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下面是语文迷整理的朗读者
《朗读者》观后感1:
有人说:每一首诗都有为她朗诵的人,每一个人都有一首等他朗诵的诗。《朗读者》恰好提供了一个平台,让这些作品找到了为她朗读的人,而那些人也遇见了值得他们用诗去表白的陪伴。
陪伴,一个多么温暖的词,便是不经意从唇齿间吐露,都会带着丝丝幸福与感动。亲人的陪伴,朋友的陪伴,爱人的陪伴,陌生人的陪伴……每一种都是人生的一份惊喜。人的一生很长很长,一段旅程里会发生太多太多故事;人的一生很短很短,每个故事匆匆开场过后又匆匆散场。你和我都是这故事里的角色,总要面对坎坎坷坷,经历起起伏伏,
遇上那些陪伴是一种幸,拥有那些陪伴是一种幸,记得那些陪伴也是一种幸。陪伴,让所有不幸的日子都开满了花朵,让幸福的日子阳光更为灿烂。有幸,在寒冷的日子里,有你为我取暖;有幸,在悲伤的日子里,有你借我肩膀;有幸,在寂静的日子里,有你陪我聆听风来的声音。
所有的陪伴都是一场惊喜,如果遇见,请好好珍惜。
《朗读者》观后感2:
最近,开始看一档电视节目《朗读者》,节目中主持人说“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令我印象深刻。节目每期有一个主题词,有关“遇见”,有关“选择”,有关“陪伴”,有关“眼泪”,有关“告别”,更有关“勇气”。每一个嘉宾都会朗读一段文字,或者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这些人,这些文字给我们分享了亲情、友情、爱情以及理想和信仰,带给我深深的感动,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体会。
节目的开始在各个城市的朗读亭里,朗读者都说“谨以此篇,献给我爱的`人们……”短短的朗读,饱含着心中的爱与思念,思考与期盼,理想与信仰。当李亚鹏读着朱自清的《背影》,父亲在月台买橘子蹒跚的背影就在眼前浮动,父爱的深沉悄悄地在心里流淌;当杨乃斌和妈妈读着冰心的《不为什么》:“‘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额,抵住我的前额,温柔的,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让我深切的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当徐静蕾读着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我会想起外婆慈祥的脸和那和蔼的目光,格外的思念;当斯琴高娃读着贾平凹的《写给母亲》,“现实告诉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眼泪不停地流,赶紧打电话给妈妈,觉得妈妈在身边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初为人母的母亲对女儿祝愿:“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作家写给远方儿子叮嘱“要保护你的生命,要冷暖自知,要劳逸结合,更要远离一切形式的冲突……”;自闭症儿童的父母的勇气“在生命的意义上,我们都是奇迹,正如未来不一定比现在更重要,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我爱你,仅此而已”……文字就是这么的神奇,总能击中我们内心柔软的部分,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我们的情感。
在节目中有许多年轻的战士,燃烧着自己的青春,拼搏着自己的理想,给了我深深的震撼:无国界医生蒋励在战火纷飞的阿富汗接生了数千名新生儿、维和战士申亮亮在异国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耶鲁大学生秦玥飞和年轻的同事们在希望的田野上,带领村民致富……也有许多年长的前辈依然在坚持着自己的信仰:敦煌女儿樊锦诗不忘初心,一辈子守卫着敦煌文化、已故清华教授赵家和,他曾将一生积蓄全部匿名捐献给了陌生的贫困学生、红丝带校长郭小平,选择了用爱和奉献,为一群特殊的儿童撑起了一把伞,为他们挡风遮雨、九十多岁的翻译家许渊冲说:“生活呐,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回忆。”……生活中有那么多可爱的人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创造着更美好的世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的努力奋斗呢?
