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希帕提亚的思考当然不在于要倡导女人不要爱情或婚姻。男女相吸、阴阳互抱是自然界的现象规律,也是社会学的伦理基础。我们可以列举无数例子证明阴阳平衡的好处,尤其现代婚姻制度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诸如此类。但,抛开这些不谈,谈一谈灵魂——这个超越时空超越文化的灵性所在。希帕提亚来到这个世界的全部使命就是探究天体的奥义,离真理近一些、更近一些。她既不爱贫贱的奴隶也不爱高贵的总督——她不对任何男人产生爱情。她为她的灵魂而活。她使我们发现并承认一个非凡的事实:有些女人就为真理、哲学、艺术而来。很难估测这样的女性到底有千分之一还是万分之一,但我相信很多饱受爱情或男人折磨的女人们,她们来到世上的使命或许就是成为一个对人类有贡献的哲学家、艺术家、音乐家、文学家、画家、雕塑家、建筑师、教育家、化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等,她们可以像男人一样改变世界,只是她们不知道,她们或许永远也不会知道,因为那张操控她们心智的社会文化与习俗的网是如此庞大和坚固。
影片《城市广场》观后感
当一个“义愤填
这部名为《城市广场》的电影以公元4世纪亚历山大城的女哲学家希帕提娅被反智的基督徒杀害的悲剧故事为蓝本,探讨了一个关于信仰/道德价值与理性价值在人心中之永恒冲突的话题。很难说剧中的情景一定符合历史实情(4世纪的基督教亚历山大学派受希腊哲学的影响其实较当时其它基督教派别更多),不过,该剧的叙事却为现代社会人们在信仰生活中遭遇的信仰与理性的双重困境提供了一个自我审视的角度。剧中达乌斯这个角色(女哲学家希帕提娅的奴隶)正好像一条线一般地将看似水火不容的两种态度连接了起来。受女主人的影响,达乌斯对哲学与科学抱有浓厚的兴趣,但身为奴隶,又不时感受到来自女主人及其阶级的忽视乃至歧视。他内心的矛盾在4世纪亚历山大城基督教势力与多神教势力的激烈的权力角逐的大环境中终于演变成了一种艰难的抉择。他最终选择成为基督徒而离开了他的女主人、也就是选择了崇尚平等的道德价值而放弃了对真理的探求。他的选择是必然的,因为他首先是一个奴隶,只有基督教所宣扬的平等思想能抚平了他作为奴隶的心理创伤;只有在基督教群体中,身为奴隶的他才会感受到拥有力量与被尊重的感觉。这就是所谓“存在决定意识”,一个人的生存处境往往压倒性地决定着一个人的总体想法。用我们熟悉的话来说:他是一个“根红苗正”的“无产者”,所以,他必然是革命的。
他很快成为了一名狂热的“基督兵”,用剑去为他的“主”而征战。他甚至亲手砸毁了他自己做的象征着哲学与科学的天体运动演示仪、从而与他精神中的另一半彻底决裂。很快,在激进的基督教主教西里尔(一个争权夺利的试图角逐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职位的野心家)的领导下,亚历山大城的异教势力逐步失势,基督教势力占据了绝对的上风。基督徒从过去的受迫害者摇身一变成了加害者。在一次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中,达乌斯终于对基督徒的所作所为产生了怀疑——耶稣基督宽恕了犹太人,为什么我们不宽恕他们?他的怀疑立即被一旁的“基督兵”否决了:“你胆敢把你自己比作基督”?随着形势的发展,亚历山大城基督教对异教的不容渐渐演变成了对基督教温和派的不容,激进的基督徒认为该城提督奥瑞斯提斯(温和派基督徒)之所以对异教徒宽容乃是受了不肯皈依基督教的女哲学家希帕提娅的蛊惑,为了打击提督,沉迷于哲学与科学之探求中、拒绝信仰基督教的希帕提娅成了政治牺牲品,她被一群“义愤填
作为饱受歧视的奴隶,渴求正义的达乌斯站到了“革命”的新兴基督教的队伍之中。当“正义”的泛滥到了驱除理性的程度,达乌斯已经骑虎难下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达乌斯的境遇就是20世纪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人们的境遇———作为受压迫者,对正义的渴求赋予革命以正当性;伴随着革命的成功、革命的正当性被绝对化、革命的“真理”开除了一切别的真理,革命的“正义”也就走向了它的反面。
