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梦空间"之后,突然有了对诺兰作深层次研究的想法,真实的颜色:黑暗骑士第7遍
"黑暗骑士"可以说是我在2002年之后看过的最棒的影片,在它问世前此之前是"致命魔术"(也是2002年之后),巧合的是这两部作品都处于诺兰之手。我个人觉得,诺兰的电影之所以吸引我,很大程度上和我做科学研究的职业有关,回到亚里士多德时期,我们现在的科学在当时都是属于哲学的范畴,因为我对哲学一直有着不轻的眷顾。就像我们做科研的人,每个人都必须对存在(本体论)和对存在的认识(认识论)有着自己的见解,否则便是属于没有信仰的人,再怎么出色的出版都掩盖不了自身的空虚。诺兰的电影,给我的感觉,都在对存在,对本质进行着思考。他通过符号化的极端人物,展现了这类人物为了我追寻自我而走向意想不到的极端,"致命魔术"的黑暗和成功不在于他的结局有多震撼,而是在于当你深刻体会主人公们的付出和牺牲,疯狂和歇斯底里之后,爱变成了毁灭。爱的一开始都是美好的,不过当爱过度膨胀之后,你自己就成了自己的敌人。虽然主人公们的角色本身是异类,是极端的,但是我们如果自己想想,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由于我们自己真实的爱,到后来让多少人变得痛苦。这个世界,如果真正按照真实的颜色赤裸裸地前进,我们的世界又将如何?
这个问题同样在"黑暗骑士"中得到了延伸。而且更深刻,更揪心,更令人绝望。这里面大致有三个符号。蝙蝠侠,他的初衷是inspire the good,在"侠影之谜"里面,他认识到的是,要克服恐惧,就要把自己变成恐惧的一部分,然后让恐惧成为自己的武器。在高谭这个城市,黑势力猖獗的本源在于腐败,致使无人可以光明正大的站出来对犯罪者绳之以法。蝙蝠侠的第一步是让自己成为黑势力的恐惧。然而,要让一个城市真正有希望的,是这个城市的人们。将希望诉诸于一个身穿盔甲,运用科技,智慧和武艺的"英雄"并不能使城市光明。这就引出了蝙蝠侠的第二步,让老百姓认识到普通人也可以有能力光明正大的制服黑势力。不过,他自己心里也清楚两点,第一,蝙蝠侠和普通民众的差别,这差别的结果就是比如说,当你看到歹徒在光天化日下抢劫的时候,你的选择不是自己见义勇为,而是等待蝙蝠侠的帮助,因为他更有能力这么做,虽然蝙蝠侠本身没有超能力。第二,蝙蝠侠是站在法律边缘的人,他自己为了为维护法律而犯了法越了界。如果老百姓为了自己的正义而知法律于不顾,那么他的理想就一瞬间轰然倒塌。这个时候,他就需要一个普通人,一个不戴面具的英雄,一个光明骑士,来激起普通人心中的希望。而哈维就是这么一个人。
哈维,作为光明骑士,他正义凛然,他能将几百位黑分子送上法庭,虽然是在蝙蝠侠的帮助下。高谭从未如此的光明过,蝙蝠侠的理想也正在实现。这个时候,这个社会的另一个符号,小丑,出现了。他是这个社会的一种思想,或者说是这个社会最真实的颜色。他看观点,其实是触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利剑。人性本恶,自私,贪婪,正因为有这些,高谭才会如此,人心才会麻木,观后感《真实的颜色:黑暗骑士第7遍观后感》。不到迫不得已,谁不想道貌岸然?到了危急时刻,这些文明的人就会互相厮杀。就在最后两只船都未爆炸的时候,他还在说,只是条件未到。其实,仔细体会,蝙蝠侠需要光明骑士的一个原因,也是希望心爱的女人可以回到自己身边。就在小丑故意把两人的名字说错之后,蝙蝠侠选择了Rachel,而不是象征城市希望的哈维,从广义上讲,这难道不是一种自私吗?