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茶的历史纪录片观后感合计86条

茶的历史纪录片观后感合计86条

时间:2017-12-19 21:09

茶在几千年前被我们的祖先发现和利用以来,就与国人生活息息相关,那么读完茶文化的著作后有什么

《中国茶文化》读后感一

《中国茶文化》内容概要: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从哲学层面论述了其由技而艺,由艺而道的核心精神,以及儒、道、佛各家的茶文化特点和思想……

《中国茶文化》读后感,来自亚马逊卓越网的网友:《中国茶文化图典》,写的是茶文化发展的大脉络;在茶文化形成过程中与禅、艺术、民俗的种种联系;因茶派生出的雅事趣事。不论惯喝茶或是不惯喝茶的人,从历史角度来讲,这本书的价值都十分高。即使不喜欢读历史,书中也有许多有关茶的民间小故事,可以聊供消磨时光。热爱旅行的人,也能从这本书中获知各民族亦或地域的吃茶传统。少年时,家中养了一株白茶花。特意种植在大花盆中,摆放到院子西侧。院子东侧,一半是花卉,一半是蔬菜。花卉多以红黄紫为主,蔬菜大抵皆是绿色。东西院对比,东院锦簇招展,西院洁净清幽。祖父习惯喝茶。

同事或是亲友知晓他的爱好,时常送他好茶,但他都不喜欢,只喝市场买来的袋装茉莉茶。把茶叶放在杯子中,再采三两朵白茶花丢进茶杯,用滚烫的开水一冲,茶香与新鲜花香便四溢开来。水波平稳后,细细碎碎的白茶花会飘浮到最上面,衬着一杯茶色,让人单是看已心旷神怡。记得一句话,应该是汪曾祺书中写过的,但忘记最初是谁写来:记得旧时好,跟随爹爹去吃茶。门前磨螺壳,巷口弄泥沙。最是人生颠沛流离处,回忆少年时分,会觉得别有滋味在心头。茶花、花盆、院子,应该都被另一户陌生人家铲除了。关于这些的印象,也在脑海中逐渐模糊。

唯一记得清楚的,是祖父摘花沏茶时的动作。用大拇指与食指的指甲一掐,放在嘴边吹去上面尘土,再放进杯子。现在说来是简单的,可是当年,对于尚年幼的我来讲,其实极具诱惑性。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到现在我也喝茉莉花茶。虽然再没有新鲜白茶花堪佐之,但总算可以慰籍一分思旧之情。古往今来,茶的名字都很好听。

《中国茶文化》读后感二

我曾经在潮汕地区服兵役,那时我粗略知道潮汕人对茶的钟爱。也知道潮汕人每天喝下的不仅是润心润肺的茶水,喝下的还有他们悠闲的人生滋味。在我读了廖琪的《茶道无道》一书之后,才更进一步了解到潮汕茶文化的深邃内蕴。也可以说,《茶道无道》就是一部揭示潮汕茶文化深邃内蕴的书。

用《茶道无道》书中的话来说,潮汕人是在茶水里泡大的,潮汕人可以一天不吃饭,但不能一日无茶。也正因如此,功夫茶成了潮汕地区最为古老最为独特的文明象征。也才让“茶铺多过米铺”的香城成为小说主人公的活动场所。

廖琪的《茶道无道》采用了家族为主线的叙述方法,叙述的时间跨越了四代人,几十年的历史,小说中描写的大多数重大事件都是秦氏家族命运的转折点。在讲述赛茶的过程中,小说开始倒叙过去发生的事情。丁世昌,原本秦文辉。从此展开了叙述的翅膀,秦老太爷、秦老爷和秦凤丫。给我们展示了潮汕地区秦氏家族四代茶人的起伏跌宕的命运。就赛茶这一情节就把中国的茶文化的精髓全部展示给读者。作品通过茶叶、茶壶、泡茶的手法很酣畅淋漓地展示给读者,那种好茶在岩韵、清韵、水韵上的分别,一把陶壶由新壶到养成茶壶的繁复过程,可以说是潮汕茶文化的精髓所在。

