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
台儿庄战役观后感1
台儿庄战役是继平型关战役之后所取得的又一次大捷,电影的整个场面纵使让我们痛心,特别是在最后国民党的大旗在人的阶梯上飘扬的时候,特别让人震撼,其实这次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另一面,我总结如下:
第一:只要团结一致,没有做不成的事。
第二:要相互协作,共同战斗,比如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就应该相互协作,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结果才能得到客户的认可。
第三:珍惜现在的生活,因为这是用先烈们的热血换来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爱惜自己的生命。我们应该为我们能够在这样安逸的环境中工作感到荣幸,感到自豪。
第四:歌唱祖国,建党节就要到了,让我们一起为先烈们祝福吧。
总之,要为我们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而奋斗,坚持自己的目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台儿庄战役观后感2
国家情感是一棵树,生长在人们心头,断了身连着筋,刨了干扎着根;国家情感是一棵树,它让我们在焦躁冷漠的世界里,为自己保留一处让心灵休憩,让心灵轻舞飞扬的场所;国家情感是一棵树,有为我们挡风遮雨的同时,也需要我们的热爱、信任和保护。
在影片《台儿庄战役》中多少英雄战士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国家的胜利而献出宝贵的生命。那是一种力量,一种永生不息的美丽,那是我们国家在苦难之中的时候,他们用他们的一切来换取一份小小的安宁。然而,就在我们的先辈用几近所有扞卫了我们的国家之后,在我们国家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时候,我们的同胞,那些不止廉耻的分裂分子,却用一种可悲的.方式来伤害我们的母亲。在我们之中,几乎人人希望和平,孙必干,一位中国驻伊拉克外交官。他于花甲之年临危受命,远离故土只为续写使命传奇,为了达成和平,他游刃于战火之间,为了挽救生命,他斡旋在死亡边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2004年,这个老人不知疲倦地奔走,前方,是他必赴的使命;身后,是让他骄傲的祖国。这是一种感情,一种爱国之情,更是一种对和平和宁静的渴望。而那些搞独立的鞑濑和那些希望别国不得安宁的人,他们不仅仅是可恶的,更是可耻的,因为在他们心里根本没有爱,没有梦想,更不可能有幸福。
我们国家,中国。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着和中国的女排一样精神,2004年,中国女排,是他们,让最后的希望攀缘着意志的臂膀上升,直到最后一记重扣敲响欢庆的锣鼓。金牌唤回曾经的光荣,胜利开启崭新的梦想。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欢喜,我们骄傲,而且仅仅因为是一个五星红旗下的中国人。
在这些破坏分子因为伤害了我们国家而欢喜的时候,他们不知道更大的悲哀就在他们身上上演。对于我们国家,他们不曾辉煌过,所以他们不必痛心,他们没有骄傲过,所以无须悲伤。他们的这种快乐是我们不会有也不屑有的,我们所有的只是超载的团结,只有世家子弟的那份傲然。远望那片海,还有隐隐不可看见的海平线的那面;望着天空飞翔的鸟,它们会不会传达我们的呼唤;还有那白雪皑皑的高原之巅,那条铁路的那端,我有一种嚎哭的冲动,这海蓝得叫人崩溃,近乎哀愁,我没想到这春风的冲撞竟是那么裂人心魂,呢喃出这世纪最大的悲哀。
但是,我们相信,我们是不会被打败的。就象台儿庄战役的结果一样,我们的力量是无穷的,相信信念和爱足可以融化坚冰让我们永生团圆。真正的生命决不在乎别人的摆布,不论何时何地都保持着生命的本色和灵魂的高贵,而不容亵渎。逾挫逾奋,越是困境就越是挣扎,我们国家的光彩就会一直显现,中国就会生生不息,繁荣永在。