小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赢了。蝙蝠侠说服不了小丑,开始是不了解这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即便在管家的梳理后,他还是不能从心理上击败小丑,为什么?因为,小丑的真实。他认为规则,计划,法律是反自然的,正因为有了这些条条框框,才会有不平等,腐败,因为有权势的人总是能够有利于法律约束之外。小丑希望混乱,没有规则,大家就会互相厮杀,适者生存,这就是绝对的公平。当哈维失去Rachel的时候,他心里的黑暗一面正在迅速膨胀,他辛辛苦苦的追求,到头来竟是如此结果,公理何在?小丑在正确的'时候出现在频临奔溃的哈维身边,正如他自己所言,他并没有教唆哈维去做什么,而是让哈维统一了他的观点,现在的世界不存在公平,若要公平,只有成为机会主义者。小丑是个意志力极度强大的人,他不在乎死,如果哈维当时杀了他,也就正好证明了他的正确,又毁了光明骑士。而哈维他的内心并不强大,正如小丑所断言的那样,到了需要的时候,他心里黑暗的一面就会逐渐侵蚀他光明的一面。光明骑士,在真实面前,也居然理所当然的不堪一击。
同样在我看来,小丑他并不是完完全全的处于混沌状态,他说他自己没有计划,他只是做事情,他有计划,只是他没有条条框框,他开始抢劫黑帮的银行,是为了引起黑帮的注意,后来他计划自己被抓和故意说反那两个人的地址。他也并不是非要和蝙蝠侠和哈维过不起,他是观念上对法律和规则的否定,如果把距离缩短,其实也就是我们研究的领域不同学派之争。
但是蝙蝠侠此时为了自己的理念,他相信人性当中国名的一面,虽然人性当中有着险恶的一面,自私的一面,丑陋的一面,但是人的一生其实也都在克服它们,所以会有条条框框,会有规则,会有法律,否则倘若大家对随着自己的本性,世间将混乱不堪,而人和动物也将没有本质的区别。人性当中光辉的一面也会战胜邪恶的一面,所以他如此肯定无论哪艘船上的人,都不会率先按下那个按钮。而这点,也恰恰是小丑忽略的地方。我们制定规则,来克服自己的另一面,是为了引导我们自己那光辉的一面。
所以,小丑不能获胜,放任本性放肆的观点不能获胜,因此,蝙蝠侠做了一个很大的牺牲,他将自己化成黑暗,他为了这个城市可以做任何事情,他担下了杀害那几条人命的罪责,这样,光明骑士的形象将永远存活,民众心里的光明也终有一天会被激起。他也深深知道,这样,他退到了比原点还后面,以后每次出现,老百姓都会站在他的对立面,但是他愿意这么做,做这个电影里的第四个符号,也就是电影的高潮,黑暗骑士,这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黑暗骑士说,因为真实不够好。
放到我们如今的社会,看着这部电影,就越发感到现实的无力,我们眼前的真实,难道就都是真实吗?那某个城市而言,高楼矗立,什么社么会办得举世瞩目,但为什么论坛上,民间,却到处都是抱怨声呢?一个中国最发达的城市,老百姓买房买不起,上学上不起,看病看不起,而让我们看到的却都是欣欣向荣。火灾后一个个歌功颂德,火灾前都他妈干什么去了。伪善的真实,依旧是真实,真实不够好,真实让老百姓身心疲惫,开始变得麻木不仁。贫富差距的拉大,是对法律规则无力的最完美的讽刺。法律为谁而立?制度为谁而设?然后,这种真实下,乱象丛生,物质爱情,拜金女,一个个奇异的符号们开始出现,我们能怪他们么?是这个黑暗真实赋予了他们的存在。揭开真实的面纱,他下面的世界,和小丑所向往的世界又有什么不同。比起上海,或许高谭是幸运的,因为它有个有钱,有智慧的黑暗骑士在塑造光明。
不过,我依然和蝙蝠侠一样,有着乐观的理想,中华民族泱泱千年,我们的民众一定能够走过去。
真实?
