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制作面点的兴趣,感受动手劳动的快乐。
2、 培养幼儿耐心细致地做事态度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引导幼儿学习制作面点的技巧,感知面制成面点的变化过程。
4、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 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叉子、勺子、瓶盖、硬币、安全剪刀、安全小刀、筷子、果脯(葡萄干、芝麻、花生、瓜子若干自选)和好的面团每小组一份,已制作好的点心样品、大面板、牙签。
2、 根据所制面点的需要做好其他物质准备:盛面点用的盘子人手一个、微波炉、围裙、厨师帽每人一套、保温桶、脸盆、毛巾。
3、 课件:各种点心的图片、轻柔音乐。
活动过程
1、教师以面点师的身份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场地。
师:小朋友们看老师今天系上围裙戴上帽子知道我们要做什么吗?今天老师跟小朋友一起当一次面点师。
2、教师介绍各种面点的名称及方法
(1)出示面点及图片,引导幼儿欣赏并说出各种面点的不同。
(2)教师讲述和面的方法,并简单介绍几种不同材料做成的面团。
3、带领幼儿按顺序洗手。
4、教师带领幼儿动手制作面点(轻柔音乐)
(1)鼓励幼儿用揉、搓、捏等技能制作面点,并启发幼儿创作性的制作面点如动物形状、各种器械的形状,或自选辅助食品。
(2)鼓励幼儿用不同工具制作面点。
5、加工成熟
(1)幼儿制作完毕送到微波炉蒸熟(引导幼儿讨论还可以用什么工具制作)
(2)教师和幼儿一起清理卫生,把剩余的面和辅助食品送到指定的地方。
(3)洗手
6、品尝面点: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烤制成熟的面点,分享劳动成果。
7、活动延伸:制作单饼,包水饺等。
活动反思
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活动中,注重兼顾群体需要与个别差异,关注每一个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敏锐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提供物质材料和技能支持。幼儿不仅仅是看,而是亲身体验。并对不同水平的幼儿及时给予鼓励与引导,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获得成功体验,并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发展。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
看名师课堂观后感1
观看了名师课堂实录后,让我领悟到了新课程的真谛,精彩的课堂实录,充分展现新课程理论下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智慧,给了我一次欣赏名师、感悟名师的机会。然而,作为一名教师,我知道我必须读懂名师们成功的秘诀,对照着找找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思考今后工作中努力的方向。观看后,我认为这样的课堂之所以精彩,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一、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
初中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名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必要的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英语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获取知识。
二、巧设情境,创设生活化的英语课堂。
名师的课堂精彩之处在于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认知、生活、情感等协调互动的生活大课堂,凸显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开放、互动性的交流与对话,拓宽了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渠道,为他们创造了更多与同伴、与问题情境、与现实生活等的对话与互动的机会。变传统的“书本中学英语”为“生活中学英语”,把英语教学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英语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三、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
四、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名师恰当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发展自我,认真思考,勤于反思,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
看名师课堂观后感2
现阶段,很多领域都巧妙运用起思维导图为他们服务。思维导图就是一种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它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当学生树立起一个思维框架,使得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有条理有思路的理清文章脉络,增强自己的思维力和记忆力。
在看了冯巍老师的一段教学录像后,我觉得这样好的学习方法不能离我们太遥远。我们也能将之运用到语文教学上。尤其是在他跟孩子的交流中,我发现如今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一步步地步入现在的教学课堂之中。
01孩子们的回答
当冯老师问道:“思维导图来帮助你们干什么呢?”这时孩子的回答让我如梦初醒,引发了我的思考。我是否也能先从课堂预习入手,让孩子们学会简单的思维导图的绘制呢?从而让学生学习这样的方法,平行迁移到各个学科之中。
02巧用思维导图
用思维导图来写
03展导图引共鸣
