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读了一篇小短文,名字叫做圈套。读完以后,让我印像深刻。
这篇短文主要讲了小作者是一个独生女,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是后来浊作者通过他妈妈发现爸爸染上了,这可急坏了小作者,于是,小作者想了一个办法,把她的爸爸引到了邮局旁边,借助邮局公告墙上的壁画,软硬兼施,最后成功的.将爸爸从犯法的歪路上拉了出来。
我非常欣赏这篇文章的题目。大致一看,往往会让人以为只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骗局,但是,读了文章之后,却发现其中至少包含着两个骗局。第一:作者缠着爸爸去逛马路,故意引爸爸去看墙上的壁画,当然是作者的第一个圈套。且不露声色,不失为“妙计”。第二:对于干着“大人的事”“小孩子别问”的爸爸来说,宣传画上的绳套、手铐、“项链”这不都是张着口子等待着的全套么?
为了让父亲戒赌,小作者费心良苦。真是善有善报啊!
《圈子圈套》不愧是一本最好的商战小说,我整个春节一直深陷其中,看了很多遍,有了很深的体会和感悟。所以有了这个系列
春节之后,我又要深入江湖,和我的对手们展开激烈的商战,有很多情节可能与这本书很相似。但我有我的观点和思维,我会吸取这本书好的经验,打造我们自己的文化,发挥团队优势,保持我们在圈子的竞争优势。
《圈子圈套》第三部曲中也有很多好的观点,精彩的哲理以及有趣的话语,有人做了摘录,我懒得归纳,顺便放在这里,仅供我的朋友们参考:
1、没有纯粹的生意,生意里面一定有政治。
2、对方每提出一个条件,在这个条件背后都有其目的,这个条件的提出只是达成其目的德手段,而这一层目的又是实现他更深一层目的的手段,所以你要像解连环套一样连问几个"为什么",迫使自己往深处想,当然没必要搞"十万个为什么",往往问三个"为什么"就可以了,深究三层之后就可以拨云见日、水落石出,然后再做决策…搞清他们一连串的手段和目的就可以对症下药,如果他们的最终目的可以为咱们所接受,只是他们选择的手段在咱们看来行不通,咱们就要提出变通的手段;如果他们的最终目的不为咱们所接受,咱们要么把他们引向一个新目的,要么彻底打消他们的非分之想。
3、如果你以后又遇到某种特殊情况,需要你采取某种非常特殊的处理方式,你最好让你的老板或者起码与你相同级别的同事有所了解,这样可以给你的老板或你的朋友一个保护你的机会…因为自己一味地"心底无私天地宽"了,似乎动机的正大光明就足以掩盖手段的经不起推敲之处,他知道这次又落入了无意间为自己布设的圈套。其实,大多数圈套都是由套中人亲手为自己布设的,旁人只不过是在合适的时机收紧了绳索而已。
4、他现在正在一家客户现场,正在和ICE竞争,正在竭尽全力为维西尔赢得一份宝贵的合同。如果我这么做,难道不正是ICE希望看到的吗?他就像一个正在前线拼杀的战士,我不会再这个时候从他的背后向他开枪!
5、就像你买了一辆车,只要知道怎么开它就行了,所以车里都有一套使用手册,但从来没听说卖车的还把车的设计和工艺图纸送给你,告诉你车是怎么造出来的吧?
6、身为下属最大的忌讳过于看到老板最不愿被人看到的难堪事…
7、你关心的是六十万块钱,我关心的是小陆第一次做决定,企业家和经理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材料,我希望小陆继续创业而不是守成。我就是让他从这件事中记住一条很重要的道理:做老板不怕拿部队主意,就怕拿不定主意!
