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电影院》观后感(一)
在静静的放映厅里,我看着《天堂电影院》,泪在不知不觉中落了下来。三十年算不算太久,我不知道,但这样的等待让我动容,我本来是准备笑着看完整场电影的,却在退场时泪流满面。
或许,每个人都会害怕等待的落空,就像《天堂电影院》里的老放映师艾弗达讲的那个故事一样,一位发誓用100天的等待来换回一位公主的爱情的男子却在等待后的第99夜悄然离去,"因为他害怕当第100天来临时,听到的是公主拒绝的声音。"他害怕接受这样的结局,所以他选择了离去。与其让希望彻底破灭,还不如让自己存有一丝幻想。
《天堂电影院》讲述的不仅仅是电影发展的历史,也不仅仅是多多的情感历程,它要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经历成长。从天真无邪走向浪漫理想,再历经理想实现或者破灭,从童年走向青年、中年,直到老年,从离开家人到重返故乡,我们都在漂泊中寻找停靠,停靠过后又开始漂泊。有希望的产生,也有希望被打破,不变的只是这简单、反复的循环。
《天堂电影院》观后感(二)
年轻是一种资本,而怀旧只属于老年人。
当一个世界坍塌的时候,你总会看到一些人在哭,而另一些人的脸上,挂着笑。那笑的,总是年轻人,因为他们向前看着,旧世界的毁灭,意味着新世界的诞生。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天堂电影院》,脑海里最深的画面,竟是当电影院倒塌时,那一张张年轻人的笑脸,那轰然的掌声弥漫在硝烟四起的小镇,伴随的,是年老的人们的叹息。
天堂属于怀旧者,因为那是过去一种朴实而纯真的理想。过去犹如梦境,因此它才美丽。时间会美化一切残忍的东西,给痛苦戴上朦胧的面纱。
年老的艾佛特对年轻的沙维图说:“你如此年轻,世界是你的。而我老了。我不要再听你说话,我要听别人谈论你。”如此诚挚的一片心,隐藏的,却全是对未来的憧憬。只有年轻才是永远向前看的,在绵延的时间之流中,是对信仰的一点乐观和希冀。
于是沙维图走了,带着失落的爱情和一颗受伤的心,从此不再回来。
如果没有对永恒的期待,那么爱情只是过眼烟云的一场梦幻,可是,留下那一点期待,人生从此就背负上如此沉重的十字架。
不朽的十字架,沙维图怎么可能不明白?电影中一晃眼的三十年,在现实中却是真真切切的三十个三百六十五天。剪辑去了平庸、琐碎、现实的细节,于是,三十年前的过往成为如此美好的一段故事。
可惜的是,那只是故事而已。
孩子们总是喜欢童话,他们没有过去,无暇回忆那并不丰富的人生,他们期待着听到“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样的结局。年少的时候,是决不会去想,其实那结局仅仅是一个开始,而真正的结局,是书写背后的无尽琐碎和烦恼。
国王也有可能某天战死沙场,留下寡居的皇后独守空房。他们的孩子可能是痴呆,王宫花园的某个角落,爱情正在腐烂变质。有一天,当所有人都老了,只有布满皱纹的眼角还闪烁一点清澈的余光,也许只有这时候,才是书正结局的时候。
可是大家都不爱听这样的故事,年轻的人们,乐意见证新世界的诞生,却不愿去缅怀那个曾经充满着快乐的旧世界。当我们去缅怀的时候,或许,我们的心已经老了。
我想我就是这样。
《天堂电影院》观后感(三)
影片讲述的是成长在意大利西西里岛詹卡多小镇一个孩子的故事。主人公多多是个古灵精怪的小孩儿,而阿尔夫莱多则是“天堂电影院”的放映师,因为电影的穿针引线,使得他们建立起来亦师亦友的感情。放映师扮演着多多人生导师的角色,在多多的童年、青少年、成年,甚至是老年,一直带领着多多成长。在他死后,他留给多多一盒胶卷,重新串连起多多遗失了三十年的回忆与情感。
一、放逐的梦
这部影片可谓是一部电影发展史,也是一部电影放映技术史,同时是主人公多多的成长史,更是一段传承,对电影之爱的传承,梦想的传承。
