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朗读者》节目中,曾主持过13届央视春晚的主持人倪萍捧着一束鲜花缓缓走向舞台,观众惊喜之余更多的是感动,董卿转头看了一眼就泪崩了,一边擦泪一边迎上前去。
新老两代主持人站在一起,勾起多少往事。倪萍大声对观众说,“谢谢,老倪又来了”。
这一期的主题是“礼物”。倪萍朗诵的是自己写的一本书《姥姥语录》中的一小段,“以此献给慢慢陪我变老的电视观众。”看过那一期的人感受相同:笑着飙泪,倪萍好真实。
在1999年,还貌美如花的倪萍刚生下的儿子被诊断出患有一种罕见的疾病,不治疗眼睛会失明,甚至会死。娃才两个多月时,倪萍强忍着悲痛主持了那届春晚,而外界丝毫不知道倪萍将迎来自己最艰难的十二年。
“好事儿来了预先还打个招呼,不好的事儿来了咣当一下就砸在你头上了。”
为子赴美求医,倪萍退出了央视的舞台。十二年为子治病,甚至想到过房子卖了,退出主持界做演员拍戏赚钱,只有一个目的,希望儿子能够赶快好起来,尽管被人诟病抽烟、不拘小节,发胖不爱打扮,但倪萍依然活得很坚强和自信。在和董卿聊天时,倪萍说因为要上电视,自己也想变得漂亮些,努力减肥,但是效果不好怎么办呀,引得众人发笑。
再谈笑风生,举重若轻,一个人承受着的压力也会在不经意中显露出来。那段时间,倪萍主演的电视剧《浪漫的事》似乎有所映射,倪萍扮演的宋雪,因为儿子被拐卖,情绪失控、意志消沉,为了寻找儿子,她失去了丈夫和工作。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并不像在舞台上那样声情并茂,虽然声音低沉,但平实的语言里充满感恩,每次回答完问题都会由衷地说一句谢谢你。
答应来参加《朗读者》,除了对节目和董卿的认可,倪萍认为,《朗读者》是可以把心完全放开,献给观众。“对我来说这些经历,可能讲出来对大家都有一种好处,就是我们在苦难中变得更加坚强。我们怎么面对我们的灾难……那天我可能情绪上真的是抑制不住吧。”
据节目组透露,倪萍从来不回看自己的节目,但那天她重新又看了一遍节目,依然泪流不止2017年CCTV朗读者礼物
在《朗读者》中,两代“央视一姐”同台,倪萍称彼此都喜欢对方的风格,“我们在台词上根本不用提前准备,我们都知道对方要说什么要表达什么,我很喜欢她,我相信她也能接受我。”
“董卿在上海时就是一个很好的主持人,那时候她是上海获金话筒奖的主持人。她是一个内心资质很高的主持人,我觉得她有大牌的风范,也非常勤奋、非常努力。我觉得现在挺需要这样的主持人的。我一见董卿我们俩都挺激动的,可能有彼此欣赏的原因吧。”倪萍评价说。
十二年的风雨总算见了彩虹,倪萍回忆说,当医生说,OK了,等你儿子结婚时再来复诊吧,她对儿子说,你60岁再结婚吧,我再也不想去医院了,因为每次去医院都像去了一次刑场。
此后回归电视的倪萍主持了公益寻人节目《等着我》,那也是一个催人泪下的节目,节目里倪萍一直哭,但她要求把自己哭的镜头都剪掉。“我是一个比较好的`倾听者,但做《等着我》这样一个节目心理承受能力一定是很强的,所有你没见过的事在这里都会发生,都会出现,你觉得你很无奈、很无助。”她说。
除了主持节目,倪萍还拍戏,写书、画画,对于角色转换,她说,“主持节目也好、拍电影也好、画画也好、写书也好,对我来说不存在。随之而来的就是这些,拿起笔来我就能画、能写,拿起话筒来我就能主持。这些都是骨子里的。”
现在,倪萍最牵挂的就是儿子,谈到儿子,倪萍的话变得多了起来,儿子马上就要考大学了,有时候倪萍会跟儿子聊他的未来,“我还是说你放松,你自己去选择考什么样的大学什么样的专业。说到他的爱好,就是打游戏。现在学习这么忙,他还抽空每星期和同学联网打游戏,我看他打游戏够辛苦的。应该说我们这些年的经历锻炼了我,更锻炼了他。他很坚强。这一点我挺欣慰的。”
谈到读书,倪萍认为读书实际上可以读杂一点。“比如我现在在读木心的书、读陈丹青的书、读莫言的书、读贾平凹的书。其实都可以。木心的书呢,在我读来就是比较安静,我喜欢他那种优雅的生活方式,我喜欢这个老头儿。我在家里也经常陪孩子读书,我们有共同的爱好。我觉得有用,比如我们一起看金庸的书,一起看三国,我觉得这对孩子是最好的鼓励。”
“写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比如过去写《姥姥语录》、《日子》都是我生活的点滴。其实我未来的理想是要写长篇,比如说,我想写一个清冷的母亲。写我们姥姥,妈妈,我这一代,以她们为引子吧。我着重写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感受,亲情和血缘的感受2017年CCTV朗读者礼物观后感国际中小学。我想我将来可以做这件事。”
作为《综艺大观》的主持人,倪萍是很早接触综艺节目的前辈级人物,她对现在的综艺节目又是怎么看呢?