8、像澳格雅这样的老板型企业,拿主意快,改主意更快,私企老板把自己刚做的决定改过来简直易如反掌,所以一定要速战速决,以免夜长梦多。
9、成长,就是一个快乐越来越少的过程。
10、代理商发展太多也导致代理商之间竞争激烈,他们只会把单子越做越小。
11、你知道那几家咨询公司的风格,他们就像海绵,会把客户的油水全部吸干,要是等他们为客户做完所谓的管理咨询,恐怕再有钱的客户也拿不出钱来买软件了。这几大咨询公司不仅喜欢替客户花钱,还喜欢替客户拿主意。
12、总有人-读后感于把自己的结论先抛出来,然后再摆事实讲道理以求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其实这是严重的次序错误,因为没有人心甘情愿总被他人说服,尤其是老板,都习惯由自己得出结论。所以,引导远胜于说服,而最能体现"润物细无声"一般境界的引导方式就是"拾遗补缺":在老板考虑的诸多因素中,凡是对我们有利却被他遗漏的,就提醒一下;凡是对我们有利却被他忽视的,就强调一下,老板全面而充分地考虑到对我们有利的因素,自然就会得出对我们有利的结论。
13、古人怎么就那么智慧呢?所谓"物色",精辟地概括出人们所寻求所挑选的,无非一个是"物",一个是"色"。
14、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他与谁同行。
15、再好的方法论也要看是什么人来用。
16、无论国际国内,无论政治经济,一切的争夺都是围绕着主导权。没有主导权就不仅失去了话语权,往往也失去了生存权。
17、我当然明白做事的规矩,知道的人越少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18、我关心的不是名衔,而是这个职位所拥有的权力与所承担的责任是否匹配,如果手上的权力远小于肩上的责任,这个职位恐怕谁也坐不长。
19、经验都告诉他,讨价还价最好在进门之前,进门落座之后就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了。
20、如果公司架构不合理,恐怕换了谁都一样。
21、我当然关心薪水能拿多少,但我更关心薪水能拿多久。
22、我能理解你内心的感受,也很能理解你现在的处境,但我不得不说,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我们大家都要面对的生活,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不公平,令人气愤也令人无奈,无论对谁都如此,无论在哪里也都如此。
23、试想,假如你换一个环境,也许最初会觉得舒服一些,但那里有无数的不确定因素在等着你,谁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最大的危险并不是你眼前看到的,而是你还没看到的那些未知数。
24、这年头,随时得有危机感阿。
25、报纸上的东西能信吗?
26、给一个人戴上各种头衔就像往猪肉里注水,纯粹是为了压分量,注的水越多说明猪肉本身越没分量,戴的头衔越多说明这人本身越没分量。
27、你记住,只有真心为你好的人,才会想改变你。
28、邓汶嘀咕道:真是越大的老板越感性阿,说改就改,说定就定了。又满腹感慨地问洪均:你说,咱们这帮人是不是都得被老板玩弄于股掌之间阿?洪均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29、如果我记恨你,两个人都累,何必呢?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对于一个人来说,过去的背叛最好忘记。
30、朋友是用来连累的,战友是用来牺牲的。
31、关键在于如何把握,这么大的项目就怕失控阿,各方都有各方的算盘,这不足为奇,问题在于如何设定各方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角色直接决定获得什么样的利益,要把各方的利益关系理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2、签下第一个单子对于做销售的人意义之伟大就如同母鸡下了第一个蛋,摆在鸡窝里的蛋胜过任何雄辩地向世人宣告这只母鸡是一只合格的母鸡、真正的母鸡、完整的母鸡。女SALES要签过一个单子才能像生过孩子的女人一样算作完整的女人,男SALES要签过一个单子才能像让女人生过孩子的男人一样算作真正的男人。
33、小薛记得别人告诫过他,类似"你明白吗"、你知道吗"的口头禅是做销售的'大忌,即使在平时与人交往中也应尽量避免。
34、当我面临赢面很大的项目时,我会让项目尽量简单,因为变数越少越容易控制。当我面临赢面很小的项目时,我会首先让项目尽量复杂,使我的对手难以控制局面,变数就是我的机会,但当我趁乱翻盘取得优势之后又会设法让项目尽量简单。
35、没有什么绝对的公平,输的人永远觉得不公平。只有失败者才会四处告状。
