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父亲,我们在岁月里描绘他的形象,油墨的明暗映衬出他们不同的脸。我的父亲有一张沧桑的脸,更多时候他还是爱微笑,可他把一首童谣和人生故事全藏进了皱纹,在我梦里展开。
――题记
2015年6月19日,重庆迎来了中国美术馆西部美术藏品巡回展,一百多件藏品都属各处名家之手笔,有张大千的《松荫观瀑》,吴冠中的《巴山春雪》,罗中立的油画代表作《父亲》等。
这些作品原来都只能在书中或画册上看到,这次算艺术回馈于重庆本土普通百姓。观赏者可近距离欣赏大家手笔:山水画之灵秀瑰丽;花鸟画之神韵妙笔;人物画油墨之浓淡巧分春、夏、秋、冬。
画家张大千也曾在重庆工作过,岀生于四川内江市区,祖籍广东番禺。五十年代,有“画荷圣手”之美誉,后旅居海外。与齐白石齐名,有“南张北齐”一说,响誉海内外。而罗中立算后起之秀,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他的油画《父亲》创作完成于八十年代,参加过中国第二届青年美术展,斩获金奖桂冠。后来此画收藏于中国美术馆,是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在世界巡回展也仅四次,阔别三十五年后,《父亲》这次荣归故里,于重庆人而言,是莫大的欣慰!
因为名画每次巡展都会有损耗,对运输条件要求也很苛刻,这次西部巡回展中国美术馆特意调来了专用特制低车盘卡车,北京至重庆全高速武警押运运输,因重庆气候较湿润,而名画对展览的温度、湿度都有较高的要求,重庆美术馆作好了迎接油画《父亲》和众名家画作到来的准备。西部藏画巡展在重庆共巡展四十天,除了重庆美术馆,市民还可在解放碑美术馆参观,市民凭身份证领券可近距欣赏名家画展。
在想象中,参观名家画展应人潮如水,人声鼎沸。可在重庆美术馆内,领到券的市民秩序井然,是啊!这是一场艺术的盛会,一场灵魂对话的典雅之约。
尤其在馆内,只有参观者轻轻移动的脚步,目光凝视或短暂的游离。在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展区驻足的人最多,或许带给普通市民共鸣的成份更多一些吧!参观者擦肩接踵,鸦雀无声,仿佛空气也凝固了,一根绣花针落地的声音也会惊到画中人。参观者把脚步放轻,怕弄出半点声响,更怕打扰到父亲在岁月里的思考……
油画《父亲》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展厅弥漫:那是一张属于大山梁子、山里人父亲的脸,一脸沧桑,几分凄楚,干裂的唇诉说着酸、甜、苦、辣;稀疏的胡须被岁月耗去了生命的精华;每一道皱纹里散发出淡淡的烟叶味道,在空气里弥漫、聚散,时而又飘岀一首童谣,烟叶燃烧的岁月又变了村庄的一缕炊烟;那每一个毛孔冒着金色的汗珠,滚落于脚下的泥土,在一阵微风里,我仿佛闻到汗的咸味杂夹着稻花的淡香;一双耙子的`双手捧着一只土碗,那是生命的渴饮之泉。我在想象:是甘甜的,还是略带咸苦的?;一双深遂的眼睛穿越时光的黑洞,有几分凄苦,又有几分期盼。是在回忆过往,还是在展望未来?或在思念远方?
也许他的女儿在城市上大学,今年的收成令他闹心;也许他的儿女工作在快节奏的流水线上,他们好吗?也许他们站在百米的高楼,以人字伫直成城市的地标,战夏暑笑冬寒。老人在想:他们可有家乡的豆花吃?
