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了一部电影《三国之见龙卸甲》,虽然电影拍得很一般,但因为是三国题材的,所以也就马马乎乎得将其看完了。影片很多地方和小说有很大的出路,对赵云的描写也不够生动,多少让人有点失望。比如长坂坡那一段,小说中描写赵云于曹操百万大军中求阿斗,单枪匹马,所向披靡,何等英勇。可影片却描写得很一般,一点都不激动人心。可能区区100分钟左右的影片毕竟短了些,要描写得详细生动也是有点困难,所以在此也不再对影片的好坏加以点评了。
最早是在初中毕业后那个暑假看了一遍《三国演义》,后来在高三下学期又看了第二遍,大学里又亲自买了本,闲暇时就翻翻。想必看《三国演义》的人在看到第一百零四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那一回后就都有点不想看下去了。三国是段历史,但在我们这些读者心中三国是由刘备,曹操,孙权,袁绍,袁术,刘表,马腾,董卓,吕布,诸葛亮,庞统,周俞,鲁肃,陆训,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张辽,许褚,李典,乐进,曹洪,曹休,夏侯渊等耳熟能响的诸多人物所演义的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故事,但到诸葛亮死时,这些人也早已逝去了,所以接下去的故事也就不再精彩了,我们心中的三国也以诸葛亮的死而结束了。每每看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这一回时都会感慨不已。回顾前面的故事,一个个跃然纸上的鲜活的面孔,一件件英雄事迹,多么精彩啊,可到了这里一切都结束了,都成了历史了,正如词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还有那歌词也写得好:
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你带不走
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啊
盛衰岂无凭啊
一页风云散啊
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哪
离合总关情啊
担当生前事啊
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
长江有情起歌声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
在驰骋纵横
影片中所描写的赵子龙,当年何等英雄,可是到了晚年,两鬓斑白的`他站在刘备、关羽、张飞的牌位前回首往事时,他又是怎样一种心情呢,当年战场上的建功立业、诸多英雄事迹他还在乎吗,对他又意味着什么呢。想必他也感慨那逝去的日子和在那些日子里的人们吧。一生的英雄也只能留于后人做佳话了
于是突然感觉很遗憾也很空虚,精彩的故事就这么结束了,三国成为了历史,我的大学四年也快成为历史了。
人生就像一个圈,一个老天爷画好的圈,从起点绕一个圈后又会回到起点,这是赵子龙最后一战也是第二次被困凤鸣山时悟出的人生哲理,《三国志之见龙卸甲》
明白了这一点后,他终于可以不仅卸下身上的甲,更重要的是可以卸去心中的甲了,这甲虽卸得晚了一点、悲壮了一点,但可以让子龙在人生最后时刻很从容,无所负担。上马提枪,单人单骑,冲向的不仅仅是敌阵,也是奔向长久失去真我的精神家园。不知道罗平安在给子龙卸甲后有没有领悟到这一些,我想他在敲响最后一次战鼓时应该是明白了。而年轻的曹婴此战之后一定也会与初时的子龙一样给自己披上了一件难以卸去的甲,不知以后能否象子龙一样领悟到,不光是她,就算是她的爷爷曹操以及诸葛亮等人都只是滚滚历史车轮上镶嵌的一枚棋子。甲可以带来尊严,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世人只知披甲之后的威风凛凛,却又有多少人知道披甲容易卸甲难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5月2日,我和爸爸一起在电脑上观看了<<三国志之见龙卸甲>>,领衔主演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刘德华,还有吴建豪和李美琪。导演是:李仁港。
一开始刘德华扮演的'赵子龙(赵云)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他跟着义军讨伐魏军,而魏军人数众多,远远超过他们的人数,就在这时,诸葛亮的出现使他们有了希望,诸葛亮把他们的一千人分为三个队伍,分别是:青龙、白虎和敢死队,青龙和白虎队埋伏在魏营的东西两面,而敢死队则从魏营的大门攻入,打乱敌人的阵脚然后青龙和白虎队同时攻入,赵子龙将敌人的军旗砍下,此次魏军大败,被义军打得落花流水。
之后,由罗平安护送刘夫人和阿斗进凤鸣山,而半路罗平安跟丢了,关羽和张飞大怒,要让罗平安人头落地,而受到赵云力阻,并自告奋勇的以一人之力,七进七出长坂坡,最终将刘阿斗救回。这场大战闻名于世,因此赵云被称为"赵子龙大英雄"。此后多场战争赵云都一一获胜,又被称为"常胜将军"还成为"五虎大将"之一。
此后关羽,张飞,黄忠,马超四员"五虎大将"都死于敌手,只剩下赵云一人,而赵云最后因对付曹樱的万人也死了。
看完这部影片我为赵子龙而感到骄傲,他最后对付万人,他没有气馁和投降而是上前迎敌。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有这种不气馁,不向困难屈服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