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五,学校为了增强爱国心,组织我们观看了“南京!南京!”这部电影。“南京!南京!”描写的是1937年日本人进驻中国南京虐人的真实写照,在这段时间内,中国人活的生不如死。
看之前以为是描写中国人的电影,没想到他竟然是围绕日本军官角川展开的一系列的故事。以前描写抗日战争的电影或电视连续剧,日本人都是遭到鄙视的,不过这部电影中的他,并不是我想像中的日本人那么可恨,因为他在当时的日本人中算善良的.了。他杀了人没错,但他的内心是忐忑不安的,他知道这是不对的;他知道百合子是为了日本士兵才来到中国的,到他并没有把百合子当成一个猪狗不如的人;他明明看到了姜老师多从卡车上多救了人,他却装作不知道的样子,但最后姜老师还是被日本军官发现了;当姜老师被拉走的时候,用英文对他说了“杀了我”时,他的善心还是没有办法逃避,他知道姜老师被士兵拉去会失去尊严,所以他答应了姜老师的恳求,让姜老师能够有尊严地死去;当日本士兵在杀死唐天祥时,他背过了身子,不想看到这一幕发生,因为他知道唐天祥是好人,他为了救难民,为了让他人活下来,他选择了留下;最后他放走了小豆子和老赵,也许是他不忍心看着这么小这么可爱的一个孩子就这样被枪毙了,并对着同伴说了一句:“活着比死更艰难吧!”
也许他是屠杀中国人的日本士兵中惟一一个有良心的,也许还有很多,也有可能是陆川导演为了不让我们不憎恨日本人而特意这样安排的……在角川心里,日本人所做的各种暴行都成了一个个深深的烙印,狠狠地刻在他的心上,他不能承受,因为他还有一个良心存在。所以他不忍心去把暴行实施在中国人身上。他的善良导致了他的精神崩溃,最后在放了小豆子和老赵之后自杀了。
除了角川之外,还有2个人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唐天祥,一个是小江。
唐天祥是贝拉的秘书,他一方面是算是替德国做事和帮助贝拉,另一方面却是保护着家人,帮助着可怜的难民。可他后来为了生存下来却背叛了人民。到最后,出卖了人民并没有换来全家人过新生活,因为日本人是为了钱才给他个证件糊弄他的,反而女儿在反抗日本人时被日本人扔出窗外死了,唯一能留下的就是妻子和妻子肚子里的孩子。最后他放弃了跟拉贝先生走,可能是以死来赎罪。最后在临死前仍微笑着告诉日本人:我老婆又怀孕了。
小江刚开始时拒绝了姜老师等人给她剪头发什么的。当日本人j奸她后,她才知道了姜老师是为了她好,她不恨姜老师了。当日本人要求选出100位中国妇女带走,否则就毁掉难民营时,她第一个举手。那时,我很感动。曾经的她,任性,娇气,现在的她,舍弃自己,为了别人,这让我很感动。
我们不应该去恨日本人,因为那已经成为了历史,而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使国家强大起来,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拒绝所有的战争!拒绝所有的残暴!
