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评语 > 油画笔触论文评语整理86条

油画笔触论文评语整理86条

时间:2019-03-13 11:11

摘要:这是一篇全面分析创作过程的文章,在这里具体分析油画肖像的创作经历,从最初的创作源头思路寻找,以及创作途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包括搜索图书

关键词:创作过程;绘画技法语言

一、创作的准备

1.生活来源

人物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了,但最熟悉的往往会视觉中成为视而不见的对象,我们的认识往往容易落入概念的窠臼和表面。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人的存在只要我们感觉到并使自己有安全感就足够了,无需观察他们的形态和特征。就此一点,我却不然。每天与我息息相关的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我的同班同学,在他们的眼里我普通的像颗野草,但是也是他们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当然同学们个个形形色色的模样便早已刻入我的脑中。

2.资料获得

为了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突出,同时可以把他们作为我们学校学生的形象代表,我选择了我的三位同班同学。自我觉得,同学们当中他们三个人平时的生活习惯和个性张扬特点在同学们当中显现!

3.构思形成

就他们三人平时的生活习惯。外形特征和身体语言,我通过对他们平时的观察,然后每个人进行交谈与采访进一步了解每个人物他们所处的生活背景和个性,由此来延伸作品人物背景的创作。

二、构图的形成

画成为一个三人三幅系列,通过平时对一些画家的作品观察和研究积累,我想为了能够更突出人物本身及其他们的个性特点,采用“抽象化的背景处理为宜图”作为每幅画里人物所处的环境,为了让观者更开阔的想象。

三、作品的绘制

1.起稿

对着照片,开始素描稿的训练,经过自己的想法全部尝试,最终画出素描效果图和色彩稿。

2.作品的绘制

表现对象是油画创作的内容,是创作中无法回避的研究课题,它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意象的,更可以是抽象的。首先,画的像是其一。第一张画,通过观察在讲求人物准确性高的基础上,通过对外表的形象观察,更重要的是要融入对象当中去,脑子里一遍一遍的反复对人物平时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和他们平日里在同学们眼中的样子,摆脱表现对象客观存在对艺术表现的束缚,打破普通知觉的.经验和常规,从对客观对象的观察中寻找自己的独特视角,避免流俗和雷同。面对不同对象的创作,体验会不同,反思也大径相庭。

3. 技法表现

油画本体语言潜藏着无数的可能,并通过画家对材料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方式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油画它本身包括了颜料、媒介、基底材质、笔触等多方面的综合元素,如果忽略了任何一方面的研究,都会对语言的表达产生阻碍。因此,对油画语言深入的感知体验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在画飞燕的脸部和衣服的过程当中,不断经过调色顺序、敷色的厚薄,不断使用刮刀避免画的太厚,笔触的肌理效果和运笔的方式的各种尝试,我采用了直接画法,人物的刻画是属于写实风格,背景则放松颜色及笔触,轻松自由的韵律。经过对范勃作品的背景研究,我借助了他的运笔和颜色分布和颜料的薄厚,将自己的感受和对画本身的理解感受,创作了背景,赵飞燕的背景是冷调子。为了使人物体积感和质感更强烈,在素描关系上下大力度,不断调整。刚开始尝试了几种画法,有些不熟练,怎么画都觉得没感觉,不是自己心中想要的,最后不断尝试大概五六遍之后才画出了点效果,觉得还不错,这才定了下来,背景画的比较薄,是为了强调它的空间感和透气感。

在油画创作中我们不仅要考虑画什么,而且要更多的考虑如何表现出个人的风格,考虑所采取能表现自己个性语言和创作体材相符合的技法表现。所以在作品中情感表现也需要相应的创作技法与之相统一。早期油画创作中采用“担泼拉”画法①,即用鸡蛋和蛋清作为调料溶合矿物颜料作画,再做薄而透明油罩在画中。15世纪尼德兰画家凡爱兄弟用亚麻仁油和核桃油等快干油作为调和剂,并使颜色易于调和,被广泛的运用,特点为运笔自如,并可层层敷色,提高色彩明度,能较重充分的表现物体的真实感和丰富的色彩效果。在创作中,技法的运用是一副好作品的必经之路,要不断探索取于大胆尝试,以多元化的技法以求表现画面的主题需要。