多多是个爱看电影的孩子,他将从“天堂”拿回的胶片片段和他最珍贵的照片“父亲”放在一起珍藏,每一小的胶片他都记得情节甚至台词。他和阿尔夫莱多达成协议,帮他通过
电影院的一场大火使阿尔夫莱多双目失明,年幼的多多接替了他的放映工作,当多多说有了工作可能要休学的时候,阿尔夫莱多坚定告诉多多:“不可以,否则你会后悔的,这不是终身事业……以后你会做别的事情,比现在重要很多的事情。”从此他引导者多多一步步走向梦想。
当年轻的多多服完兵役回到小镇,发现人事全非,连缀生命的诸多线索早被掐断,天堂电影院的放映员已经另有其人,心爱的姑娘杳无音讯,原本属于自我的都遁失了,在人生茫然与爱情失落的谷底,阿尔夫莱多对郁郁寡欢的多多讲了这番话:“也许这是天意,人人都有所追寻。离开这里,这里被诅咒了。每天呆在这里会把这里当成全世界,会相信事情一成不变。离开之后,过个几年,一切都会变,你会断了牵挂,不再追寻,不再拥有。
你的离开一阵子,去闯一闯,再回到亲友身边,回到这片故土。现在不可能,你比我还盲目。”尽管他渴望多多厮守左右,可他更舍不得多多的未来人生。在他看来,多多对电影的执着与热爱,能争取别样的人生,能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洞悉世事的阿尔夫莱多教导多多:“人生与电影不同,人生辛苦多了。离开这里,去罗马,你还年轻,世界是你的。我已经老了,我不想听你讲,我想听别人讲你。”就像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期许,他鼓励多多为梦想去飞。
为了坚定多多出去闯荡的信心和决心,阿尔夫莱多不惜用善意的谎言抽离了多多现实中的爱,他甚至决绝的说:“不准回来,不准想我们,不准回头、不准写信。想家时要熬住,忘了我们,要是你失败逃回来,就别想来见我,懂吗?热爱你的工作,就像小时候热爱放映机。”没有了心爱的初恋女孩,没有了可爱的“天堂影院”,没有了未来的向往,没有了生活的勇气的多多,除了离开家乡,他还能做怎样的选择呢?于是年少的多多离开家乡,带着爱之梦一起被放逐。光阴弹指,刹那芳华,三十年后的多多双鬓斑白,声名显赫。
阿尔夫莱多用那样决绝的办法,抽离了现实的爱,把它变成了多多的一个梦,让多多成为一个追逐着梦的人。
距离可以拉开,亲情无法背叛。多多走后,阿尔夫莱多总是叨念着多多,搜集所有他拍摄的电影以及相关的评论。可却从不肯提及让多多回来,即使在他生命垂危的弥留之际,依然不肯让多多分心来看他。他如此旷世挚爱多多,可谓用心良苦。可以说,没有这个守候在故乡的阿尔夫莱多,就没有日后著名的导演多多。
如果说多多是放逐梦想逐梦的风筝,那阿尔夫莱多就是那个放风筝的持线人。
“我是一只风筝,一只被放飞的风筝,看起来自由自在,其实始终有一个人,一根线在牵引着我。”
二、归乡的魂
人说,背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乡。对于漂泊的旅人,内心最大的痛,不是漂泊的孤寂,不是异乡生存的艰难——而是没了故乡,灵魂何以安放?
三十年后,功成名就的多多在睡梦中醒来,被告之阿尔夫莱多的死讯,默默地起来,看着一片黑暗。闭上眼睛,过往岁月的片段仿佛斑驳的影片飘忽而过,那初恋的女孩,那等待着的母亲,那些熟悉的居民,那久不曾回去的故乡小镇,每个细节都那么生动鲜活……
亦师亦友亦父的阿尔夫莱多,从小到大,是他让多多的生命完整,爱护他,教他放映电影、帮他追女孩、告诉他应该去外面的世界闯荡……
年迈的母亲听到楼下的敲门声,就断定多多回来了,那蹒跚而急促的脚步,那未来得及放下在母亲下楼声中慢慢抽离回旋的线团……
阿尔夫莱多的葬礼上,多多抬着棺木,人群中的面孔曾是那么熟悉,当奇奇说到“如果你愿意,我还是希望可以叫你多多时”,那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友情、亲情、乡情,多多都不曾缺失,可是爱情呢?
