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七日》来自今年一月份圣丹斯电影节的首映单元的剧情电影改编自萝伦奥立佛的同名畅销小说。下面是相关的范文,快来围观吧。
忽然七日电影
《忽然七日》是由Zoey Deutch主演的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作者是劳伦·奥利弗。主要讲述了一个死亡与重生、觉醒与救赎的故事。萝伦奥立佛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莎曼珊金斯顿(柔伊德区 饰演)在2月12日晚上发生意外,她感觉自己将永无止尽地坠落,但一个声响打断沉默,她醒过来了,闹钟已经响了二十分钟。现在是早上六点五十分,2月12日。意外过后,莎曼珊发现自己不断回到这一天,而她每一个不同的决定和选择,竟然都有深远的影响。她逐渐明白,自己仿佛肩负着某个使命,必须完成某些事、改变某些人的生命,也许,她一次又一次回到这一天,为的并不是要救自己,而是另一个人……
忽然七日电影观后感【篇二】
看到最后在电影院里放声大哭,朋友差点被我吓死…估计也整个影院没谁会看这部电影看哭了orz
就不谈这部影片的剧情流程设置拍摄手法了,我对这部电影从专业角度完全没有判断能力,因为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感触太深了,完全是基于自身的一些经历导致我对这部电影有这么深刻的印象。我接下来说的基本跟电影没什么关系了,估计也不会有人想看…
我也是个从小经历霸凌的人,看到电影里的角色被不平等对待,被欺凌,无法避免的想到了自己。想到了之前的种种经历,想到了曾经因为不平等对待也想过往生的自己。但真正让我忍不住大哭的情节并不是这些,而是当女主幡然醒悟站出来为被霸凌的人打抱不平,第一次有人为他们站出来说话,拼命阻止疯妹妹冲向公路的时候。我当时心里满满都是感激,自动带入了疯妹妹的角色,入戏很深…想到了当时的自己如果也遇到了这样的一个人,告诉我错的不是你,你不应该被这么对待,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人承认你的价值的,我真的会想开很多,会对自己更有自信,也不会再自责。
在很多不懂事的孩子眼中,“正确”这个词的概念就是跟其他孩子达成一致。当一个比较受欢迎的孩子开始欺负一个“不一致”的人,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之后就是除被欺凌者之外的所有孩子都开始欺负这个人。这种行为为他们带来了幼稚的优越感,而且并不会有什么后果。
可少不更事之人怎会知道他们当下的所作所为对一个他们的同龄人来讲却是一生的影响。
这真的十分可怕,因为没有谁是选择被霸凌的。大多时候生来或是后天无法避免的一些缺陷或是不同才是造成霸凌的根本原因,但带来的影响却是一生的。
这真的很不公平不是吗。
我认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就是放屁,we don't deserve this. 我们的缺陷或不同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错的是那些对我们造成伤害的人。
对于我来说,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到现在都在对我造成影响。先不提焦虑症抑郁症社交恐惧症惊恐发作这一系列的心理疾病有多折磨人,最直观的影响就是,虽然不会再有一群人明目张胆的欺负我了,每次步入一段关系总会率先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的位置。这真的很折磨人,生活从没有轻松过,因为潜意识害怕再被不平等对待,总会想去讨好取悦别人,异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生怕别人觉得自己跟他们不同,并且会把人际交往放在生活的重心。
更令人难过的是,没经历过的人永远会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是你自己太脆弱。最常听到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不反抗?
试想你孤身一人面对整个学校十几甚至几十个不讲道理的'小孩,反抗会起到什么作用呢?
什么作用也没有。
大多数情况下甚至还会被别人当成新的笑柄。
当我的父母得知我正在经历霸凌的时候,他们的做法是告诉我我有多废物,多丢脸。这导致我到现在都无法跟他们建立紧密的亲情。我很爱他们,很感激他们,但不会选择依靠他们。
一次又一次,好像错的人都是我们。
这对吗?这应该吗?这对于我们来讲公平吗?