是的,我们曾经失败过,我们曾经懦弱过,但事实证明我们成功了。国家的生命就如人生一样,有些人生必得经历挫折,有些花儿必得等待春天,虽然这些天风雨连连,但每一朵花儿,必有她自己花开的模样……
台儿庄战役观后感3
这部电影虽然是老电影,但活生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那个耻辱的时代。
在台儿庄战役前奏——临沂战役中,国民党军两位将领有着深深的过节,但他们不计前嫌,同仇敌忾,为了战役的胜利而共同努力,痛刹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这两位大将的豁达胸怀令人钦佩。
在台儿庄战役插曲——滕县战役中,国民党师长立下誓言,誓与滕县共存亡!可恨的日军在坦克、火炮的掩护下攻占滕县。在万分紧急的关头,师长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那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令人钦佩。
战役中的一个镜头令我记忆犹深:一位国军将领分发了十万大洋给士兵们,士兵们非但没有要,反而把大洋全扔在了地上。一位士兵的代表说:“弟兄们连命都不要了,要这大洋有什么用呢?只求长官在日后给弟兄们立块碑吧。”说罢,就冲向了阵前。士兵们深知自己不是在这里立功,就是在这里西去,只得拼死奋战。
这些士兵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顽强拼搏的信念震撼了我。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有着优越的条件,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全面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台儿庄战役观后感4
《血战台儿庄》我已看过多次,每次都热血澎湃。这部电影是国内抗战题材拍得最好的,最大的感人之处便在于通过人性的画面反映战争的残酷。
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第一次巨大胜利。
电影中,白发苍苍的老者和朝气蓬勃的青年在同一战壕中。当日本侵略者的飞机散下劝降的传单时,老者拿起一张传单,轻蔑地瞧了瞧,然后从口袋里拿出家乡的烟草,用传单卷起来,做成卷烟,递给旁边的年轻战士。几位战士抽着卷烟,似乎回味无穷。一位年轻的小战士用树枝拨弄着战壕上的蚂蚁洞,挑着蚂蚁玩。这一场面令人热泪盈眶。我们和他同样年龄的时候,能幸福地读书和游戏,而他却要上战场。在战争激烈的时候,战士们并没有畏惧,而抽着自己用家乡的烟草做的卷烟,回忆着自己可爱的家乡和亲人。如果没有战争,他们是多么的幸福,可以在家里和妻子儿女一道享受着人间的欢乐,可以赡养父母以尽孝敬之道。但残酷的战争逼迫他们上了战场。老者拉响自己身上所有的手榴弹,小战士哭着也拉响自己身上所有的手榴弹,炸毁了耀武扬威的侵略者的坦克,气壮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永存人间!
当上级命令组织敢死队时,大家踊跃参加,当敢死队津贴几十块银元发到大家手上时,大家把银元都扔了,说:“命都不要了,还要钱干什么?”一名身受重伤而不得不撤退的军官说撤退是为了“保留西北军的种子”,西北军的师长愤怒地说:“国家若不在了,还要西北军的种子有什么用!”说罢忍痛枪毙了这名军官。这名军官至死无怨,还说来世还要跟着这位师长作战。在国家危亡在即的艰难岁月,可歌可泣的爱国将士把个人生命和派系利益置之不顾,一切为了亲爱的祖国和人民!
望着电影中惨烈的战斗,不禁想起短暂而又激烈的南京保卫战中的那一幕。将士们接到上级要求撤退的命令,但并不愿撤退,大家说:“这里是我们祖国的首都,我们决不会轻易留给侵略者!”大家坚决抗击侵略者,子弹打完了,就拼刺刀,战士们的鲜血流进了旁边的沟壑,沟壑里的水都被染得鲜红,冒着热汽。这是伟大的汉民族精神,无数汉族优秀儿女为了扞卫自己民族之尊严而战斗到最后一刻,宁可战斗而死,也不苟且偷生!南京保卫战的惨烈场面使我想起了明朝末年中国人民抗击满清侵略者的扬州保卫战,嘉定保卫战,江阴保卫战,虽然城市沦陷了,但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永远不会沦陷!
几千年来,一切为扞卫我国家和民族之尊严而战的英雄们,不朽!