《南京南京》最新
《南京!南京!》是一部因纪实而震撼人心的作品。看过之后,我表示不再看第二遍,不是不想,而是不忍。看完影片,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压抑,过去看过许多的老照片,可是从未想过这一幕幕在今天会重现的眼前,就像终于在熟睡醒来后看清了自己的梦魇一样。
陆川导演基本采用了“一比一”的比例还原了照片上的景象,这使得整部影片都透露着死亡的气息。尤其是对黑白画面的处理,更使人对每一种死亡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得我在观看过程中觉得凄凉恐惧。这种真实的氛围让我的内心超出了对残忍的负荷,因为每个中国人都曾经看过那些让人无比沉痛的黑白照片。日本人杀人时的表情,走向死亡的人群的眼神,我只能从中读到两个字——绝望,那是一种来自地狱最底层的绝望。
1937年12月13日,中国南京被日本侵略者攻陷之后遭到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烧掠,强奸。多达30万中国人因此丧生,更有不计其数的中国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对待。这是一段血泪史,流的是中国人的血,落的是中国的泪。我想我们都不会忘记这样的历史。70年前的中国,山河破碎风飘絮,万古萧疏鬼唱歌。那侵略者脸上狰狞的笑,利剑上的寒锋把中国的国土划拉的七零八落,葬妻儿,离乡土,凄凄无定河边骨。
时间推移,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重建了战火烧毁的家园,我们一边含泪埋下同胞未寒的尸骨,一边重复的告诫后代“是战争摧毁了一切,我们要牢记历史,不能重蹈覆辙”,善良的中国人始终把日本当成了一衣带水的邻邦,我们拒绝了战后赔偿金,希望和日本冰释前嫌,永不再战。可是日本,又是怎么做的呢?篡改教科书,淡化战争,屡屡参拜靖国神舍,供奉甲级战犯,甚至强占我钓鱼岛,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可以容忍的,我中华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谅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慈禧政权了。曾几何时,我们是“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但是现在我国是礼仪之邦,不好战争,但也绝不惧怕战争,只要日本政府能够正视历史,真心说一句“对不起”,那我泱泱大国也会尽礼数,真心交好。
《南京!南京!》并不是要把中国的伤口撕裂给世界看,我们只是想表明,中国已经不是过去之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强大起来了,从此以后,寸土不让,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愿意用身躯筑起一道道钢铁城墙,来捍卫祖国尊严,未来希望。
看《南京南京》观后感
看了《南京南京》,我觉得很有必要向那些没看过的观众提个醒——请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这部影片,已不是一个中国人的心态看到这部影片,会感觉别有一番滋味,要想我们看《辛格勒的名单》那样的心态看待这部片,会很有感觉。
说实话,如果用平和的心态看待这部片,这部片是一部好片,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片,如果以愤怒或者更加过激的心态看这部片,那这部片就是一部垃圾。
让我来顺一顺这部片每个人物的感受吧,我觉得片中日本兵是这部片的第一男主角,所有什么高圆圆、刘烨都是配角,虽然影院的宣传海报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刘晔,而角川只是躲在一个角落里,但那应当是全为商业炒作所的噱头罢了。本片的主线是角川在进入南京后,经过在生死之城几个月所见、所做、所感的一系列事情之后,最后饮弹自尽。
角川:
角川,我认为是一普通的正常的人。进入南京之前,他没有杀过平民百姓,他没有发生过性行为(甚至可能没有谈过恋爱),他没有对生命的绝望,他只是一名受过教会学校教育、笃信基督却被军国主义征调的年轻人,而进入南京之后一切都变了。
误杀平民。虽然他的误杀对于后面他所亲见亲历的事情来说几乎可以称为微不足道,但第一次杀害平民还是让他惊慌失措甚至落荒而逃,内心充满了愧疚。
角川的第一次性经历。在一种充满了恐惧和强烈孤独感的氛围下,第一次经历温存的角川,在受到百合子的安慰后,他自然的爱上了对方。孤独、恐惧、迷茫是会使人疯狂的,而百合子的温存却给了角川在无限黑暗中唯一的一丝光明,他把自己的一切全都寄托在了这个女子的身上。这是由单纯的性引发的。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不单是本能的动物,而是从本能中寻求到了精神的归属,从而上升到人性光辉的高度。角川所面临的情况却使他更为痛苦、倍受煎熬,在百合子(包括小江)那只有十五分钟限制的温存中,他自认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其它时间,他却在从事者兽性野蛮的'行为,完全将人类对爱与和平的追求丢弃,或者说被逼迫着丢弃。他眼睁睁看着那成千上万横倒江畔的尸体,他眼睁睁看着新兵进行的活体刺杀训练,他眼睁睁的看着一锹一锹的黄土掩埋了一个个的生命,他眼睁睁的看着比纳粹屠杀犹太人还要更为残忍、更为无所不用其极的杀戮。这是完全丧失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性的行为。而在这兽行与温存的煎熬之间,当温存的寄托也荡然无存时,作为人所能保留地也许只剩下绝望。
片中有两句台词,无奈但却准确的诠释了当时南京的处境,“她这样(指唐小妹)活着不如死了”、“活着比死亡更艰难”。而角川听到和说出的这两句话,不是也正诠释他自己在一系列挣扎、痛苦之后的作为人的无奈吗?