看到这里的时候,常常会在想“如果是我,我会想给谁朗读什么呢?”想起上次看到巴金、老舍、朱自清这些文学大家的名字还是在上学的时候书本里,长大后的我,丢掉了书本,忘记了文字的看读写,也忘记了最初爱书的情怀。而《朗读者》,让我重新遇见了那些曾经熟悉的名字和文章,也遇见了曾经的自己。我想,在今后的时间里,试着放下手机,安安静静的去读一段文字,思考下生活,关心下身边的人,收获一个充实的生活。
《朗读者》观后感3:
不管过去还是现在我都认为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它的含义包含着世间一切,一花一草一菩提。它所组成的诗句蕴含着诗人的心境,短短的几句话就能把一幅幅的画面放映在眼前。
品诗,品的是故事,是场景,是字里行间抹不去的情愁。“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是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情。诗,是我们华夏的瑰宝,在历经五千年的时光里都不曾在人们的眼中消失,而如今懂诗的人越来越少,品诗的人也越来越少,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发现美的眼睛。
诗,需要去朗读,需要将自己带入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以前我只知诗美,却从未想过朗读它,可是如今的我才知道只有朗读才能让诗的美更上一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要用豪气去朗读;“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要用温和;“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要用凄美。这些好诗如果不去朗读,不去品味,那诗中的豪情壮志,凄美柔和就展示不出来。古人时读书要求大声的朗读,虽然现在的人也有朗读,但他们大多是学生时代,只求的大声不求理解其意,埋葬了诗的意境。
如今我国还有大量的诗集流落在外或埋葬在土里等我们去发现,那些因出土而破损的诗集是我们损失最大的财富。试想一下,当你老了,两鬓斑白,带着老花镜,手里捧着一本诗书,坐在长椅上,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何尝不是人生一大乐事呢?
今天,我从电视上看到了32面金牌得主50位选手,他们分别有:郭晶晶,田亮,吴敏霞,吴佳,刘翔,马琳等等很多位选手。看见他们,我仿佛看见了中国未来的希望,他们一定回再为祖国争光和再添辉煌。
他们之间我最佩服中国女排,刘翔和举重。
女排前两局输了,可是她们没有放弃,最后连追两局,当时我真看的眼红冒汗,为什么呢?因为我在深夜看的所以眼红冒汗,那冒汗呢?就是紧张。可是女排都不负我所望,最后以先失两局再胜三局赢了这个比赛。女排很多年都没有拿过冠军了,一直处于低下,所以这次赢了真直的.高兴!
田径短跑的冠军刘翔更是让我佩服不已啊!我们国家自从哪一年拿过短跑冠军后就再也没出现过了, 因此欧,美人给亚洲人改了个丑名:东亚病夫,可是刘翔冲破了上一界奥运的记录。刘翔真伟大啊!
通过这个电视台我认识了更多世界人物,认识了更多好事!
我要说:”亚洲人不是东亚病夫!”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
中央十台优秀栏目观后感1
昨晚看了《走近科学》感触挺大的,故事是这样的:一天,一个农民在赶牛时,用鞭子抽了下牛;就在这时,他的头脑突然很痛,原先他脑伤了;当他到医院检查出有个异物,当医生把异物取出来时,发现异物是一截钢丝;警—察检查了现场后发现他是因为鞭子有一段是用铁做的,抽打时,地上正好有石头;铁的碰到石头断了一截,那一截有反弹回去冲进了大脑所以这样了;可是,他很幸运,没有后遗症。
这件事,都是因为操作时不细心而引起的,它们给了我深刻的教训。我觉得,只要做事细心、认真,它们完全是能够避免的。于是我决定,以后做任何事,即便是一件小事,我都要细心认真得完成它们。
《走近科学》是我十分喜欢的一档电视节目,所以,我自然看过许多。然而,不曾有一次,我像这次一样的认真;也是长久以来唯独一次,得到了如此丰厚的收获。
本期节目讲述的是古时的作战兵器————三弓床弩。顾名思义,三弓床弩由三张弓组成,其中第三张弓方向与其它两张弓相反,目的是为了加大弦的行程,以增大箭镞的射程,而上弦则是由绞盘旋转拉动挂钩来实现的,这些无不体现了古人的智慧。然而,这件冷兵器时代的攻城利器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已经很长时间了。本期节目中介绍的“能人”又让我们领教了三弓床弩的风采。
“能人”名叫吴景刚,是一个著名的木雕工艺师。他以往成功复原出了诸葛连奴等很多古代兵器。但对床弩测试历程,却是一波三折。
床弩第一次发射,仅有29米远,实在令人大失所望。随后的几次测试,箭镞都是无力般的矮矮的飞出几十米一头栽下来。难道三弓床弩只是一个传说?吴景刚不相信,经过仔细检查,发现两弓之间的弦卡在了滑轮上。可是即使纠正了失误,床驽也不肯认真“工作”。吴景刚仔细推敲,认定是弓的张力不够,于是重新设计、叠加了三层竹片,又对弩箭进行了改良。功夫不负有心人,床弩射程接近200米,不禁令我拍手称好。
吴景刚的精神怎能不令人赞叹。几次的失败,都不能使他消沉,他用一次一次的尝试和实践证明了古人的智慧,也证明了自我。难道我们不应当有所启发吗?
