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多娇纪录片观后感1
长城历史悠久,有2000多年的历史,长城全长6700公里,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我们今天游览的这一段长城就是明代修筑的,位于八达岭。
现在我们已经到达了八达岭脚下。游客朋友,请大家抬头看长城:它像一条巨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请大家跟我走上长城,看:长城的城墙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城台,是古代用来屯兵的堡垒。据说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城墙顶上还铺着十分平整的方砖,像很宽的马路,大概二三台汽车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许多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朋友们,看看你的脚下是什么?猜猜有多重?告诉你们吧!这是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呢!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也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双手,一步一步抬上那陡峭的山岭。这是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啊!长城它是这样的气魄雄伟,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江山多娇纪录片观后感2
2017年国庆期间,央视新闻推出大型直播系列报道《江山多娇》,央视记者登上名山之巅,探寻大川之源,深入大海之中,拍摄山河壮美的中国,记录走向复兴的中国,展示绿色发展的中国,抒发筑梦路上的爱国情怀。
从古到今,我们的文明从来未曾中断,不论是古老的运河、长城,还是如今一座座跨越天险的大桥、一年一千万人的脱贫伟业,承载的是民族的梦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跨越千年并迈向未来的中国梦。
京杭大运河大规模的开凿始于隋朝,到元朝最终完成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从北京到杭州,全长1797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
虽已沐浴千年风雨,但这条连接我国南北的生命之河,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滋养呵护两岸的人民。现在杭州人吃的粮食,用的建材,烧的煤炭,80%还是来自于运河。
修建于公元前214年的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东面的海洋河和西面的大溶江相连,全长36公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转而挥兵南下,受困于兵饷粮草的转运,三年而不能进,于是开凿了这条专门用于军事目的的运河。现在,灵渠已经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灵渠上空的金戈铁马,如今早已成为久远的历史,两千多年过去了,古老的灵渠依旧横亘在这里,滋养着这里的土地,养育着这里的人民。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与我们熟知的水利工程不一样,坎儿井是建在地下的.,也被称作“地下运河”。在吐鲁番,这样的坎儿井有1110多座,总长度超过了5000公里。
吐鲁番地区是极其干旱的地方,然而在这个酷热少雨的地方却有着丰富的雪山融水,当地的居民巧妙地利用了水从山中来、水往低处流的特点,创造出了这一灌溉工程。“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 雪山融水躲过了烈日的蒸烤和风沙的纠缠,从地下源源不断地流进村庄,流进田野,成就了驰名天下的吐鲁番葡萄。
北京八达岭长城以其工程浩大、雄伟壮观而闻名于世,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古代建筑工程之一。当年的军事工程,今天看来更像是与大自然巧妙融合、浑然天成的建筑奇观。
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百折不回的精神在这里得以完整诠释。不论风云如何变幻,始终屹立在世界之林。不论遭受多少苦难,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未间断。不到长城非好汉,这绝不仅仅是指攀登者,建造者岂不是更值得敬佩的好汉?
江山多娇纪录片观后感3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条件最复杂,地貌类型最多样的国家。古人把中国疆域分为了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现代地理学家,把中国地貌分成了平原、丘陵、高原、山地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国家。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灿烂的历史相结合,就出现了各种各样截然不同又特点鲜明的文化。无论是东西南北,还是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到处都体现着中国人对地理的深刻理解,体现着独特的生存方式和文化习俗。
从黄土高原的窑洞,到吐鲁番盆地的坎儿井;从福建的客家人土楼、圆楼,到山西的砥洎城,中国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朴素理念,在人们的生活习俗、建筑类型、饮食文化等各个方面得以体现。
生活在浙江中部丘陵盆地中的人们,为什么要按照太极八卦的图形修建自己的村落?山西阳城的砥洎城,为什么有着铜墙铁壁、坚不可破的传说?云南大理的深山中,巨大的太极图形究竟是自然天成,还是人工造就?太极图附近的古村,又何以成为名震一时的滇西重镇?土哈盆地的戈壁荒漠中,为什么会出现万亩瓜果田园?大风、干旱等不利条件中,人们如何造就一片荒漠绿洲?