不可否认的是,基督教与共产主义的关系犹如“父子”,不同的叙事体系的背后隐藏着共同的心理、伦理结构与道德热情。难怪近来俄共总书记久加洛夫号召其党员读《圣经》、信基督教,理由是布尔什维克的价值观源于耶稣基督的“登山宝训”。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从无神论革命向有神论基督教的回归说明着一个问题:相似的结构必然导致相似的命运。当古代基督教因为受到罗马皇帝以及入侵的日耳曼蛮族君主的支持而登上凌驾于一切真理之上的“宝座”时,基督教的内部于是开始产生某种“化学”变化,基督教不在是站在穷人一边的、主张平等的革命的宗教了,基督教日益变得脱离人民大众、脱离对苦难的关照、而成了封建贵族势力的统治工具。基督教的腐败与堕落迎来了16世纪的宗教改革以及19世纪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猛烈批判。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把自己比作“马丁路德”,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马克思认为他对基督教做的事其实就是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对基督教所做的事。作为批判者的基督新教随着其逐渐体制化的过程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与世俗势力、资本主义同流合污的老路而失去了其站在穷人一边、关照苦难的的革命立场。就像大公教会的腐败与僵化招来了马丁路德这样的抗议者一样,与资本主义同流合污的基督新教也同样招来的马克思这样的抗议者。而当马克思主义自身也登上了体制化“真理”的宝座,又会怎样呢?列宁斯大林开启的共产主义传统在我国的实践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当它失去了站在穷人一边的立场而高高在上时,它命定地召唤出了它新的抗议者——“红卫兵”。
《天空之城》电影观后感1
天空之城,多美好啊!悬浮于蓝天白云里的国度,美丽的,和谐的,却又是安静的!没有人,没有一切不安定的因素。有的只是花儿的绽放,溪儿的潺潺,汩汩的河流啊,是否有尽头?只有那样无法忘怀的美丽,成就了这样一个令人神往的天空之城!
在那样一座城,唯一的记载只有一座安安静静的坟墓。千百年来,多少苔藓爬满了墓碑,爬满的是多少多事的春秋。留下的只有安详!在那里的人也离了,是这座城市的毁灭?这座高科技极端发达的城市,不了,那么庞大数量的机器人;那么尖端的无法想象的高科技;能使一座城市浮起,可终究它还是灭亡了!那里的人民离开了那里,去了地球。那个曾经成服于他们的地方,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个好归宿吧!虽然天空之城有再多的宝藏,有再先进的科技,最终不过是一种虚无!淡了,不会再挂在心上!不如将他们与天空之城都葬在那里成了坟墓。最终,不过是无人问津罢了!去寻找一方乐土,没有战争,没有掠夺,没有统治。
看,那里的一切都生活的是如此美好!麻雀、松鼠、蝴蝶……生活的无忧无虑!也许这才是天空之城存在的意义!
那些搬迁到地球的统治者并未告诉自己后代关于天空之城的太多太多,宁愿把它当作一种过往,成了记忆,不再提起。那样才不会有争夺,有找寻,有战争!他们只希望自己的后代快乐的生活在这片美丽的乐土!就像当初他们离开自己的家园一样,放弃了自己的所有!而他们却更清楚,那些都是罪恶的根源。所以他们更得到了他们不曾有过的一切,什么才是真正的天空之城!
不是要真正悬浮于天空,一种美丽的虚无!它应该是在心中,在我们所有的语言与行为之中。因为我们心中有天空之城,不在乎是否身在其中。
动画的最后,在毁灭的咒语下,天空之城成了一棵无比庞大的树,静静的飘着,继续养育着那里的无数的生灵。天空之城或许是我们的起源吧!就像那棵树,即便它有着那样科技发达的过去。天空之城,在我们的心中!何必去寻找呢?
