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观后感 > 马云怼特朗普观后感收集100句

马云怼特朗普观后感收集100句

时间:2019-06-23 22:10

2017年电影降临观后感一:

美国科幻电影《降临》上映三天,相信很多网友都看过了。《降临》说的还是一个蛮神棍的故事,一开始是外星人莅临地球指导工作,觉悟不高的地球人民十分恐慌。于是各国都设法和被称为七肢桶的外星人进行交流,隔着一堵玻璃墙比比划划。美国派了一个天才女语言学家,和一个废柴物理学家一起去。天才语言学家花了一点功夫破译出了外星人的语言,发现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这倒也罢了,哪种语言不复杂呢?但奇妙的是,这种复杂的语言超越了时间,掌握了这种语言就能够看到未来。至于怎么看到的……反正片子也没交代清楚。女语言学家看到了自己会和废柴物理学家有个女儿,女儿将来长到十几岁会生一种怪病死掉。她非常难过,但又没法避免,所以最后还是生了这个注定会早夭的孩子,陪伴她度过了一生。

故事就大致是这么个故事,还有很多槽点。但那是导演和编剧故意放的线索,方便观众领悟背后的真相。所以那些看了感动得泪流满面的观众注定就和真相无缘了。如果看了暗骂都什么乱七八糟的,恭喜你,已经接近了真相,只是还缺乏进一步的领会,需要再二刷,三刷。

那么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呢?首先还是回到影片中最大的悬念,外星人来地球干什么来了?影片里表面的答案是送语言来了,现在帮助人类,几千年后人类就可以帮助他们。但是这几句话里还是什么具体的东西都看不出来。如果已经发现了几千年后有什么灾厄,现在自己不能设法避免吗?为什么要跑来大费周章地教一种八竿子打不着的外星人自己的语言呢?再说教人类自己的语言怎么就能帮助他们了呢?

所以,我们可以假设,这种外星人来到地球不是偶然的,随机的,而是和人类有某种渊源。

有什么渊源呢?大家想想,这个电影里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当然是外星人的文字,这种文字是用一种类似水墨的介质挥洒而成的,一种线条非常复杂的小圈圈,而且独立表意,不是对发音的记录。这其实就是一种线索,这种文字让你想起什么?书法,而且是中文的书法。要知道,现在地球上所有的文字——请注意是所有的文字——除了中文和日文中的汉字外,都是字母文字。中文这样的表意文字可谓绝无仅有。所以这种外星人的文字,很可能和中文有关系。一个佐证是影片的原著作者特德姜,原名姜峯楠,就是华裔,要说写的时候没参考过中文,那才难以置信。

你也许会说,参考过和设定的渊源是两码事。谁都知道中文是方块字,又不是圆圈字,这些文字怎么可能和中文有什么关系?但是不要忘记,文字是会演变的,中文的祖先小篆就不是方块字,一笔一划要圆润得多,好多字都是圆形。那么再过若干年,发展到圆圈字是完全可能的,现在有一些什么火星文、颜文字、emoji就已经出现苗头了嘛。

现在问题就变得有趣了,假定这种文字是若干年后中文的演变,那么和外星人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外星人懂得许多年以后的中文呢?

真相只有一个。没有什么外星人,七肢桶就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的中国人!

看到这里你大概想关网页了。这七肢桶长得跟八爪鱼似的,不是外星人是什么?怎么可能是人类,还是中国人?但是请注意,电影里根本没有提到,七肢桶承认自己是来自别的星球的,更不用说什么星系第几行星。也就是说,所谓外星人只是地球人自己的猜测!导演明显留了其他的解释空间。虽然说长得的确和人天差地远,但要知道,生命是在不断进化的。我们长得也不像鱼,不还是鱼类的后代吗?中国人进化成这样,理论上不是没有可能的。何况影片中有一个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暗示,告诉了我们这种进化的由来。