冯老师在这节课上的这一设计思考得很全面。他先展示自己学生做出来的样式。不论课堂上的孩子会还是不会,都能够将这堂课完整地上好。不会的同学,可以进行模仿。同时这样的设计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观摩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看名师课堂观后感3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观看了名师课堂《一个接一个》,执教老师是同为金水区的马老师。这是我第二次教一年级,第一次教一年级的时候
今天听马老师的课,课前从课题导入,“一个接一个”中的“接”还可以组哪些词语,接龙,接力。进而帮助理解“接”的意思。接着教师范读课文,告诉孩子长句子要学会停顿,这样才能把句子读好。这两天也在听学生读课文,发现孩子要么出现唱读的情况,要么就是读书时一个字一个字的往外读,遇到长句子更是不会停顿,不会换气。看来平时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做的不到位,孩子读书都不好是缺少指导,看来以后要在读书上下功夫。
除了指导朗读,生字的教学也值得我学习,平时只会让孩子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等方法去识记生字,忽视了一些生字之间的联系。今天马老师把形声字放在一起识记,让学生发现这些字的共同点,从而建立联系,识记起来更有系统性。
同时还有他们时时从容的教态,言语中透露的对学生细节的关注,这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学习的。
看名师课堂观后感4
在神道口小学我有幸聆听了名师杨昱婷老师执教的《玲玲的画》一的课,并听了她的精彩报告《圆融——我的教学追求》,她的课堂精彩纷呈,她的报告让我受益匪浅。听完这堂课也让我更加明白“名师”的含义啦,一节课下来,课堂气氛很温馨,老师说话随和,让学生们很快就和杨老师成为了好朋友,愿意举手,愿意和老师畅聊自己的想法。杨老师没有说上课,而是在和孩子们的聊天中进入本堂教学。大家看杨老师,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的回答真是令人哭笑不得,而杨老师针对每一个孩子的回答都给予评价,不仅在这个问题上如此,整堂课下来,我都在认真听,只要孩子们回答问题,无论对与错,都给予不同的评价,非常到位,既激励了孩子们回答问题的信心,不挫伤他们的心灵,又调节了课堂气氛,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最让我感受深刻的地方是杨老师识字方法的教学。杨老师的识字方法灵活多样。出示“端详”这个词语时,由词语到认字,“详”字都能换成什么偏旁,孩子们纷纷举手,海洋的“洋”,与水有关;吉祥的“祥”,这个字的偏旁与什么有关?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杨老师笑了,原来“祥”的偏旁与祝福有关。再如教授“玲玲”这个词语时,让孩子们交流怎样记住这个“玲”字,命令的“令”加上一个王字旁,第二个玲应该读轻声。
杨老师教授“评奖”二字时,让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哪里见过这个“奖”字,有的在啤酒盖上,有的在刮奖单上,有的在奖状上见过,孩子们能够回忆起很多地方见过这个字,原来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认识很多字啊,你就是生活中的“识字小博士”,我们的语文识字无处不在,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是学问。
杨老师教授“糟”时,让同学们回忆“小大尖,小土尘”,想一想“糟”字也用这种识字方法该如何记住,孩子们立刻知道了,应该是“米曹糟”。针对黑板上出现的“糟”、“玲”、“叭”,三个形声字,让学生猜谜语。哪个字右边字的读音和整个字读音一样,哪个字右边读音和整个字声调不同,哪个字右边字的读音和整个字读音不同但是它们都具有一样的韵母?从而也在无形之中让学生明白形声字的特点。
纵观整堂课,教学思路非常清晰,那么我主要是从杨老师的识字方法这方面来谈的,因为低年级的识字方法很重要,整堂课一种识字方法会让孩子们觉得很无聊,调动不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从而降低课堂效率,而杨老师这节课的识字方法灵活多样,让孩子们通过不同的识字方法感受识字的快乐,让孩子们乐意去学,从而使整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感谢杨老师带给我们一堂精彩的课,真心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听课机会,让我们能更快、更好地成长。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何不写一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600字1
《舌尖上的中国》以其独特的视觉,浓浓的生活气息和草根气息,是它在众多的美食节目中脱颖而出。不同以往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讲述的是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和制作自然馈赠的食材。整个节目夹杂着劳动者为生活、为生存而流下的汗与泪。
带着好奇,我今晚观看了这个节目的第一集,《自然的馈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在享用自然馈赠的同时,仍然想着留着后续使用,卓玛挖掘松茸后,都会用土把菌种埋起来,阿亮挖笋时,会小心翼翼,不破坏竹子的根茎,石老头捕鱼总是会补五年以上的鱼,他们自制的网会人为的放生小鱼,从而确保年年有鱼。他们的淳朴和对自然的感恩是我们该学习的。物以稀为贵,他们并没有为昂贵的价格而心动,他们依然遵循着自然的规律。
这和身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的我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无限制的采掘自然资源,为了一己私利,乱砍滥伐。现在甚至很多人,在人们常用的药品,实物加入化学药品,严重危害人来健康的东西,前段时间的毒胶囊、红烧肉添加剂、橡胶猪耳朵、工业盐充当食用盐等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让广大民众汗颜。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人们的良知何在?