片中交代了两个情节,同时说明了角川的处境——只是日军中的极少数。在角川第一次与百合子碰面后,他对其它日本兵说要娶百合子为妻,却被听者嘲笑为“脑子得了性病”。而另一次在他遇到小江并误将小江看成百合子后,他呆坐一旁无心享受他十五分钟的服务,而另一日军却如获至宝一般的代他完成了消费。角川的处境让我想起了烈火金钢中的武南义雄,都是日军的异类,但却都是人性的同类。
而角川对于姜淑云,则是首先怀有一种同信仰、同出身(都是教会学校出身)的态度。姜淑云最后免予受辱,也正是角川目睹了她一系列救人的举动后,在犹豫片刻后出于一种终极关怀的动机的解救。
可谁又能来解救角川呢?谁又能来给予角川终极关怀呢?“活着比死亡更艰难”是角川的哀叹与无奈,但同时也是角川给予自己的解救和终极关怀。唯有了结自己充满罪恶的生命,也许才能让他得到永久的安定与平和。
本片中电影语言运用的很好,不论战争场面还是特写均不似《满城尽带黄金甲》或《夜宴》之流电影那样充满令人恶心的作秀的感觉,整个故事始终以一种真实的令人不忍的视角在刺激着观众的神经。然而在影片行将结束之际,导演却用了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在观众面前展现了一段可称为神来之笔的爆发。日军庆祝攻占中国首都南京的庆典——同时也是日军祭奠亡灵的仪式。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场戏中的配乐,单纯的鼓声沉闷却又令人战栗,日本兵的舞蹈和吼声,与鼓点相得益彰。在这盛大又具有非凡胜利意义的庆典上,角川行尸走肉般地舞动着。其中一段角川的想象是:角川和其它日本兵都歇斯底里地抬着那气势非凡且颇具象征意义的鼓台,而角川的动作却更像是抱着那台子,生怕掉下来。但他越抱得紧却又越力不从心,逃离这象征胜利的鼓台和不能逃离、无处可逃的挣扎,已让角川难以再继续坚持下去,他彻底的崩溃了。她狂吼着,却已经不能拯救、发泄他扭曲的灵魂了,而他的手臂却始终缠抱在那鼓台上,已经无法再放开或没必要再放开了。
这一段,是最后主题的升华,也彻底揭开了角川悲惨命运的结局。
刘烨:
但在本片中,刘烨饰演的角色是相当成功的。少得可以让人过目不忘的台词,却确实将人物带有标志性的性格抬了出来。从抵抗时的果敢、坚毅,到在人物说了:“兄弟们,守不住了,散了吧。”之后,我们仍然感觉到了他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勇气。而在刘烨第一个站起来,带着诸多战士慷慨赴死的时候,在战士们面对死亡高呼口号的时候,军人的荣耀感以及使命感,怎能不让角川这样的侵略者震撼?
唐先生(范伟饰演) 唐夫人(秦岚饰演):
先说唐先生,我在观影时和刚刚观影后一直搞不明白这个人物到底是什么样的角色,要说明什么主题。现在夜深了,我再细细品味这个角色,便重新对这个人物产生了新的理解。唐先生不是军人、不是国际援助人员、更不是大智大勇的领袖和救世主,他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上海男人,正如现在的上海男人一样,对妻儿体贴关怀,看起来有些懦弱、有些小气、有些自私,他缺乏北方爷们儿嘴上常念叨着的血气方刚和社会、历史责任感,他最关心和唯一关心的是妻子、女儿、小妹,为此他可以付出一切、舍弃一切,甚至是背负出卖他人的罪名。但即使是吴三桂,不也是为了心爱的女人就做了“汉奸”吗?而这,却正是中国人最典型的特质,也正是这个角色姓“唐”的原因。
秦岚饰演的唐夫人。一个典型的上海女人,即使在非常时期,也对自家男人的腰包管的紧紧的女人,即使在非常时期,也不忘记靠小麻将来愉悦一下生活的女人,这不只是上海女人,而是中国近代妇女的代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秦岚最后一场哭戏,确实精彩,那种欲说还休的悲痛,那种骨鲠在喉的情态,那种生离死别的处境,无不在那紧抓铁网的双手、那悲愤交加的眼神、那缓缓滴淌的泪水中表现出来。她并没有哭天抹泪、要死要活,也没有歇斯底里的阻制自己的丈夫,因为这也正是中国女性对丈夫们一贯的态度——理解。他有的只是悲伤,而她无能又不能去拯救自己的丈夫,她无能又不能去让丈夫一生背负懦夫的谴责,她甘愿承受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人一生不能愈合的伤口。
而最后,我认为唐先生的血气与仗义不是来自于愧疚、也不是来自于绝望,而恰恰来自于心安与憧憬,他安全的送走了妻子,而那句“我妻子已经又怀孕了”却又是充满了无限的憧憬。这样一个人物,这样一个小人物、平凡的人物,却被单独执行了枪决,这无意义的五发子弹,补上的那一发子弹,以及不敢正视行刑的日本军官伊田,相对于唐先生行刑前的微笑和淡然,显得是多么的局促紧张和自乱方寸,显得是多么的战战兢兢和没有必要。难道角川面对一个人乐观的赴死,真的能够无动于衷吗?