廖琪的`《茶道无道》不是无道,而是下笔有道。将中国茶性精神与深邃的传统进行了有机的完美组合。他很巧妙地将中国茶文化的文字记载安排进一场赛茶的情节中。让读者感受中国古代茶文化源远流长。在柳二公上台讲述烹茶的三沸,我就想到林清玄《茶味》中说到的五泡,在第一泡时苦涩,第二泡甘香,第三泡浓沉,第四泡清冽,第五泡清淡,再好的茶,过了第五泡就失去味道了。

《茶道无道》,在我多次读过之后,我想到了,小说是个体记忆的历史反思。反思不是否定。这种以茶喻人,又以人写茶,面对重大历史事件,茶人的淡定和高远的洁身自好,很随意就穿越了历史风云,从茶人身上给我们展示了茶的精髓和恒久的魅力。

茶道就是人道。茶道的角色是茶人,从古至今,从海内到海外,几乎无处不无茶人,无时不有茶人。一个人,只有当他对茶产生敬意时,才能成为新的茶人和爱茶人!因此,廖琪在书中就有这样的感叹:丁世昌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旧式“茶仙”,凤丫则是一位大慈大悲、大彻大悟的现代“茶观音”。

《中国茶文化》读后感三

“阅遍人间笑浮华,莫若细品一杯茶”。茶道对于我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具有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相当浮躁的社会,品品茶,论论道,会对我们的身心大有裨益。由于我老是心浮气躁,容易冲动,对茶也颇为喜爱,就在暑假读了两本关于中国茶文化的书,虽然只有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但也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是关于茶最早的传说。茶源于中国,这一点是我们国人值得自豪的地方。茶经历了食用,药用,饮用三大阶段。这三大阶段也并不是完全分开的,只是某一个在某个时代处于主导地位而已。原始社会时代,由于食物缺乏,人们把茶当做食物,食茶占有主要角色。随着食茶而带来的益处,人们又了解了茶的药用功能,茶开始以药用为主导。茶被作为饮料是在汉代,但是这个时候茶仅仅作为兴奋提神和解酒的饮料,“倾须精爽键,忽似氛埃灭”,但并没有上升到精神内涵。当然这个转变已经显示出我们祖先认识事物并加以运用的超凡能力。茶被赋予文化内涵是在魏晋时代,陆纳以茶待客,刘琨以茶解闷,“茶祖”诸葛亮以茶养德的故事体现了那些政治家们提倡的以茶养廉。自此,茶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茶文化在唐代达到极其繁盛的地步,茶道正式出现,“茶圣”陆羽也出现于这个时代。宋代出现斗茶,“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晚明时的茶更是上升到了艺术的高阶段,茶画茶扇很流行。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茶上升到精神阶段,是我们祖先的高明之处。茶道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茶道正式出现在唐代,其精神内涵也在唐代以后不断丰富和发展,但其基本精神包括四点,即和,静,怡,真。

和,儒家从太和的哲学理念中推衍出中庸之道。其对和的诠释在茶事活动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如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时表现为“春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美;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等。

静,道家讲究清静无为,静以修身。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与大自然浑然一体,达到天人合一。儒家和佛家也把静视为归根复命之学。古往今来,无论是道士高僧还是文人雅士,抑或达官显贵都把“静”视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路。

怡,是指人们在茶事活动中的精神享受,可谓雅俗共赏。这点主要体现在不同类型的人对茶的追求不同。王公贵族重在炫耀权势地位,附庸风雅;文人墨客重在修身养性,托物抒怀;佛家道家重在参禅悟道,成佛化仙;普通百姓则重在生津止渴,享受生活。

真,乃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道家讲究返璞归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真茶,真香,真味;茶具要真竹,真木,真瓷;待人也要真诚。茶事活动中的每一步都要求“真”,真真切切,真心实意,怀质抱真。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这些只是冰山一角,仅仅几百字的介绍是难窥全豹的。至于茶艺,茶礼,茶俗,甚至茶叶种类也远非只言片语所能说清楚的。下面谈谈我通过对茶的体会而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思考。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异朵,具有鲜明的中国内涵,它融合了道家,儒家,佛家等各个学派的精华,体现了中国人数千年的精神追求。古时候,开门要有“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作为生活中的必需品而存在的,更是待客的必备饮品。从中国的古代诗集,传说典故就知道茶在古时候对人们的重要性。但是反观现在,茶已经不是必需品了,还有多少人懂得品茶,真正懂得茶的内涵。让人们喝茶,我们听到的往往是太苦了,没味儿之类的酸言辣语。即使有人喝茶,也只是体现自己的品味,附庸风雅,根本不懂茶。更可恨的是,人们把茶作为一种奢侈的礼品赠送给达官显贵,这已经失去了茶俭的内涵。这些都体现了当今社会精神文化的相对落后。人们富裕了,有钱了,那是要付出时间和体力的。你让人抽空品品茶,论论道,他们往往说还要上班挣钱,没时间。茶就是被这种追求名利的浮躁心态冷落的。当今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协调已经是显而易见。

