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当了班干部观后感选录86条

当了班干部观后感选录86条

时间:2021-05-13 21:09

班委会的

大三第一学期的第一次三班联合班委会在一阵阵的鼓掌声中拉开帷幕,班委会观后感。每个班级的班委各自围坐在一个圈内,进行着这次班委会的第一个项目-队名、口号和队形。就在大家绞尽脑汁各自想着本班队名和口号的时候,其实不难看出,每个班都会有少部分班委并没有投入其中,并没有真正的在思考。但整个的气氛,每个班的各自特色,还是在主要领导人的带领下,发挥和表现出来。每个班的班委组合需要多种角色的组合,有些事实干型的,对于分配的任务和工作会尽心尽力完成。有些是比较活泼的,在需要创新点子和创意表现的时候,这些人就会主动站出来充当这样的角色。还有些是在整个过程中充当协调和领导角色的,这些人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说服力和较强的总结能力。

在"抛绣球"的`素拓游戏中,大部分同学还是比较投入其中,并真正的为解决问题想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即使没有提出想法的同学也还是积极配合,大家都玩得蛮开心的。可能是这个游戏比较适合互相陌生的同学,因为彼此班委的熟悉,让这个游戏的效果和过程起不到很理想的作用。

在队名和口号展示的时候,每个班级都还是显示出了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家都为各自的班级尽情欢呼,每个班级的口号和队名都很具有内在含义。这是团队协作得出的结果。

社会实践的分享,看得出其实大部分同学还是有亲自去进行社会实践的,其实每位上去的同学,分享的实践经历都很实际和贴近,有些说的真的是我们的共鸣,看得出大家经历社会实践都有很多的收获和感想。至于说交社会实践报告的强制性,这个事情没有绝对的对或错,强制地要求大家必须上交实践报告或许真的有点不人性之处,限制了部分同学对假期的自我规划,但在另外一个层面说,强制性要求大家,或许能督促到一小部分之前不想去参加实践的同学走出家门去参加实践,虽然说我们都是大三的学生,但部分同学的自制能力也尚未达到该有的高度,所以还是必须有些时候采用强行手段执行。

以上几点就是本人对于此次班委会的观后感,可能有些方面对于主观和片面,但都是发自内心之感,希望多多指点。

新一轮大队干部竞选又开始了,经过一轮轮的选拔,这次共有83位同学成为了最终的候选人。这次我竞选的岗位是宣传部,去年我被调到了编辑团,今年我准备加油努力,沿着我四年级未走完的路去走。(看到这里,聪明的同学(老师)已经知道,我四年级竞选的也是宣传部。)

加油加油一定要加油一定要加油!恩哼,在家里爸爸妈妈就鼓励了我,是的,我要加油!不能放弃!算了,废话不多说,我还是言归正传来讲讲竞选当天的`情景吧!

轮到我们了。我是六0三班的26号选手朱梦琳一看到台下密密麻麻的同学和老师,我的心就发虚。我们的分配:小报虽然我就说了这么两句话(准确地说应该是一句话外加一段话),可是心里面砰啊砰啊砰地跳,真让我怀疑我是不是在做梦。如果真是梦就好了,不过这是不可能的。呼——我终于说完了,我叹了一口气,还好我这时候没拿话筒,呵呵!不过回到座位,我的心又开始揪紧起来:如果没有人选我,我是不是会被淘汰?如果我被淘汰了,会不会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会不会我回头看了看我们班同学代表坐的地方,这使我的心稍微好受一些:我不会一票也没有的!

一个个组都表演完了,只等着下个星期一宣布新一轮的大队干部名单了。虽然我还没有知道最终的竞选结果,但是——努力了就有回报。

我相信经过我的努力,我能行!

【第一篇】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教学、生活过程中对学生可以说是充满了爱心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最近我却从侧面了解到部分学生对我的管理不太满意,给我增加了不少烦恼。

刚一看到《班主任兵法》一书的名字,我有了一个疑问,兵法一般都是具有严谨缜密的逻辑结构、深

通过阅读书本自序部分的内容,我得知作者是在大学毕业后的头一年开始担任班主任的,中间也有过失败的工作经历,但通过他的反思、总结,加上不断地学习钻研,终于领会到教学工作中与学生相处的方式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创作出该书的。也正是由于该书的内容是建立在作者实际工作经历的基础上的,所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借鉴、操作性也很强,也很值得我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学习、反思。

在总结自己为什么怎么也不喜欢班级中两个成绩非常好的学生时,作者写道:“……反而是那些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没少挨老师批评,和教师的感情却十分深厚。他们知道自己表现不好,长大之后为自己以前的过错而深感不安,他们是真的感激老师,因此毕业之后也能时常记得回母校看望老师。那些成绩好的学生,甭提他们毕业之后还能回来看你。”作为教师、班主任的我,并没有已经毕业的学生,所以不知道我的学生毕业以后会不会也是按照现在成绩的好坏情况判断他们会不会回来看我,不过大概也有这种可能吧,毕竟我的一个学生因参军而离开了学校,现在隔一段时间就会打电话给我说一下他的情况,而他在学校时没少被我批评、处理。但不管怎样,我还是会用我的爱心来面对每一位学生。

“找学生谈话是十分慎重的事情,每次谈话之前,都要仔细设计谈话的策略,寻找切入点,预想学生可能的反应,准备好几种应对情况。这样想几次,心中有底之后,再把学生找来。”现在的学生接触事物的途径比我们在学校读书时多太多了,他们对各种各样的信息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在处理相关的问题时只有预先设想到各种可能的情况,才可能有条不紊的给出相应的解答而不至于手忙脚乱。

