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生门》观后感一:
生孩子,可能是一个家庭一生中最喜悦的时刻,也可能会把一对母子送到鬼门关前。对于前者,我们身边看到的太多,而对于后者,我们知之甚少或者选择避而不谈。导演陈为军在纪实电影《生门》中,把镜头对准了中南医院的产房,用700多天的时间,真实记录下4位孕妇艰难诞下新生命的过程,让我们直面生产背后的故事。
电影《生门》选择的四个家庭都是早产儿,这就注定了这部电影会格外揪心。像“定时炸弹”一样的高风险妊娠、手术室里命悬一线的抢救、尚未足月前途未卜的小生命……四个家庭的命运像过山车一样,看得人心惊肉跳。这里有身无分文,却需要5万块钱拯救一大两小三条生命的丈夫;有已被当地优生科判定发育迟缓,却在医生的坚持下顽强求生的胎儿;有心脏两次停跳,全身换血4次,在死神面前艰难转身的孕妇;有冒着生命危险怀上第三胎,非要生一个儿子不可的农村妈妈;还有“拆弹部队”首领——妇科主治大夫李家福的一次次力挽狂澜。
最让观众揪心的大概就是那对来自大别山区的双胞胎父母,因为没有参加农村合作医疗,5万元的手术费用让山里的汉子抹起了眼泪。就连医生都曾劝他斟酌,毕竟即使手术成功,一个早产儿的救护费用也要在十万以上,更何况是双胞胎。但父亲始终坚持,大人小孩都要保,最终他借遍全村,几百、几千地凑齐了手术费,甚至还借下2万元高利贷。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手足情深、邻里互助,质朴的山里人再穷也为救人伸出援手;我们也看到了医者仁心,大夫想方设法为患者省钱;导演也借村民之口对农村医保制度、贷款制度提出了质疑:在生命面前,制度可否有通融的余地?
电影里更具争议的是一位想要让妻子引产的年轻丈夫。因为孩子被优生科判定发育迟缓,父亲难以承受孩子可能不健康的后果,更担心人财两空,坚决要求医生引产,甚至在孩子出生之后迟迟不愿意交钱抢救。但产科、儿科的医生们却站在人性和法理的角度,坚持认为要给孩子一次机会,毕竟这是一个生命,还有可能是一个健康的生命。置身事外,很多观众可能会质疑这个父亲,如此狠心地要放弃自己的亲生孩子;但倘若换位思考,一个不健全的孩子一生的痛苦,以及会给这个家庭带来的灾难,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承受之重。关于生命的抉择,如此痛苦,却又无法回避,这样的故事编剧编不出来,却被镜头真切地记录下来。
电影的最后,画外音问小男孩,“你是从哪里来的?”小男孩用稚嫩的嗓音回答:“我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很多子女可能并不知道,妈妈在生下自己的那一刻,经历了怎样的痛不欲生和惊心动魄。难怪有位男观众说,看完电影,他第一时间想给妈妈打个电话,问一问自己出生那天发生在产房里的故事。
纪录片《生门》观后感二:
12月16日电影贺岁黄金档,张艺谋的《长城》被视为最大体量的电影,敢于与《长城》同日上映的影片,有葛优、章子怡以及一大批明星领衔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有欧豪等小鲜肉主演的《少年》,还有一部影片,就是没有任何一个明星的《生门》。通过前期看片可以确定的是,《生门》在剧本故事方面,将秒杀上述三部影片,作为纪实电影的《生门》的每一个故事细节,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优秀的编剧无法编出来的。现实比电影精彩一百倍,这句话可以用在这部影片身上。
什么叫“生门”?一个生命诞生的全部环节,家属的纠结感,从产科医生到产科护士奔跑的脚步,从产妇的父兄亲属到每一张真切的人民币,也包括每一台抢救手术的.关键时刻以及分娩室内外的人情冷暖。《生门》用了三年时间,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取得了四十位产妇及其家人的授权,采用镜头直击的手法,最后选择编辑了其中四位早产产妇在医院里里外外的故事。没有明星,没有既成剧本,没有大投资,全是对于一个生命从哪里来和怎样来的关注,也即一个小生命在未出生前和其周遭环境的关系,包括了其家庭,辗转经过的医院,在生产过程经历的种种困难与惊险,还在娘胎里时外面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医院的治病机制。
作为一个年看片超过100部的电影专业记者,作为一个在产房外焦灼过的父亲,我上一次为一部电影流泪还是六年前。那是在唐山市体育中心潮湿的草地上,我一边看着《唐山大地震》电影,一边把电脑放在腿上泪流满面地书写。看《唐山大地震》之流泪,是为了生命的逝去和艰难成长。
看《生门》,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体验。
男婴成功产出,产妇夏锦菊遭遇血崩,失血近两万毫升,相当于身体里的血换了好几遍,唯一的办法是切除子宫,但产妇却执意保留。为此,全体医护人员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子宫保卫战……
另一个产妇,中央型前置胎盘,双胎、重症糖尿病,保大人还是保小孩?铁汉柔情,泪洒病房。医生、病友、家人、朋友,筹款借贷的生死时速。
生男还是生女?为了生一个男孩,产妇曾宪春怀了第三胎。妊娠晚期,子宫穿透,命悬一线。赌命怀胎,换来丈夫的忏悔和全家的热泪……
医疗题材的影视作品多了去了,《生门》真实而残酷,但不乏轻松幽默。现实中被称为“中南一把刀”的中南医院产科主任李家福,是个充满魅力的人,有病人问,“李主任你哪天休息啊?”他幽默地说,“我休息日是32号!”早早地赶到办公室里,他也会拿起喷水壶,为他那早已枯掉的绿植喷喷水,引来观众一阵善意的笑声。有记者采访李家福,问他是否去看电影《生门》,他说,看电影要两个小时,够我抢救一个小生命了。没有救死扶伤的豪言,那是儒雅的医者父母心。
看《生门》的感受是复杂的,一会儿紧张地抓住影院座椅的扶手,为命悬一线的人操心;一会儿泪流满面,为生命的到来,为生命之艰难。还好,最后流完所有的泪,你感觉自己像被洗礼了一遍。你想打个电话给妈妈,感谢她带你到这个世界,你想轻松地感慨,“你好,生命!”