绝不。
如果你得知你的孩子正在经历霸凌,请告诉他这不是他的错。请保护他,告诉他你爱他,让他知道你是他坚实的后盾。
如果你的同学正在经历霸凌,请不要加入实施者的行列。这样一点都不酷。请告诉他这不是他的错,让他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对待他。
如果你得知你的学生正在经历霸凌,请教育好你的学生,告诉他们这样的做法有多么恶毒。请告诉被霸凌的学生这不是他的错,你会为他撑腰。
如果你正在对别人实施霸凌或类似行为,求你停下,不要再继续了。请你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不要做一个毁掉别人一生的凶手。
如果你正在经历霸凌,我想要帮助你。希望你能了解你所经历的一切并不是因为你做错了,应该受到惩罚的是对你做出这样的事的那些人而不是你。真的希望有人能够站出来帮助你度过这一切,你不是一个人。
希望所有人都能轻松愉悦的生活,希望这世界上没有霸凌。如果有人能看到这里,祝你每天开心快乐 :)
忽然七日电影观后感【篇三】
其实这一类题材的文学作品已经有很多了,但每次其实都特别愿意看,跟着主角一起成长,看完故事,带着不一样的心情离场。可是这部电影我有点失望,可能是因为我没有看懂结局,不知道为什么最后要牺牲女主,也不明白到底要传达怎样的一个主题。如果是在说自己成熟的过程,以及改变身边的人变得更好,那我觉得即使女主牺牲,这个故事也没有完结。Julia会内疚,女主的朋友会觉得因为Julia,女主才会死。这样,只会更恨她,所以不明白结尾的意图。
总体是一个挺温馨的电影,珍惜现在的每一个人。做错的事情,也要付出代价。我们每个人都会成长,也会明白。我其实特别喜欢当中的一句话,很多像我一样的人,没有明天,只能把今天过好。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要认真过好每一天,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记得拥有过的美好。
《忽然七日》读书笔记(一)
小说讲述了女主人萨曼莎·艾米丽·金斯顿经历死去、重生、又死去、再重生,以及在这期间
小说主要围绕着主人翁死后的七天生活感悟来撰写。第一日,她遭遇死亡;第二日,她尝试着着逃避灾难;第三日,她试图阻止已经发生的事;第四日,她承认了自己已经死亡的事实,并且自暴自弃;第五日,她开始感恩思考,自己要做什么才能死的有意义;第六日,她开始发现生活中并非只有自己,有时伤害了别人却不自知;第七日,她顿悟:既然发生的不可改变,至少可以去做她能做的一切,不让自己后悔。
看完这本小说,首先我倾佩作者的思考模式,她简单、深刻地描述了人类死亡带来的思考,同时也揭示了人的本性,在我们面对一件不好事情的时候,本能地去想怎么规避这件事,发现不能规避的时候,就想着把生活过的更糟,以“反正已这样了……”为借口,逃避现实,人们都说“上帝关闭一扇窗户的同时也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户”,一扇窗户的开启应该是你学着去面对与改变之后。
恰巧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恰巧的时机我经历了人生中的小变动,恰巧的时机我想着去改变生活……生活的真谛就像是个谜。朋友赠我的话:”靠自己是长期的,靠别人是短暂的,做小事靠才能,做大事靠人品“,对这句话我感悟很深。
周末看完这本书后,我睡了整整7个小时,我的思想仿佛也从黑暗中到光明中,再到黑暗中,再到光明中……我不知道自己是醒还是在沉睡,我的思想疲惫期,也该结束了!