“对于目前的综艺节目,这种趋向是年轻人喜欢的,我觉得也无可指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比如我们那个时代的节目,现在的观众也不一定喜欢。”她说
倪萍表示自己现在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写书、画画、拍电影都是她想要做的事情,“拍电影其实我没有太多的选择,只要角色合适我。我当然希望能够些变化但是恐怕很困难,我目前接到的剧本也都是类似的角色。今年夏天我会拍一个电影,对我来说,创作高于一切,怎么能塑造好这个人物。”
总而言之,生命中还有许多可以再上一个台阶的事,她说。
采访之后,记者深有
如约而至,我又走进了今晚的《朗读者》,倾听感悟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所拥有的相同的陪伴。今晚《朗读者》的主题是陪伴,看完了心里却久久难以平静。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朗读者第四期
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1】
对于充斥满眼的娱乐与喧嚣,《朗读者》节目就像慢慢地翻开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宕起伏的情节,随着董卿那亲切温和的语速,观众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静静欣赏着倾听着。此时,每个朗读者面带表情,所朗读篇章诗文、或唱首歌,都是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感受所选,或轻淡细腻如和煦的春风、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拨动并滋润着每个人的心弦。
这是继诗词大会后,央视又一次在一套黄金时段,推出的一档由董卿主持的又一个好节目《朗读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没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周日晚央视三套、于7点半进行的重播,感悟颇深。
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先生、知名演员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等文化领域的嘉宾,还有无国界医生、为妻子许下一个鲜花山谷的丈夫、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誉主席柳传志等人。他们所处不同行业,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和梦想。
节目中,有董卿对嘉宾的采访,有嘉宾带着不同口音的朗读,扎扎实实地呈现出、如她给节目的定位“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这档节目跟《中国诗词大会》,还有之前爆红的《见字如面》气质相仿,豆瓣评分高达9.3。“才女董卿”再次发力,请来演员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经典作品中,温文尔雅地给了大家一碗文化鸡汤。
董卿站定在舞台中央,由衷感慨:“我当了21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点。《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我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终于要实现了。”说的多好啊,喜欢董卿大气知性、端庄睿智的主持风格,我在心里默默地由衷赞叹!
其实这些大多是非专业朗读者,随着音乐舒缓起伏、情绪的逐渐酝酿,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加之观众用心倾听,聚精会神的眼神交汇、甚至很多人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致使掌声不时响起, 收到台上台下互动和鸣的效果。
我觉得,董卿的《朗读者》最打动人的,是帮观众又找了一回“初心”。董卿的解释是,“《朗读者》与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是的,在物欲横流、人心冷漠无情的现实社会,难寻那份值得珍惜的“初心”。
《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他们自己的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非常融合、恰到好处CCTV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400字CCTV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400字。针对不同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说起做《朗读者》的初衷,董卿说,几乎所有综艺节目形态她都已经尝试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
“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可能朗读者所朗读的内容,我们自己也会去读,去品味。但那与《朗读者》的现场氛围与感染力还是大有不同。
泡一杯香茶,在熟悉又清淡的味道缭绕中,在欲望纵横的嘈杂中,随着朗读者的思绪,读出生活的本真和美好,读出一天的灿烂和启迪,让这份洗尽世间铅华的情思、荡涤或冲淡腐臭污浊的蔓延,让精神家园变得落英缤纷,青春常在。岁月静好、静美,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去感受吧。《朗读者》等你。
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2】
如约而至,我又走进了今晚的《朗读者》,倾听感悟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所拥有的相同的陪伴。今晚《朗读者》的主题是陪伴,看完了心里却久久难以平静。
陪伴,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很多类。今晚的陪伴,丰富、饱满、深情、纯粹、温馨,!。父亲郑洪升陪伴郑渊洁一路写作,母亲陶艳波陪伴儿子杨乃斌
杨乃斌八个月大的是失去了听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灾难。母亲陶艳波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幸福的'生命,拒绝孩子上聋哑学校,从小学开始就带着小凳子成为儿子的同桌,陪着儿子上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毕业,十六年的同桌,十六年的母子陪伴,十六年的辛酸磨练,终于让儿子成为有用人才,让儿子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细腻、深沉、无私、坚韧。
这一段陪伴,看得我无法抑制地泪流不止,内心的感动和震撼无以言表。杨乃斌的朗读《不为什么》诠释了母亲十六年陪读的唯一理由,这个孩子是不幸的,他在那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听了,无声的世界里他该是多么的寂寞。可是,这个孩子又是幸运的,他有那么一位伟大坚强智慧的妈妈,作为他的耳朵让他听到了声音,让他学会了正常的表达,过上了像正常孩子一样的生活。成长,充满了坎坎坷坷艰辛磨难;成长,又有多少惊喜和欣慰。十六年来的种种滋味,也只有这对母子心里知道。
女人一旦成为母亲,就是同时拥有了菩萨心肠金刚之身,陶艳波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她会让多少人肃然起敬惭愧不已呢?