在《点石成金》一篇中,“原本以为重罚是一件利器,但是事与愿违”,面对“短短几个星期,就有将近一打的学生受到处分”的情况,为了防止“学生被处分的多了,逆反情绪会加重,被处分的学生可能会破罐子破摔”的情况,通过苦苦思索,想出了创造性的成立“志愿者服务队”,使被惩罚过的学生有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们看到新的希望,放下了思想包袱,可以以健康的心态进行以后的学习生活。

书中的其他各种策略也都给出了我们应对学生的方法,但如果误以为这样就是为了对付学生那也就不正确了,因为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在这里,我只能对看到这本书的学生们说,看一本书不能光看书名,要看内容,老师还是爱你们的,使用谋略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你们,在工作中少犯错误,使你们更好地成长。”

是啊,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我们心中最大的愿望不就是让学生更好地成人、成才吗?为了这样一个最终目的,我们也就必须怀着爱心积极寻求有效的方法,我相信,通过对学习借鉴《班主任兵法》一书中各种善意的策略,尤其是书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我一定能很好地掌握教学工作以及与学生相处的方式方法,更好地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第二篇】

为了提升班主任管理水平,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李镇西的《这样当好班主任》视频,看完之后,受益匪浅。

李老师首先讲的就是创建良好的第一印象。我们很多老师往往以为第一印象就是发生在开学第一课,他则不然,暑假当中就给即将踏入这个班级的孩子发去一封信并附上礼物,在信里描绘班级的美好未来,礼物是一句话或一本书,使得孩子在暑假里就盼望着开学,就盼望着见到这位尚未谋面却已相识的老师,为开学后班级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感情基础。

开学后,李老师组织开学调查,调查一般为三个问题:1、在你以前的老师中,有哪些老师的什么优点是值得李老师学习的?2、你对这个新的班集体有什么想法和建议,你希望李老师怎样带班?3、你有什么特长或爱好,可以为班级贡献力量?

第一个问题,我想李老师是想更快的.让学生接受自己,了解他们心中对老师的评价标准,从而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第二个问题,无疑是让学生尽快的产生“主人翁意识”,对班级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第三个问题,我想是给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能够为集体做贡献的。

其次,李老师谈到班干部的培养,他尤其强调班干部要由学生选举产生。刚开学时大家不熟悉,可以先建立一个临时班委,一个月后进行大选,其中,班主任不参与投票,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是自己选出的班干部。班委会成员的任期最长一个学期,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当一次班干。李老师在这一部分提到一定要让班干有服务意识,班干不是只向班主任负责,应该是更多的服务于同学,评价标准就是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是不是想到你这个班干?另外,能否主动开展工作,具有主人意识,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也是评价班干的重要标准,但服务意识是首位的。

第三个方面,是确立集体的奋斗目标。李老师所讲的这个奋斗目标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光光是学习方面,还包括体育、卫生、纪律等,不光光是班集体的,还包括小组的,乃至个人的,不光光是学期目标,还有每个月的目标,每个周的目标。这就像一个美好的蓝图,当师生共同绘制好这幅蓝图后,就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就有了理想,就有了前进的内驱力。

第四个方面,也是李老师重点谈的,就是“走进学生的心灵”,可这一点,贵在坚持,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就像之前搞得走访活动,只流于形式,一点作用都没有。家访活动流产了,那就只能在学校里下功夫了。

这一方面,李镇西老师说要做学生最信任的人。每一个老师,应该问问自己,学生信任你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那么还怎么去教育学生呢?作为一个班主任,最感动的时刻,应该是孩子烦闷了,委屈了,疑惑了,首先就想到找你来诉说,这就是教育的开始了,否则谈不上教育。李老师说,为了取得学生的信任,一定要善待孩子的第一次求助,这里他提到了与学生谈话的技巧,我觉得很受用。比如他说要学会倾听,就是一个极其值得思考的建议,我自己在与学生谈话中更多的是说,而不是听,不懂得怎样引导学生去说,在遇到学生抵触的时候,有时沉不住气,这是我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李老师还说,与学生沟通要善于化批评为表扬,要批评,一定要先表扬,再逐步进入批评。这就是一种教育的艺术了,目前的我还达不到,需要学习与积累。

且听且学习着。

【第三篇】

观看了《任小艾班主任专题讲座》后,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她这样的一些起话:“教师,要走到学生的心灵里面去。”;“教师,要成为一个有所准备的人!有所准备的人是个什么人哪?是个有心人。这个有心就在于,你不仅仅要苦干,还要在苦干中学习一些巧干的技巧。你不仅苦干了巧干了,你还能够懂得一点反思!在反思过程中认识自我。你不仅能反思和认识自我了,你还能够积累和总结!不断地积累自己的教育教学

通过听讲座,任老师对于“走到学生的心灵里去”进行了一番讨论。虽然,我也知道,作为老师,要作为一名好的老师,就是要与学生的心灵发生共鸣。知道虽然知道,但是在平时做的时候,总是感觉到有点小阻碍,而找不到原因所在。听了任老师讲座之后,我有一种突然开窍的感觉。以前,总是将走进学生的心灵认为是一种很重要,很神圣的事情,要花大的力量,要从重要的地方着手。但是现在我知道了,其实走进学生的心灵,只要处处从小事做起就可以了。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和蔼可亲并不是做作的,而是由心而发的,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方面来考虑问题。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做任何事之前要想一想:如果我是学生,老师这样对,我会有什么感觉,我会高兴吗?只要这样想了以后,走进学生的心灵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

“教师要成为一个有准备的人。”这句话也是深深的打动了我。有准备的人,这说明了教师的责任。教师要多广泛的阅读,要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素养,如果说我们想要给学生一杯水,那么我们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哪里来的呢?这就需要教师自己在平时不断的学习与积累,只有当自己有一桶水里,也就是做好了准备时,我们才能给一杯水,一杯好水,给学生。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