《天空之城》电影观后感2
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天空之城》,虽然是以小男孩小女孩作为主人公,但是他的观众群并不局限为孩子,他所表达的.思想和意境适合不同层次,年龄的观众。
小女孩纯洁善良,小男孩简单勇敢,用他们的眼睛看世界,用他们的心灵感受世界,往往能折射出最真挚透彻的人性;而成人在社会这个染缸中变得复杂混浊,失去了本色。这也许是宫崎骏屡屡选择小孩子做主人公的原因之一吧。
舒达具备小女孩的通性,她柔弱善良、礼貌可爱。舒达年纪轻轻就父母双亡,一人独自在双亲留下的土地上生活,还背负家族的重要机密,这又使得她具备一些小女孩没有的优秀品质,比如勇敢执着、恭俭贤良。舒达的柔弱娇小、眉头紧蹙、嘤嘤啜泣,让小男孩巴斯心生怜爱与保护之情,也满足了男孩天生的英雄主义情节。而她宁愿为爱牺牲、忍辱负重最终也换来了巴斯的赴汤蹈火、生死相守。在影片中,舒达即使身陷险境还关心他人安危:伯伯他们好不好,海盗婆婆一行人怎么样了;她脆弱需要保护,在熊熊烈火中,眼睁睁看着衷心的机器人一点点倒下而无能为力;她又有着女人的贤淑,在海盗婆婆的飞行船里,她做的饭菜让众人大快朵颐,她浣洗的衣裳让人感到家的温馨……
巴斯也是个没有父母的孩子,跟着伯伯在矿山里辛苦劳作。修理机械、加晚班,他永远都充满活力、毫无怨言。虽然从小干的是粗重的活,但他却怀有一颗细致和仁爱之心。准备飞奔前去干活,忽然想起天凉,转身把马甲脱下盖在舒达身上;救舒达临行前,想到可能永远回不来,在紧急准备的40秒内还冲去将笼子里的鸽子放生,让它们好好保重。他坚强执着,从屋顶上摔下,笑着说他的头比拳头还硬;因为坚信爸爸不会撒谎,所以执着地想制造飞行器,一定要找到传说中的天空之城雷帕特。巴斯的男子汉气概则充分表现在每次遇险,他总挡在舒达前面,像个男人那样护着娇小的她。可以说,他身上浓缩了小男孩的优秀特性。
舒达为救巴斯而不得不对幕斯卡妥协。她对巴斯说:“对不起,给你添了很多麻烦。多谢你,我不会忘记巴斯的。”说这番话时,她的心里一定在滴着血。为了救心爱的人,冒着不被他理解和可能永远不再相见的风险。哭着跑开,在窗口看着巴斯孤独伤心的背影渐行渐远,嘴里念着他的名字,无奈而绝望。单纯的巴斯,一脸迷茫、失落甚至愤慨:“不是约定好了吗?”他不相信眼前这个女孩会出尔反尔,让他忘记雷帕特的事情。想问却看着舒达欲言又止、哭着跑开,想追却被坏蛋幕斯卡拦住,最后只有心碎离开。这一幕,小男子恨想爱不能爱、想恨恨不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心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你是男人应该会明白!”如果说幕斯卡的话没有对于一个小男孩来说太深奥,那么海盗婆婆的一席话却是让巴斯如梦初醒、信心满怀。“舒达是为了救你啊。”“为救心爱的男人而牺牲自己。”“你要结婚也要找这样的女孩。”巴斯顿悟了,请求海盗婆婆带他一同前往:“我会像个傻瓜一样地保护他,我不要雷帕特的宝!”在爱情面前,小女孩比较隐忍、克己为人,小男孩则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这是许多东方爱情故事的经典模式。
除了上面的情节外,两人在海盗婆婆的飞行器上面站岗时的一番谈话也值得回味。舒达抱怨她传家的宝石总惹麻烦,早点丢了就好,才不想找到雷帕特呢。巴斯则想得很清楚,没有石头我们就不会见面,而且丢了石头雷帕特也不会不见;现在逃掉,他们也不会放过你。舒达和巴斯一个感性主观,有点逃避现实,遇到困难不知所措;一个理性客观,迎难而上,勇敢面对。巴斯表现出了小男子汉的决策力消除了舒达的彷徨不安,对事情结束后送舒达回家的承诺使其破涕为笑,重燃希望。“我会送你回去,我想看看你生长的地方。”仔细想想,别说舒达了,哪个女孩听到这样的话不会感动?这里还有个小细节:巴斯先是让舒达钻进自己用来御寒的袍子里,后来袍子就变成舒达一个人裹了,不知是什么时候巴斯偷偷把袍子让给了她呢。
