和一支军队的历史坎坷。当长征渐渐沉淀成后来创业者心中的一种鞭策和激励,雪山是一个坐标,标志着民族精神的高度,革命意志的高度。在岁月的回眸中,长征中的万水千山渐渐地低下去,而雪山,成为一首磅礴史诗中的词眼,渐渐在怀念和追忆中高大起来。当更多的功绩镀亮中华民族腾飞的翅膀,无数胜利前的坎坷,都在重温一幅历史图景中找到了譬喻——
“1935年的雪不断落在横放背包上的枪支上,金黄色的军号和猎猎作响的方面军旗帜上。布制的五星和八角帽下,这群反穿着羊皮的南方籍农民,像一群战争年代的食草动物,他们的饥饿是一把从喉咙里长出的`锄头,渐渐挖出了埋藏在六月深处的草根与野菜……”
南飞雁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清平乐·六盘山》
“秋天来了,一群大雁往南飞”。八十年后的小学课本,依然这样描写一个季节。如果时光回溯到上个世纪的那个秋天,如果让一群迁徙的候鸟来描写人间的景象,肯定会有这样对应的句子——“秋天到了,一支队伍往北飞。”
在历史特定时刻,南飞的雁阵与北上的军队构成立体的画面。方向相反的运动共同把那年的秋色写进历史永恒的记忆。
然而,大地上艰难行进的红军,与天高云淡间自由翱翔的大雁,毕竟不是优美的映衬,而是一种悲壮的反差和对照:天空里没有敌人的围追堵截,不存在四渡赤水的智慧和五岭逶迤的阻拦;天空里没有险关和沼泽,不需要七根火柴的温暖和皮带虚拟的营养……
对于北上的队伍,“雁南飞”是心头回荡的一支久远的歌,一个幸福的意象。是的,梅坑话别时何叔衡相赠的绨袍,依然是林伯渠征途中战胜风雨的“雁翅”。客家女池育华跨越世纪的沧桑守望中,北上的丈夫始终都是一只行将南归的“大雁”。六盘山上的一支雁阵,是那位领袖“屈指行程二万”时的算筹。而那草地上两人爬着拖着、一人躺着望着的“三人行”中,北上的信念与南飞的雁群都一样,在征途中一点点积累胜利的曙光。
南飞雁,是革命者的仰望,给予了留痕史册的机遇。
山丹丹花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从赣南馥郁的桂花香,到陕北山丹丹花红艳艳的笑脸,有二万五千里。当《十送红军》的民歌犹在江西的秋风中飘荡,另一支陕北民歌已在山丹丹花枝叶间孕育,含苞未放。一支铁流的英勇,万里征途的风尘,将是这种山丹丹花一年间要红起来的原因。
一段革命的征途终于延伸到山丹丹花扎根的土地。一支队伍饱尝的困苦,被山丹丹花视作亲人遭遇的艰难。拥有革命的热情和纯朴的人民,“陕北”是长征篇幅里一个多么温暖的终端名词。是的,十一个省份之中的曲折和坎坷,万水千山间的饥寒与泥泞,无数绑腿上的疲惫和坚毅,都可以在陕北卸下来,放在窑洞里,放在米酒中。山丹丹花像陕北人民支起的火柴,等候中央红军的旗帜来擦燃,历史的天空被照红了一角,长征的队伍和盼望的百姓一时都被温暖。
山丹丹花,穷苦人民的花,站在陕北的土地上,见证着穷苦大众的革命与革命的穷苦大众互相拥抱的时刻。山丹丹花,热烈奔放的花,它所照耀的革命和被革命照耀的花枝,说出了八十年后,人们依然纪念长征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