那多么像我的父亲,我突然想给父亲写信,可又怕他无法收到,我只好把只言片语留在QQ日志里,更多成了回忆。
往事如一本书,慢慢轻拈尘卷,展开是和父亲有关的章节,跃然于脑中回放。
我生于七十年代,六岁时土地还未包产到户,农村还是大集体劳作的时代,那时农业并不发达,几乎吃不饱饭,生产队分给一家一户的粮哪够吃。这可愁坏了父亲,除了白天上工外,总是在夜深人静时还在和母亲编东北炕席,只听到竹砍板与蔑条发岀沙沙的摩擦声。而一张席子可卖一元钱,竹子是自家房前屋后的,也可补贴些家用。那时,吃肉成了我们的奢望,二叔有工作,他们家生活好一些,每次闻到熬锅肉香,馋得我和小妹直流口水,村里的小孩常去他家守嘴(守在门外等主人发善心),可父母教导我们要有骨气,我们从来不去。
父亲和母亲熬夜编炕席常编到晚上十二点以后,除了称油买盐,送礼开支等,一个星期买一次肉给我们打牙祭,父母几乎只喝一点汤,均分给我和小妹,我们吃了连碗都舔得干干净净的。有时父亲母亲会湿润眼睛,而我们似乎不能体会他们那一刻的心情。
当时农村建房子大家都是互相帮忙,不用给力钱的。父亲劳力好,常帮村邻抬石柱子,哪家建房子,都有父亲的身影。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们老家这边多是串架房子:石柱子,木檩子,有椽皮青瓦那种,也算粉墙黛瓦的民居吧,依山而建,傍水而居,高低错落有致。帮人家干活,主人再穷也要好酒好肉招待,不能亏了下力人,可当时生活很紧张,家家都不宽裕,建房子都是攒出来的钱。凉菜(卤菜)也有片数的,一桌八个人,一盘就八片,父亲为了让我们兄妹吃到肉,总是在该他夹肉时他不吃,摘一朵菜叶包好留着,拿回来给我们吃。记得几乎是我们睡得迷迷糊糊时,他就回来了,把我们喊醒“看爸爸给你们带什么回了!”我们闻到卤肉香自然就醒了,自然是吃得津津有味。而他就那样微笑着坐一旁,看着我们兄妹吃。我们就在那样的环境里一天天长大。
有一件事至今还记忆犹新,是1979年的事,生产队收获的粮食全放置在合作社的保管室里,那是全生产队的口粮,每天晚上都有人守夜。两人一组,记得爸那次和一个保管员分到一组。那时农村还没用上电,合作社房子的檐柱上会挂一盏马灯,农村的夜晚特安静,蝈蝈蛙鸣是催眠的夜曲,偶有几声狗吠,伴着天上稀疏的寒星。隔半小时,他们就会拿手电筒绕合作社巡逻一圈。父亲和保管员一边抽着烟,一边摆龙门阵(聊天),打发这静寂的一夜。那个姓李的保管员沉默了一会儿,开口了“荣国,你看这个世道,我们一家几个娃饿得黄皮瓜瘦的,当父亲的心疼呀。”“那有什么办法呢?大家都一样。”父亲言道。保管员望了望父亲“你看这儿不是有现成的吗?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父亲一脸诧异的眼神,沉默片刻说“这是全生产队的口粮啊!我们拿了,别人不是分得更少吗?这也是监守自盗,犯法的事,绝不能做。”他们的谈话陷入了尴尬中,当时父亲认为,这事就这样翻篇了。
可第二天天亮,岀了一桩怪事,从保管室到我家的房子沿路都有撒落的谷粒,我家靠村口西边,离合作社较近。生产队粮食被偷了,当时炸锅了,群众瞪着血红的眼睛,似乎要把人撕了剥皮,高呼:“有人监守自盗,我们要把他捆到乡派出所去。”无疑,很多人认为是父亲偷了生产队的粮食,父亲承受不白之冤,但还是有一部份人力挺父亲:“我们知道荣国的为人,大家想想,他哪家的忙没帮过,拿过别人家芝麻大点东西么?”空气里带着一股火药味,一点即炸。
这时生产队长开口了“凡事得有法可依,有实据可证,这些事,我们从表面现象无法说清楚,让乡派出所调查后再作处理吧。”父亲听了,松了一口气。很快,乡派岀所介入了调查,经过走访和分析,那个保管员自然浮出了水面,他恨父亲不同他合伙偷集体的粮食,想用这个办法报复一下父亲。后来,那个保管员被拘留了半个月,从此,与我家结下了梁子。而父亲只是一笑:但求问心无愧吧!别去在意那么多。
土地承包到户后,父亲被选为生产队长。生产队事也特多,催公粮、交提留,这些事都落在父亲身上。今天张三和李四家因土地边界发生抓扯,父亲得去调解,明天哪家公婆与儿媳吵了,父亲也得去劝说。父亲处理事情不偏不倚,讲究的是公正,因此在村里,还是较有威望的。
还记得有一次搞计划生育,同村刘家院子的一户人家怀上了二胎,他家大儿子有残疾,申请的二胎手续迟迟未下来,可在这个时候就那家的女人怀上了。而且夫妻商量准备生下来,其实八十年代初,农村人也不知怎样避孕,怀上了就生,可那时是计划生育控制的高峰期,那家的女人在她家的亲戚家东躲西藏。不知乡政府怎么知道消息的,那女人回来了,乡派出所、乡政府、联防队、村干部准备那晚围住她家的房子,抓住那女人弄去。村上六点通知了父亲,父亲急了,那户女人所怀的胎儿也有六个月了,是一条生命呀!急忙通知了他们家,就在他们刚逃去不久,几十人的大网布控好了,可后来他们扑了个空。这肯定要彻查谁走漏了消息,自然查到了父亲的头上,那时,父亲当生产队长一年的工资就二百多块钱,最后被乡政府全扣了。父亲对妈妈和我们也聊此事,他笑着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凡事在他眼里,总会被轻描淡写。都说父母是榜样,很多东西或许会潜移默化,根植于我们身上。