特别节目《江山多娇》第六集《奇居之地》,带您领略不同自然环境下,各种个性鲜明的文化习俗,感悟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不变真理。
江山多娇纪录片观后感4
中国是全世界喀斯特地貌分布最为广泛、种类最为齐全的地区之一。中国的喀斯特家族,从地表到地下,都呈现出姿态各异的绝美景观。
在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的土地上,阿诗玛和刘三姐的故乡展现着异曲同工的秀美景色。在这里宽广的水面之上,伫立着仪态万方的山峰,天光云影映衬着粼粼的波光,一派水乡泽国的胜景。
身处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有着更为雄奇的景致。中国的天坑,大多集中在黔南、桂西及渝东等分布着巨厚石灰岩层的地区。深不见底的坑穴、陡峭而封闭的岩壁,使天坑一度成为人类的禁地。如今的天坑,正渐渐发展为地质学家和探险家们的乐园。这些勇者善于透过坑内长期幽闭的环境,窥视大自然最为原始的面孔;他们将天坑视为大地的眼睛。
并不是所有的溶洞,都能够形成天坑。在中国喀斯特家族中,更为普遍的景观,便是地下溶洞。它们是可溶性岩石风化、溶蚀形成的洞穴。中国的溶洞总数,一共约有10万处,已查明长度大于500米的溶洞,有400个以上。几乎所有的溶洞,都有着令人着迷的沉积景观。在贵州省德江县的一个溶洞之中,一个形如“煎蛋”的神秘沉积物引发了地质学家的探讨。从桂林山水到天坑溶洞,再到黄龙彩池。喀斯特,这个得名于欧洲的地貌类型,在中国却呈现出了无限丰富的类型和无比精彩的景观。
江山多娇纪录片观后感5
“江南”一直给人一种娇美温婉的印象。在江南,虽然没有磅礴高耸的大型山脉,但是,却是中国版图上,丘陵、低山最为集中的地区。您别小看那些丘陵和低山,那里边也藏着说不尽的传说和奇幻美丽的景象。
浙在江省东南部的括苍山脉中,有一个名叫仙居的地方。千百年间,这个灵秀之地,一直流传着修道成仙的传说。百姓们相传,山中有一面陡崖绝壁,据说那上面就刻有能让人得道升仙的神秘天书“蝌蚪文”。
为了一探“天书”真容,在当地探险队的帮助下,摄制组从800米高的崖壁垂直下绳降。经过专家的探寻后发现,所谓“蝌蚪文”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石泡流纹岩”。所有的证据都在证明:在古老的江南大地上,曾经有多座大规模喷发的古火山。这些亿万年前的火山活动,不仅在仙居形成了世间罕见的球泡状岩石,甚至还塑造了独特的民居建筑与民俗活动。
在距离仙居不远的磐安县,每当特定时日到来之际,村中便会举行一场名为“炼火”的特殊庆典;村中的房屋也全部都是黑石头建成的。经过调查专家发现,黑石房屋的建筑材料是玄武岩。这种岩石也是因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形成的。而壮观的“炼火”庆典,象征的正是当地人对玄武岩炽热的情感,表达的是那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互不侵害的愿望。
《大鱼海棠》观后感一
《大鱼海棠》画面和想象力胜过爱情故事:
《大鱼海棠》无疑更中国、更文艺,无论是美轮美奂的中国画风,还是蕴含中国古典哲理的剧情台词,都令人印象深刻。先说画面和画风,这是《大鱼海棠》最美的部分。有些看过影片的观众认为是日漫画风,在我看来,影片创作者虽然多少受到宫崎骏的影响,但总体无疑是中国画风。椿、湫、爷爷等人物的服饰造型,古朴宏伟的土楼和土楼上层层悬挂的大红灯笼,还有椿受石狮子指引、去拜访灵婆路上如梦如幻的奇妙美景,包括那株美丽的海棠树,都有着浓郁的中国画风,美轮美奂,意境悠长,是这些年我看过的画面最美的国产动画片,没有之一。
再说想象力和创意。如果观影之前不去看剧情简介,你完全猜不到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剧情和人物的设定,充满了想象力和创意,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的思辨。女主角椿住在土楼里,但这不是人间的土楼,应该是海底的土楼。椿不是人,应该是一条鱼。椿和她的小伙伴的成年礼,是变成海豚,从土楼上空的波浪柱里,穿越到人世间玩耍。椿的妈妈叮嘱她不要靠近人类,因为人类很危险。椿变成一条红色的海豚,遨游在人间的海面,遇见了一个不知姓名的帅小伙子……椿与鲲,鱼和人,到底谁是鱼,谁是人?这其实蕴含着一个类似于庄生梦蝶的哲学命题。
从本质来说,《大鱼海棠》讲了一个三角爱情故事。椿对鲲的爱,湫对椿的情,都是那么无私。但对于旁观者来说,这种无私显得自私。比如椿为了保护鲲,一意孤行,违反生死的自然规律,终于惹来灭族之祸。湫对椿非常痴情,一次次舍生保护椿,说着略嫌肉麻的台词,最终也只换来一个“哥哥”的名分,他只有背对着她抽泣。这是全场唯一一两次善意的笑场。三个人的爱情,缺乏铺垫和酝酿,显得过于理想化。
《大鱼海棠》观后感二
看到朋友圈里良心向我推荐一步动画片《大鱼.海棠》,我开始百度搜索了,大鱼是什么鬼,海棠 是什么 鬼,我心里就想着,大鱼很丑,海棠很美,丑美虐恋,呵呵,是我想多了。作者坚持了12年的电影,怎么都不会搞这么逗逼的剧情,或许我是逗逼的原因吧。于是我开始预告片了。看着画风我第一直觉就是千与千寻的画风,日本的`宫崎骏风格,如果说没有没有宫崎骏 的风格影响,我觉得那是在骗自己。我感觉是在牵强抄袭,可是看到土楼的出现,客家的奔跑的少女,手里拿着一个纸糊的灯笼在一片红色的月光中穿行,我突然觉得好熟悉,我立刻相信这是一部国产片,没错是国产动画 片。女孩坚毅而温柔的目光,将我深深的吸引,我觉得我要看下去,这是成功的一点。故事里面选择了上古的元素,“女娲”,“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比较烂漫和梦幻。我觉得这是一部值得欣赏的国产动,大人可以看,小孩子可能受喜洋洋和灰太狼或者熊出没的影响比较 多,基本 被逗逼化了,要看这个电影需要努力忘掉光头强。
预告片观后感,本国的文化开始复苏,从电影开始。受到的美国大片的影响,在美国强大 的光芒的照耀之下,本土的文化的电影作品开始吸收国外作品的养分,开发出本土的优秀作品。《大鱼海棠》憋了12年,终于出来,出来的正是时候。
看了就停不下来,看到了美丽的土楼,我就觉得很漂亮。一切都很美好。
还是要说,里面有一个角色,闰土,别问我闰土是谁。
看后,我记得的是,美丽而祥和的土楼,自由的大鱼,椿的温柔而坚毅的眼神,椿一直在奔跑,月亮照耀的红色的天空。这一切很美好,很自由。我喜欢。表示要掏钱看。
《大鱼海棠》观后感三
女主真的一言难尽……一言难尽!!!我和基友看了以后觉得略尴尬
各种配音简直棒!除了耽X放心没几句话!吉田洁的bgm挺好!
心疼我湫!被发哥哥卡!!里面只爱的起湫!