姜淑云(高圆圆饰演):
姜淑云是有一个有递进过程的角色,最初的几场戏中,姜淑云的惊恐是显而易见的。在和角川第一次碰面时紧张、害怕清晰的书写在她的脸庞上,在解救被强暴的难民时惊慌、恐惧会聚在她紧抱姐妹的双臂里,在拉贝被迫离去时无助、孤独抖动在她的双唇间,而之后在冒死解救同胞时坚定、勇敢闪耀在她的眼神中,到最后,选择死亡时那句义无反顾的“shoot me”完美的诠释了一名弱女子在这几个月中的变化。姜淑云是一名信奉上帝的女子,这样他有别于大多数中国人(例如唐先生)对社会责任的理解,自始至终她都是在竭力保卫她的同胞们,在竭力与魔鬼们进行着抗争。而又正是她对角川唯一的请求,加速了角川最终的结局。
百合子:
那个日本慰安妇百合子。无疑的是,对于日本民众来说,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这种受害不只是因为他们的家园同样在战争中化为灰烬,不只是因为原子弹只在日本杀过人,更不是因为他们的亲人在战场上受到应有的待遇。而是一种胜过身体摧残的、可怕的意识控制。猛烈的民族主义宣传、军国主义宣传(不论是德国、意大利还是日本的纳粹主义,猛烈程度基本相同),让人们抛弃了作为一个人的意识,将民众的自我意识、讲人权的意识化为比残破的城市还要可怕的废墟。我想,这也正是杨朱那“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的原因。二战时期,日本从本土、朝鲜以及中国招募和强征了大量慰安妇,而那些自愿为帝国、为帝国勇士现身的日本慰安妇,是和来自中朝的妇女一样悲惨的命运,甚至对于个人意识来说,有更加悲惨的成分在其中。百合子在角川的眼中,是爱人、是妻子,是角川在残酷战争中的精神寄托。角川将自己获得的慰问袋(有罐头、糖果等)骑着车送到百合子手里,百合子早已忘记初试云雨情的角川,而来自慰问袋中糖果的短暂甜蜜感,仍旧被她所肩负的慰劳帝国将士的使命感所迅速消灭。而长期的献身,竟使得她像机器一样,根本没有了作为一个女人所应有的正常感受。
人性的回归,需要的是清醒,是对普世价值的认。痛苦的角川和无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
今天看了南京南京这部电影,刹那间非常恨日本人,甚至对今年发生的日本地震不太感到伤感,我也许是一时心血来潮,毕竟上次如此的满腔愤怒还是好久的事情了,感到国内对国耻的宣传并不是很多,因为毕竟抗日战争结束已经很久了,很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已经不在人世了,作为80后的我也只是在以往娱乐节目不多的情况下,看了一些抗日题材的电影,但是这些不够,不能真正反映出日本人在那个年代所犯下的滔天罪恶。现在电视娱乐节目和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根本很少涉及到这些题材,即使涉及也感到拍出的有些搞笑,只有南京南京这部片子才能稍微把那段历史呈现给大家看,我们的民族拥有那么长的历史,创造出那么灿烂的文明,为什么那么容易遗忘呢,虽说团结是主体,但是国耻不能忘呀,也许90后们还能略懂那段历史,但是00后们,以后的人们难道就永远的对那段历史陌生了么?他们仅仅感兴趣的就是现在的娱乐节目吗?民族性何在?这是历史的教训,希望所有人勿忘国耻,即使千百年后也应记得日本人对我们的民族国家所犯下的罪恶。
我是在南京读的书,只知道每年的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那个时候无非是拉响警笛,在南京的那几年我并没发现当地政府有什么纪念活动,反正作为学生的我并没有机会参加,但是仅仅是那几声警笛声,似乎也能勾起人们无尽的回忆,回忆那段历史,如果有其他活动是否会让我们更加难忘那段历史呢?毕业后回到生活的城市合肥,在这里那么多年了,每年的12月13日并不能听见警笛声,别说什么纪念活动了。我想很多城市也是这样,我们的下一代是否就会开始忘记历史呢?现在的中日团结并不能让我们有理由忘记惨痛的教训。
顺便百度了一下,现在这段历史似乎快被遗忘了,我不是剧作家,也不是名人,更不是电视电影导演,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80后,我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不忘掉那段历史,更希望有能力的国人拍出一些回忆那段历史的经典电影或电视剧,而不是把那段历史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拍成了搞笑题材的,我觉得我们有理由提醒我们的后代和我们的同胞,友谊归友谊,但是历史已经发生,不能忘掉。
南京南京
《南京!南京!》,读这个片名,像是读一份加急电报:捧着电报的双手在不住颤抖,心跳激烈加速,浓浓的不详兆预感在撞击心鼓。当然,史实要这个譬喻残忍无数倍、紧急无数倍、恐怖无数倍,绝望无数倍,伤心无数倍。那种兵临城下的岌岌可危,那种家破人亡的深悲剧痛,那种辱妻杀子的莫大污耻,那种朝不保夕的极度忧惴,那种茫无涯际的杳渺切盼……是今人尽最大所能仍无法完全感受的。今人能做的是,静静坐在影院里重温记忆,劳劳记住曾经的腥风血雨,时时鞭策己身以国难家仇……