影片接近尾声时,两人又演出了荡气回肠的一幕。果然,如巴斯所料,幕斯卡要控制天空之城,并进行了疯狂的屠杀。巴斯要求与处在幕斯卡枪口下的舒达单独谈谈。巴斯在舒达耳边悄悄告诉她,海盗婆婆他们得救了,不用担心,把手放在我手上,念动毁灭禁语吧,我也要一起念!两人缓缓转身,手贴着头,抱着与天空之城共同毁灭的决心,念动了魔咒……死亡本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但此刻,两人因爱而勇敢,无所畏惧。
《天空之城》电影观后感3
《天空之城》是一部让人百看不厌的惊险动画片。
这部电影里有个传说,在太空中有一座漂浮的城堡,那城堡有着高超的科技水平,蕴藏着巨大的财富。小女孩希达是天空之城皇族的后人。她拥有一块祖传的飞行石,凭借这块飞行石,可以到达天空之城,但希达并不知道自己拥有这样的力量。海盗头子老妈和利用军队的穆斯卡知道飞行石的秘密,他们都想要抓住希达,夺走飞行石。
希达偶遇矿山里的小男孩巴鲁,两人一见如故。巴鲁的爸爸见过天空之城,但是没有人相信。巴鲁相信爸爸说的是真的,他也想亲眼见到天空之城。
嗅觉灵敏的海盗头子老妈带领一帮人马来抓希达,勇敢的巴鲁带着希达一起逃跑。追捕与逃跑的过程紧张激烈,险象环生,令人惊心动魄。这时穆斯卡带领军队出现了,他们打跑了海盗,随后抓捕希达和巴鲁,最后二人掉入万丈深的矿井,幸亏发光的飞行石让他们安全飘落。然而,二人刚出矿井,希达就被军队的人抓住了。
巴鲁和海盗达成联盟成功救出了希达。匆忙中希达丢失了飞行石,野心勃勃的穆斯卡得到飞行石,带领军队乘坐舰艇飞向天空之城,他妄想获取天空之城的科技力量,然后称霸世界。希达和巴鲁为了阻止穆斯卡的邪恶计划,他们和海盗老妈一起乘海盗飞艇飞向天空之城,结果两只飞艇狭路相逢,最终打败了穆斯卡和他的军队。天空之城的高科技也在战斗中毁灭。
《天空之城》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邪不压正,善良的人们必将战胜邪恶的坏人。还有,大自然对于人类是很重要的。天空之城有着高超的科技,它的战斗力可以控制地球上所有的人。但是离开了大地,人类就不能长久生存。所以希达的祖先离开了天空之城,在地球上过着平凡的生活。
影片中,希达所说的一首诗令人难忘:“我爱人间乐土,但愿与风合唱,鸟语花香,春回大地,普天同庆。就算有千吨大炮,万匹火力,就算有再多机器人,没有土地是活不了的。”我们应该善待大自然,这样世界才会和谐美好。
这样的一边倒的群众运动造成了破坏,我们已经领教得够多了。被牺牲的别的真理总会站出来讨要它们的权利,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提出来后,“希帕提娅”的灵魂借用实用主义的外衣又开始探索起宇宙的奥秘来。世界有恢复到原来的样子———穷人依然受苦,剥削与压迫依然流行。而重登“真理”的宝座的“科学技术”以及“生产力”却对此漠然地旁观着,仿佛理应如此一般。
《城市广场》这部电影很容易让人对公元4世纪亚历山大城的基督徒的偏狭与反智生出厌恶的情绪、并对被牺牲的“希帕提娅”及其所代表的理性精神感到无比痛惜。我们也很容易将电影中的亚历山大城的“基督兵”与我们过去的“红卫兵”做一个类比、并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但我们或许很少意识到:如果剧中的达乌斯依然忍受着奴隶的待遇、如果我们的“科学技术”以及“生产力”依然对这世界的贫穷与不公平漠然旁观,则我们对悲剧之不再重演又能抱多大的期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