关于《敦刻尔克》经典电影的观后感1
赶着暑期末尾,诺兰最新大片《敦刻尔克》上映了,诺兰迷们都要赶着夜场在IMAX厅等候大片的开映。
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熟悉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所以在电影院的大海报上列出了诺兰的代表作:《盗梦空间》、《蝙蝠侠:侠影之谜》、《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星际穿越》。每一部都足以在世界电影史上留名,当然也包括这部《敦刻尔克》。
故事改编自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期间欧洲大陆执行的一次战略性撤退。撤退过程中,英国空军与德国空军爆发了激烈的空战,英国动员各种大小船只,将大部分士兵撤离欧洲大陆。这次行动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并成为四年后反攻的根本。
与大多数战争片不同的是,“胜利”“进攻”不是它的主旋律,它的背景就是“撤退”,而且在30多万人之中原定只能撤走3万人,这对于大多数的士兵而言,他们的任务就是“逃亡”。
三个主题场景中呈现陆地、海上和空中三个角度,在海上救援船对于空中战机的判断,是基于老船长自己的经验;海滩上的士兵似乎也不知道有多少船、多大的船、什么时候会来营救;空中的战机需要面对的最迫切的问题,是燃油还够用多久……如同德军的炮火什么时候到、多猛烈、自己会不会因此丧命,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而且都是随机的。而且逃得早的未必活命,在多个时刻观众的心跟着画面一起提着,对于下一秒钟即将发生什么完全防不胜防。
如果你不了解历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欣赏本片会有困难,更无法体会海滩上战士们的惴惴不安。尽管《敦刻尔克》是战争片,但感受起来它更像一部悬疑片,让你从头至尾置身于朝不保夕的惶恐中。
你看不到敌人、看不到40万的军队、甚至看不到身后的街巷里在发生什么,只知道枪声不断、战火不灭。影片中所有的画面,都是从片中人物的视角出发的。他们看得到的,你也能看到;而他们看不到的,你也只能等待。
而恐惧感往往就来自于看不到的东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场汤米在船内等待涨潮的戏。观众与他们一样全然不知道外面正在发生什么,只有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射进来的子弹,和止不住灌进来的海水......
怀表的滴答、引擎的轰鸣、心跳的'噗噗声……贯穿《敦刻尔克》的,除了这些音效,还有隆隆炮火声,像“永无止境的音阶”。这大概是对法国敦刻尔克海滩上那40万士兵最准确的心理描写了。无尽的等待,无尽的希望和失望,倏忽而至的险情,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无常。最恐怖的,大概是黑洞一般的不可知……
敦刻尔克,一场没有赢家的胜利,40万人,望穿秋水,归国无门。海的对面就是祖国,身后就是上膛的子弹炮火,头顶是危机四伏敌机,无法反抗、绝望、挣扎,只能等待支援。活着,就是战斗的意义,胜利的逃亡,幸存者没有喜悦,罹难者无声无息,战争的冰冷、政局的兜转、求生中撕裂的人性,无论美丑都被吞没在海峡深处,然后逐渐恢复平静。
整部影片没有高潮,却又处处都是高潮。敦刻尔克成功撤退,电影散场,一场提着心看完的电影,逐渐恢复平静,活着真好,很幸福。
关于《敦刻尔克》经典电影的观后感2
《敦刻尔克》讲述了二战初期,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因此英国政府动员船员们营救他们。
在我看来,这部片有四大特点,一是它的画面极简,构图以及色彩极其有特色,单看这几个方面,这部片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尤其是对于我这类爱好摄影的人来说,毋庸置疑是个超级大福利。二是从片头到片尾从未停止的BGM。三是演员们的台词少,但依旧能从画面中演员的神态感受所传递出来的氛围。四是不像一般的战争片血腥,更不像《辛德勒的名单》充满着令人无措的绝望。
画面之初就将我带入了硝烟之中,枪声在我耳边不断响起,可并未嗅到浓浓的血腥味,只有一种冷瑟萧条的氛围充斥在我周围。没有士兵说话,因为他们都在逃跑,其后便见到成群结队的士兵,他们也没有说话,我猜他们在想何时才能归家吧。可惜来接他们的船被敌军不断炸毁,无数的士兵丧生于海洋中,但最后无数的小船朝他们驶来,船上站着的是他们的“亲人”,我看到士兵们在欢呼在大笑。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想他们的内心早已热泪盈眶,热泪也冲刷了他们的辛酸。
