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走出校门,看到许许多多新的理念、好的做法成就了一所所名校,让我们艳羡。临渊慕鱼,我们迫不及待,退而结网,我们步伐坚定有力。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自主探究、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也已深入人心。
如今,读《洋思高效课堂》一书,再次见证了洋思中学改革的历程,感同身受。高效课堂从理念先行——本质呈现——具体操作,再到后期的配套工程和管理制度作保障,一步步走来,又何尝不是充满坎坷和艰辛呢?然而正是十几年的坚持不懈成就了今天洋思的辉煌。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多年来在我们身边也是备受争议。读过书后方才理解“好”是什么标准。并“不是让后进生也能考上北大、清华,而是经过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进步。”好学生就是“天天进步的.学生”。我想,对教好而言,“好”,不仅仅是指教好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不是神话,而是真性情的教育。教好每一个学生,我们也可以做得到!
对于每一个成功的名校,课堂教学改革是最关键的,洋思也不例外。“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个原则。
从“当堂完成作业”的改革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确立和发展,洋思的成功证明了这些理念和做法是正确的,是符合教学规律的。
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核心内涵,联系我校近几年的课堂改革,在教学环节和具体操作上都有很多的相似甚至相同之处。先学——限时预习,都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先自主学习。后教——小组合作,步骤中的“组教”也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班教”和“导教”即是在班级内部讨论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在班级仍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向老师请教,有老师进行引导、点拨。当堂训练——当堂检测,是在课堂对所学知识的又一次深化学习和训练提高。
洋思高效课堂的打造过程,再次向我们证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正确的。我们需要坚定课堂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在近几年改革的基础上,在进一步深化和改进,使我们的改革更符合我们的教学实际。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创造属于我们的辉煌。
在苏、浙、鲁初中名校课堂文化论坛暨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报告,感触颇深,洋思 永威 经验
这两点是方法和思想的结合,是实践和理论的一致;这两点看似简单,朴实无华,便于操作,而实际内涵丰富,拥有大智大爱,实践中难于坚持把握。。蔡校长讲,“先学后教”教学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学习,这是提高教学质量“最根本的法宝”。的确是这样。“先学后教”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先学”,静下心来学,按目标要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是蔡校长坚信的思想和理念。我们知道,很早就有专家讲:“教育不是万能的”。根据这一观点,那就肯定有教不好的学生。怎么可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呢?蔡校长的回答是,即使有一个学生没能教好,也不能否认“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个观念,因为那是个别教育工作者缺少经验或者努力不够,或者是其他某种原因造成的在这里,蔡校长有一个极为形象、生动、通俗、贴切的比喻,他说,就如农民种庄稼那样,农民看见庄稼生虫子,他不会怪庄稼不好,他会想,我为什么没有除虫子呢;看见庄稼瘦了,他会想,我为什么没有施肥呢;看见庄稼枯了,他会说,我为什么不浇水呢。
一句话,他相信,每一棵小苗本来都可以长好,如果出了问题,是农民自己的责任。因为推行“先学后教”教学法是一场“教学革命”。是革命就得有革命的勇气、革命的氛围、革命的纪律、革命的精神品质。所以“先学后教”教学法即使是蔡林森“从洋思到永威”亲自推进,也都是异常艰难的,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精力和代价。一种成功教学模式的形成、移植、再创造,将推动一所学校整体的转化、成功、品牌打造。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领导强力推进,没有统一的意志,没有服从意识,没有铁的纪律,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蔡林森太辛苦:他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开始工作;一年听课评课1000节;亲自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评价标准、考核办法;“先学后教”从初中开始,延伸到小学和高中,步步开辟新环境,发现新规律,创造新方法;“一对一”抓落实,真正是“面红耳赤抓教学,六亲不认抓管理”!……在不到4年改变永威面貌的同时,他又出了专著,还给我们提供了各门学科课堂教学的案例,这使我们学习起来非常方便。