赤松子和祝融意外甜哈哈哈!有同骑有牵手!
哭了三次!泪点太低,湫告白一次哭一次。
叙事比较粗糙人物单薄……大鱼上天真的没缘由的拖来拖去扣分不少。
槽点也有诚意也有,前期宣传画里角色的都出现了,鼠婆子蛮带感的!想求她解除封印的宣传画!
个人意见:画风不错 喜欢不起来女主,湫加分,上天那段减分,人物不够丰满,配音拉好感,不值得看首映。——一个纯路人心声
江山多娇观后感1
长城历史悠久,有2000多年的历史,长城全长6700公里,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我们今天游览的这一段长城就是明代修筑的,位于八达岭。
现在我们已经到达了八达岭脚下。游客朋友,请大家抬头看长城:它像一条巨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请大家跟我走上长城,看:长城的城墙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城台,是古代用来屯兵的堡垒。据说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城墙顶上还铺着十分平整的方砖,像很宽的马路,大概二三台汽车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许多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朋友们,看看你的脚下是什么?猜猜有多重?告诉你们吧!这是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呢!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也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双手,一步一步抬上那陡峭的山岭。这是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啊!长城它是这样的气魄雄伟,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江山多娇观后感2
20xx年国庆期间,央视新闻推出大型直播系列报道《江山多娇》,央视记者登上名山之巅,探寻大川之源,深入大海之中,拍摄山河壮美的中国,记录走向复兴的中国,展示绿色发展的中国,抒发筑梦路上的爱国情怀。
从古到今,我们的文明从来未曾中断,不论是古老的运河、长城,还是如今一座座跨越天险的大桥、一年一千万人的脱贫伟业,承载的是民族的梦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跨越千年并迈向未来的中国梦。
京杭大运河大规模的开凿始于隋朝,到元朝最终完成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从北京到杭州,全长1797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
虽已沐浴千年风雨,但这条连接我国南北的生命之河,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滋养呵护两岸的人民。现在杭州人吃的粮食,用的建材,烧的煤炭,80%还是来自于运河。
修建于公元前214年的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东面的海洋河和西面的大溶江相连,全长36公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转而挥兵南下,受困于兵饷粮草的转运,三年而不能进,于是开凿了这条专门用于军事目的的运河。现在,灵渠已经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灵渠上空的金戈铁马,如今早已成为久远的历史,两千多年过去了,古老的灵渠依旧横亘在这里,滋养着这里的土地,养育着这里的人民。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与我们熟知的水利工程不一样,坎儿井是建在地下的,也被称作“地下运河”。在吐鲁番,这样的坎儿井有1110多座,总长度超过了5000公里。
吐鲁番地区是极其干旱的地方,然而在这个酷热少雨的地方却有着丰富的雪山融水,当地的居民巧妙地利用了水从山中来、水往低处流的特点,创造出了这一灌溉工程。“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 雪山融水躲过了烈日的蒸烤和风沙的纠缠,从地下源源不断地流进村庄,流进田野,成就了驰名天下的吐鲁番葡萄。
北京八达岭长城以其工程浩大、雄伟壮观而闻名于世,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古代建筑工程之一。当年的军事工程,今天看来更像是与大自然巧妙融合、浑然天成的建筑奇观。
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百折不回的精神在这里得以完整诠释。不论风云如何变幻,始终屹立在世界之林。不论遭受多少苦难,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未间断。不到长城非好汉,这绝不仅仅是指攀登者,建造者岂不是更值得敬佩的好汉?