回忆会断篇,我最怕想起爸人生最后的一段时光,身患癌症时那憔悴干瘦的身影。有时想拨那个熟悉的号码,想喊一声:爸爸!可他累了,长眠不起,我哭了,怕扰了他的梦!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怕告诉别人,我有一个当农民的老父亲,手似耙子的父亲,满脸沧桑带有烟叶味的父亲……
等待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正确认识现实中的差异与不平等,培养认识社会,全面看问题的能力。能够做到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平等待人,消除歧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尊重他人、平等待人才能建立真诚互信额人际关系,也能使自己获得尊重与肯定;树立人格平等的观念,培养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意识和态度,形成与人交往中不卑不亢、实事求是、不以贫富贵贱智愚论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
如何做到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
【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第一课时主要内容,直接过渡到第三部分。
目的:开门见山,简洁明了,由于本课第一课时对八年级学生来说还未学习,为了不造成知识上的脱节,使学习过程更加连贯,所以选择最直白的方式导入新课。
三、正确认识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
民主的社会制度虽能保障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上的平等,但是不能消除人与人的差异。
活动一:校园风景——心声热线
(1)设计目的
展示校园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歧视现象,通过让学生扮演知心姐姐角色,鼓励他们对这些现象进行探讨,认识歧视的错误和危害,分析产生的原因,培养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正确交往态度。
(2)活动过程
四位学生扮演知心姐姐,通过接听热线的方式来分析不平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方式,最后让学生分组探讨,给出结论。
(3)评价指导
对学生的发言要进行评价,通过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总结:造成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的原因
天赋上的容貌、智力、体力的差异;后天上的生活环境的不同,个人主观努力程度、机遇等的不同;社会生活中的财富多寡、社会分工不同、社会资源不同、种族民族、文化语言、年龄、性别等的差别。
活动二:你是否注意过这些?
设计目的:通过大屏幕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让学生活学活用,在互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图一:农民工问题;图二:廉价劳动力;图三:家具商店门前的荒唐告示;
图四:哈尔滨市招聘大会上出现让人气愤的招聘广告;图五:杭州5.7富家子飙车撞人案
总结:如何正确认识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现象?
(1)在现实生活中,不平等的思想和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2)每个人在人格上和法律上的平等,但是不能消除人与人的差异,也不能使机会、财富和各种社会资源完全平均分配;(3)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对待人们之间的差异和现实中的不平等现象,这些差异和不平等现象便可能成为歧视态度的根源(4)正因为存在人的差异和现实中的不平等现象,尊重他人、平等待人才显示出美好的道德价值。
三、消除歧视,平等待人
活动三:小眼看世界
(1)设计目的:考察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活动过程:通过小练笔的方式,让学生审视自身,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从中找出不尊重他人,不平等待人的言行,并提出消除现象的建议。
(3)评价指导
该环节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为探讨第四部分重要内容“怎样消除歧视,平等待人”做了铺垫,学生回答较零散,教师应注意能放能收,回归课本。
1、平等待人的表现:
与他人相处时,无论对方的天赋、出身、贫富、职务如何,都本着真诚、尊重、友善、礼貌的态度相待。
2、如何做到平等待人?
思考:如何消除歧视,平等待人?