36、总部和各省公司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真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博弈。
37、"你是说那些标虫?咱们都已经见过不少,口口声声都号称能帮咱们把客户搞定,鬼才信呢?我告诉你,凡是真有本事的,你上门去给人家磕头人家都不见得应承,凡是找上门来要帮你的,都是来坑你的。多转一层关系就多十倍风险。
38、"做SALES一定要有大局观,眼界和心胸都不能狭隘,尤其在大项目投标中更是如此,不能一门心思认准一个竞争者,所有的投标商都是你不可忽视的对手,但另一方卖弄他们在不同阶段又都有可能和你达成统一战线。投标就像是一场角斗,最终仍然站在场上的那名角斗士就是中标者,其他人都已经倒下,而那个最后倒下的人和你交手之前其实一直都是你的同盟者,因为是你们协力把整个角斗场扫清到只剩下两个人。
39、能观察到客户中存在的政治斗争并加以利用,这是做SALES的一大进步。当客户内部出现楚汉相争的局面时,不要草率表态,轻易介入,但也不能一味地回避矛盾,只走中间路线,因为中间是鸿沟,尤其当其中一方已经不可能接纳你的时候,投向另一方就是合理的选择。不过要注意,把宝押在某一方的同时也不要和另一方撕破脸。
40、在关键的时刻一定要尽量离客户现场近一些。
41、盯大项目的SALES能力如何不是最重要的,可控最重要。洪均反而怕那些老鸟玩什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像我这样的最合适,服从命令听指挥,任劳任怨,虽然偶尔有点小主意但从来不敢瞒着他。
42、支持,一定是相互的。
43、做事要能沉住气,真正和客户关系深的一般很低调,而和客户关系一般的却总吹嘘自己和他们多铁。正所谓响水不深,叫狗不咬。
44、不是官官相护的问题,而是角度的问题。您向我老板告俞威的状,不能告他怎么侵害了你们信源联的利益,而是该告他怎么侵害了我们ICE的利益,这样我老板才会重视野肯定会采取行动。
45、我们先把软件卖给合作伙伴,再由他们转卖给客户。将比较有把握但一时签不下来的客户转嫁给合作伙伴,这种压货的做法当厂家在年底冲击业绩指标时很常见,只要最终客户不生变故,链条就不会断裂,大家都将相安无事。
46、任何大佬都不是公正的化身,老板关注的也只是如何尽快把事情摆平而无意味谁伸张正义。
47、看来你还是不了解她,男人对她来说就像车,她就像在路边搭车的,能搭一段是一段,如果车没油了、爆胎了或者方向不对,她二话不说就会换一辆,她前一段搭的是你,这两年多搭的是我,眼下我这车差不多报废了,她早下车找下一辆去了。
48、其实谁也不是有意和谁为敌,没办法,谁都想跑到被人前头,路太窄,难免磕磕碰碰。
49、其实越大的官越好做,古今中外都是这样。
《圈子圈套》第一部,主要讲述主角洪钧作为一家跨国公司ICE的中国区代理首席代表,在即将被任命为中国区的总经理,事业蒸蒸日上,情感得到满足的时候,却掉入另一个主角,也是圈子中一个竞争对手科曼公司中国区销售经理,他昔日同事和好朋友俞威精心所设计的圈套中,结果丢了本应该到手的"合智项目"大单,被ICE公司的上级领导无情的抛弃,解除了职业合同,《圈子圈套》三部曲
在职场失业,情场失意,跌入事业的低谷之后,洪钧吸取了人生的教训,跳槽到圈子中的另一家公司维西尔公司谋职,从一个较低职位做起。而他的对手俞威,无情的抛弃他原来的科曼公司,跳槽到洪钧原来所在的ICE公司,并且巧妙的得到了本来属于洪钧荣升的中国区总经理的职位。
在接下来的"普发项目"竞争中,两个人斗智斗勇,互设圈套,但是洪钧凭着他的商业人格和智慧,调动团队的积极性,抓住了唯一的机会,反败为胜,一举打败了他的老对手俞威,最终获得了胜利,同时荣升为维西尔公司中国区的总经理职务。
两个人明争暗斗,两个项目激烈竞争过程中,实际上是互有胜负,到了本书的结尾,双方交战,是打了一个平手。但第一个"合智"项目,洪钧败得非常惨,最后连职业和情人都丢了。
洪钧在第一个项目上输在他的轻敌上,正如书中俞威在夺取这个项目后总结所言,"没有一定能赢得项目,也没有肯定没戏的项目。有的时候,别人觉得你没戏,反倒是件好事。合智这个项目,赢就赢在让别人都觉得你没戏,ICE觉得维西尔是对手,维西尔觉得ICE是对手,都没有注意我们科曼。"而洪钧再输了这个项目之后,也做了总结,他说,"成功的销售就是让客户相信我们让他相信的东西,我们的失败就是相信了我们的对手和客户合着让我们相信的东西。"
的确如此,洪钧并没有了解这个合智公司真正的需求。尽管ICE的软件最适合合智公司,但三家竞争对手的软件基本大同小异,已经同质化。合智公司需要转换他们的盈利模式,推出新的产品,恰恰需要这三家软件公司的营销代理网络,洪钧所在的ICE公司没有,但是俞威所在的科曼公司却有,尽管科曼的软件不太适合合智公司,但是合智公司的关注点已经不在这软件了。
在第一个项目上,科曼公司的俞威巧妙采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隔岸观火、釜底抽薪等计策,在合智公司关键人物总裁助理赵平凡密切配合下,与合智集团玩了一招"声东击西",他们把ICE公司和洪钧当成了双方共赢的牺牲品,俞威赢得了定单,合智赢得了优惠价格,赵平凡等领导赢得了回扣和出国的机会。俞威精明之处正是准确的洞察和把握到了合智集团领导层的这种心态,才能够有的放矢的使出上面的狠招,打洪钧一个措手不及。