从天空俯瞰海平面时的画面是我尤为喜欢的。一望无际的海面,广袤的天空,也使我不禁遥想到了自由。曾想几何时,想要变成一只鸟儿,不受禁锢,享受飞翔,拥抱风,拥抱自由。英国海军军长的行为,也值得人们赞扬,在送走了自己本国的士兵之后,留下来帮助法国的士兵撤退。他清楚他的责任,更清楚盟军二字的含义,大难当头,遭受迫难的群体理应抱成一团抵抗外敌。只有这样,才会赢取胜利的果实。
当然,战争一定会有它的残酷性,这部片战争的残酷性,就体现在人性上。英国士兵们和一个法国士兵躲进了一个船舱里等待涨潮,以至于能够将他们送离海滩,然而他们没有料到,敌军将这艘船当做靶子。所以当船到了海上,船体开始不断的涌进海水。这是必须有人离开,但出船就有可能被枪击中,在有可能面对死亡的情况下,无人愿意离开。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直面死亡。于是一些英国士兵开始强迫法国士兵出船,当其中一个英国士兵为之求情时,他们更是放言说下一个出去的是他。
我没有资格去评判这些英国士兵的行为是否正确。因为首先我是个局外人,再者,设想我身处那样的环境之下。我不能保证我不像那些英国士兵一样,失去人性的光辉。只剩下无尽的恐惧和强烈的求生欲望。人非圣人,贪婪善良等矛盾品质都有可能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我只能说战争是残酷的,它的确是能够体现人性的光辉,但它也一样能够将人的劣根性体现的一览无余。
战争提起来就令人唏嘘。古时战争不断,硝烟四起,百姓民不聊生。无数的诗人忧国忧民。因为总有人想要通过战争夺取资源,实现自己的雄图霸业。所以杜甫的《石壕吏》中的事件才会频频上演。我没有直面过死亡,更没有经历过战争。当然也不能体会到那些经历过战争的人的感受。但我知道战争是残酷的,历史的教训告诉我,战争是不值得呼吁的。
时代在进步,每一次战争带给人们,带给地球的伤害越来越深。因此人们强烈地渴望并期待大同社会的到来。古时便是如此,如今也是。我相信未来也是。因为人心中是有深深地念想的。可惜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所以那一天遥遥无期吧。
关于《敦刻尔克》经典电影的观后感3
诺兰的《敦刻尔克》把作战室里的指挥策划场景全部删去,开场不交待历史背景,结尾也不交代伤亡人数。这里没有丘吉尔,没有希特勒,《敦刻尔克》宏伟的结果更是没有悬念,诺兰只是牵挂着小人物的恐惧,聚焦“战争中,每个个体的情绪与命运”,个体的视角也被简化成了“敌人到来之前,我们要跨海回家”。
有人说,诺兰风格化的手艺和敦刻尔克事件本身壮烈的结局挽救了电影,所以你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感觉有些难以言说,没有如你所愿般“烧脑悬疑”,也没有血脉偾张。很显然,在战争片的战场上,诺兰想有所突破,把激烈的战争史诗变成了一个关于个体的故事。诺兰的冷观和克制,让《敦刻尔克》保持了对历史的悲悯与敬畏,让影片的主题更加深邃与深远,让它在众多战争片面前别有建树。
《敦刻尔克》是诺兰第一次拍摄真实历史事件,将一部战争片拍成了剧情、悬疑、惊悚片。这一切使它与其它战争片之间仿佛有道巨大分水岭,一边的山峰上是《血战钢锯岭》《拯救大兵瑞恩》,另一边的山峰上是《敦刻尔克》。两座巅峰上的作品都很伟大,却又那么迥然不同。
作为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不管它是战争片还是悬疑片,都不重要,敦刻尔克最大的价值在于毫无保留、不加修饰地刻画出身处战场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如此真实。
这是一部“反英雄”的战争片,讲述的不是成功,而是惨烈的撤退和有意义的失败。诺兰死死抓住的是人类对于战争的真实感受,那是包围了陆地、天空和海洋的恐慌。
与战争中的人感同身受——这是《敦刻尔克》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类电影所做的。《敦刻尔克》是诺兰的一次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尝试,在这种类型的电影中,“真”往往会摆到比“善”和“美”更重要的位置。诺兰与李安不谋而合。诺兰认为,大多数的人在面对战争时,首先考虑的或许不是名留青史,而是“生存”。
“生存”对于那些普通年轻的士兵来说,是回家,离开敦刻尔克;对在战争中失去儿子的老船长来说,是到敦刻尔克接那些像他儿子一样的年轻人回家;那个燃料耗尽的飞行员用生命坚守的,是即便自己不能回家,也要保住那艘回家的渔船。