台儿庄战役观后感5
今天在家里看了电视里面放的电影《血战台儿庄》。以前的我总喜欢看动画片,这些故事片都是看热闹,只知道里面那些好人同敌人怎么打的很热闹,不知道具体的意思。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看懂了。
为了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有两位将军不计前嫌,同仇敌忾,指挥自己的兵士同敌人英勇作战,狠狠的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当看到士兵们把长官发的钱都扔在地上说:“弟兄们连命都不要了,要这大洋有什么用呢?只求长官在日后给弟兄们立块碑吧。”然后就冲向战场,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深深的敬佩这些铁铮铮的硬汉,敬佩他们那种视死如归的英雄品质,是他们在前线英勇抗战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生活。我们今天能坐在安静漂亮的教室里上课,能快快乐乐的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这些都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
看完电影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快快长大,成为对社会祖国有用的人才,用自己的劳动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不愧对先烈,让他们在九泉之下看到祖国的繁荣强大,再也不受外族的侵略蹂躏。
看了很多次《集结号》,每次都能让我感动的落泪,都能让我产生一点想写点什么的冲动,但是我能写什么呢?
其实我很想说,还在纠结电影特效和道具等等的朋友,根本就不是在看电影,你们是在炫耀你们的知识渊博吗?说模仿抄袭的,被骂的很多,我懒得说了。
战争的场面,更多的是为了后面情节展开所作出的铺垫,战争的惨烈同时也给了我们更多的对战争的思考。
“我给他们证明!”这是谷子地发出的愤怒却注定是无奈的呐喊,因为他连自己都证明不了自己的身份。
“爹妈都给起了名的,怎么到这里成了没名的孩子了?”这算是一种控诉吗?控诉的对象是谁呢。。。。。。
打烂了,要整编!打胜了,也要整编.这些为共和国流血牺牲的战士就怎么被整编没了!
“下辈子,还做兄弟。”
废旧窑坑下面,谷子地这么对王金存说。
到底有没有吹过号已经不重要了,九连的所有人,永远的躺在了这旧窑坑里,唯一幸存的连长谷子地活了下来,是上天的眷顾?还是死神对他的更大惩罚?活下来,却背负更多的痛苦,活着,却比死去更加的让他难过和内疚,在他心里,兄弟们的死是因为他自己的固执,他还能活着的唯一动力只是为死
去的战友找回应有的荣誉,去探寻集结号吹响的真实性。 跟炮兵团长的偶遇,让他重新踏上了寻找部队的路途,只是,一切都好象被删除了,没人知道他是谁,没人知道他的部队曾经存在过。
当那些当官的把他象叛徒一样审问的时候,当几乎所有人都把他当疯子一样看待的时候,他倔强的寻找着。为自己的兄弟们正名,此刻,那四十六个灵魂同时附上了他的身,他,就是九连。当矿工们说,那些钢盔他们用来接尿的时候,谷子地愤怒了,这是对死者的不敬。
什么是正义的,九连的死到底有没有价值。谷子地的正名过程,是冯小刚对我们展示的一场诘问,我们所看到的`,究竟哪些是真实的,我们所听到的,究竟哪些是可以相信的,所有那些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究竟有没有错误.无名的墓碑,下面什么都没埋,可其实,在那块墓地下面,埋藏了所有的真实.真实,是不能说话的,也没有名字,它冷冷的看着世人.
