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恨别人也痛苦的观后感集合76条

恨别人也痛苦的观后感集合76条

时间:2020-09-20 06:06

通过阅读全书十六章节的内容,我感觉,人生在世,难免要承受各种苦难和折磨。其实换一种眼光看待,这些折磨对人生并非是消极的,反而是一种促进人成长的积极因素。生命是一次次的蜕变过程,唯有经历各种各样的折磨,才能拓展生命的厚度。如果我们有朝一日功成名就,第一个要感谢的人就是曾经折磨过自己的人,因为正是他们使我们变得更加勇敢、坚强和自信。折磨是指引你走向成功的恩赐。

成功,是从不断的挫折和失败中建立起来的,它不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不怕失败、在磨难中永不屈服的能力。成功是一位贫乏的教师,它能教给我们的东西很少。我们在失败的时候,学到的东西最多,因此,不要害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我们就不可能成功。那些不成功的人是永远没有失败过的人。

若每次失败之后都能有所“领悟”,把每一次失败都当做成功的前奏,那么就能化消极为积极,变自卑为自信。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具有迎接失败的心理准备。世界充满了成功的机遇,也充满了失败的风险,所以要树立持久心,不断提高应付挫折与干扰的能力,调整自己,增强社会适应力,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

一个人若缺乏勇气,很容易就会倒下。而一个充满勇气的人,则无所不至、无坚不摧。世间没有死胡同,就看你如何去寻找出路。正视困境,不在困难面前退缩,才不会让心灵荒芜,才不会无路可走。

我深深地体会到,成功之路难免坎坷和曲折,有些人把痛苦和不幸作为退却的借口,也有人在痛苦和不幸面前寻得复活和再生的机会。只有勇敢地面对不幸和超越痛苦,永葆青春的朝气和活力,用理智去战胜不幸,用坚持去战胜失败,我们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成为掌握自身命运的强者。

你还在遭受折磨吗?如果你现在还在遭受这样那样的折磨,你就该庆幸,因为命运给了你一次战胜自我、升华自我的机会。换一种眼光来看待这些折磨吧,感谢那些在工作和生活中折磨你的人,你就会获得幸福,你就会感到人生像诗人说的那样“生如蚁而美如神”。

所以,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那些在工作、事业、生活、生命中折磨自己的人,将各种折磨看成是促使自己成长、激发自我潜能的机会,在折磨中不断汲取力量,增强自信,最终实现人生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当你面临挑战、遭遇挫折和感到无助之时,折磨会给你以力量;当你迷茫、痛苦和失落之时,折磨也会给你以慰藉。

《感谢生命中折磨你的人》深刻地阐述了,苦难可以激发生机,也可以扼杀生机;可以磨炼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贬低人格。这完全取决于每个人本身。苦难是一柄双刃剑,它能让强者更强,练就出色而几近完美的人格,但是同时它也能够将弱者一剑削平,从此倒下。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大千世界中行走,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性格迥异的人。然而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陪伴,我们的人生旅途才不会过于孤单,无论他们曾带给我们怎样的伤害和折磨,我们都应该真诚地感谢他们。就像一首诗中所说:感谢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性格;感谢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壮了你的双腿;感谢欺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谢嘲笑你的人,因为他激发了你的自尊……

是的,我们应该学会看到事情美好的一面,学会看到别人带给我们的积极影响。人的一生之中,难免会遇到坎坷,难免会遭受折磨,每当这些时候,我们是放纵自己,让内心仇恨的火焰燃烧,还是轻轻一笑,感谢磨难呢?有人说:“光明使我们看见许多东西,也使我们看不见许多东西,假如没有黑夜,我们便看不到天上闪亮的星辰。”那些曾经带给我们痛苦和折磨的人,在让我们看到黑夜的同时,也让我们知晓了星空的魅力。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去怨恨,痛苦和折磨让我们意志更加坚定,思想更加成熟,心态更加沉稳,目光更加长远,也让我们不停地激励自己,去奋斗,去学习,去成长。

我们就像一棵棵刚刚把根植入土中的树苗,需要风雨的折磨来使我们茁壮成长。我们要感谢痛苦磨砺了我们的心智,感谢失败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感谢折磨我们的人,使我们终有一天成为参天大树。

有句话说:当我们拿花送给别人时,首先闻到花香的是我们自己;当我们抓起泥巴想抛向别人时,首先弄脏的是我们自己的手。同样,如果始终以怨恨的心态去面对带给我们折磨和痛苦的人,首先被伤害的不正是自己的心灵吗?