雾霾。

是的,七肢桶总是在玻璃背后若隐若现,因为其生活在雾霾世界里,已经适应了在雾霾中生活,无法离开雾霾环境,所以和当代的.人类交流,都要隔着一面玻璃墙。目测这个雾霾的pm2.5大概是5000-10000左右,一般人进去根本受不了。女主最后进到雾霾里,没戴口罩啥的,就拼命地咳嗽,电影里给了好几个特写。这和外国人到中国来吸雾霾就受不了,也是很接近的。

而七肢桶……不,中国人呢,在雾霾中发生了飞快的进化,适应了雾霾环境。你看他们厚厚的皮肤,就是抵御雾霾侵害的产物,鼻子小得看不见,也是为了隔离pm2.5的侵害。他们深沉的低音,会飞的黑色文字,都是为了穿透雾霾进行交流而设计的。而多了几只手几只脚几根手指什么的,都是雾霾侵入人体后,产生的变异,几千年后变成这样,不足为奇。

而且这些七肢桶虽然科技发达,但是身体还是不好,其中一个家伙,莫名其妙就挂了,死亡率高达50%。可以肯定,在未来虽然进化成了这副模样,中国人还是没法完全适应雾霾。所以他们终于发明时间机器后,回来的目的也就很清楚了。他们要改变过去,消灭这个几千年后满是雾霾的未来!

所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影片最后,飞船不是嗖地一下飞上太空不见了,而是化成雾霾消失了。很可能飞船的材料——大家还记得那黑色的凹凸不平的表面吧——就是雾霾制造的,最后在穿越过程中,也化为了雾霾。

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女主一看到七肢桶的圈圈,啥意思都不知道,就可以看到未来了。网友们真的信看到一种文字就能看到未来吗?信的同志可以截屏,盯着这几个圆圈看上一天半天的,能看到自己未来的男票女票吗?能看到今年的春晚吗?能看到特朗普明天发的推特吗?要是真有这效果,不是科幻,是玄幻。

所以《降临》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幻片,不可能有这种非科学的假说。只可能是七肢桶对女主进行了心灵控制,让女主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整个事和文字一点关系没有。至于他们怎么知道的,因为他们就是来自未来的中国人,进行了时间旅行回到现在,当然有未来的很多资料,不足为奇。

那么他们让女主看到的未来是什么呢?主要就是她女儿早夭的事,这是一般人人生中最大的打击。对女主也是如此。女儿怎么死的?说是得了一种怪病,这种病很可能就是雾霾引发的。未来或者女儿去了中国,或者雾霾蔓延到了美国,女儿吸入了大量pm2.5,自己身体上可能也有一些天生的弱点,就发病了,然后挂了。

这是七肢桶让女主看到的未来,这个未来能否改变呢?影片里没有明言。似乎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女主明白了,雾霾是自己一生的痛苦之源。所以会尽力去改变它。也就是改变七肢桶的未来,让人类不至于进化成那样子。这就是所谓未来人类帮助七肢桶的隐喻,就是帮助人类自己啊。

网友们可能还觉得不可信。要这样的话,应该直接来中国啊,找中国领导人说道,去美国干嘛呢?但是影片虽然主要从美国的角度来拍,也明说了七肢桶的确是来了中国的。而且主要的摩擦就发生在和中国之间。这也就可以解释电影里一个最牵强的地方:中国人那么文弱怕事,外星人来了好好沟通不行吗?为什么最后闹得不可收拾,要对他们开战?又为什么敢对科技明显比自己先进几百倍的外星人开战?开战也罢了,为什么不是国家领导人下命令,而是一个陆军中将自作主张?