一个人的创造成为社会的创造,一个人的荣誉成为国家的荣誉,这个人一定会有一种精神折射出来,蔡林森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强力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以蔡林森为旗帜,学习他的'精神,学习他的思想,学习他的道德品质,学习他的工作作风,深刻领悟他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理念,深刻领悟他的“授之以渔”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根本法宝”。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达到推行“先学后教”教学法的目的,而不致于使之流于形式。在这里,我们应当着重学习蔡林森“智仁勇”的风范。孔子说过,“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即是说聪明的人不会感到疑惑,有仁爱仁德的人不会感到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古人讲智、仁、勇三者,乃天下之达德。蔡林森从洋思到永威,其“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延伸到小学,就变成了“四个一”课堂教学模式,即看一看,做一做,议一议,练一练。而小学的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蔡校长勇于担当责任,决不推卸责任,更不逃避责任的光辉写照。“没有责任就没有尊重,没有责任更不可能成功,逃避责任的人注定失败,勇敢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越是看似朴实、看似简单、看似容易的事情,往往越是容易被忽视,越是不容易做好,越是不容易坚守!而蔡校长却能几十年始终如一坚信坚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所以他成功了。他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尊重,更赢得了教育同仁和全社会的尊敬。学习蔡林森还应当学习他的管理理念、务实作风。为了确保教好每一个学生,确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的有效实施,蔡校长提出了“教书育人责任制”。他说:“课改也要包”。“包”字到农村,农民富;“包”字到企业,企业活;“包”字进学校,学校就一定办得好。从82年洋思开始,他一直包到永威,已近30年,从来没有动摇过,而且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管理体系。他的管理理论就是“以人为本,学生主体,严格制度,自觉遵守”。在这一管理理论指导下,他亲自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教学、生活、活动、科研等“承包”管理制度,并且由校长亲自与教师、班主任、管理人员、生活老师一一签订“教书育人”责任书,要班主任、教师包教好每个学生。 蔡校长说,这样“层层承包”、“项项承包”,老师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校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蔡校长不仅是各项制度的制订者,更是出色的执行者。他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不放松:反复听每个老师的课,反复评每个老师的课;面对面交锋,面对面指导——必须让每个老师都合格。他说,只有合格的老师,才能教出合格的学生。为此,他还制订了绩效工资制。他说,教书育人责任制,绩效工资制,是学校的总制度。许多人只看到了蔡校长的成功,看到了他的“先学后教”的教学法,看到了他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理念,而没有看到他为此付出的极大心血,没有看到他的务实品质。蔡校长说,效果是衡量课的唯一标准,“实践第一”,“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蔡校长用铁的实事证明,他的理念和方法是对的,而关键是要扎扎实实狠抓落实,认认真真长期坚持!在一个“生源大战”、“恶性竞争”的背景下,蔡林森无疑是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每一所学校,尤其是面向那些薄弱学校的一面旗帜。他是在按教育规律务实工作的一面旗帜!而那些千方百计、甚至不惜血本挖生源、挖别人墙角的校长们的思想,是与蔡校长的思想格格不入的!如果我们能潜下心来学习永威,以蔡校长为旗帜,打一场硬仗,来一次“教学革命”,我们的内涵发展将更为丰富,我们将给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家长带来更为实际的福音,我们的目标将会有更为实质性的进展。为此我们必须学会学习,学会服从,学会领导。有专家讲:课改,“洗脑”是关键,“临帖”是“捷径”。
这就是学会学习。首先是认真反复地阅读蔡林森专著,并照着蔡校长的要求认真去做。即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只有这样学习,才能参悟其精华,领会其实质,也才能长期坚持,打好“教学革命”这场硬仗!其二是学会服从。只有全校总动员,上下齐行动,才能形成学校课改大环境,创造学校课改大氛围。所以,全校师生员工,人人必须服从学校大局——不论是什么学科,不论是哪个年级,不论是干什么工作,没有“例外”,没有“特殊”,没有“借口”!只要是这个团队的一员,就必须按照“先学后教”的要求去行动。尤其是科任教师,必须人人参与讲课、赛课、听课、评课;必须无条件地执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课改”制度。必须坚决果断地废止传统应试教学法,废止“题海战术”。那种不能认真研究履行课堂新教法,愣是课后搞“家教”的老师,肯定是不合格老师,学校应当高度警示这种老师。每个年级、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但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实质没有变。其三是学会领导。首先,我们必须以“教学革命”的要求重新审视我们的各项制度,特别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使制度成为共识,成为习惯,成为行为准则,这是“领导艺术”的重要展现。一所好学校,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一位好老师。