江山多娇观后感3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条件最复杂,地貌类型最多样的国家。古人把中国疆域分为了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现代地理学家,把中国地貌分成了平原、丘陵、高原、山地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国家。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灿烂的历史相结合,就出现了各种各样截然不同又特点鲜明的文化。无论是东西南北,还是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到处都体现着中国人对地理的深刻理解,体现着独特的生存方式和文化习俗。
从黄土高原的窑洞,到吐鲁番盆地的坎儿井;从福建的客家人土楼、圆楼,到山西的砥洎城,中国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朴素理念,在人们的生活习俗、建筑类型、饮食文化等各个方面得以体现。
生活在浙江中部丘陵盆地中的人们,为什么要按照太极八卦的图形修建自己的村落?山西阳城的砥洎城,为什么有着铜墙铁壁、坚不可破的传说?云南大理的深山中,巨大的.太极图形究竟是自然天成,还是人工造就?太极图附近的古村,又何以成为名震一时的滇西重镇?土哈盆地的戈壁荒漠中,为什么会出现万亩瓜果田园?大风、干旱等不利条件中,人们如何造就一片荒漠绿洲?
特别节目《江山多娇》第六集《奇居之地》,带您领略不同自然环境下,各种个性鲜明的文化习俗,感悟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不变真理。
江山多娇观后感4
中国是全世界喀斯特地貌分布最为广泛、种类最为齐全的地区之一。中国的喀斯特家族,从地表到地下,都呈现出姿态各异的绝美景观。
在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的土地上,阿诗玛和刘三姐的故乡展现着异曲同工的秀美景色。在这里宽广的水面之上,伫立着仪态万方的山峰,天光云影映衬着粼粼的波光,一派水乡泽国的胜景。
身处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有着更为雄奇的景致。中国的天坑,大多集中在黔南、桂西及渝东等分布着巨厚石灰岩层的地区。深不见底的坑穴、陡峭而封闭的岩壁,使天坑一度成为人类的禁地。如今的天坑,正渐渐发展为地质学家和探险家们的乐园。这些勇者善于透过坑内长期幽闭的环境,窥视大自然最为原始的面孔;他们将天坑视为大地的眼睛。
并不是所有的溶洞,都能够形成天坑。在中国喀斯特家族中,更为普遍的景观,便是地下溶洞。它们是可溶性岩石风化、溶蚀形成的洞穴。中国的溶洞总数,一共约有10万处,已查明长度大于500米的溶洞,有400个以上。几乎所有的溶洞,都有着令人着迷的沉积景观。在贵州省德江县的一个溶洞之中,一个形如“煎蛋”的神秘沉积物引发了地质学家的探讨。从桂林山水到天坑溶洞,再到黄龙彩池。喀斯特,这个得名于欧洲的地貌类型,在中国却呈现出了无限丰富的类型和无比精彩的景观。
江山多娇观后感5
“江南”一直给人一种娇美温婉的印象。在江南,虽然没有磅礴高耸的大型山脉,但是,却是中国版图上,丘陵、低山最为集中的地区。您别小看那些丘陵和低山,那里边也藏着说不尽的传说和奇幻美丽的景象。
浙在江省东南部的括苍山脉中,有一个名叫仙居的地方。千百年间,这个灵秀之地,一直流传着修道成仙的传说。百姓们相传,山中有一面陡崖绝壁,据说那上面就刻有能让人得道升仙的神秘天书“蝌蚪文”。
为了一探“天书”真容,在当地探险队的帮助下,摄制组从800米高的崖壁垂直下绳降。经过专家的探寻后发现,所谓“蝌蚪文”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石泡流纹岩”。所有的证据都在证明:在古老的江南大地上,曾经有多座大规模喷发的古火山。这些亿万年前的火山活动,不仅在仙居形成了世间罕见的球泡状岩石,甚至还塑造了独特的民居建筑与民俗活动。
在距离仙居不远的磐安县,每当特定时日到来之际,村中便会举行一场名为“炼火”的特殊庆典;村中的房屋也全部都是黑石头建成的。经过调查专家发现,黑石房屋的建筑材料是玄武岩。这种岩石也是因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形成的。而壮观的“炼火”庆典,象征的正是当地人对玄武岩炽热的情感,表达的是那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互不侵害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