果真,这是一部叫人倍感沉重的影片。黑白的胶片、剧烈抖动的镜头,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你安静地坐在放映室的角落里,阴郁的氛围立刻席卷全身,将你拉回七十二年前那惨绝人寰的争战里头,然后你开始了观影之旅,因为身临其境的错觉,你随着片中的人物(中国百姓们)一起紧促呼吸、心惊胆战、悲痛哀凄。日军面对古城墙惊呼时,尚有一丝民族自豪感,但是眨眼间,随着震天动地的炮响,美好的感觉飞灰湮灭,转而为死亡逼近的惊恐不安占据。这是影片带给观众的,其实更是惨痛的历史留下的不灭印记。所以,真正为《南京!南京》赢得惊人票房的,不是导演陆川,不是宏大的演员阵容,不是独特的视角,也不是高水准的制作,而是南京大屠杀题材本身。架设在如此严肃、如此沉痛、如此宏大、如此刻骨铭心史的基础上,影片想不成功都难,想不叫座都不可能。
南京南京观后感(2)
一口气看完了这部电影,我心潮澎湃。
刺耳的防空警报,铺天盖地的枪声,日军官兵的狞笑声,南京人民的口号声,甚至从废墟中传出的无望的呼声似乎犹在耳边。灰色的空中掠过的飞机,一队队绿衣的日兵,难民身上的血迹,夺目的太阳军旗似乎也历历在目。
历史的画卷向我铺开,1937年12月13日,这是一个令中华民族难忘的日子。“万人坑”,“慰安妇”,一个个鲜红的词跳入眼中,这些都是侵华日军一手创造的历史,血腥的历史!
《南京!南京!》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巨着,影片用独特的历史视角及极具张力的黑白叙事影像,讲述了一段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抗争。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中国当时的首都南京,对中国军民展开长达6周的屠杀,史称南京大屠杀。本片以此为背景,用真实的记录将那段黑暗的历史重现,告诉每一个中国人:在那段幽暗的黑色岁月里,我们中国人是有过不屈不挠的抗争的!在暴行面前,它的抵抗,它的自我救赎,它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他们挣扎过,可能软弱过,但在死亡的这座城市中间,他们最终都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尊严,也许很多人在半道上就死了,但是有些人是幸存下来的,至少那希望要幸存下来。
《南京!南京!》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告诉人们——南京是一座抵抗之城。不论是军官陆剑雄、归国女教师姜淑云、还是舞女小江、拉贝秘书唐先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作着抵抗,正如70多年前,我们的先烈,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在这座死亡之城浴血奋战着。这,是一部中国人拯救中国人的历史。
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二战后,他们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日本甲级战犯,侵华战争的制造者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被判绞刑,有些战犯也被判处无期徒刑。但是日本法西斯就真正在日本消失了吗?不,它正准备东山再起,酝酿新一轮的战争。你瞧,日本现首相,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在去年底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不就是一个预兆吗?近期日本广播协会(NHK)新会长籾井胜人声称“每个国家都曾存在”随军“慰安妇”、不应单独批评日本,安倍内阁右翼势力千方百计地想要修改和平宪法,发展国防军,解禁集体自卫权,其野心昭然若揭。日本更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慰安妇事件,给亚洲各国人民也带来了深重的伤害。
相比之下,同为二战战败国的德国,认真反思战争的罪行,已经成为一个和平国家,与日本目前的现状成鲜明对比。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双膝跪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那惊人一跪,站起来的是整个德国。
我衷心希望,日本能够承认侵略罪行,真心向世界人民道歉,祈求人民的原谅。同时,遵守和平宪法,维护世界和平。南京,南京!