感谢伤害我们的人,是他们让我们学会了不去依赖任何人,学会了自强自立;感谢他们给予我们的伤害,是伤害让我们从一个任性、脆弱、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有能力在天地间自由行走的勇敢的人。

我们要学会感谢,感谢折磨过你的人,固然当时是痛苦的,但苦楚的进程也是自己逐渐成熟的进程。面对曾经一度使我们难以承受的痛苦和磨难,我们没有办法使他们消失,但我们可以决定处理它的方法和态度,假如你的眼睛始终看着星星的美好,心灵就不可能被黑暗吞噬。当苦楚变成往事时,自己将会庆幸,正如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一样,有时磨难真的是一笔财富。在经历了心灵的阵痛后得到的是对人生的思考,是心灵的升华。

俗话说:我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控制它的宽度;我不能控制天气,但我可以改变心情;我不能改变容貌,但我可以展现笑容;我不能控制他人,但我可以掌握自己,更好地看清真实的自己,从而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更加从容、快乐地行走!

必须承受的痛苦

读必须承受痛苦有感

今天,我读到了一篇名为《必须承受痛苦》的文章。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父亲说服女儿打针的事。

文章中父亲对女儿说的一段话我感受很多,这段话是这样写的,“人活着就有很多的事,很多的痛苦,只能自己去承受,谁也替不了你。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免的,就只有勇敢地去面对。逃避没有用,哭也没有用”。是啊!人生中有无数的痛苦,有些你可能逃避,但更多的痛苦是无论如何都无法逃避的。这个时候,你只有勇敢、大胆地去面对。承受住了这些痛苦,你才能茁壮成长。 众所周知,蝴蝶要想钻出蛹必须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不少蝴蝶没能通过这一关,死在了蛹里。有一位老人不想让蝴蝶死去,用剪刀剪开了蛹,放出了蝴蝶,结果那些蝴蝶全死了。为什么?因为蝴蝶的双翼是在挣扎中而变得丰满、有力的。老人虽帮助蝴蝶逃避了痛苦,但蝴蝶没能得到应有的锻炼,所以,这些没有承受痛苦的蝴蝶终将被大自然无情地淘汰。

其实,何止是蝴蝶?地球上千千万万的生物包括人类都必须承受应该承受的痛苦。有的痛苦很大,有的痛苦很小,但它们都能帮助我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必须承受的痛苦读后感(二)

生命永远是至为复杂的东西,轻与重的转换,灵与肉的扭缠,生与死的轮回,各种各样交叉重合的对立也许就是生命的全貌。生伴随着死,温馨明媚的白昼和阴郁冷酷的黑夜在晨昏线上交合,生命的轻与重、灵与肉不可遏制地貌合神离,忠诚与背叛渐行渐远……然而即便生命是矛盾的存在,即便生命饱受不能承受之轻,它依然成就着各种矛盾一同铺向尽头的结末……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小说文体的文学作品,但它所被赋予的意义与思想,实在远远超脱于我们一般向认为的小说,它从哲学的高度借由小说的体裁讨论了生命承受的“轻”与“重”,蕴含着对生命最深层次的探讨与索求。

小说探讨的是生命承受的“轻”与“重”。小说开篇便已将这个探讨的中心抛出——“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一直到小说的结尾,作者也没有给出他自己的答案,或许作者自己也只是抓住了那一丝若有若无的明悟。