假如,没有王金存的那本记录,谷子地永远只是一个疯癫的老兵,不该被忘记的,忘记了,“不公平,这不公平”。谷子地如此叨念着,最后,冯导妥协了,九连的遗体被找到了,英雄们被正名了。当谷子地接受那徽章的时候,突然让我感到很唏嘘,值么?每个人都该问问自己。
真实的世界,未必如电影,可以有个安慰人的大结局,真正的结局,是疯子老兵,在煤场,挖到再也挖不动,被人当做一个疯
子一样埋葬,连同所有的真实一起,被埋葬。。。。。。
电影《集结号》上映那天,我便急匆匆地来到电影院观看。战争题材一向为我所喜爱,尤其是中国近代战争为最。 影片一开始便是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虽然没有欧美大片的劲爆,但却有着揪心的惨烈。我的视线被这份惨烈吸引在银幕上,移不开。
战士们一个个倒下,连长刚毅的脸被硝烟熏成黑色。他嘶吼:“死的先放下,先救喘气儿的!卫生员!卫生员!”席间传来几声轻笑,我却为这字句中的悲痛而握紧了拳。谁忍心将生死相交的弟兄的遗体遗留在战场上?连长喊出这话时,心中又该是怎样的伤痛?
一三九连,激战过后仅余四十七人,指导员在敌军的最后一炮下以身殉职。
敌军终于投降,但连长与战士们愤不受降。连长用喑哑的声音说道:“让他们拿起枪,我们不接受投降。”低沉的语调,是山雨欲来的平静。
“装什么活菩萨,指导员都让炮炸成两截儿了!”伴着这喑哑的咆哮,我的周围,笑声盈盈。
我不明白这撕心裂肺的呼喊到底有什么可笑的。这是我太善感还是他们太冷血无情?那是为了保证我们在象牙塔中
安享阳光与快乐童年而付出了青春甚至生命的先辈啊!“头顶上飞枪子儿,裤裆里抛手榴弹。”这粗鲁的话,道出的尽是艰辛与无奈。
“以集结号为令,随时准备撤退。没听见号声,就算打剩下最后一个人,也得给我接着打下去!”在刘团长的这份命令中,包含了多少沉重的责任?
一场惨烈的战争,轻易的被人们忘的一干二净,其中有多少的泪水和血汗,谁知道?“我来证明!我的兄弟们全部在这里,他们的血都泼在了这里!我来证明!”连长又是怀着怎样的激愤喊出声的呢?这由心底迸出的怒吼,承载了些什么呢?
汶河战役,一三九连战斗到最后一刻。大部队早已转移,连长与组织失散。他坚持要找到组织复命,这一找,就是十几年。
我不明白。我不能理解这种感情。一个冷静理智,久经沙场的老兵,竟在听到“找到组织”的消息后,居然在原地怔愣了,随即就是泪流满面,嘴里还不停的喃喃:“别诓我,千万别诓我??”
“爹妈都给起了名的,咋现在都成了没名的孩子了呢?”连长轻轻地抚摸着一排排无名墓,深深叹着,声线中净是锥心的痛。
连长站在老团长的墓前,军姿笔挺,神情庄严而肃穆:“汶河战役,一三九连共击退敌军三次进攻,击毁两辆坦克,伤敌无算。全连除连长四十七人,全部阵亡??”连长完成了对刘团长的承诺,他们成功的阻拦了敌人。只是,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一三九连战斗到了最后一个人。
当连长明白集结号从未吹响,一三九连被当成诱饵甩出去后,是多么的愤怒与痛楚:“你们怕被咬死,你们怕被咬死,我的弟兄们就不怕被咬死?我们九连就不怕被咬死?”字字句句,极尽怒气,声嘶力竭,“我在等着你的号,我的兄弟们都在等着你的号!等到最后一刻呀!”这是多么坚强的汉子,从来没有哭过,就算遇到在困难的事,也会扛过去,但是现在竟然跪在地上失声痛哭??
政府追加原一三九连四十七名失踪战士“”之名。然而,英雄已去,万般荣誉皆作土。
集结号在新建立的一三九连墓碑前吹响,沉重的旋律久久徘徊??
集结号,集结号??