在军事题材的战场上,导演喜欢从战争中挑拣出“一将功成万骨枯”或“一将功败万骨枯”的故事,把他们变成了电影里的勇士、侠客和英雄,再加上爱、恨、暴力、死亡。徒手挡子弹、料事如神仙的战争片让人怀疑人生,另一部分优秀的战争片吸引人坐下来了解战争。“怎样把观众带去敦刻尔克,是我最先考虑的事情。”诺兰决定将这种经验呈现在银幕上——
陆地上,德军1700辆坦克持续前进,距海滩只有16公里;空中,德军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盘旋、投弹。40万英法盟军被困海滩,唯一的生路是渡海,虽然那是每年两百多天雷雨大风的英吉利海峡,但海峡对岸是远离战火的英国——这是历史,也是电影《敦刻尔克》的开场。
“我会尊重人类寻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贯彻于整部电影的,是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死亡威胁,面对绝境,每个人都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才有可能活着回家。这些战争中的个体,浓缩着40万人的恐惧,像极了敦刻尔克灰蓝色的海水,无边无际
《敦刻尔克》观后感(一)
《敦刻尔克》讲述了二战初期,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因此英国政府动员船员们营救他们。
在我看来,这部片有四大特点,一是它的画面极简,构图以及色彩极其有特色,单看这几个方面,这部片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尤其是对于我这类爱好摄影的人来说,毋庸置疑是个超级大福利。二是从片头到片尾从未停止的BGM。三是演员们的台词少,但依旧能从画面中演员的神态感受所传递出来的氛围。四是不像一般的战争片血腥,更不像《辛德勒的名单》充满着令人无措的绝望。
画面之初就将我带入了硝烟之中,枪声在我耳边不断响起,可并未嗅到浓浓的血腥味,只有一种冷瑟萧条的氛围充斥在我周围。没有士兵说话,因为他们都在逃跑,其后便见到成群结队的士兵,他们也没有说话,我猜他们在想何时才能归家吧。可惜来接他们的船被敌军不断炸毁,无数的士兵丧生于海洋中,但最后无数的小船朝他们驶来,船上站着的是他们的“亲人”,我看到士兵们在欢呼在大笑。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想他们的内心早已热泪盈眶,热泪也冲刷了他们的辛酸。
从天空俯瞰海平面时的画面是我尤为喜欢的。一望无际的海面,广袤的天空,也使我不禁遥想到了自由。曾想几何时,想要变成一只鸟儿,不受禁锢,享受飞翔,拥抱风,拥抱自由。英国海军军长的行为,也值得人们赞扬,在送走了自己本国的士兵之后,留下来帮助法国的士兵撤退。他清楚他的责任,更清楚盟军二字的含义,大难当头,遭受迫难的群体理应抱成一团抵抗外敌。只有这样,才会赢取胜利的果实。
当然,战争一定会有它的残酷性,这部片战争的残酷性,就体现在人性上。英国士兵们和一个法国士兵躲进了一个船舱里等待涨潮,以至于能够将他们送离海滩,然而他们没有料到,敌军将这艘船当做靶子。所以当船到了海上,船体开始不断的涌进海水。这是必须有人离开,但出船就有可能被枪击中,在有可能面对死亡的情况下,无人愿意离开。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直面死亡。于是一些英国士兵开始强迫法国士兵出船,当其中一个英国士兵为之求情时,他们更是放言说下一个出去的是他。
我没有资格去评判这些英国士兵的行为是否正确。因为首先我是个局外人,再者,设想我身处那样的环境之下。我不能保证我不像那些英国士兵一样,失去人性的光辉。只剩下无尽的恐惧和强烈的求生欲望。人非圣人,贪婪善良等矛盾品质都有可能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我只能说战争是残酷的,它的确是能够体现人性的光辉,但它也一样能够将人的劣根性体现的一览无余。
战争提起来就令人唏嘘。古时战争不断,硝烟四起,百姓民不聊生。无数的诗人忧国忧民。因为总有人想要通过战争夺取资源,实现自己的雄图霸业。所以杜甫的《石壕吏》中的事件才会频频上演。我没有直面过死亡,更没有经历过战争。当然也不能
时代在进步,每一次战争带给人们,带给地球的伤害越来越深。因此人们强烈地渴望并期待大同社会的到来。古时便是如此,如今也是。我相信未来也是。因为人心中是有深深地念想的。可惜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所以那一天遥遥无期吧。
《敦刻尔克》观后感(二)
赶着暑期末尾,诺兰最新大片《敦刻尔克》上映了,诺兰迷们都要赶着夜场在IMAX厅等候大片的开映。