就文中的主人公们而言,他们各自背负着不同的“轻”与“重”。托马斯应该是一个生性自由的人,在经历了一宗惨痛的婚姻后,他开始更加热切而坚定,甚至有些病态的追求自由——甚至在男女之间的感情上——直到六次偶然将特蕾莎推进了他的生活。他得到了一份难

以阻止也难以承受,并且不为自己所理解的,甚至是莫名其妙的爱。他对这份爱感到莫名的恐惧,于是一次次用比喻向自己辩驳这不是爱。然而比喻是一种危险的东西。人是不能和比喻闹着玩的。一个简单比喻,便可从中产生爱情。不论两人之间有多少磕磕绊绊,托马斯最终还是选择了真正的爱情。托马斯的一生,就是徘徊在选择承受“轻”还是“重”,并最终选择了承受“重”。虽然最终与特蕾莎双双死于车祸,但相信两人在生命中也是品尝过真正幸福的吧!

特蕾莎对爱情至始至终忠贞的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的她,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这一条狗。她始终都承受着生命的“重”,这样的一生,是幸福呢?还是被幸福掩盖的凄凉呢?

萨比娜是一个具有强烈的背叛欲望、争强好胜、爱世人之所恨的人物,萨比娜的人生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展,她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背叛父亲,共产主义艺术,丈夫,爱情。似乎她自己就是媚俗”世界的对立面。她始终努力争取着“轻”的生命。但当一切背叛之后,生命出现了极度空虚。

从小说中不同人所承受的不同的“轻”与“重”的生命轨迹中,似乎就不能够单纯地判定作者认为人们应该承受生命的“轻”还是“重”。

就日常生活的本能而言,我们自然喜爱令自己解放的“轻”,厌恶压迫自己的“重”。然而,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就如小说的题目——“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不可以承受“轻”的生命呢?“轻”说是“逃避”也无不可,“重”亦可以简化为“承受”,暂且不论“承受”带来的结局是终究到来的黎明还是无垠无际的原暗。“轻”所带来的空虚是唯一的,虽然选择空虚并不意味着选择痛苦,但这样是不是真的好呢?“轻”还是“重”?

这是一个问题……但我相信,作为“人”的尊严,不会容许我们选择空虚来作践只有一次的人生!

另外,作者认为人的灵与有两重性,肉体能尽享的轻,却使灵魂感到莫名的沉重。无法断言其对亦或是不对,这等哲学的论题本就是至为玄奥的。也许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真”与“不真”。姑且顺从于“灵”与“肉”的哲学思想,我们依旧能有所感悟:所谓的“灵”与“肉”虽然不是一体,但却共生一体,如此组成了“自我”。躯壳不能背离灵魂,换句话说,自己所做所行,都必须秉承自己的原则,不能背离自己的良心。如此,才是一个“自我”,而不仅仅是一副躯壳,一副行尸走肉……

必须承受的痛苦读后感(三)

为何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读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开始读这本时候,想到的就是对书名的不解,为何承受不起这生命之轻呢?“轻”为何?是否人又能承受得了生命之重呢?生命为何有重量之分呢?抱着这些想法,我开始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旅程。当看到“她蜷缩在车厢的'一角,那只沉重的行李箱放在头顶上方,卡列宁蹲在她的脚旁。她想起跟母亲住在一起时曾工作过的那家小酒店的厨师。那家伙从不放过任何一次可能的机会,动不动就在她屁股上打一下,还不止一次地当着众人的面提出要和她睡觉。真奇怪,她想到的竟是他。对她来说,他代表着她所厌恶的一切。但是现在,她只有一个念头,找到他,然后对他说:“你说想和我睡觉,好!我来了。””这里的时候,出现的不解更加明显。是否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否是我的知识理解水平不够呢?让我实在对“她”的想法不解。但是我没有停下了,我继续读下去。当读完全书的时候,是一种心理的解压,终于从男女主人公的纠结变形的爱情中走出,也开始思考他们之间的情感。他们之间的情感,如果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那么就可以理解为,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一种奴性的、一种生理上的、一种变形的又符合事实的情感吧!我会怀疑他们的情感,并非爱情,但是谁又能说清楚何为爱情呢?每对情人之间的爱情,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其他人是不能评判这感情的。但是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或者是从一个哲学的角度来说,从他们的感情中得到和体味到的东西,才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人们总是常说生命如此的美好,但是我总是觉得这其实只是人们的一种对于生命的一种渴望,生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生命的思考是我们人类永远不会改变的主体,生命实在是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努力,只有在激流中拼命挣扎才能够活命,所以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责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必须面对自己的责任,逃避只会使自己变得更加的却懦,胆怯的自己是没有办法在今天这样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们来承担,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来完成,最后只有在阳光中才能得到温暖。所以说,生命的意义和轻重之分在于主体——个人。从托马斯的一生中,可以看出他不想直面自己的生命,不敢正确的对待自己