生活的另一种思考模式:过得好学着防微杜渐,过得不好学着面对改变。
《忽然七日》读书笔记(二)
“我们平凡却可贵的人生,错了就不会再重来。”书的主题就是这样,关于平凡,可贵,重来。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在美好的“丘比特日”遭遇不幸,却在她死后,仿佛复生一样的过了七个“丘比特日”。这是一个关于救赎与觉醒的故事。没有烂俗的情节,华丽的文字,只是生生的写着一个让人想要流泪的故事。
“时间并不重要,某些特定的时刻会永远继续。即使一切结束之后,它们也不会结束,即使你死了,而且进入坟墓,那些时刻也依然存在,倒带、播放、直至永恒。它们就是一切,它们无处不在。它们就是意义。”在这部小说里,大概衡量生命的不是时间,而是灵魂的解放与思想的高度。能够解救自己的人,永远只是自己。
在你活着的时候,你可以去爱,可以去感知,可以去经历,你甚至可以去错,因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为还有明天。可是这也不是说,就可以浪费。可是真的浪费,大概也不是就像此刻说出来的.两个字这样简单。很纠结,我是说,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那种浪费,比如虚度人生的很多种同义词,打游戏,吸毒,过着糜烂的生活。在这里,应该不是浪费,除非你没有去感知。生命应该是有生命的,你会感受到那种痛,甚至麻木。麻木也是一种感觉,如果你能意识的到的话。我敬畏生命,乐于去感知。我相信这是正确的事。
看完这本书,应该会很想要每一天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因为可能就没有明天了。但我也猜,也许不只是这样,或者我看到的,读到的,不只是这样。生命不会重来的,如果它要过去,终究是要过去,珍惜,也不是死死的抓住那一秒怕它流走。是去体会吧,像是书里说的,第一次张嘴舔到天上落下来的雪花,第一次意识到回家的路还亮着不灭的灯。当然,还有美好的第一次接吻。这些都是会过去的东西,因为第一次就是不能重来的东西。再努力的想要抓住,也会流走的,不管你是不是愿意。
可是,我们会有有记忆,这些东西就会留在某一个你想要留的地方。当你回来,它仍旧在这里。
《忽然七日》读书笔记(三)
翻过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拿起桌上的水喝了一口,仿佛自己也随着主角经历了许许多多。
书名叫《忽然七日》,讲述了一个坏女孩——我认为是的——与她飚车的好友在周五的午夜除了车祸后,又一遍一遍地重复过这一天——没有明天。她从刚开始的放纵,到珍惜自己的家人,到学会欣赏世界,到学会为他人着想,最后救赎了自己。
全书无泪点,却给了我比这更大的震撼。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我是否真的好好欣赏了这个世界?我又没有用心去好好珍惜身边的人?我又有没有在不经意间发脾气伤害了某人?
我想,并不是人人在死后都有七天的时间来反思,来改变,甚至也许我们连后悔的时间也不会有。
尽管意外的几率很小,但没有人可以万分肯定自己绝不会出意外,毕竟人的生命是那么的脆弱。所以,尽可能地珍惜每一天,珍惜身边每个人。
《忽然七日》读书笔记(四)
《忽然七日》是一位友人推荐我看的,他看了第一章后感觉这本书情节推动太慢,实在是太适合催眠的图书,就把看书的重责大任推给了我,他说等我看完告诉他故事梗概就可以了。我很遗憾他没有看完,阅读是场美妙的事情,唯一需要的,就是坚持下去。
小说的作者劳伦·奥利弗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并在纽约大学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忽然七日》是她的第一部小说,以一种独特的结构,讲述了一个爱与救赎的故事,令全美年轻读者沉思且热烈欢迎,是2010年亚马逊网络书店最佳青年读物,也是2011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最佳小说。