再一次:真相只有一个。七肢桶毕竟是中国人的后裔,要给祖宗留面子,所以肯定先来跟中国人秘密沟通,要求严禁雾霾的源头,从此蓝天白云。中国一听,妈蛋这经济还搞不搞了?这钱还赚不赚了?这GDP还要不要了?死活不干,然后想既然都是中国人,可以打麻将来笼络一下感情。谁想麻将打好了,七肢桶和了好几把牌,还不给面子,双方矛盾越来越深。最后中国领导急了,就打算和未来人硬干。他们敢这么干是因为有把握,未来人绝对不敢对他们动手,把祖宗杀掉任何一个,或者干点别的出格的事,都很可能导致自己马上消失。这个简单的道理,看过一点科幻片的都懂。

而为什么干这事是那个商将军而不是主席拍板呢?道理也很简单,这事不光彩啊,想想秦桧和宋高宗究竟是谁拍板杀岳飞的,谁出来扛锅的就知道了……这就不多说了。

其实中国这条线还有很多伏笔可以挖掘。比如说中国人要是和七肢桶交流,总得有个有分量的人出马吧?那么语言能力最强的是谁呢?最擅长和外面的高人谈笑风生,而且对时间有着堪比七肢桶的控制能力的人又是谁呢?最后中国方面放弃动武,真的是女主一个电话导致的吗?还是某位重要人物为了国家,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努力结果呢?这个让我们期待下一部揭秘吧。

总之,虽然中国这边任务失败,但是女主这条线上,让女主传达出其目的是教授人类其语言,令各国加强沟通合作还是很有意义的。虽然学了这个语言就能预测未来肯定是不可能的——比如说女主还出了解读外星语言的书,但显然其他人都没学过这本事,甚至其老公没听说过——但是七肢桶最后留下的长文里也许就有雾霾方面的内容,全球各国借这个契机进行深度合作,也是应对未来即将到来的超级雾霾的一个准备。这样,也许还来得及。

2017年电影降临观后感二:

看了号称年度烧脑的科幻片《降临》,紧接着看了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电影可以说相当不错,小说虽为短篇,细节描述得却更为翔实,换句话说:看得懂电影、不一定看得懂小说。(下文有轻微剧透)

相信大家都知道剧情简介了:艾米·亚当斯饰演的语言学家露易丝受雇于政府,来与外星人沟通了解它们此行的目的。然而当用外星语言“七肢桶”与这些来客交流时,她眼前突然浮现了她从出生到死亡、已知或未知的完整一生。

其实这一生,并非露易丝的一生,而是她女儿的一生。电影有2个旁边口吻,艾米·亚当斯和杰瑞米·雷纳,主要以亚当斯的视角回顾,其与女儿的生活点滴,也随着接触降临的外星人飞船交叉叙事呈现出来。

《降临》与很多电影非常像,罗伯特·海因莱恩《你们这些还魂尸》改编的《前目的地》、诺兰导演的《星际穿越》,甚至朱迪·福斯特主演的《超时空接触》。因为《你一生的故事》创造于2000年前,所以聚焦现代的《降临》失去了小说的探究性质感,创造出更多冷峻的未来科技感。嗯,就像你看《回到未来》和《环形使者》的区别。

不过改编非常得体,最终电影表达的内容也相当丰富:

①.人类面对未知的恐惧:当外星飞船降临地球时,围绕飞船的公路被汽车堵得水泄不通,全是来瞻仰的人类,跟《超时空接触》非常像。面对未知,人类也做出了4个不同的选择,既有类似女主角这种追求中立的探究真相者,也有中国军事力量那样的怀疑者,还有如同上帝一般膜拜这种新生命而选择自焚的邪教团体,更有偷运炸药意图直接炸掉外星飞船者;

②.语言:重中之重的主题:你有没有怀疑过,世界上第一个到达中国的英国人,在完全没接触汉字的情况下如何与中国人交流?很难是吧?如果对方是科技文明发达程度远超越人类的外星种族呢?语言是一种什么语言?甚至不需要说话?还有词组和语法结构吗?如果与地球语截然不同,甚至你难以想象组成,你又该如何交流。男女主角通过升降机抵达外星飞船时,那个高度让我想起了通天塔,不同种族因不同文字而分裂崩析、战乱不休。女主角一直努力与外星人交流,在如今这个距离更近彼此内心却更远的地球社会,无疑是一种警示。