这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美食节目,它应该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节目中的劳动者的淳朴和勤劳村托了现在社会中那些为了私利而违背良心的人无耻,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大家应该思考的,为什么这些违法的东西会频频出现?除了人们的道德需要提升以外,相关监管部门是否也要真正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呢,把民众的健康放在心上?
希望这个节目能给现在的人们敲响警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600字2
最近《舌尖上的中国》很受欢迎,很多朋友都在推荐,作为崇尚中华美食的饕餮,我也兴致勃勃地在网上看完了整整7集的纪录片。看完后,觉得在感动之余,更耐人寻味。
感动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自己身在异国他乡,看到祖国的美食,那些熟悉的和以前并不知道的美食及其相关的文化习俗,让我倍感亲切。然而和我想像中的不一样的是,纪录片并不是以很系统的'方式来介绍中国的美食,而是从一个更特殊的角度来介绍——美食与最普通的劳动人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写,挖藕人站在满是淤泥的池塘边,抱着刚挖上来的藕,充满成就感的微笑;云南边陲藏民冒雨上山挖松茸,及在之后拍卖松茸时充满焦虑的眼神;陕北大叔,骑车三轮车卖黄馍馍时,充满劳动自豪的话语。因此纪录片所写的美食,并非都如艺术品般的精致,而是从食物最本质的功能出发,着重了食物与劳动人民的紧密联系。这部纪录片并不旨在全面地介绍中国的美食,而是想借美食来歌颂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其对食物的淳朴的追求,与当今中国充满食品安全事故的现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就象是一种最终幻想,或者纪录片策划者想借此来唤醒人们心底最根本的良知?看到纪录片又介绍了很多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食物,我又想,策划者可能还想借此来团结全国各民族?
不管如何,这部纪录片的出发点是美好的,表达方式除了新颖,更重要的是让人感动,那种从最心底处,对诚实劳动的赞美、对大自然提供的食物的感恩及人与大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向往与呼唤,看到在纪录片里出现的那些淳朴而善良的人们,我希望这一切都是真的,能感动到更多的人,还原食物及大自然本身所应包含的满足与真实。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600字3
这几天,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凭借着高清的摄影技术,令人眼花缭乱,垂涎欲滴的美食,以及对热爱美食的中国人的描写,都令它狠狠地火了一把。作为一个小小的美食爱好者,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国”我不禁一阵感慨呀。在这里,我就和大家谈谈我的心得。
食物,对中国人来说,一直是最重要的,所以大家都说:“民以食为天。”而美食,更是广大中国人民所追求的,中国人对食物尤其是美食的热爱恐怕可以居于世界之最。正因如此,无数的美食随着地域,时间,空间的变化也不断变化和改进。中国人所创造的食物之多,是不可数的。无论是湘菜,川菜,粤菜,闽菜,浙菜,徽菜,京菜都各有所长,都各有特色,有的以清新的口感,爽口的味道著称,有的则以香辣的味道,火辣的感觉备受好评。每个人对食物的爱好是不同的,有人喜欢的咸的,有的喜欢辣的,有的喜欢甜的,有的喜欢苦的,更有甚者喜欢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每个人都对各地的菜系有不同的看法,像我,一个湖南人,就只吃得惯湘菜那香辣,浓重的味道,我到了青岛,北海那一带吃味道较为清单的海鲜,就很吃不惯。我认为湘菜,川菜,京菜都挺不错的,浙菜就不太对我的胃口了。但是,我同学就有很多喜欢浙菜和粤菜的。