时间轴循环的故事并不稀奇,尤其是在欧美悬疑惊悚电影中更是屡见不鲜,其中不乏《蝴蝶效应》、《恐怖游轮》这些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品,它们将绝望发挥到极致,而《忽然七日》这个故事却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小说讲述了一群高中女生的故事,她们漂亮、拉风、张扬,主人公就是这群女生中的一员。她们是学校里的明星,受到众多男生追捧,在丘比特日总能收到大把的玫瑰花。当然,她们也受到了许多人的羡慕、妒忌、恨。就在丘比特日的夜里,这群女生参加了一个热闹的派对,在派对上,有一个被她们平时称为“神经病”的女生当着大家的面责骂了她们。之后这群姑娘们在回家途中出了车祸,主人公萨曼莎在这场车祸里丧生。神奇的是,当她睁开眼睛,丘比特日又重新开始了,于是她死去、重生,又死去、再重生。她身边的朋友都不知道发生了这样的事,只有她一个人在不断体验死后重生的奇妙感觉。同时,她也想让自己的死变得更有意义一些。
归纳起来,七日里萨曼莎经历了这样一个逻辑:第一日,她遭遇死亡;第二日,她尝试着逃避灾难;第三日,她试图阻止已经发生的事;第四日,她承认了自己已经死亡的事实,并且自暴自弃;第五日,她开始感恩思考,自己要做什么才能死得有意义;第六日,她开始发现生活中并非只有自己,有时伤害了别人却不自知,开始反省;第七日,她顿悟,既然发生的不可改变,至少可以去做她能做的一切,不让自己后悔更多。
于是虽然最终主人公还是死了,但与第一次死亡相比,最后一次终于让她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在重生的过程中,主人公终于知道了曾经的自己是多么无知,她竭力想要挽回这一切,并因此发现了生活的美好。
这是一个让人着迷的设想。小说的魅力或许就在于此。尽管这是一个靠技术手段推动情节开展的故事,但依然有很强的带入感,或许是因为捕捉到了人性深处的共同——迷茫。没有多少人有着坚强的信念,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言行坚定不移,都希望人生能像一个写字本,可以尝试、修改、删除,重头来过。或许这也是小说留给我们的悬疑。但合上书细细地想一想,萨曼莎七日里自我颠覆般的经历真正告诉我们的又是什么呢?内心给予的答案是:活着,就要活得精彩,要懂得感恩,要善于思考!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
《忽然七日》读书笔记1
人生挺短的。一百年也不到的日子里很难感受到什么时间流逝逝者如斯 或者生命宝贵珍惜现在活在当下 或者关于亲情友情感情的小火慢炖治愈心灵。 那些东西在这事儿里相形见绌 没颜色。
可能它是本挺残酷的书,一直在讲死亡和走马灯一样的重复。描述的一切有现实有幻觉交叉掺杂,很多事就是近在咫尺,全是人间烟火味道。但我觉着挺治愈了。
可能我对治愈这词的理解有点偏差。治愈不是温柔体贴和甜水灌进喉咙也不是蒙蔽现实的童话世界遮天盖地 它恰恰撕开幻想把一切毁了 然后像个神经病揪着你的衣领拉扯 最大程度扯开嗓门声嘶力竭地告诉你 醒过来。 面对它。 多难也要面对它。 感受到最震颤的绝望,忽然清醒过来才发现原来事儿没那么糟,自然释负。就像感冒药灌下去总要难受一阵才能好起来 不是没有药效一样。其实恢复力和好心情一直都在 暂时睡着了而已。
把一天反复过七遍这样的操作不同寻常。 得知自己已经死了更不同寻常。 这三百多页纸翻起来蛮费劲可是真没几句好听的话 可是句句说的那么真实又纯粹。 没讲什么道理,因为主角本身就是个问题少女。 可是三百多页讲出一个漫长的故事 等读完了渗一会儿竟然自己也能明白好多事。
真能过很多次同一天的话 我会崩溃的阿哈哈。
结局吗 还是不透露了。个人认为是圆满的 释放了一些东西 也看清了一些东西。
大概人应该时不时审视自己吧 很多事换一个角度去看也许就有很多不同 换一个角度处理就能获得不同结果。
精彩时刻值得记忆却不能在记忆中重播 时间可以扭曲爱因斯坦的理论也有道理 可是既然已经在往前走就别期待奇迹 微不足道的几率也不会点亮生灰的蓬壁 活着还得靠自己努力。
嗯, 晚安 。愿能注意生活点滴。
《忽然七日》读书笔记2
小说讲述了女主人萨曼莎·艾米丽·金斯顿经历死去、重生、又死去、再重生,以及在这期间
小说主要围绕着,主人翁死后的七天生活感悟来撰写,第一日,她遭遇死亡;第二日,她尝试着着逃避灾难;第三日,她试图阻止已经发生的事;第四日,她承认了自己已经死亡的事实,并且;第五日,她开始感恩思考,自己要做什么才能死的有意义;第六日,她开始发现生活中并非只有自己,有时伤害了别人却不自知;第七日,她顿悟:既然发生的不可改变,至少可以去做她能做的一切,不让自己后悔。