很多人都将《集结号》与“拯救大兵瑞恩”和“太极旗飘扬”来做比较,我认为这种比较其实没有意义,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集结号》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
政治现实下,拍成这样已经很棒了。
影片的前半部分的战斗场景很惨烈,也很真实,让我想起我的姥爷。他也是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经历过无数战斗,但是很奇怪,我小的时候他从不给我讲他的战斗故事。看了这个片子,我有些明白,每一个经历过这种场面的人大概都不会喜欢去回忆,特别是亲眼看到那些与自己一同出生入死的兄弟死亡的惨状,恐怕终其一生都会努力地去忘记,而不愿意去触及那些一碰就痛的往事。姥爷到了暮年后,神智有些不太清楚,有时为了想让他说说话,我们就故意把话题引到那场战争上,姥爷每次都重复一个字“跑”,跑啊,跑啊,不停地跑。这部电影让我真正理解了姥爷所说的这个字,在电影的某个场景,我在恍惚间仿佛看到时光倒流,我的姥爷回到二十多岁,正在战场上奔跑。
战争是残酷的,比战争更残酷的是遗忘。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当硝烟散尽,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稍一平复,人们就把那些浴血奋战的勇士忘记了。影片的后半部分描述了谷子地的执著寻求和人们的遗忘,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现实中,许多老兵的后半生是悲惨的,当他们为了拯救那些活着的人而浴血奋战,落下各种残疾后,那些被拯救的人们却以最快的速度将他们遗忘,这些老兵就在贫困与病痛的折磨中了其残生。真的无法辨明,到底是战死沙场更幸福些,还是最终贫病交加的好。
我们从小学习许多英雄的故事,也能够记得许多英雄的名字,可是祖国的解放大业并不是几个英雄就能完成的,在他们身后,伫立的是千千万万的无名英雄。他们抛头颅,洒热血,马革裹尸,至死不悔,他们并不为人所知,他们并没有被后辈传颂,我们看到的只有高高耸立的英雄纪念碑,所以,网易上新开的老兵纪念堂才会人潮涌动,我们在那里了解这些真实的老兵的故事,也在那里为他们献上最真诚的敬意。
虽然影片中仍然保留了适当的冯式幽默,但是我还是不能理解也不能原谅在放映过程中居然有几个女孩肆无忌惮地笑了起来,在寂静的影院中,那笑声显得如此清晰与刺耳,
希望这无知与麻木的笑声不会打扰先烈们的英灵。
看完影片并没有想流泪的感觉,只是感到胸口像堵了块大石头,很闷,喘不过气。或许正如老公说的,这部片子之所以具有震撼力,并不完全是因为冯导多么天才,而是因为,命运是最好的导演,是这个故事本身的真实成就了这部影片,也感动了诸多观众。
有些东西值得用一生去寻找,有些荣耀值得用生命去换回。我还是有一点小小的遗憾,如果这些战士不是在打中国人,而是在打日本人就好了。同为华夏子孙,即使是打反动派,手足相残也难免让人心痛,但愿这种同根相煎的惨剧永远不要再重演。
最后,在这一年的岁末,无比虔诚地祈愿世界和平,但愿世上不要再有战争!