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熟悉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所以在电影院的大海报上列出了诺兰的代表作:《盗梦空间》、《蝙蝠侠:侠影之谜》、《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星际穿越》。每一部都足以在世界电影史上留名,当然也包括这部《敦刻尔克》。
故事改编自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期间欧洲大陆执行的一次战略性撤退。撤退过程中,英国空军与德国空军爆发了激烈的空战,英国动员各种大小船只,将大部分士兵撤离欧洲大陆。这次行动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并成为四年后反攻的根本。
与大多数战争片不同的是,“胜利”“进攻”不是它的主旋律,它的背景就是“撤退”,而且在30多万人之中原定只能撤走3万人,这对于大多数的士兵而言,他们的任务就是“逃亡”。
三个主题场景中呈现陆地、海上和空中三个角度,在海上救援船对于空中战机的判断,是基于老船长自己的
如果你不了解历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欣赏本片会有困难,更无法体会海滩上战士们的惴惴不安。尽管《敦刻尔克》是战争片,但感受起来它更像一部悬疑片,让你从头至尾置身于朝不保夕的惶恐中。
你看不到敌人、看不到40万的军队、甚至看不到身后的街巷里在发生什么,只知道枪声不断、战火不灭。影片中所有的画面,都是从片中人物的视角出发的。他们看得到的,你也能看到;而他们看不到的,你也只能等待。
而恐惧感往往就来自于看不到的东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场汤米在船内等待涨潮的戏。观众与他们一样全然不知道外面正在发生什么,只有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射进来的子弹,和止不住灌进来的海水......
怀表的滴答、引擎的轰鸣、心跳的'噗噗声……贯穿《敦刻尔克》的,除了这些音效,还有隆隆炮火声,像“永无止境的音阶”。这大概是对法国敦刻尔克海滩上那40万士兵最准确的心理描写了。无尽的等待,无尽的希望和失望,倏忽而至的险情,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无常。最恐怖的,大概是黑洞一般的不可知……
敦刻尔克,一场没有赢家的胜利,40万人,望穿秋水,归国无门。海的对面就是祖国,身后就是上膛的子弹炮火,头顶是危机四伏敌机,无法反抗、绝望、挣扎,只能等待支援。活着,就是战斗的意义,胜利的逃亡,幸存者没有喜悦,罹难者无声无息,战争的冰冷、政局的兜转、求生中撕裂的人性,无论美丑都被吞没在海峡深处,然后逐渐恢复平静。
整部影片没有高潮,却又处处都是高潮。敦刻尔克成功撤退,电影散场,一场提着心看完的电影,逐渐恢复平静,活着真好,很幸福。
《敦刻尔克》观后感(三)
最近诺兰导演的大作《敦刻尔克》正式登陆了国内各大院线,这部被国产电影保护月压了一个多月的电影终于在中国放映,我就等不及立马去看了。
本来暑假有一个活动,可以抽奖去北京提前观影《敦刻尔克》或是诺兰导演见面会,可惜我运气不好,没被抽中,不过我还是第一时间来看了这部电影。
《敦刻尔克》是描述了历史上的英国、比利时、加拿大和法国的士兵被德军包围于敦刻尔克,英国政府组织海军与平民帮助撤退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故事。据悉这是诺兰从小就开始听的故事,所以他对这部电影一定费了许多心血,对整个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故事也会有许多独特的见解。
影片采用了非线性叙事,通过三条不同的线描述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一部分。最让我记忆尤深的莫过于这三条线竟不是一个时间线,还能在最后衔接的如此自然。第一条讲述了敦刻尔克海滩的一个星期,几个士兵为了提前撤退不得不采取各种办法,有一个法国士兵甚至为了撤退混了进来,也充分体现出人的本性。第二条线讲述海上的一天,一个船夫响应国家号召去参加救援,在途中遇到受到惊吓的落难英国飞行员,最后经过摩擦成功来到敦刻尔克的故事。第三条线是空中的一个小时,讲述了几个英国飞行员与德军飞行员交战的过程。
整部电影看似分成三线,却在暗中互相推进,不断推出主题。而在影片中并未出现任何一个德军士兵的正脸,也充分体现出了战场的恐怖,德军如幽灵一般的恐怖。这与《血战钢锯岭》还是有几分类似。另外一大特点就是电影中的人物对话特别的少,相较于基本上全程都在对话的《盗梦空间》,本片相比之下可以算是“默片”了。
这部电影还是让我感到了诺兰的才华横溢,也让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