的感情,又奴性于这种感情。他的眼里,这些感情实在是太沉重了,让他承受不起。 生命是用来感受的和体验的,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挣扎,在无数的困难中学会了坚强,同时我们学会了包容在这样的心态中我们得到了最大的快乐,或许逆境中也是一种美丽,在这当中我们得到了洗礼。不管是怎样的问题还是怎样的困境我们将勇敢的面对,直视这些问题,在每个人的心中总有那么一块净土,它是那么的纯真与善良,它是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在这里没有欺骗没有痛苦没有一切一切的伤害,只有那美丽的海滩蔚蓝的天空,我们翱翔于自由的天空中让风轻揉得掠过脸庞,在这里无论是什么都是这样的美好他是人们的一个梦,为什么说是梦呢我想往往梦总能让人看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或者可以这么说梦就是我们内心的感应。昆德拉审慎的思考着一个问题:“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存在。相反,当负担完全消失,人就会变的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的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重还是轻?”在生命的进程中,有存在的社会的因素,人性的因素,责任、欲望、理想这些情感的束缚或者情感的约束,对于生命的重量来说,就像加入了作料,加入了好的坏的东西,让生命有了自己的成分。但是生命本不应该有何掺杂外物的东西呀!因为生命本来就是一个人自己的改变与接收在交织进行的,不断改变,直至死亡时候,又回到原本的自己了。读本书,不仅仅在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感中纠结,还在男主人公对于自己国家的热情上考虑了一些问题。不管米兰昆德拉想说明什么,我从中都感到自己的收获。所以感谢米兰昆德拉,感谢这样一个机会来使自己的情感丰富,使自己思考得以充实!

01

好多年前就开始看东野圭吾的书,尽管断断续续总共也没看多少,但不得不承认他每一本书都有让人感到惊讶跟新鲜的地方,换言之,他真的很擅长突破自己。

《恶意》也是如此,非同寻常的写法把读者的好奇心全部勾出来,本以为要真相大白了却发现才看30%,自作聪明的猜想案情的发展还来不及洋洋自得却发现大错特错。

于是带着些不服气老老实实的看,结果当然是看的心都凉了。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该恼怒校园暴力还是震惊人心的险恶。

又或者说这两者之间本来就没什么区别。

“总之我就是看他不爽”

看他面对欺凌不折不挠硬骨头不爽

看他当好人拖我出泥坑不爽

看他如此优秀成为知名作家不爽

看他有豪宅有娇妻不爽

我恨我的不顺跟自卑,更恨他拿我当朋友帮助我隐瞒秘密帮助我引荐出版社

所以我要杀了他,最重要的是还要让他声名狼藉死的毫不体面。

这的确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恶意了。

02

为什么你那么善良那么阳光?我不信你不曾心怀黑暗!

为什么你对人对事总能心态平和?我不信你内心不曾张牙舞爪!

为什么你能对别人的伤害做到毫无芥蒂?我不信你没想过以牙还牙!