开学初,学校下发《翻转课堂与教学转型》一本书。一看到“翻转课堂”这几个字,心中不觉生疑,课堂怎么个翻转呢?这便引起了我的好奇。在寒假的一个冬日午后,端起了书慢慢细读。看后,对“翻转课堂”有了截然不同的理解。
在本书中,“翻转课堂”是这样定义的: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他的学习理论是掌握学习法。所谓掌握学习法是美国的教育学家,心里学家布鲁姆提出的一种有关教与学的学习方法,学生按自己的节奏学习课程,当他们完成一个单元,通过实验和测试的方法证明完成了学习内容,表示该单元学习结束。
“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还体现在不同的新途径。教材的翻转,备课流程的翻转,教学方式的翻转,学习方式的翻转,等等。在本书的第三章,还具体列举了很多翻转课堂的实践者和成功者,有著名的杜郎口模式,洋思模式,等等。我们鄞州区的课改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上学期末,鄞州区的.英语展示课,展现了各个学校英语课程改革的成效,很多东西值得学习。读了《翻转课堂》后,有几点小感想:
一、课改改变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传统的课堂是长期以来一种固定的授课模式。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课堂的管理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用的是盖洛夫的五部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在课堂上,老师是主导,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一节课下来,老师满黑板的板书,学生满满的笔记,学生只是笔记的搬运工,而不是知识的领会者。一节课下来,老师和学生都累,但效果也不好。在课改的理念下,老师不再是主导,而是一个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在学习上能“当家作主。”。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都给了我们很好的例子。在我的英语课堂上,也在尝试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尤其是在校对作业时。我把班级分成六个小组,以每个小组为单位。首先,对本节课要求校对的作业进行“内部消化”——小组内的好生带动差生,好生帮助差生讲解答案。在好生讲解的过程中,不仅差生的疑问能解决,而且好生自身的知识又得到了巩固。
接着,各个小组“百家争鸣”——每个小组必定有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是拿到课堂上,和其他的小组一起交流讨论。每个小组难题的提出,给班级的尖子生一个机会,他们势必会开动脑筋,把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的积极性。最后,我来做“总结陈词”——我来总结这个练习中的要点。进过了先前两轮的学习讨论,他们对我最后的总结会更容易理解。这样的方式讲解练习,不再像以前一样,每一题都讲,又没有重点,浪费了时间,还效率低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进步的尤为明显。
二、课改改变了对教材的使用,开拓了教师的思路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之一,是课程的体现和外化,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只要教材不变,有的老师就可以一辈子只用一本同样的
三、课改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更体现学生的个性化
传统的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很简单,往往以分数论英雄。俗话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可见,单一的分数是主要的评价标准。而且,评价多来自于“他评”,是老师给学生的评价。很少有学生“互评“或”自评“。在传统的教学课堂,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因为以分数论英雄,很多差生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厌学,逃学,导致不良循环。在课改的理念下,要求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一刀切“,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早课堂上不吝啬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赏识和赞许,及时送上充满激励的评价,让学生有动力,获得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快乐。在鄞州区的展示课上,我们听到最多的是老师鼓励学生的话语,看到的老师肯定学生的眼神,学生的学习充满了快乐。
读完《翻转课堂》,让我感触颇多,回想自己平时在课上的表现,发现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和提高。随着课改的进行,也许我们应该从更多方面来审视自己的课堂,总有一天,我们也能“翻转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