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我读完了《三十六计》,了解了许多计谋。
《三十六计》分为六套计谋,分别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每套计里有六个。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六计“声东击西”。读完了“声东击西”这计以后,我知道了“声东击西”的意思是忽东忽西,制造假象,引诱敌人做出错误的判断,使敌人的'指挥发生混乱。本来不打算进攻甲地,却装做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平时我在生活中也用到了“声东击西”。打乒乓练发球的时候,我眼睛看着对方的左边,对方觉得我要发他左边,其实我要发他的右边。在旋转上,我做的是发上旋的动作,但在那一瞬间我变成了发下旋的动作,对方很容易失误。
“金蝉脱壳”告诉了我们不要被假象所迷惑,“擒贼擒王”——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这本《三十六计》的书里记载了许多的长补自己的短成语和足智多谋的用法,让我增长了课外不少知识,。让我深深得感受到了计谋的用处。
我看了《三十六计》这本书,其中第一计是唐太宗征高丽—瞒天过海之计。
那是早在公元673年的事情了:那一年唐太宗率领几十万大军亲征高丽,来到海边时,只见白浪涛天,一片汪洋漫无边际,险些栽来。大军登船渡海时,唐太宗怎么也不肯上船。张士贵见了,连忙和其他大将商量对策。
薛仁贵说:“有一位老人精通法术,可助我军东征成功。”唐太宗迫不及待地说:“哦,快快带路,让我亲自见见他。”于是,他们来到一个华丽的房间,不一会儿薛仁贵就带着一个鹤发童颜的老人来了。
唐太宗叫老人献上法术,谈笑间,唐太宗忽然听到风声四起,涛声如雷感到一阵摇晃。唐太宗问:“怎么回事?”近臣揭开帷幕。唐太宗看见自己正站在一艘大船上,眼前大海茫茫,天水一色。唐太宗大吃一惊,问:“这是什么地方?”薛仁贵告诉他:“这是臣的'主意,三十万大军成功渡海,到达东岸了。”唐太宗又问:“你用的是什么计?”薛仁贵跪下说:“这正是瞒天过海之计。”
唐太宗恍然大悟!薛仁贵为了不让唐太宗受惊,故意制造假像,真是绝顶聪明呀!
《三十六计》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军事斗争经验,使我明白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
首先,就给大家讲讲“暗度陈仓”吧,在秦朝末年,农民纷纷揭杆而起。在众多的农民武装队伍中,刘邦、项羽逐渐成为两支实力很强的队伍。后来,项羽与大家约定,谁先打进咸阳谁就为王,结果刘邦先进了咸阳,但项羽却用武力把刘邦赶走。最后刘邦巧用了“暗度陈仓”之计打败了项羽。何为“暗度陈仓”呢?就是从表面上准备攻咸阳,实际上是攻的是陈仓。
通过读了暗度陈仓的`古代的故事,我知道,看事情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而要认真的辨别事物,看到事物背后实际的目的。
我读了三十六计以后,觉得中国人真是军事天才,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空城计》。
三国时代的诸葛亮正在西凉城运粮草,当粮草运了一半时,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攻打西凉。当时城内只剩下二、三百人,根本无法与魏军对抗。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旗子都收起来,军士各就各位,不得大声说话,随便出入,大开四门,每门留下二十人,洒扫街道。一切安排好后,诸葛亮来的城楼,扶起琴来。司马懿顿起疑心,他想,诸葛亮一向做事谨慎,从不冒险,恐有埋伏。于是下令撤军。
所谓的空城计,是指在我方无法与敌人抗衡的情况下,故意把空虚的样子显示在敌人面前,使敌人真假难辨,给对方错觉,赢得机会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