年少时的多多爱上了银行家的女儿爱莲娜,她的美丽让他动心,他的执著令她感动,但是他们却都错过了。青涩的初恋戛然而止。正如电影中那些被剪辑掉的亲吻镜头,多多的爱情被阿尔夫莱多剪掉了。为了不想让多多的事业为情所绊,阿尔夫莱多抽离了多多现实的爱,似乎有些无情却又饱蘸亲情地将多多推到了爱情和故乡的'边缘,让多多成为一个追逐梦想的人。三十年后再回故乡,在破败的天堂电影院,多多找到了那张纸条,得到了一份爱的印证,可是如此他为爱放逐的灵魂是否就可以歇歇脚了呢?
《卧虎藏龙》中李慕白的那句“把手握紧,里面什么都没有,把手张开,你将得到一切。”多多用三十年的孤寂,换来功成名就。“当我打电话给你,总是不同的女人来接,但是在他们的声音里,我听不到爱。”可是三十年来,多多对于初恋情人的难以忘怀,始终孤寂的生活,不禁让我思考:对于一个男人来说,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是爱情还是事业呢?即便见到了更大的世界,心就不会迷失吗?阿尔夫莱多的撒谎,实现了他给多多设定的目标:成为了一名导演。但是那样就是人生吗?在爱情和事业之间,阿尔夫莱多替多多选择了后者,我不禁要问,如果是让多多自己选择,他会如何抉择?三十年来多多功成名就,却始终不敢回家,这是否是他一生的阴影呢?
当多多看着阿尔夫莱多留给自己的最后的礼物,以往剪切下来的电影中的kiss场面的拼接的胶片的时候,眼泪再也止不住的流了下来,人生本身就是有残缺的,残缺的人生才是最美最珍贵的,而这些残缺也会留在我们记忆最深处永远无法忘怀,多多这时也完全明白了阿尔夫莱多,完全理解了他让自己离开小镇,阻止他和艾琳娜之间没有结果的爱情,这份情犹如父爱一般深重,多多笑了,因为他已经释怀。
此时多多蓦然发觉,原来自己一直就在原地,从不曾离开过。故乡也从未走远,一直就在心里。
三、后记
在和朋友聊这部电影的时候,朋友不无感慨的说还是男人长情,女人嬗变。多多一生都在等待着爱莲娜,尽管当初有那么多的误会和不得以,当多多成为著名导演时,爱莲娜应该能找到多多的,可为什么不去找他呢?
我不想去探讨导演版的结局,我只就哈维版的电影说说自己的观点。三十年过去了,他们要找的已不在了,原先属于彼此的亦不复存在,又有什么可见的呢?“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执手相看,也必是无语凝噎。曾经握过的红酥手早已老朽粗糙,那皓齿红唇,那善睐明眸、如黛娥眉,早已不复旧观,你还爱吗?朋友讲:“爱是心的感受,与其他无关。”
这让我想起了叶芝的诗《当你年老的时候》中的句子,“多少人爱你年轻欢畅时的容颜,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脸上苍老了的痛苦的皱纹,爱你那朝圣者般纯洁明净的灵魂。”我想唯如此才是世间真正的爱情,超越了时间的遥遥无期,超越了空间的层层阻隔,也超越了生命的无常和冷漠,这是一种岁月无法抹去的永恒的印记。
如果我是多多,我会做怎样的选择呢?我既想要事业的成功,也想要与心上人的耳鬓厮磨、你侬我侬,就像《东邪西毒》里洪七公说的:“谁说不能带着老婆闯江湖!”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写一篇
《天堂电影院》观后感1
《天堂电影院》里上映的故事。
早就想分析意大利导演多纳托雷的电影,作为他最有名的三部曲,《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海上钢琴师》和《天堂电影院》,每一部都是经典之作,看了一遍又一遍,想要动手写点东西,就是不敢,因为自己的功底太浅。这不是客套。今天之所以动手敲下这些文字,因为自己太喜欢了。
今天我又看了《天堂电影院》,作为导演的成名作,当时他才30多岁,有人说这是导演对家乡对自己生活的回忆,也有人说这是导演在用一种方式告诉大家,传统和现代的隔离。不管怎样,电影里的那些人和那些事都让我们沉浸其中。闭上眼睛,我能感受到影片背景音乐的流动,每一个情节都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一部好的电影当然离不开好的演员,这部电影却没有璀璨明星,一个个都是普通演员,甚至是街上偶尔遇到的一个普通人都在表演。但他们的表演却生动自然,诠释了表演的真谛:不需表演。而导演也似乎在叙述自己对家乡的记忆,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回忆。整部电影就像一首曲子,委婉动听,带点欢快,伴着忧伤。