没有敢战的将军,就没有决死的士兵。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武器的先进,不是人数的众多,而是战士的意志,是统帅的精神。电影《斯巴达三百勇士》用生命和鲜血给我们诠释了战争的法则。
公元前480年,不可一世的波斯国国王王薛西斯一世统率五十万大军(号称500万之众)、战舰千余艘,大举进攻希腊。并一路南下逼近德摩比利隘口,胜利在望的薛西斯一世还向希腊各城邦发出劝降书,希望小邦们不战自降,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斯巴达城。
结果,薛西斯的使者在众多希腊人的反抗热潮中吃尽了苦头。此时,为了抵御强敌,勇猛的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斯亲率由各处集结而来的希腊联军约7000人,率先赶到温泉关,扼守住地势险要的关隘之地。
电影《斯巴达三百勇士》整个场景都是围绕温泉关战役展开的,观众们却丝毫感觉不到疲沓和缓慢。整个电影的全过程,给人一种扣人心弦的紧张和压抑,一种大兵压境的沉闷,一种面对死亡从容不迫的淡定。
古希腊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不管是自由民还是奴隶,都始终把死亡看成是一种荣耀,把为了信仰的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而战,为了自由家园而战看成天经地义的事情,把死亡作为一种荣耀和精神。这种精神,支撑了希腊千年来的文明和发展,并且深深的影响了后来的罗马,成为人类视死如归精神发源的源泉之一。
我们在整部电影中,看到的都是希腊人的勇敢,为了卫他们世世代代生存的家园不惧强敌的英雄主义气概,看到的是训练有素的勇猛顽强。
温泉关战役中,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斯带领希腊联军一次又一次打败了波斯军队,波斯军队尽管尸骨累累,却始终无法逾越希腊人的防线,无法向前迈进一步。电影中,特技镜头、3D科技的运用,为我们最大限度的还原了2400多年前的那场旷世大战,血腥的场面,特写镜头,更是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
希腊人以一当十、以一当百、以一当千,面对波斯人的疯狂进攻,一次次的奋力还击。再勇敢的战士都有他倒下的那一刻。我们看到希腊士兵中,那对父子兵的场景,令人感慨万千。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父亲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儿子倒在了波斯人的屠刀下,瞬间就变成了一个嗜血、杀人、狂暴的魔鬼。战争,把善良的人变成魔鬼,对那些发动战争的人而言,就是魔鬼。
因为议会没有批准,英雄的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斯不能调动军队,只能以个人名义,带领300名随从投入战场,这就注定了这场战争实际上成为不折不扣的悲剧。
7000人的希腊联军,对付550000的波斯军队,本身就已经成为奇迹。更令人称奇的事情,7000人居然抵挡住了波斯人潮水般的进攻,改写了世界历史。
电影中的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不善言谈,却懂得尊重每一个人,懂得身先士卒,用勇敢和果断来感召和带领身边的每一个人。面对波斯国国王王薛西斯一世一次又一次的劝降,给出了全希腊之王这样巨大诱惑的前提下,仍旧为了荣耀和正义,为了自由战斗到最后一刻。
最后,波斯人在一名希腊叛国者的带领下,从牧羊人才走的羊肠小道偷袭了希腊联军,造成了整个希腊联军腹背受敌的态势。
为了保存实力,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斯下令希腊联军主力后撤,自己亲自率领300名斯巴达勇士殿后。为了最后的荣耀,斯巴达勇士们流进了最后一滴鲜血,全部英勇战死,没有一个人投降。
电影中,用慢镜头将每一个斯巴达勇士的战死全部给予特写展示,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悲壮,一曲英雄主义的悲歌,伴随着电影中的慢镜头、略带压抑伤感的音乐,给人一种唯美的凄凉。
300名斯巴达勇士,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卫了诸神的光辉,卫了希腊人的荣耀,卫了家庭和自由。让不可一世的波斯军队付出了20000人死伤的惨痛代价。
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决死的统帅,决死的'士兵,生死与共的誓言。二战期间,斯大林那句著名的:苏军没有战俘!只有叛徒!令多少苏军士兵战死到最后一刻,弹尽粮绝决不投降,令多少纳粹德国士兵胆寒。没有敢战的将军,就没有决死的士兵。这就是战争最残酷的一面。
战死的国王列奥尼达斯,身后是英勇的王后,用自己的智慧和胆量,惩罚了叛国者,赢得了议会的支持。我们看到的是,10000名斯巴达勇士,20000名希腊各个城邦的联军,面对波斯军队发动了复仇的战役,将波斯军队彻底打败和赶出了自己的家园,粉碎了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灭亡希腊各个城邦,统治世界的野心。
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美不胜收的希腊自然风光和人文遗址,只是热情好客希腊人的坦诚真挚。谁也不会留意2400多年前的旷世大战,所有的痕迹都被历史的岁月吹散的干干净净。
没有敢战的将军,就没有决死的士兵!希腊斯巴达勇士们那一声声的“唔!”,就好像当年苏联士兵们山崩海啸般的“乌拉!”
唔!乌拉!唔!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