纪录片《生门》观后感三:
看完了电影纪录片《生门》,我已经泪流满面。我看的这场电影是电影上映前的点映,先看电影后付费,自愿付费,如果看着好就付费,看着不好就不付费。我付费了,不仅是为了电影拍得真实,而且为了妇产科医生,为了对他们的尊重和称赞,所以,我付费了。
而且,我写下这篇观后感,希望大家都看看电影纪录片《生门》,通过这部影片了解生命之门的妇产科,了解这群肩负着两条以上生命的妇产科医生。
更希望那些剖宫产二胎的准妈妈们看看这部电影,了解剖宫产二胎的风险,为自己的生命,为下一代的安全,根据自己的年龄、健康状况,好好权衡一下,减少二胎的风险。
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和当下语境里,生育是一个相当私隐和敏感的话题。被《生门》镜头记录下的,自然有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但更多的是焦灼权衡,生与死的拉锯战,甚至是对观念与伦理的拷问。
讴歌母爱的纪录片《生门》
谈及拍摄纪录片的初衷,陈为军说,现实的故事能让每一个编剧汗颜,他认为,只要把镜头对准生活,拍出来的就没有年龄段的限制,适合所有人。因为太真实,有男观众起身表示,要感谢妈妈的生育之恩,但以后决定不让女朋友生孩子。
拍纪录片?陈为军:现实的故事能让每一个编剧汗颜
拍纪录片,陈为军是半路出家。他曾为BBC、NHK拍过纪录片,07年底,讲述小孩子选班长的《请为我投票》还曾入围第80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长名单。陈为军说,“现实的故事能让每一个编剧汗颜”。为此,他始终把镜头对准生活,这次的《生门》也不例外。
《生门》,片如其名,聚焦产房里的生死和温情。这是一部讴歌母爱的纪录片,但其中又包含了很多对于社会、人性的观察。在这样一个狭窄的空间,母亲和孩子、病人和医生、医生和家属、病人和家属,电影好似一面镜子,映照的是整个世界。其中有一幕,剖腹生产的女儿挣扎在生死线上,因为疼痛双手扭曲变形,一旁的父亲上前帮女儿的手捋直,将额头贴在女儿的额头上,对着女儿不住的默念,“有爸爸在。有爸爸在。”简单,真实,透着暖,也透着光。这是《生门》最隽永之处,也是导演口中“真实的力量”。
纪录片重在体验 有观众看完决定不让老婆生孩子
为了拍摄《生门》,陈为军和团队花了三年半的时间,跟拍了大量的素材,最后撷取了片中四位妈妈的故事。谈及这一过程,陈为军分享说,拍摄纪录片,因为要探入别人的隐私,更需要平等的交流。
既然有一个长期的相处过程,拍摄者会不会模糊自己的立场?对此,陈为军强调,纪录片不像剧情片,剧情片有一个目标,剧情也是一个寻找谜题的过程,而纪录片不是,它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他认为纪录片要做的不是解答疑问,也不是表明立场,而是带着观众去体验。至于片中看似偶然的“神来之笔”,陈为军说,那不是刻意添加的`,而恰恰是真实的魅力。如果说有目标的话,陈为军说,他希望更多的观众能够看到这部电影,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有了观众的解读,这才能成为一个作品,否则它只能是一段视频。
不过,有观众看完后,表示,生小孩太痛苦了,决定以后不让女朋友生小孩了。另一位女观众则起身再三激动表示,应该让家暴者多看看这部电影。导演回应说,女人太不容易。他说,这个世界上,男人可以是坏人,但女人永远都是好人,如果女人也坏,那这个世界就没有底线了。
讴歌母爱的纪录片《生门》观后感二:
《生门》由陈为军执导,耗时365天双机位跟踪拍摄,从40个家庭迎接新生命的故事中选取了4个作为代表。虽然这是一部纪录片,不过故事性较强,主要讲述了这4位遭遇极端情况的产妇及其家人在医院生产过程中经历的种种考验。所谓极端情况,就是生活中不算常见的病例,比如“中央型前置胎盘”的孕妇,还患有糖尿病,而且怀了双胞胎,随时都会大出血,需要5万元的手术费,但孕妇并没有医保、只有5千块钱,诸多问题接踵而来。此外,还有患有妊娠高血压、孕龄28周孩子却没有胎动的孕妇,以及手术中血崩需切除子宫的孕妇等等,在手术室里的真实情节看得人触目惊心。