4.整理完成

通过反复深入塑造,就以上所有的创作经验,开始另外俩张画,开始总觉得画面当中颜色太单调,整个画面的气氛怎么都调动不起来,总觉得不能感染人。于是我翻阅好多大师的画,反复画背景,调整颜色和黑白层次关系,这才觉得差不多。我认为创作一定有思想,相当于有了灵魂。有了思想再加以创作情感表现和真情透露才将是一副有价值且完美的创作。在画的过程中,我的眼前不断浮现平时和她相处的点滴和我对他的了解,只有付诸于干这些情感的东西才能打动人心,才能使得自己的作品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感染观者,带着观者走进你的画面,读懂你的心思。假如一幅没有思想没有情感没有表达意义的作品,谈不上打动观者,必然是一幅失败的创作,所以油画创作中思想感情的表达是尤为重要。

美国有影响的美术家苏珊?朗格则强调艺术形式与情感表现的关系,提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②;在创作过程中,人物的形象面部表情及其特征要表现的更艺术更生动,必定要先了解人物的情感思想及她的生活背景,只有这样想了通过艺术的语言表现出来才会更有价值。弗洛伊德的表现论学说,“以它的心理分析学为基础,专门从潜意识和情感心理学角度阐发艺术的表现过程”③。西方近现在种种艺术表现论反对客观现实内容,对现代主义艺术产生重大影响。正如象征主义、抽象主义等把艺术表现情感创作推向极致。

四、创作总结

首先,在我看来,一幅好的作品它的必胜点在其选材,比方说能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科技的发展,人文的思想进步改变,我们在选材时当然就可以考虑到这些方面,最好能涉及一些社会人文方面的,及其创作想法与创新点,只有在这俩点的必备下才可成为好作品。然而,往往广大艺术爱好者及“所谓”创作热爱着却忽略了这一点,不论什么题材,只要有照片便一味执着的开始“所谓”的创作。所以,我们才把他们称艺术爱好者。西方的发展油画也正是因为由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大一批艺术家的大胆尝试和创新才推动油画艺术的不断发展。

其次,则是技法。油画的基本技法很多,例如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运用多重技巧和笔法结合科学,光学原理表现出蒙娜丽莎最经典的微笑。经哈佛大学的神经科学专家利文斯通博士研究蒙娜丽莎嘴部深画40层颜料,每一层都很薄。证实并不是用笔所画,而是作者把颜料涂在手上继而画在上面。而每一层颜料都要几个月风干,推算大约10年才能画出蒙娜丽莎的微笑。画面上表现的蒙娜丽莎圣洁的微笑,妩媚的微笑,富有魅力的笑,这也是这幅作品创作的经典之作也是给观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最能打动观者的切入点。

新表现主义;人本性;情感化;主观化;文化批判

论文摘要:

新表现主义美术关注人的本性与价值,重视人的精神信仰与人的尊严、强调现实的文化批判与超越理性;重视艺术的情感化的形式,是对人和艺术的大解放;强调内在的生命冲动对客观世界以主观化的处理。是对艺术本性的追求。

新表现主义艺术的核心,即是倡导人本性、自由、情感化。人本性,就是以人为本,从人的本能出发,充分肯定人的自身的认识能力和价值观,追求某种自由,是人们向往文明与自由、文明与进步的本能,是人性的本质所在。人的问题,始终是艺术家要表现的问题。新表现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的思想及精神寻求解放,寻求生存,释放人性,来反抗命运的过程。

当今,商业问题泛滥,信息技术爆炸,人的价值观失重,精神失衡,人的尊严受到强大的挑战,同时,文化面临经济的重压,商业的侵入,使人的精神产生危机,人的思想及行为出现躁动和迷茫。那么,新表现主义在这种时期就担负着人的理想与精神信仰,追求人的崇高价值与人文精神,以追求人本身的自由解放为宗旨。新表现主义艺术重视艺术家的心理本能的情绪喧泄,对现实社会的弊端的艺术批判,强调人的价值与需求,以象征或隐喻性的主观变形和重新组合构成,建构震撼心灵的艺术世界;强调艺术家主体情感的抒发;强调直觉、灵感、顿悟、想象等主观心理因素为创造的重要地位。强化表现审美对象个性的神态、情态,以变形、夸张的构成,形成强烈的张力,以达到极限的表达画家的灵魂深处的情绪、感受、心态。达到表现主体的情感化,文化观念和价值追求。情感是一种纯自然的精神观,是艺术家审美情感对事物的主观反映,是自我表现和自我照应的结果;情感以心灵冲动为源泉,重视形式语言,重视激情而充满活力;重视文化内涵及冲击力。