这可能是野野口修面对日高邦彦时,在心底问过无数次的话。

野野口修儿时受过校园霸凌。肉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使他不得不开始寻找生存之道——和那些欺凌者站在一起,去欺负其他的弱者。在他的世界里,只有让自己变坏,才能不被坏人欺负。

而日高邦彦则不是这样,同样受到过校园霸凌的他,选择把儿时的伤痛放下,不记恨,不报复。成年后,他甚至可以和曾经欺负过自己的人成为“亲密的合作伙伴”,力所能及地去帮助他人。

这样的行为,恰好招致了野野口修的嫉妒。他无法理解,一个人竟然可以如此善良。他和日高都受到过校园霸凌, 相似的经历在他们的身上留下的痕迹却且然不同。比起心怀嫉恨的自己,日高对他的善意和帮助实在“太不正常”,他愈发无法接受现实。

我要摧毁你,我要让世人知道,我才是受害者,而善良的你,必须替我背黑锅。

事实上,像野野口修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在网络上都无处不在。翻翻微博豆瓣,你会发现,总有那么一些人,面对别人的快乐或开心,痛苦或悲伤时,他们总能表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谜之优越感。

比方说,邻居心爱的宠物死了,他们第一反应不是同情,而是发出这样的感慨:呵呵,说不定是邻居自己毒死了宠物,故意拉出来卖惨!再比方说,朋友做公益,力所能及去帮助偏远山区贫困人群。他们却说:你懂什么?穷山恶水出刁民!那些人并不值得帮助!再比如,有人发朋友圈收养流浪猫,他们在一旁冷笑:装什么圣母白莲花?这些人在小动物身上花的钱,很可能比在父母身上花的还多,啧啧。

“白莲花”一词,出自董洁和潘粤明的离婚案。长相清纯,惹人怜爱的董洁,在和前夫的离婚纠纷中,一开始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她宣称前夫嗜赌成性,粗暴无礼,造成了婚姻的破碎。种种“悲惨经历”,获得了绝大多数的人的同情。可没多久,打脸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董洁与王大治的出轨照曝光,网友们纷纷感慨董洁真是打得一手好“白莲花”牌。

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让许多人开始对人性产生深深的怀疑——这个世界真的存在纯粹的,干净的,一尘不染的真善美吗?

这个问题或许可以再问细一些:当一个人目睹或经历过欺骗与背叛后,是否还要重新去相信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事实上,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之人,一个人就算能够获得世界上绝对多数人的正面评价,也总有人会对他提出质疑或是不喜欢他。换句话说,只要是个人,他就不会没有缺点。只有三观尚未成型的小孩子,才会认为世界上存在绝对的“好人”和“坏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妨活得简单真实一些。去相信你所看到的美好,同时接受一些必然存在的不美好。对于那些曾经伤害过你的不美好,若实在不能放下和释怀,也不能把在甲身上受到的伤害,迁怒于无辜的乙甚至是所有人的身上。

因为心怀恶意,真的会让一个人变得很糟糕。

03

这部小说很短,只用了一个下午的功夫,一气呵成,我觉得最适合形容我的阅读体验的词。

东野圭吾的悬疑作品,我时常不太关注里面的推理部分,因为比起设计精巧的解谜过程,他对人的剖析精准直白到了,有些惊悚的地步。

悲剧不是自动发生的,而是由人的行为导致的。

《恶意》里的人物一如既往的简单,就这么三两简单名字的背后,是整个故事的'核心悬念,那就是,你所认识的那个人,究竟是不是你以为你认识的人。

东野圭吾将读者放在了故事里,用第一人称的视角给我们参与调查的机会,听着罗生门一般的讲述,自己去判定错与对。“作家“用其职业本能去设置迷魂套,无论是案件里的作家,还是这本书的作者,由此让我们产生迷惑。比起告诉你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只是加以引导,他告诉你那人做了什么,而你自己,就自作聪明地去颠倒黑白。因此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有一种被戏耍的耻辱感,我就好像是菜鸟警察,自以为一个漂亮的闪避,一跃就进入了预设的圈套。这个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成了主观臆断就判定人生死的菜鸟警察。