当妈妈的要不断学习,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反思,陪着孩子成长需要耐心和细心,也需要智慧和修养。我想,今后的我还得提高自身修养,因为这是一生德修行。
以前,我总想当妈不容易,但要努力当好。现在,我认识到了,仅仅是尽我所能还不够,而是要竭尽全力。
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是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的花绽放了,自己的那一颗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他她沐欲阳光风雨。如果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也不要着急,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但愿我们的陪伴,是孩子一生最温暖的记忆。
倾听他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人生,这也是成长中的自修CCTV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400字中小学辅导。
今晚的陪伴,让我为女儿写下这段话:
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陪伴,是最温暖的力量;陪伴,是最纯粹的关爱。
陪着你,愿你慢慢长大!
愿你??我的孩子,慢慢长大!妈妈愿意陪着你,陪着你。
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3】
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对于创新节目的要求,首先是从社会价值出发。但目前电视市场中沉得下心的文化节目却是稀缺资源。大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出现,正是在喧闹娱乐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
央视资产管理中心主任任学安说:“《朗读者》的出现绝对不是孤立的,中国的电视节目太需要一档有文化价值的节目来滋润我们的心田。《朗读者》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来朗诵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朗读者》是董卿从主持人到制作人的转型之作,她坦言这档节目对她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的撞击灵魂的力量;嘉宾的标准更不是一般综艺节目和娱乐节目的要求,“朗读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诚的情绪感染力。在已经结束的前几期《朗读者》录制中,很多参与嘉宾的动情朗读让全场震撼,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写给母亲》,更是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朗读者礼物观后感
有人认为《朗读者》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朗读本身,每位嘉宾在朗读之前分享的个人故事,同样很精彩,很吸引人。无论是演员徐静蕾讲她奶奶疼她爱她的平凡故事,还是96岁高龄翻译家许渊冲讲他年轻时暗恋过才女林徽因的“独家趣闻”等等,均以真挚的情感征服了观众,也带给了观众无限的思考。很多观众把聆听嘉宾讲故事,作为一件很有乐趣、很有意义的事情。
就像看《星光大道》之类的选秀节目时,听到选手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及故事,很多观众总会被感染和打动,忍不住热泪盈眶;就像音乐选秀类栏目,总是需要一些听完歌感动到落泪的.观众,这种情景交融的场面及其效果,已经成为节目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另一档同类型文化综艺《见字如面》中,主要呈现方式是嘉宾演员演绎书信,穿越历史和时间的洪流,最终打动人心的是以书信为载体的文字的魅力。既有蔡春猪写给自闭症儿子的戏谑中藏着悲伤的信,也有鲁迅写给许广平的书信、莫言的家书等。
但对《朗读者》来说,没那么简单。最终诉求是呈现“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三美并重,任重道远2017年央视朗读者礼物观后感2017年央视朗读者礼物观后感。在与董卿的访谈对话中,麦家畅谈他与儿子之间的矛盾、分歧、隔阂乃至冲突,与观众分享他对儿子的教育心得以及与儿子之间的相处之道。提及这些伤感往事,固然与麦家在节目中朗读的是写给儿子的家书有关,但也引发不少观众评论诟病。与其说《朗读者》是文学类的节目,不如说它是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侧重的是“者”,挖掘名人或者普通人背后的故事。说它煽情,还是由于这样的新闻不断出现:郭小平登上央视《朗读者》,全场起立致敬,董卿数度落泪;柳传志做客央视《朗读者》,一席话让主持人落泪;董卿被斯琴高娃朗读感动到泪奔……节目真正感动到你的,是故事,不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