90年代中国新表现主义,不仅吸收了西方哲学思想和艺术精神,而且更注重中国本土文化,传统哲学与艺术观念的走向,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新再现主义特征。在吸收西方表现主义绘画方面,首先是法国早期表现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德国新表现主义为核心。在哲学美学思想上吸取了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的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无意识论(潜意识)。西方的这些流派和非理性哲学思想对中国新表现主义艺术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使新表现主义艺术的兴起和发展,理论的内因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及哲学思想由以庄禅哲学思想而突出,主张“从性而游”认为人生的痛苦解脱,只能求于自己的灵魂和内心解决,是一较高的精神理念。追求清景交融”,“自性本自清净”的思想境界,心的“顿悟”与艺术审美活动是相通的。中国传统的哲学理论不仅为中国历代各画派,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中国现代的各流派,特别是中国的新表现主义绘画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更适合于根植于这肥沃的土壤里。不仅影响了中国历朝历代的艺术家,而且也影响了当今一大批学者和艺术家。在这种中西文化哲学的`影响下,新表现主义美术产生了许多著名的画家,例如:北京的尚扬、东北的赵大钧、贾涤非、周卫等,中原的段正渠,西南的毛旭辉等。

情感化充分体现在新表现主义绘画艺术家的作品中,如:尚扬的作品《黄土高原》系列,以浑厚的艺术语言和变形,表达了对中国文化渊源的追问。将西方文化和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较完美的结合。《94大风景》以地质横断面的地质结构,表明了对现代科技和历史文化的关注。地壳运动,岩浆喷射出符号:小汽车、茶壶、飞机、钟表,这些商品日益侵蚀到各个领域,商业社会改变了人们的精神和价值追求。《诊断》系列以现代科技把人变成无性别的符号,表明了科技对人的巨大的异化作用。对中国人当今的生存状态和文化走向深深的关注。他对生命很执着的追求。《状态》系列、《诊断》系列,《大风景》系列,都显示了这一观念。他以深厚的本土文化根基,感悟到了人性与自然的配合。他从艺术的真诚,自在净化的艺术表现,通过画面上的张力和黑白灰高雅的色调,以激情和诗一般的心绪,以符号语言来展现内心和压抑及悲怆。以敏锐的直觉领悟和心灵的感悟,即有理性思维,又充满了激情和冲动,建立了精典的现代艺术的精神。

挑战命运,释放个性的画家要数东北的贾涤非了。他的大写意用笔,狂放挥洒。理性在情感的渲泄状态下淹没了。作品《收获季节》以强烈的色彩对比和狂放用笔,把一种肥硕充满张力的女人体置放于葡萄圆中的情态,也证实和体验到他的思想和欲望。《有自行车座的母与子》以阳性空间回到现实生活的情景,人性的情感有某种转移,给观赏者很多想象的空间,视觉上的、强刺激,体现了画家本能的自动发生发展,也充分体现了禅宗哲学和弗洛伊德潜意识论。《尴尬图——弯道示意》使人联想到以京剧这种程序化的艺术形象,表现了画家内心的压仰和反叛,隐喻的手法,暗示人类的尴尬,现代人灵魂的尴尬。轻松自如的笔触,充满激情联想、形与色无不流露出人文精神的大写意。 我们在赵大钧的作品中,无不感受到他的真诚。他感悟到生命与自然的美妙,从悲伤和慰藉中净化了灵魂,他晚年醉心于音乐,音乐的美感使他青春永驻,从他的作品中我们感情到音乐的节奏性的美和旋律结构的展开,色彩的情感紧奏而浪漫,《我和小春》这样富于情感性的作品,展现了一种平静中的满足,又体现出生命中不可抗拒的青春的活力,生命中崇高的理想离不开灵魂的期望和冲击。他的近期作品《一棵树》唤起了他的音乐情绪,这是本原性的表现艺术。那么赵大钧他这种音乐的情感中,感受到了音乐的哲理,音乐与绘画融汇在一起,净化了思想。他把音乐的梦幻通过绘画更于完美,他的作品和灵魂饱受着痛苦和欢乐,在欢乐中真诚的渴望着生命价值的展现。