然而,这并不是一部展现普通医疗过程的影片,手术只是个引子。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表示,开篇的那场手术带来的震撼难以比喻,“把人的生死表现得淋漓尽致,后面才开始展现经济、社会、伦理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后面的问题,都是直指人心的,不少专家都表示,这部影片含义颇深,能够引人深思。
作为一部纪录片,《生门》选择在12月上旬公映,届时将会与《三少爷的剑》、《少年》等热门影片同期竞争。对于票房前景,研讨会上有专家认为《生门》会成为一匹黑马,可以依靠口碑传播来影响票房。
讴歌母爱的纪录片《生门》观后感三:
2013年底,导演陈为军和他的伙伴将摄影机架在了中南医院妇产科,一拍就是两年整。信奉“选题在你一公里范围之内”的陈为军,此前的纪录片作品曾获得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英国国家最佳纪录片奖,也曾入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单元。这一次的选题,同样颇费思量。
“这就是一个高度浓缩了的滚滚红尘。”在陈为军看来,医院的妇产科集结了穷与富的对比、生与死的挣扎、舍与得的纠结、老与少的代沟。每七天,新的人间悲喜就在这里轮换一遍。他们在中南医院跟踪拍摄了2年,素材量达500个小时,最后从拍摄到的40个完整故事中,选取了代表4种不同类型的故事,剪辑成了纪实电影《生门》,将于12月16日与全国观众见面。
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和当下语境里,生育是一个相当私隐和敏感的话题。被《生门》镜头记录下的,自然有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但更多的是焦灼权衡,生与死的拉锯战,甚至是对观念与伦理的拷问。“任何矛盾都像一个立方体,由6个面组成。我们认为有些社会问题很尖锐,是因为并没有把矛盾的各个方面全部摆出来,当你真实、客观、公正地摆出这些矛盾,明晰它的前因后果时,就会发现,对立最终可以达成和解。”陈为军说,医院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生命的终点,“其实把医院的故事拍好了,也就把咱们中国人拍好了。”
在《生门》里,你确实可以看到“最大公约数”的中国人。他们极普通,普通得就像你在任何一班公交车、任何一家小饭馆甚至任何一个医院取药小窗口遇见的那些人,而他们的悲喜得失就在此刻、就在这片土地上。是的,技法再高超的导演也抵不过生活,真实就是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故事最大的魅力,真实的笑、真实的哭、真实的纠结、真实的命悬一线,具有任何演员都无法演绎的穿透力。
“他们面对生命的那种敬畏,面对困难的那种隐忍,正是我们民族性格里最普遍最深沉的一部分。”陈为军说,某种程度上,纪录片导演很像社会学工作者,“区别在于,影像是面向大众的,而不是局限于学术圈,就像白居易的
《生门》是我国首部在院线公映的纪录片电影。下面是电影《生门》观后感,也许对你有帮助哦。
2016年电影《生门》观后感
《生门》是我国首部在院线公映的纪录片电影。将于12月16日在全国公映。摄制组耗时700多天多机位跟踪拍摄,从40个迎接新生命的家庭中选取了4个作为代表,讲述了4位遭遇极端情况的产妇及其家人在医院生产过程中经历的种种考验。真实的'医疗过程及故事引发的家庭、伦理、社会、体制等问题,触痛心灵,令人震撼流泪。
影片中,女医生说:“我是个人,我不是个神!你总要给我点时间,让我试一试!”
影片中,一位农村患者家属哥哥的朋友说:“医院里没钱就不发药是制度,这边借不到贷款也是制度,两个制度之间还是有点矛盾,能不能双方都宽松一下,救人要紧?国家的政策就是以人为本……”
影片中,妇产科主任开玩笑说:“我也希望大家看病都不要钱,尤其是生小孩。”
影片中,一位熟人问:“李大夫你什么时候休息啊?”李大夫笑答:“我32号休息!”那人说:“一个月哪有32号?”
有人认为,拍片子,要找奇特的人和奇特的事。导演陈为军觉得,谈人性化故事,把道理说好才最为重要。选题在你一公里范围内——这是他常说的话。他殚精竭虑纪录真实,同时也被“真实”困扰——当这个世界足够真实的时候,我们是否愿意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