《天堂电影院》是意大利一个小镇上的普通电影院,在那个年代它恐怕是大家最重要的娱乐方式了。因为时代的限制,所有看电影的人都看不到接吻这样的镜头,原来电影在公映之前都由神父提前“审核”过了。除了神父和放映员外却有一个观众每次都能看到这些镜头,他就是可爱的“多多”。这个孩子大约才上4年级,他是神父身边的助手,一个做祷告就会瞌睡的小助手,因为他晚上总会去看电影,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电影(这一点我和他一样)。由此他开始接触电影放映员艾费多。他们相处得就像父子俩一样,整天形影不离。艾费多教会了多多怎样放电影,但是艾费多并非情愿,因为作为一个一辈子都在小镇的屋子里放电影的人来说,他对多多寄予厚望,他不希望孩子像他一样默默无闻,待在家里,他希望孩子能够走出去。而作为孩子的多多却被电影深深吸引,最终他在放映室的一个意外火灾之后,接替了烧伤的艾费多,成为了镇上的“合法”小放映师。
这个时候,电影院迎来了它的整修,多多也迎来了一段全新的生活经历。当然孩子终究长大了,他开始了初恋,然后当兵,最后离开家乡。这一走竟然30年。
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多多之所以这样离开家乡,没有继续从事放映师的工作,完全是因为艾费多的影响。艾费多曾经在海边和多多的对话也许是这部电影最深沉的对话了:经常待在一个地方,会把它当作全世界,会相信事情一成不变,离开这里,过了几年,一切都会变。当多多以为这又是艾费多在说电影对白的时候,艾费多告诉多多,这不是电影对白,是他心里的话,人生与电影不同,人生要辛苦的多。看到此处,忍不住鼻子就会酸,艾费多放了一辈子电影,看到的东西不能不算多,但是他终究明白,电影不是真实的人生,他一直生活在电影里,从来没有走出去。看着艾费多无奈的样子,你能感受到他对多多的期待。多多其实是在玩成艾费多的梦想——走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告诉多多:他不想听多多讲,而要听别人讲多多。这种期待令多多振颤,最终惊醒了还在犹豫的多多,那一夜,多多没有睡觉,坐在台阶上陷入了沉思,他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打算。可以说,没有艾费多,就没有后来功成名就的多多。
我几次看这部电影,总会在多多将要离开家的那一段停下来,艾费多抓住多多的衣领,激动地说:不准回来,不准想我们,不准回头,不准写信,想家时要熬住,忘记我们,要是你失败逃回来,不要来见我。被艾费多推走的多多所听到的最后一句话是:要热爱工作,就像小时候热爱放映机一样。我想,多多应该感谢艾费多,不仅仅是这些话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艾费多给予多多的不仅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更是一段打动心扉的成长历程。
多多阔别30年重新回到家乡是因为艾费多去世了,母亲通知他回来。这其实是电影的开头部分。在大都市罗马的多多陷入了回忆中,艾费多的`音容笑貌,艾费多劝他不要放弃学业,艾费多像父亲更像朋友一样影响他的品质,情绪,性格。《天堂电影院》是他们相聚的场所,更是他们生命连接的所在,也是多多成长的摇篮。艾费多是多多难以忘怀的朋友,《天堂电影院》也是多多刻骨铭心的记忆。
回到故乡的多多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和陌生。《天堂电影院》早已经停业,并且马上要被摧毁。多多走进这家承载着美好回忆的电影院,看到的是一片狼藉,破败不堪。也许真的都会变,就像艾费多说的。这个片段时间很长,只有背景音乐,没有对话,没有旁白,也没有任何心理活动的处理,多多一个人静静的看着,看着。
电影的结尾很奇特。艾费多留给多多一份特殊的礼物,一盒曾经剪下来经过重新处理的各部电影的吻戏。多多一个人看着笑着,最后哭了。片子放完,电影结束。
《天堂电影院》没有了,但它一直存在于多多的梦里。
《天堂电影院》观后感2
《天堂电影院》是意大利著名导演兼编剧朱塞佩·托纳多雷的"时光三部曲"之一,影片描写的是一个特别喜爱看电影的小孩多多与放映师艾弗特的忘年交,围绕电影、电影院或是放映电影的演进,讲述了老放映师引导多多逐渐走向国际化电影人的故事。