段正渠以重低音符的分量把作品展现在你眼前,特点厚重的黑色,粗大的轮廓,情感以象征性的发泄表现,他把握着生命永恒的冲突。他对中原这片黄土深深地热爱,对生长在黄土地的人们的喜怒哀乐深深地关注。《东方红》、《走西口》、《山歌》、《夏口黄河》,暗示着民族的昌盛、兴旺、发达。他从西方的表现主义绘画中吸取了营养,然后,一头扎进黄土地里与黄土地的儿女们去实现民族的理想和愿望。

而马路也是一位天才画家,他把东方艺术精神,把现实世界和灵魂空间重合,承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受着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影响,受着意志的左右,以东方文化精神来拯救自我。例如:《闹中取静》的梦境,灵魂的净化。《天斗》对神灵的对白,宗教的神圣,灵魂同存于天地。《龟》系列,感情制约了理性,是对东方文化深深的思考。

对以上的几位著名画家在文化上、情感上的分析,证明了中国表理主义艺术由于重情感化,重西方文化吸取和对本土文化的宏扬,理性的东西居于很次要的地位,宏扬情感精神,展示了新的精神结构。形形色色的艺术符号经过画家的精心安排组合,形成解释现实与想象、虚构、灵感的形式和内涵,产生了情感的思维逻辑,理性的精神被情感的冲击而淹没。他们的作品都形成特有的奔放的艺术效果,具有很强的感召力。以激情为动力,任意挥洒艺术家的审美情绪,使情感、趣味、立意发挥到极限;以非逻辑非理性的思维及情感把事物对象人情化和移情化。可以说情感是艺术现象最深层最内在的本质,是艺术家潜在的内心需求和欲望。强调了审美主体的情感冲动,也扣住了艺术的特质和核心。他们都体现了中国新表现主义的本质。即:人本性,自由情感化的特征;重视精神信仰和人本能的价值,对现实的超越和对文化的批判,解放人本身。艺术家充分发挥了潜意识、直觉、灵感的心理因素。以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激情,自我表现和发泄,是中国新表现主义绘画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吸取与发展的一大贡献。

任何艺术形式和内容都不可能绝对的完美,总有许多的不足。而中国新表现主义绘画也是如此。

1.由于强调极端的自由情感化,理性和逻辑淡化了。

2.淡化了造型的写实性,观赏者对作品不易理解,而陷入一种误读和费解的心态。

3.使艺术品脱离了大众欣赏,从而形成“象牙塔”。也正因为这样才形成一种表现主义,那么,怎样去完善?怎样去发展?还有待于更多的艺术家们去付出艰苦的努力,以使中国新表现主义绘画更加完善和成熟。

摘 要 相对于间接画法层层罩染所产生的拘束感,直接画法显得更加洒脱、自如,更能体现画家的主观性感受,也为作品增添了艺术表现力和视觉张力。本文通过分析间接画法和直接画法两大技法,探讨两者在表现性、视觉冲击力和审美价值等方面所呈现出的差异性。

关键词 油画技法 间接画法 直接画法 艺术观念

西方绘画在经历了蜡画、镶嵌画、干壁画、湿壁画、“坦培拉”(又称蛋彩画)之后,早期尼德兰画派代表人物杨·凡·艾克于15世纪改良了之前的绘画媒介,发明了颜料的油性媒介——精馏松节油,西方油画史才真正意义上拉开了序幕,杨·凡·艾克也因此被称之为“油画之父”。随着油画材料逐步改进,油画的技法表现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可以说油画产生至今,技法演变始终贯穿其中,极其重要且复杂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即间接画法和直接画法。

一、间接画法(indirecte)

早期西方油画受宗教、神话等题材的影响,画家所描绘出的物象是逼真写实的,同时受绘画材料的限制,艺术家大多采用间接画法,即依附于科学的结构关系和透视原理,利用油画媒介——调色油的透明性,在原有的单色造型基础上,用稀薄的油画颜料逐层罩染,最终达到物象写实逼真的西方传统古典油画技法。间接画法也称之为罩染法或透明画法,主要包括透明罩染法和不透明罩染法。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所用的颜料中不加入具有不透明特性的白色,而后者加入。