看完这本小说,首先我倾佩作者的思考模式,她简单、深刻地描述了人类死亡带来的思考,同时也揭示了人的本性,在我们面对一件不好事情的`时候,本能地去想怎么规避这件事,发现不能规避的时候,就想着把生活过的更糟,以“反正已这样了……”为借口,逃避现实,人们都说“上帝关闭一扇窗户的同时也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户”,一扇窗户的开启应该是你学着去面对与改变之后。
恰巧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恰巧的时机我经历了人生中的小变动,恰巧的时机我想着去改变生活……生活的真谛就像是个谜。朋友赠我的话:靠自己是长期的靠别人是短暂的做小事靠才能做大事靠人品,对这句话我感悟很深。
周末看完这本书后,我睡了整整27个小时,我的思想仿佛也从黑暗中到光明中,再到黑暗中,再到光明中……我不知道自己是醒还是在沉睡,我的思想疲惫期,也该结束了!生活的另一种思考模式:过得好学着防微杜渐,过得不好学着面对改变。
《忽然七日》读书笔记3
起初,只是因为这本书的名字很好听,封面很特别才买下的。但,这本书却教会了我很多东西。
它教会我做人。人要诚、承、撑。诚是诚实守信,表里如一;承是承担,做个有责任心的人;撑是支撑,不会轻言放弃。
它教会我看待这个世界上的是与非。不是因为我俩关系有多好,就相信对方,而是要以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对方,这样彼此才能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它教会我百善孝为先。女主人公对她妈妈不是很好,等到死后重生才明白自己的荒唐之举有多可笑。的确,身在福中的我们总是不能感激那些对我们好的人,可突然的某一天,回首想要感恩的时候,她们,已经是乌有。
从现在起,做想做的事,生命很短,意义很大。任何生命都需要尊重与被尊重,你是如此,我亦如此。
对自己好一点,快乐一点,生活不似《忽然七日》,怎能重来。
《忽然七日》读书笔记4
“我们平凡却可贵的人生,错了就不会再重来。”书的主题就是这样,关于平凡,可贵,重来。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在美好的“丘比特日”遭遇不幸,却在她死后,仿佛复生一样的过了七个“丘比特日”。这是一个关于救赎与觉醒的故事。没有烂俗的情节,华丽的文字,只是生生的写着一个让人想要流泪的故事。
“时间并不重要,某些特定的时刻会永远继续。即使一切结束之后,它们也不会结束,即使你死了,而且进入坟墓,那些时刻也依然存在,倒带、播放、直至永恒。它们就是一切,它们无处不在。它们就是意义。”在这部小说里,大概衡量生命的不是时间,而是灵魂的解放与思想的高度。能够解救自己的人,永远只是自己。
在你活着的时候,你可以去爱,可以去感知,可以去经历,你甚至可以去错,因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为还有明天。可是这也不是说,就可以浪费。可是真的浪费,大概也不是就像此刻说出来的两个字这样简单。很纠结,我是说,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那种浪费,比如虚度人生的很多种同义词,打游戏,吸毒,过着糜烂的生活。在这里,应该不是浪费,除非你没有去感知。生命应该是有生命的,你会感受到那种痛,甚至麻木。麻木也是一种感觉,如果你能意识的到的话。我敬畏生命,乐于去感知。我相信这是正确的事。
看完这本书,应该会很想要每一天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因为可能就没有明天了。但我也猜,也许不只是这样,或者我看到的,读到的,不只是这样。生命不会重来的,如果它要过去,终究是要过去,珍惜,也不是死死的抓住那一秒怕它流走。是去体会吧,像是书里说的,第一次张嘴舔到天上落下来的雪花,第一次意识到回家的路还亮着不灭的灯。当然,还有美好的第一次接吻。这些都是会过去的东西,因为第一次就是不能重来的东西。再努力的想要抓住,也会流走的,不管你是不是愿意。
可是,我们会有有记忆,这些东西就会留在某一个你想要留的地方。当你回来,它仍旧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