笔者只想从他成为国际著名的电影人方面谈谈对电影的感悟。这几天正好在看一本从朋友处借来的关于中外教育的书籍,书中一段话很引人注目:国外的孩子在最善于幻想的时候受到赞赏而发展了想象力;在最有表达欲的时候受到了鼓励而发展了表达能力;在最喜欢动手的时候受到训练而发展了动手能力;在最有好好奇心的时候得到了机会而发展了探索能力。
艾弗特可能一开始讨厌多多打扰他,但时间一长就接受了多多,并尽量满足多多的各种要求。放映室是多么令人尤其是儿童感到神秘的地方啊!艾弗特把多多领进放映室,让多多抚摸任何一件陈设,把多多抱到膝盖上,让多多从放映孔里看电影,等于多多享受了专场,他还把一些电影技术的活让多多去做,如让多多剪接胶片,甚至教多多放映影片等……
尤其一个情节令人印象深刻,多多没有完成妈妈交给的家务而是去看了电影,且把钱给丢了,因此受到责罚,艾弗特过来解围,他机智地说:钱一定在清扫师傅清扫到的观众的遗留物里。趁大家检查物品不注意的时候,他把自己的钱塞进遗留物里,从而避免了多多受更严厉的责罚。多多成长在一个没有父亲的家庭里,而和艾弗特的友谊恰恰弥补了他生活中的缺失,让小多多得到了温暖的、智慧的、力量的父爱。正是多多与艾弗特在一起的时光,满足了多多的好奇心,并有了剪接胶片、放映影片等操作性活动。这些不正是培养了多多的想象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探索能力吗?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多多对于电影的热爱与梦想吧!
很多人的成就都源于儿时的梦想,我想多多后来成为国际著名的电影人,与此不无关系吧!愿《天堂电影院》对我们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有所启示。
刚看一部电影,名字叫《天堂一角》,看后心情很是不爽,原来生命是如此脆弱的一样东西,不管你是否做好了面对死亡的准备,它都会很无情的将你从这个人世间带走,亲情,友情,爱情再怎么深沉也无法将你挽留,毫无商量的余地,即使再舍不得,也只得离去。
身为一个事业成功的女强人,个性开朗的Marley(凯特.哈德森饰)拥有许多关心她的好朋友,也尽情享受多彩多姿的生活,即使单身也从来不缺男伴,看似一切完美的她,却始终不相信爱情。直到有一天,Marley被宣告得了癌症,即将不久人世,面对死亡,她显得很坦然,很从容,很镇静,然而在治疗的'过程中,她和主治医生Julian(盖尔.加西亚.贝纳尔饰)渐渐产生了感情,两情相悦,交之深厚。然而爱情这个恒的话题也不能使得上帝有所感动,深情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最终没有能够挽留住Marley鲜活的生命。
死亡,是一个人人望而生畏的话题,但却是世人都无可逃避的归宿,就像爱情一样,也是永恒的。就像赵本山的小品台词一样:“房子修的再好也是个临时住所,这个小盒才是你永久的家”。既然是最终的归宿,又是不可逃避的,那就勇敢的去面对吧......但是......可是......是啊,这样的高调调或许你我都能唱的出来,可是你有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过,假如那个遇到不幸遭遇的人是你,假如此刻你正躺在病床上被“白衣使者们”下了最后的通牒而等待着和亲友们见上最后一面,你是否留恋,你是恐惧?当然更多的是留恋吧!你的父母,你的朋友,你的子女,还有你的居所,你的用具,你生活过的地方,你畅游过的社会,以及与你这个生命体有关联的所有的东西,你留恋吗?你舍得吗?当你的亲人们围聚在你的病榻前看着你即将逝去的面庞而泪眼模糊的时候,当你看着这些围聚在你病榻前的亲友们而想起和他们曾经相处的朝朝暮暮时,你是否留恋?是否舍得?有太多太多的舍不得,有无数无数的留恋,然而一切都已成定局!
生命是如此的脆弱!死亡的钟声随时都会敲响。我很庆幸我还活着。我也曾渴望成功,渴望风光,渴望精彩,渴望咤叱风云。可如今我更加渴望自己能够善待自己的生命,善待自己的生活,更加善待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这样我才不至于在我的那一刻有那么多的留恋和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