茶馆越来越少,门可罗雀,酒吧越来越多,熙熙攘攘,可乐们大行其道,即使是什么冰红茶之类的也是甜品,这些进一步说明了人们文化追求的层次低。西方国家都是小孩子,西方文化远不如我们的高深,我们华夏民族是个沧桑的智者,他们不懂品味,层次低,没内涵,就是追求刺激,我们还要跟着学吗?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但是你看看现在的孩子,他们大多被西方文化所包围,不知茶为何物。与之对比的是,古时孩童都知道起茗泡茶的技艺。现在就是随便找一个大学生问问他铁观音是绿茶还是青茶,碧螺春是炒青还是烘青,他们都不一定知道,更不要提茶的精神内涵了。这一代如何成为栋梁,如何继承我们那些博大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根都不记得了,谈什么中国崛起,谈什么伟大复兴。继承传统文化已经到了不得不进行的地步。茶,书法,这些艺术从以前的必须到了现在的稀有。有人会反驳说这些不符合时代潮流了,不适应时代发展了。等到时代发展了,物质丰富了,如果看着茶不知为何物,看着茶画不知道上面的人是在干什么,这难道不是民族的悲哀吗?如果我们的祖先知道了现在的惨状,他们会心如刀绞地说我们不孝,没品位。

我们要富有品味,我们要丰富精神世界,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我们要发扬传统精神。不要为了物质忽略了内在,丢掉了修养,降低了层次;不要为了图个轻松自在焚毁了祖先的遗物,糟蹋了古时的华丽,埋没了老辈的结晶。

满室茶香,佳客共赏。尘寰极品,一旗一枪。谈经论道,流溢芬芳。半山小亭,风清月白,二三子相对,品饮清茶,可谓千古之妙事。通过对茶的了解,也对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自己也有了新的追求。对于社会,我有的只有呼唤和身体力行。对于自己,只有努力追求了。“初次饮茶,生津止渴;继之饮茶凝神静思;再次饮茶,了悟大道”。就让我在凝神静思的路上了悟大道吧!

01

净瓶彩釉,勾画的是百年之前的文明;悠悠瓷路,传递的古老中国之强音。纪录片《瓷路》系列第六集《窑变》讲述了18世纪至当代中外陶瓷业发生的剧变,重现跨越海洋的瓷路文明,着眼史之变化,照亮未来之路。该纪录片整体风格淡雅恬静,以代表东方审美的瓷器为载体,在告诉观众古代瓷器的重要地位的同时,也告诫我们:要想瓷窑欣欣向荣,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瓷之华贵,享誉世界;但是如果自闭院中,只会等来血腥盛宴。瓷之于中国,是5000年文明变迁的见证,与中国历史、中华文明难舍难分,是可触摸的史书。该纪录片以“瓷”为“本”,讲述了许多中外文明与瓷发生的许多故事,在带领我们了解瓷文明的同时,也通过讲述清末窑之剧变,以史为鉴,揭露“故步自封只会带来衰落与灭亡”的主题。

该片整体以线性叙事为主,局部以空间板块叙事为主。线性叙事,将瓷器的历史变迁通过时间串联起来,展现了一个连贯的瓷器发展史;空间板块叙事,通过对比蒙太奇将三个不同国度、不同目标的人串联起来,影射出18世纪世界各地瓷器的发展情况。在巧合中体现不同,在不同中发现相同:同样是制瓷,清朝窑官朗廷极面对的是要制出康熙大帝喜爱的祭红,这不正反映康乾盛世瓷器的繁荣前景吗?同是制瓷,法国人殷弘绪的目的是研究出制作瓷器的配方,这不正揭示了欧洲社会制瓷业停滞不前的原因吗?同是制瓷,德国人波特格的目标是研制出欧洲本土的原创瓷器,这不就侧面衬托出欧洲人对瓷器的狂热吗?当欧洲制瓷业迎头并进,而中国帝王却选择闭关锁国,此时,三条线发生分歧,而这,正酝酿着中国瓷窑即将发生的剧变。