原著中将外星人的语言取名为“七肢桶语言”,还分为A/B两种,其中书面语言B影响了女主角的思维方式、乃至能够理解到未来(“看到”未来),十分神奇。

③.费尔马最少时间律:这是原著中引用的一种科学基础,用来辅助说明七肢桶的语言表述和思维过程。挺费脑子的,不过电影弱化了。人类与七肢桶外星人的语言或者说思维方式的最大区别是:人类思考和表述是线性的,而七肢桶是同列并举式的。它们一旦开口,就说完了所有,想到了所有,理解了所有。最后女主角学会了它们的话,也超越了时间在。但是这种时间如同《前目的地》与《星际穿越》的闭环效应,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④.关于故事主题有改编。原著围绕女主角和女儿的关系,而《降临》还提炼出人类与外星人的直接关系,阐明了外星人为何会来。但不同于《超时空接触》中朱迪与外星人跨越光年的接触,让人类倍感温暖与希望,还说出了那句经典的“宇宙那么大,如果只有我们人类,那不是太浪费空间了吗”。关于《降临》,却表达出从头到尾的一种孤独与伤感,如同《超新约全书》,知晓生来的宿命,也告别了生而为人的一切未知希望,艾米·亚当斯的平冷气质饰演这个角色再合适不过。

《爱乐之城》的价值在于,多年之后再看会感受到它所纪录下的那种如饥似渴追逐成功的躁动,特别是对于美国来说,它所散发的气质与现实如此契合,甚至可以把它当做是特朗普时代一个有趣而又准确的流行文化注脚。

写给洛杉矶的情书《爱乐之城》

再更:

回应一下关于白左的言论。我写这篇评论的时候恰好赶上你们热爱的梅姨在金球奖上拿Trump说事儿,再加上前不久Hamilton的演员在Pence去看演出的时候对他进行骚扰,你们还觉得好莱坞和政治无关?前一阵女性游行的时候多少演员上阵助威?演艺圈一直都是白左的意识形态前线,他们出口到国际上的电影也好,还是留在国内内销的片子也罢,好莱坞从来没有偏离过政治正确的基本路线,而该片大肆吹鼓的“梦想”恰恰就是和这个政治正确一样用来控制思想的工具。

更新:

这两天我一直在反思自己为什么不喜欢这个片子,现在终于意识到是因为我总在不自觉地拿这部片子和Whiplash对比。我想对于每个认真严肃地练过乐器的孩子,Whiplash的精神内核都会引起无限的共鸣,都会令人想起曾经花一整个下午反复练几个小节的乐句的那些日子。我曾经也有一个极其严厉的老师,严厉到我每次上她的课之前都会由于害怕被骂而盗汗、肚子疼,后来也认识到这位严师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回想起来都感谢不已。在我看来Whiplash就有这样一种精益求精的内核,于是在看La La Land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要求片子里从事严肃艺术的人也表现出这样一种精神。可惜对于La La Land这并不是重点,当然除了别人指出的那些对老歌舞片的致敬,重点是什么我也没看出来。

之所以觉得导演精分也正是出于这种期待。导演很明显把男女主塑造出了一种和Whiplash里类似的精神内核,比如男主只听Charlie Parker时期的老Jazz,比如男主去搞流行音乐以后女主会很鄙视他。导演没有解释为什么男主不喜欢那些流行的东西,我来解释:因为流行音乐太简单了,专业学Jazz的人能瞧的起才有鬼呢;换句话说,随便从Miles Davis的乐句里挑出来八句连在一起就能拼凑出一首流行音乐的曲子,排列组合算一下用这种方法能炮制多少流行音乐吧。

可惜片子本身的精神内涵就是和男女主这种严肃艺术精神相悖的。老歌舞片捧红的是无数流行音乐,乃至La La Land自己的配乐都是一大堆流行元素堆砌出来的东西:烂俗的大小调式和弦转位,以及几乎完全缺席的七和弦、九和弦乃至其他复杂一些的结构。男主的梦想是做经典时期的Jazz,可几乎全部用流行元素撑起来的配乐以及一笔带过的情节意味着这个音乐“梦想”在这里只是一个空壳,一个挂在嘴上的概念,没有任何实际的表现(实际的对梦想的表达,请看Whiplash)。以片子里男主的音乐素养,他如果来到现实里看这部片子,他的表情不会和自己做流行音乐演唱会的时候那种鄙视有什么不同。如果导演想通过Whiplash中的老师或La La Land中的男主来表现自己对艺术的看法,他看自己这部作品的时候会不会和男主做流行音乐演唱会的时候表情相同呢?