杨·凡·艾克在稀薄的颜料中加入精馏松节油,其画面表层快速形成一层透明薄膜,再在上面逐层罩染颜色。因加入了精馏松节油,画面底色并不会影响后期的颜色罩染。罩染时所使用的颜料稀薄,使得画面看起来更加光滑、平整,画面的色彩也随着层层罩染显得更加丰富。《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深刻地表现出了物象的质感和厚实感,形象惟妙惟肖,人物面部和手部肌肤的色彩、结构变化微妙、细腻、深入,前景中的两个人物形象与背景中的景物形成了强烈的空间对比。

15世纪德意志民族画派代表人的阿尔布雷特·丢勒、15世纪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的提香·韦切利奥、17世纪西班牙巴洛克时期的委拉斯凯兹、17世纪荷兰小画派代表人伦勃朗、18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旗手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等艺术家也都在作品中运用了间接画法这一传统古典技法。

二、直接画法(directe)

19世纪60年代,以克劳德·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画家广泛应用直接画法进行创作,使得油画技法有了进一步突破,同时,取代了间接画法在油画领域的统治地位,成为近现代油画创作中主要的技法表现语言。

直接画法,也称之为不透明一次着色法,是指利用油画颜料的不透明特性和“肥盖瘦”的覆盖原理,用丰富的色彩变化直接塑造物象的形体、结构。作画过程简化了复杂、繁琐的绘制程序,画家可利用笔触、肌理和色彩等因素直接表达绘画当下的心理感受。与间接画法的差异在于,直接画法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反复调整、修改画面,以达到画家所要表现出的画面效果,因此直接画法是一种感性的绘画方法,更能体现画家的主观感受,也为作品增添了艺术表现性和审美性。

后印象派的文森特·威廉·梵高和保罗·高更、称之为“现代绘画之父”的后印象派画家保罗·塞尚、野兽派创始人亨利·马蒂斯、德国表现主义代表人物约尔格·伊门多夫、英国表现主义画家卢西恩·弗洛伊德等艺术家皆采用直接画法进行油画创作。本人载自

卢西恩·弗洛伊德是直接画法的代表画家。受其祖父、著名心理学家西蒙·弗洛伊德的影响,卢西恩·弗洛伊德对世界万物的敏感度极强,目光坚毅而深邃。他用直接画法表现周遭具有神经质、病态、歇斯底里的人物形象,而从不描绘具有戏剧性变化的事件或场景。卢西恩·弗洛伊德的画风奔放、粗犷,笔触豪放且略显生硬,强烈、干涩的颜色堆积与肌理效果使人物形象的结构变得紧凑而又有力量,由于厚薄不一,具有更加强烈的表现性效果。从弗洛伊德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在创作当下所具有的强烈的个人感受和心理活动。

弗洛伊德并不希望观赏者把注意力集中在画面的色彩、肌理、笔触等上面,而是提倡要将注意力集中在他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所独具的精神状态上去。或病态、或丑恶、或畸形……,弗洛伊德将人物形象的精神状态描绘到极致,这也正是他在运用直接画法进行创作时,所要呈现出的即时主观性感受。卢西恩·弗洛伊德的作品在富有情感与表现性的同时,也以独特的画风魅力,在现代油画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三、总结

综上所述,间接画法与直接画法在表现性、视觉张力和审美性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间接画法强调的是描述物象,属于对世界万物的客观体现,其工序繁多,绘制程序复杂,画家根据客观感受描绘物象,是带有预期效果的理性的作画过程。而直接画法强调更多的是感受物象,所呈现出的作品更富有艺术家的主观性感受。由于直接画法灵活、随性、多变,使得艺术家的油画表现语言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未知性,是不可预期效果的感性的作画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油画艺术发展至今,间接画法与直接画法之间并不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艺术家在创作时,并不仅仅只采用其中一种技法,而是两种技法穿插使用,这在近现代油画创作中是普遍存在的。

参考文献:

[1]郭润文,车建全.西方传统绘画与技法丛书·油画间接画法[J].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2,1.

[2]翁诞宪.西方传统绘画与技法丛书·油画直接画法[J].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2,1.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J].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4]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著.外国美术简史[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