该片画面整体风格精致,音乐轻快灵动以展示瓷器美时,也不失以庄严、激昂曲调来赋予历史厚重感。片中大量运用中外专家专访与历史文献资料,在提高叙述的说服力的同时,也赋予纪录片学术气质;大量的CG动画,以精致的构图生动地讲述历史事件,使观众身临其境;还原度极高的情景再现,在保留纪录片历史感的同时,也增强叙述的真实感,满足观众的好奇心。解说词恢弘大气、厚重,符合该片的基本基调;最值一提的是用法语读殷弘绪书信的部分,既拉近了观众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也使观众更能融入当时的情景。

瓷器是中国的标志,是中华文明的传播使者,它承载着中国人的意识形态、民族精神,于漫漫瓷路中留下了无数中国记号,数千年来,瓷器一直焕发着绚丽的光彩,可是,进入19世纪,当世界的游戏规则改变,天朝上国不再是全世界的共识,中国,连带瓷器,成为列强的战利品,任人宰割。在经历复杂多变、五味杂陈的100年后,我们知道:纵使素胚上用釉彩绘制了多么富丽的牡丹花,在失控高温下,它还是会出现剧烈的窑变。只有于乱世中稳定火焰,平静中保持火焰,才能使国色天香,洗浴烈火后,涅盘重生!

02

陶器被青铜从礼器目录取代,因为青铜更明亮夺目;

东汉就有了瓷器,但是不上釉的瓷器有没有那么神奇漂亮,敲击也不是那么清脆如玉;

最早的油料是草木灰釉;

唐三彩是陶器,是殉葬品,属于釉下彩,所以看着漂亮。但是依然存在透水问题;

宋代因为不使用高岭土还没有大器型的瓷器;

元青花是外销用的,真正的元朝政府喜欢卵白釉;

明朝青花依然是外销用途多于内销生活用途。明朝斗彩到是随着明中后期的腐化、奢靡越来越艳俗流行。

高岭土在明朝建国前后才开始大规模使用,有了高岭土才有了大器型的瓷器。

宋人喝茶规矩繁复,喜欢喝半熟的白色茶汤(此处记得不是特别清楚,可以再求证),目前日本查到承袭宋制,改进而来。

宋襄在《茶录》也有云”茶色白宜黑盏“

宋人喜欢“兔毫盏”喝茶,后来的曜变盏在日本更加盛行。

03

这次的`《瓷路》依稀让我想起了几年前拍的那部《china·瓷》。如果说那部纪录片只是尝试着以商业国际化的角度来解读瓷器这件特殊的商品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的话,那么这部《瓷路》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看来,则显得目的性更强,气势也更为磅礴大气。这种大气,不仅在于它在时间广度上的跨越,更在于它看待瓷器的贸易,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产生的财富与贪婪,也就是所谓的“全球化视野”。

整部纪录片,遵循时间的脉络,从远古时期开始说起,讲述了瓷器是如何一步一步从陶器演化而来的。从汉代的高光陶,到南北朝时的密色瓷,唐三彩,北宋五大名窑,元青花,明清的五彩瓷,追寻窑址的变迁,探寻他们曾经的辉煌与衰落。

其实上述所说的内容,很多纪录片或单独介绍过,或在拍断代史时也着重说过,这部片子我觉得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不再是其对这些为人所熟知的东西的刻画,而是它对此之外其他民窑的刻画。比如宋时非常流行的黑瓷的介绍,真的把这种黑色的器物拍的非常美。在光线的照耀下,隐约可以看见光在其中流转,就像它真的活过来了一样,让人无法忘记那种迷醉。

这部记录片中,除了对中国瓷器的介绍,也有很大篇幅介绍了日本和欧洲,因为对中国瓷器的迷醉,而不断尝试,想要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瓷器的实验。这也是非常大的一个看点。