南京南京观后感(3)
最近我观看了爱国主义优秀电影作品——《南京!南京!》。我深有感触。虽然只有整整130分钟时间,但是我深感压抑。摇晃的镜头晃得我想吐,很长时间都没有过这种窒息的感受了。
刚开场的时候,被枪声、炮声吓怕了。惨不忍睹的杀戮,血流成河,生灵涂炭。南京城成了一个死城,这个,深深震撼了我。但是,身为一个女性,更令我震撼的是……
我想改编莎士比亚的名句:举手,还是不举手?这是个问题。这里说的举手,不是指对南京侵略者日本人的投降,而是在这部历史灾难大片《南京!南京!》里上百名妇女举手自愿牺牲自己做慰安妇,为安全区的民众换取过冬的物资那个震撼人心的场面。每一只上扬的手,都像一支灼灼扑动的火炬,放射出民族尊严的光辉。每一个举手的妇女,燃烧自我,救助他人,令70多年后的我们动容、惊心、泪流满面。她们的'牺牲与毅然走入刑场、高喊“中国不会亡”的中国士兵的牺牲一般高贵而沉重,像两记重锤捶打在历史的鼓面,动人心魄,回音荡荡。教堂妇女举手一幕是《南京!南京!》继中国军人江边就义后的第二个高潮。令这部灾难电影,回肠荡气,渐入佳境。
很多人跟我有同样的质疑:姜淑云居然没有举手?尽管她声音颤抖,泪落双颊,但是如果她也能举手,是不是能和妓女小江一起携手走进那片神圣的光辉里去?是不是能给角色一个更加完美的收场?举手,还是不举手?牺牲,还是苟活?电影继续在进行。我的问题也终于有了答案。在教堂百名妇女举手时,姜淑云已经做出了选择。在我们的文化里,更容易被牺牲的壮烈感染,而对“理性的拯救”感到陌生。在教堂小江等妇女选择“牺牲拯救”时,姜淑云选择的是另一种“拯救”,尽管她最后的牺牲同样令人黯然神伤。我们应该感谢电影《南京!南京!》,她让我们对历史的解读了一种可能。
我不会再去看第二次,不是不想,而是不忍。《南京!南京!》里透露死亡讯息的场景之多,尤其黑白画面的处理更让每一种形式的死亡都让人身临其境,这种真实的氛围已经让你觉得内心超出了对残酷的负荷,因为每个中国人都曾看过那些触目惊心的老照片。但最可怕的还是那些没有直观画面的死亡讯息。女儿被日本鬼子从窗口扔下去,观众看到的只有唐先生奔去窗口的崩溃呼喊,还有一车车从军营运出去的女子裸体。日本士兵杀人时的表情,走向死亡的人群的眼神,在黑白不见血的银幕上,你只能读到两个字,绝望——这是地狱最底层的绝望。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穿长褂戴瓜帽的男人被推到土坑活埋的那一刻,他紧紧闭着眼睛,没有反抗,也没有歇斯底里。如果看过那些老照片,你会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地狱。
唐先生一句:“我老婆怀孕了!我老婆又怀孕了!”之后,英勇就义了。这句话,透露了生命的气息,还让那些侵略者知道“中国人杀不尽!中过国人的生命是顽强的!”我深深感动了!
铭记国耻很重要,比铭记国耻更重要地是认识你自己。最后我还想说,它就是一部电影,因为只有电影才会以那样的方式结尾,留一点阳光与希望,并且浓妆重彩地将小豆子的照片放那么大,题注下他还活着。这静止的画面远比那句中国不会亡来得更有力量。
作为中国人,我们要自立更生,勇往直前,不忘国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