世界上每个人都犯过错误,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失误而放弃实践的机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也是我们中学生所缺乏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努力提高实践本事,增强创新意识,更要进取的学习科学文化只是,为自我插上梦想的翅膀,真正去“走近科学”,去证明自我。
中央十台优秀栏目观后感2
《走近科学》这档栏目一向是我最钟爱的,因为节目里蕴含着许多科学道理,节目也是丰富多彩。它不是单纯的讲科学知识,而是经过一个个不可思议的故事,由此引出科学道理,让我们能更好地吸收知识。并且节目主持人也异常能活跃气氛,能够很好地调动观众的情绪。
每到时间,我就会立刻打开电视机,拨到“CCTV10”收看《走近科学》。其中有一件事我异常疑惑,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我正收看《走近科学》,这期节目讲述一个博物馆的怪异事件。在馆里,有几个人看守着。忽然有一天,其中有人在值班时听到有人上下楼的声音,这使他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接连几天,馆里的人都在晚上听见了这种怪异的`声音。强烈的恐惧使他们联想到了在博物馆内的一具男尸!这时,正当主持人要揭晓答案时,“啪”的一声停电了,我没看到结局。
前不久,还播放了这样一期节目:过去,天府之国总是与天时地利、富足等词汇联系在一齐,太多人在那里找到了幸福的滋味,太多人在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中对这片土地有了深情的依恋。然而,5·12地震袭来的时候,人们被自然震撼,被人情震恸,被太多的情景感动,这样的经历让人们永生难忘。与此同时,许多人开始疑虑,两千多年来避开了水旱、战争的天府之国,也会跟“地震”联系在一齐,成都安全吗,成都还适宜人居吗
为了找到答案,记者走访了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地震局等科研单位,经过解剖成都平原的地质结构,对它的过去和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经过这期节目的收看,我第一次接触了“板块”“地震带”等名词,了解了一些有关地震的知识。。
《走近科学》这档栏目让我领略到了科学的魅力,激发了我学科学的兴趣,它是我终生的良师益友。
中央十台优秀栏目观后感3
科学来自生活,科学来自大自然。我们身边流动着科学,科学也改变着一切,只是我们不曾注意过。有的科学十分搞笑,在道尔顿和阿福贾德罗中,是谁先发现原子和分子的呢
不知何时,我在电视上看到了《宫》这部电视剧,自从那以后,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够与女主角一样来到一片树林,看到一棵树,我也穿越了。如果是这样,我会带上手机、电脑,甚至还会带上一些汉堡包、雪碧之类的。能够的话,我还会染上一个红毛,到了那里人人都会崇拜我,爱上我这个21世纪的小男生。这是科学给我带来的好处。我拿出手机正要拍照,一大群人会围着我议论:这面镜子怎样会有图案呢这小男孩不会是变戏法的吧如果太过迷信的人还有可能以为我是妖怪或上帝什么的。这是科学的力量。有可能正因为科学,将来有一天真的能够穿越到古代或未来。不是仅有会科学或懂科学的人才能发明或创造。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一位生活很贫穷的画家李普曼,因为他的画一向等不到伯乐,所以也就越来越贫穷。而他的画具也仅有那么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正因为仅有这些,所以他经常找不到工具。有一天,他突然有了作画的灵感,可是与平时一样,他找不到自我的橡皮。等找到橡皮、铅笔后,他脑子里的灵感却已经空空如也!他想用一根铁丝把橡皮和铅笔连起来,可是每当作画时,橡皮总是在他的面前东摇西晃,很是影响他的思维和情绪,并且使用一段时间后有要重新绑扎。画家不耐烦了。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先解决好画笔的问题
后再作画。经过几天苦想之后,他最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从一个废旧的铁盒上剪下一小块薄铁皮,把橡皮和铅笔头对头包起来,使它们固定成一体。因为有了这项发明专利,他拥有了55万美元的专利费。这是一个画家因为科学而拥有的财富。
科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能够改变一大群人的生活,甚至能够改变我们的地球,让它更美丽,让我们更欢乐、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