(1)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人格的尊重
(2)要有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3)要摒除陈腐观念
陈腐观念大批判:对金钱、权力的庸俗崇拜。
(4)认清歧视的错误和危害,努力清除歧视
我们应当平等对待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自觉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课后拓展:活学活用,请设计一个“关注弱势群体——残疾人”的公益活动。
板书设计
三、正确认识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
1、现实中存在差异和不平等
2、原因
3、态度
四、消除歧视,平等待人
1、要发自内心的对他人人格尊重
2、要有客观的实事求是态度
3、摒除陈腐观念;
4、认清危害 消除歧视
等待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2、从把握重点语句入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积极的等待观,抵制消极的等待观。
教学重点:
品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等待”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方法:阅读品味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生活总在让人等待,等待着上学,等待着放学,等待着长大,等待着成熟,同时也等待着老去,等待着化为一缕青烟,从此成为永恒。等待究竟是什么?在站台上,在等待着载着久别好友的列车缓缓进站,即焦急又兴奋。产房外即将为人父的男人在来回踱步,等待着即将出世的孩子。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农民经过辛勤的耕耘伫立田间,等待着丰收。傍晚,母亲站在小巷口,翘首以盼,等待着儿女的归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对漂泊异乡丈夫的思念。有千百种等待,等待有千百种滋味,等待的滋味,最一言难尽。今天我们就来共同体会吴冠中笔下的“等待”是什么样的。(板书“等待吴冠中”)
二、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
1、作者介绍
大家对吴冠中可能都很陌生,那么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吴冠中
吴冠中:1919年出生,笔名“荼”,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他的著名画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春雪》、《狮子林》和《长城》等。吴冠中的文章既有画的意境,又有诗的韵律。
2、在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共同走进这篇散文中,体会这种如诗如画的意境。下面我把这篇文章范读一遍,在我读的'过程中大家把生字、生词注好音,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描绘的“等待”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境况?(作者笔下的等待是什么样的?结合课文谈初读的感受)
学生:等待是甜蜜的回忆或等待的惆怅,
等待有欢乐,有焦虑,有“无可奈何”与“迫不及待”
等待是各环节链子间的纽带(等待是一种习惯,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等待的美好在于充满希望
等待的结果未必如意
等待中时光悄然而逝
教师总结:等待中有浓浓的亲情,我们读到了母亲的期盼,孩子的依恋;等待中有缠绵的爱情,我们读到了爱人的甜蜜,未来的憧憬。等待中有欢乐、有向往,也有担忧和焦虑。
3、作者在文中用哪一句话加以概括等待的个中滋味呢?
“等待中包含了人间百味”
三、研读文章,深入理解
1、再次朗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
教师:下面大家再次齐读(一组读两段或全班齐读)一边读课文,进一步体会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人生百味,百味人生,人生是复杂的,我们要在不断的成长中慢慢积累,慢慢体会人生的个中滋味,许多大师们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解读着人生,今天作者就从“等待”二字中解读到了人生滋味,每一段文字都好似是一种人生况味,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作者都诠释了哪些人生况味?
况味:情形和情味。
学生:(1)“等待”是贼,窃走人们的光阴。
等待中时光悄然而逝,等待是无奈的。
(2)希冀在等待中获兔的人岂止守株者。(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人生应该等待,因为很多事是不能操之过急的。为了实现远大的目标、为了成就高远的理想,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但不能以此为借口,成为空想主义者,“希冀在等待中获兔”,不要因为自己的懒惰而蹉跎了岁月,不能盲目的等待。等待会使人产生不劳而获的想法
(3)人生是条长长的链子,“等待”是每个环节链子间的纽带。
等待已成为一种习惯,虽微不足道,却必不可少,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可以没有爱情,但如果没有对爱情的憧憬,哪里还有青春?可以没有理解,但如果没有对理解的期待,哪里还有创造?可以没有所等的一切,但如果没有等,哪里还有人生?活着总得等待什么,哪怕是等待戈多。有人问贝克特,戈多究竟代表什么,他回答道:我要是知道,早在剧中说出来了。事实上,我们一生都在等待自己也不知道的什么,生活就在这等待中展开并且获得了理由。
(4)“等待”寄寓于“希望”,“希望”依偎着“等待”。
过梦想,有等待才会有希望。等待的美好在于心存希望,生活亦是如此。积极的等待未尝不是一种进取。一个又一个的等待串起了我们人生的旅程,
(5)等待的未必能获得,而未曾等待的不速之客却飞快来到,而且绝对驱不走,避不开;(中年在必经之途守候青年,老年又悄悄携走了中年)
等待是一个过程,它的结果有好有坏,有等待,就有期待,只是心情不同,总会看到结果,为什么不用淡定的心态面对一切未知的事情,你着急了,时间却还是老样子,要一点一点的过,有人告诉我: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滋味。我不知道,所以要一颗一颗的尝,是苦是甜才是自己的经历的生活。
2、等待浪费光阴,等待的结果有好有坏,那么大家觉得作者认为“人生应不应该等待呢”,分别在课文中找出“人生应该等待”和“人生应该等待”的依据。
教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准确,我们应该放弃无谓的等待:“等待集合、等待排队。”必须懂得积极的等待,不能盲目的等待。要学会享受等待。
四、拓展、体悟
教师:等待是人生的常态,从生活中的小事出发,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小事比喻大的道理。同学们在生活中也经历过很多等待,比如:等待上课、等待下课、等待上学、等待放学、等待假期、等待考试、等待成绩的发表、等待长大等等。这其中有焦急、有甜蜜、有忧愁,五味杂陈。那么谁能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次印象深刻的等待的感受同大家分享一下?