自从《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之后,纪录片中越来越多的运用了对其制作过程的拍摄。这种细腻的描述手法非常吸引人,亲眼见证一件瓷器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就好像亲身参与了其中一样令人激动。

这部《瓷路》是获得了2014年纪录片奖的。确实,这两年中国拍摄的纪录片和中国其他方面一样在各方面慢慢追赶上了世界的脚步。尤其是他的配乐,气势庞大的交响乐,委婉叙事时的婉转轻柔,到出海贸易时的激情磅礴。真的非常切合画面表现的背景。

无论是大航海时代,抑或是之前的时代,中国的瓷器都作为一种昂贵的器物,在西方受到追捧。瓷器贸易在那个时代,即意味着财富。无论后世对于大航海的起因有多少争议,逐利是人类永远不变的追求。

因为,伴随它的不仅是光荣,还有梦想。

“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姜醋茶”“阅遍人间笑浮华,莫若细品一杯茶”。茶道对于我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具有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相当浮躁的社会,品品茶,论论道,会对我们的身心大有裨益。由于我老是心浮气躁,容易冲动,对茶也颇感兴趣,就在寒假读了一本《中国茶文化》,虽然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也是颇有感触,对中国茶的历史有了认识,对茶道的讲究也有了一点点了解。

印象中,在家里爸爸是最爱喝茶的,因此家里有了大大小小、瓶瓶罐罐的不同茶叶。看得茶叶虽多,可我是很少喝茶的,既不懂茶叶的制作、品质、更不懂的茶叶的产地来源。碰上这次机会拿到了《中国茶文化》这本书,书里全面介绍了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史的过程、而且从哲学、儒学、佛学的角度论述了其由技而艺、由艺而道的.核心精神。让我对“茶道”“茶文化”“茶艺”有了一些了解。曾几何时,经过大街小巷,偶尔会看到一家古香古色的茶叶店,觉得十分好奇,这些店开起来就是为了卖茶叶吗又或者是吸引客人来吃茶?或者只是因为店家个人对茶的爱好罢了。在翻阅《中国茶文化》之后,似乎知道了那么一些。换做我也渴望有那么一家古朴的茶叶店,可以约上三五好友,聊聊天,谈谈人生,品茗吃茶,那是何等的有趣呢。

说起茶的历史,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国也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古代上至文人墨客、儒、道、释各家。下至挑夫贩夫,平头百姓,无不以茶为好。茶叶最早在汉代已被人饮用。人们常说,不吃梨子,不知梨子味道。饮茶更是如此。研究茶文化就要有茶文化的实践,各种茶展、茶节、茶会和茶楼、茶坊的兴起,是茶文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中国的文人喜欢坐在茶斋里做学问。书斋固然必要,但仅从书中是无论如何也体味不到中国茶道的真实意境。陆羽一生致力于茶文化的研究,才写出了名垂千史的《茶经》。

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少数民族婚俗中的茶。少数民族的婚姻向来比汉族要自由得多,茶礼在少数民族的婚礼中除了表示爱情的坚贞和美好的祝愿等积极思想外,还烙印上了所谓三媒六证、三从四德等封建观念。边疆民族中的“茶”则更多了些纯贞、美好、活泼的内容与精神。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生活在茶的故乡,婚姻又相当自由,“茶”主要不是“媒证”,而是“媒介”。在云、贵、川、湘的少数民资,把茶引入婚俗是相当普遍的。尤其是在云南、青年男女从恋爱到结婚,总是离不开茶。相比而言,在西北少数民族,除了表示坚贞、敬礼之外,则更多的是表示财富。在我国,婚俗中的茶礼原来运用得如此普遍。

在我们江浙沪一带,女方接受男家聘礼叫“吃茶”或“受茶”;结婚仪式中,见长辈要“献茶”,以表示女儿的敬意。长辈送些见面礼,称为“茶包”。北方女子出嫁三天要回娘家,叫做回门。浙江一些地方却是第三天由父母去看女儿,称为“望招”。至时,父母要带上半斤左右的烘豆、橙皮芝麻和谷雨前茶。可见,无论是在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我们的茶文化是非常丰富的、深入民间。

第一次读《中国茶文化》,仅仅是记住了一些关于茶的历史和茶礼的习俗。以及对茶道的深深喜爱。如果有机会要好好学习茶道,泡制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茶。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