第二个"普发项目",洪钧赢得非常艰苦,偶然,读后感《《圈子圈套》三部曲读后感之二》。这是因为洪钧进入维西尔之后,在这个项目上一开始几乎没有机会,即使后来也一直处于劣势,他的竞争对手俞威几乎搞定了这个项目所有的关键人。但是聪明的洪钧仔细分析了形势,首先通过种种手段树立威信,让自己的团队集中精力主攻胜算不大的普发项目。他的策略就是打持久战,通过巧妙地公关手段和丰富的文化功底,先后结交了办公室孙主任、软件应用负责人姚工以及最关键的总经理助理韩湘,并通过韩湘为了个人的前途操作这个项目,不断的釜底抽薪,让项目推延,逐渐扭转不利的局面。而项目进行到最后关键的时候,谁都没有了没有必胜的把握。这时一个偶然因素,俞威和普发公司负责采购的柳副总,被一个笑里藏刀的集成商范宇宙先生用"美人计"给了致命一击。促使洪钧奇迹般的胜利,而俞威一败涂地。
其实,第二个项目,洪钧赢在自己的人品上,俞威也输在自己的人品上。看似偶然的因素,孕育着必然。俞威由于在第一个项目中,耍尽了自己的小聪明,他不仅耍乎客户,耍乎自己所在的企业,还耍乎跟他合作的朋友,因此为第二个项目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范宇宙这么做不是帮洪均,而是在帮自己,使自己作为集成商能够顺利中标,同时顺便报了俞威当年的卸磨杀驴之仇。
看了这本《圈子圈套》的第一部,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身处这个资源稀缺的社会,面临着的是无处不在的竞争,人生存的`意义就是竞争,竞争文化已经渗透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竞争的结局就是输和赢,就是优胜劣汰的强者文化。所以在这个竞争大舞台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但商战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上值得商榷,我认为成功与失败,虽然不要争辩对和错,但要衡量得和失。商战中的每个人都绞尽脑汁计算对方,俞威的阴谋也好,洪均的阳谋也罢,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击败对手,站稳脚跟。但是我坚决反对超出道德的底线,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择手段,将对手置于死地的做法,所以我对俞威这个小人特别反感,他做人很失败,现实社会这样的人往往结局都不好。
看了这本《圈子圈套》的第一部,我还感受了我们做企业对待客户的价值观,我们必须建立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以产品为中心的年代已经过去,我们在客户面前必须放弃自我,必须把客户上升到信仰的高度,一切工作必须让客户满意。要把客户当成自己的伙伴,只能用心,不能耍花招;要把客户当成自己的朋友,必须学会投资,你投入什么,也就会收获什么;要把客户当成自己的衣食父母,对他们只能用来感动,不能进行所谓的搞定。所以我们必须充分的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并且极大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还要超越客户的需求,挖掘他们潜在的需求,让他们为之感动。向洪钧的做法就体现了他对待客户的价值观,他总能抓住关键环节给客户提供超越需求的动心,而且非常用心,让客户感动,所以后来洪钧几个项目的成功均与此有关。而俞威在客户面前完全自我,他耍尽花招,坑害客户,进行所谓的搞定,最终会为客户所抛弃。
看完这本《圈子圈套》的第一部,我更感受到行销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淋漓尽致的刻画了争夺项目的交流和沟通的细节,这是一门艺术,是成功营销的关键,话怎么说很重要。你看洪钧和俞威都是交流沟通的高手,他们通过艺术的沟通,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核心,排除迷雾,直至关键在所在,这是一个领导和销售高手的境界。洪钧刚进维西尔,就受到了秘书的刁难,可是洪均三言两语就搞定了这个秘书,这是沟通的艺术。洪钧在走廊里遇见普发集团老总,三言两语就让这位老总到会议室听他们的报告,也是一门艺术。还有他和属下交流沟通,跟他的上级领导的交流沟通,都是充满了智慧,绝对是沟通的高手。所以我本人曾经总结了一个人生六字真言,第一会交流,第二善沟通,第三重妥协。这个六字真言其实也是想说沟通的重要性。
当然看完这本《圈子圈套》的第一部,我还有其他的体会和感受,留在后面的读后感做一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