回到作品本身,除了畅快的节奏,利落的情节以外,这部很短的作品,在读完之后却带给我缓慢的反思,像在冰冷雪地里一点一点冻僵失去知觉,先是寒、麻、然后是尖锐的疼痛。

他很平静地给你讲了个故事,不带情绪地直白陈述着,你以为的,应该发生的冲突,都归咎于过分丰富的想象力而被否定了,真相水落石出的时候,整个故事简单的像是线条,没有错综复杂的恩怨,只有直来直往的恶意。

整个故事像是阴云笼罩下平静无波的湖面,鸦雀无声的春景,荒唐又合理。

你会有所疑惑,“什么?就这么简单“ 你甚至会觉得这太愚蠢了,就好像听到小孩子为了一块糖果而大打出手一样可笑。而当你合上书的时候,你却突然想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地多么平常普通。

施以残忍的欺凌的原因是“看他不爽“,缜密的谋杀是因为“他什么都好,且我并不想就这样带着憎恨死去”,没来由的恨意,你突然意识到,最可怕的就是这种几乎作为本能的恶意,在人性里大喇喇的操纵着人的情绪,且被轻易地原谅了。

我从高中开始就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我们互相见证了对方在高中时最狼狈和滑稽的样子,我们彼此都知道太多对方的秘密和习惯,我甚至能预测到她的选择,直到各自上大学,我们仍保持联系,哪怕是很久不见,再见时也不会变得生疏。可每次联系时,我仍希望我能听到她最近过的不好的消息。我们彼此互相支持着对方的生命,可又好像是互相拖拽着,恨不得把彼此拉进地狱里。这种感觉很难描述,你没办法说这是一种嫉妒,因为我们都并不优秀,只是我们有太相近的过去,所以她没有理由过的比我好,起码不应该先于我开始摆脱过去。

比起《白夜行》,那种沉重的宿命感,在白夜里燃烧殆尽的炽烈,在《恶意》里,杀人,伪造,谎言,误解,都是赤裸的选择,是直白的意愿,最可怕的,就是人心。

多年后提起校园暴力,施暴者们感言“少不经事”,比起忏悔更多的是羞愧,十四五岁的年纪犯下的罪行被轻巧地粉饰,伤痛都像是毒液渗透进了土地,却在地面上开出了鲜艳的花。

到最后也没办法得知,野野修口和日高邦彦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你不知道日高邦彦究竟做了什么,这个最大的受害者,这个好像没有一点过错的,富有正义感的,出色的作家,东野圭吾却没有给他一点话语权。我又想起来备受瞩目的“江歌案”,尽管在舆论的追击之下变得扑朔迷离了,但人们不能控制地去评价那位朋友,她是显示了人性的自私,还是背负了道德的耻辱,似乎没有人太关心江歌,她在一切发生的时候想到了什么,疑惑着还是恐惧着,她疼吗,遗憾吗,她后悔吗。

人们很少讨论“该不该死”,但时常争论“该不该救”,善意经不起推敲,但面对恶意我们可以理直气壮。活着的人才握紧正义的剑柄,施恶是一种选择,人们砌起价值的高墙,并希望那些野性的本能永远被圈在围栏里,哪怕那些念头时刻毫无阻拦地在头脑里奔腾,我们却仍要戴上道德的笼头。

日高邦彦是加害者,还是被害者,这根本不重要。他正直,倔强,坚强,他救了野野口又原谅了野野口,他成为了作家,又有出色的才华,他的存在就是一切产生的原因,他的故事根本就不重要,他只不过是伤痛之花的肥料,是在阴暗里猖獗生长的恨意的养分。

这种恶意就好像是无形的丝,一点一点从人的身上抽出,缠绕,看不见也摸不着,积年累月的蔓延着,在某一时刻,就猛地勒紧喉咙。你最终都不知道,一切因何而起,恶意因何而生。

谁对谁错,谁活该谁冤枉,这根本都不重要,恶意是恶意本身,恨也是恨本身,我们都是故事的讲述者,除非上帝作为键盘侠来给我们打分。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