食物,真可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连性格都可以随着食物变化,像川湘一带的人,性格都如同川湘菜一样火热,开朗。食物,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国人的基因里,用舌尖品尝中国的饮食文化,食物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不可磨灭的记忆。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600字4
寒假里,我观看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六集《酥·奉上一桌点心盛宴》,特别是里面介绍北方面点的部分。
我们中国人是很善于用食物传达情谊的。点心,是中国人饮食生活中最为温情的部分。北方的小麦,南方的水稻,不同的食材构成了精巧别致的中国点心。它们与历史相连,与民俗相通。酥酥软软的点心里寄托着中国人独特的心思。东崂少村的面点高手郭秀青阿姨,做了三十多年的馒头。她做的面点栩栩如生,看得我口水都要流下了。我还知道了小麦原产于西亚,在大约400-000年前才进入的中国北方地区,但是在唐代以前人们很少吃。最初对小麦的做法是整粒蒸,整粒煮,但是不好吃。后石磨的出现才把小麦带入了中国人生命的时光。经过碾磨之后的小麦摇身一变,终于浓墨重彩登上了中国人的餐桌。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人生重要阶段的见证者。满月、定亲、祝寿,都会用红布包裹着用面塑造的心意,有了童年的味道、爱的味道、团圆的味道。这使我想起了以前回妈妈的老家胶东,都会吃到的大馒头,跟这个几乎是一样的呢。
唐宋时期,以小麦为食材的各种面点开始大量出现,最极致的是宫廷点心,如贵妃饼,萨其马。还有用面粉做成的各种水果—面果儿,造型逼真,吃起跟真的水果是一个味儿的。这个是面点大师王志强研究十几年做出的,太了不起了。
有人形容,面点就是拿着面粉作画。好的面点师,做出的不只是简单的食物,而是挥洒自如间傲然挺立的一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凝聚了面点师们的智慧与付出,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研究、实践,才有了这些如此生动逼真的美食作品。
我热爱美食,更热爱富有创造力的伟大的中华民族。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600字5
近日,中央一套播放了一个异常火爆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片中的景象是如此的美妙,大流口水之际我也有着自己的感叹:
一、电视上的很多美食我们没吃过。
第一集至第七集集集都有令人馋涎欲滴的美味,但是我们吃过的寥寥。而且我们发现,真正的、好吃的美味都是很稀少,很天然,很费功夫的。在速食泛滥的今天,在流水线充斥的现在,在添加剂无所不能的当下,在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的世界里,哪里才是自然珍贵的馈赠,哪里才有浸透着汗水与辛苦的美食?因此,这一切,只能在电视里,不能在肚子里。是电视唤起了我们对美食与美好生活的希望。
二、我们的田野。
钢筋与水泥里长不出来美食,忙碌与焦灼品尝不了美味,但是我们都已经为了生活住进了城市。被钢筋与水泥锁定后我们发现我们心里却一直存在着一片长满了瓜果的田野,那是我们心里的净土。为了这片田野,北京的那名师傅让人拉了三卡车土,把自己的楼顶开辟成了田野,那片田野里长满了放心的瓜果蔬菜,清晨鸟语花香,晚上有邻居聚餐,楼顶上满是开心与快乐。
三、转化的灵感。
我是陕西人,看了第二集“主食的故事”,其中的很多情景我都比较熟悉。那个陕北卖黄馍馍的人我似曾相识。他说,老天爷会把钱给勤快人,不会给懒人的。我觉得他的这句话是这部纪录片的灵魂。豆子经过加工可以转化为豆腐,大米经过发酵可以酿成美酒,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真理:辛勤与汗水可以转化为美好与幸福。
中国不在舌尖上,幸福在舌尖上。幸福就是如此的简单,这么容易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