提示:例如等待生日、等待与久未见面的朋友或亲人的到来、等待过年、等待出门远行、等待游戏、等待......
五、结束语
等待明天明天正在向我们走来,等待明天的过程中,应该振作精神过好今天。
等待成长我们每天都在成长,焦急不得,拒绝不得,需要静静地等待自己的成长。
等待,更要争取对于机遇,未来……除了等待更要争取,毛遂自荐的故事就是生动的例子。
等待爱情爱情是美好的,但它不属于我们这个年龄。我们能做的,只有等待……
等待的漫长等待,由于焦急,由于渴望,往往显得非常漫长。但,这过程是人生的必经的路......
我们要懂得把握积极的等待,放弃消极的、无谓的等待,人生都要在等待中度过,为了不虚度一生,我们要有选择的等待,大家都要努力进取,树立明确、远大的人生目标,积极向上的去努力、去奋斗,相信我们都会拥一个美好的未来。
六、作业
回家后大家试着模仿作者的笔触,在日记里,把自己在学过本文后对“等待”的理解并以“等待”为话题些一篇短文。
(一)教学目标;
美术鉴赏究竟鉴赏什么?从本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美术鉴赏的专业知识学习阶段。本课的问题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问题,这对于鉴赏美术作品至关重要。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
1、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
2、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及其在作品的主要表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并不完全是现实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于人们一般所说的“漂亮”或“好看”,而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特定语言、手段和法则创造出美术自身的美,而这种美又是多样的,即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由于艺术家所采用的语言、材料、手段等不同而产生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就大异其趣。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也就是说,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可以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但在很大程度上又纯粹是一个个人的感觉问题。
(三)教学方法:
1、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
2、小组合作讨论法
导入:
课件展示罗丹的雕塑作品《欧米艾尔》。请同学们谈谈对这件作品的看法。教师总结并讲解这件作品,导入课题:怎么欣赏美术作品的“美”?“漂亮”或“好看”是欣赏美术作品的标准吗?多媒体切入本课的标题: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
1、讲解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
过程:
①通过讲解“美术形象”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艺术美”。
②课件展示法国画家席里柯的油画作品《艾普色姆的赛马》与现实中赛马摄影,让学生欣赏并分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归纳,把两者进行对比,通过实例更好地理解“艺术美”。
③引用潘天寿的话:生活是生活,艺术是艺术,不能也不必要完全一样。说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并不完全是现实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于人们一般所说的“漂亮”或“好看”,而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特定语言、手段和法则创造出美术自身的美。“艺术之所以美是经过加工的”。
2、讲解什么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
过程:
①课件展示潘天寿的国画作品《雄视》,引导学生欣赏这件作品画面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形式感。并请学生讲出这件作品更多方面的美感。
②更具体地讲述“形式美”及“形式美”的构成内容(三个方面:美术的语言元素、语言手段、语言规则)。
③进一步地展示法国卢奥的油画作品《老国王》及吴冠中的中国画《春雪》,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形式美”,并能分析出作品中运用了哪些形式语言及法则。
④展示希腊雕塑,讲解希腊人的黄金分割率是其中的一种“形式美”。
⑤引用康定斯基的话:只有形式对心灵产生作用时,我们才能理解和欣赏一件作品;也只有通过形式,我们才能理解内容(精神、内在共鸣)并欣赏一件作品。引用马克思的话:人类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包括审美实践),才能培养“一种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通过名人名言说明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是通过知识的积累才能感受到的,反之形式美对我们的心灵会产生影响。
3、请学生总结所学的两点知识:艺术美及形式美。
4、学生动手制作: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如米、各种颜色的豆子、毛线,各种颜色的卡纸拿出来,请学生用这些材料自己拼出一幅心中所想的画,提醒学生运用形式美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