我想导演的内心深处和男主所经历的委曲求全是类似的,套用《让子弹飞》里的话,就是跪着挣钱。当然,这里也能看出导演本人的变化,从Whiplash里的为Big Bands立传以及为Duke Ellington续命,到La La Land里让Jazz退居背景而主题使用大量流行音乐,仿佛La La Land的男主从在餐馆弹Free Jazz的没落,到在流行乐队做无脑电子音乐的走红,导演经历过的受欢迎的程度基本和男主的经历重合。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出一个大胆的预测:等导演拍够了这种给大众看的烂俗片子,是否会回归Charlie Parker,Miles Davis和Duke Ellington呢?

所以,片子观众喜欢,这很正常,就像大部分听众都喜欢流行音乐一样;片子容易拿奖,这也很正常,因为这是一个典型的白左梦故事。可惜,就像我(和导演都)无法忍受美国的流行音乐,无法忍受美国人口中的美国梦一样,我也很难忍受这部片子。

顺便再提一句,里面的爱情很普通啊,觉得“啊,原来这就是爱情”的年龄大于本科毕业的观众,对生活该认真一点儿了。还有就是十一年前有个更感人的事儿,有个同样有去巴黎的机会但是为了爱人放弃了的人,对,就是Friends里的Rachel,那个时候美国还没被白左控制,人还能自由地对爱人说,请不要为了身外之物(ie 梦想、ideology等)而放弃我。

写给洛杉矶的情书《爱乐之城》观后感二:

很开心这部电影是我自己一个人去看的,也很开心这是部真正的电影,也是一部艺术品,看完后久久不能平息。这是我看过最好的爱情电影没有之一,他满足了我对爱情电影最好的向往,一起坚持梦想奋斗,一起诗词歌赋,一起谈一场也许不轰轰烈烈但却刻骨铭心的恋爱。

女主角是在洛杉矶中万千追梦者的`一员,她的愿望是当一名演员,于是她扎根在此,参加各种试镜,不愿放弃任何一个小角色。

男主角是在洛杉矶中万千追梦者的一员,他的愿望是开一间爵士俱乐部,用钢琴弹自己喜欢的曲子。

但现实是残酷的,女主角总是试镜失败,只能偶尔在咖啡店打工养活自己,而男主角所喜欢的音乐受众太小,只能违心加入乐队,做着自己不喜欢的音乐。

两个追梦人在此相遇,彼此相爱,互相鼓励。

导演对长镜头和灯光的运用堪称完美,人美画美,我甚至舍不得眨眼。像好莱坞老电影致敬的情怀配上爵士音乐,让这部唯美的现代电影多了一丝复古的味道。

那一眼望穿秋水,星河中的漫步,夜光下两人翩翩起舞,困难中的互相扶持,在现实和梦想的抉择,我当然知道现实中的爱情绝不能像电影中这么美好,但这部电影好看就好看在它让所有人都相信这份爱。

看完后回味无穷想起自己的过去,最爱的人现在和自己不在一起,不爱了但也不恨了,相爱最深的两个人不一定是能走到最后的,可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时,我还想在音乐的旋律里再吻你一次,因为我把我美好的幻想都放在你身上的那份情是忘不掉的。

不必言谈,一个眼神足矣。而眼神里的不再是爱,是释怀。

写给洛杉矶的情书《爱乐之城》观后感三:

塞巴斯蒂安的音乐人生也是精心设计过的,不声不响地,浓缩了整个歌舞片的历史,也浓缩了他的人生。他出场,弹着朴素的爵士钢琴,拉着路灯灯柱,模仿《雨中曲》。渐渐地,随着他加入流行乐队,走了弯路,他的曲风变了,手下的琴,变得千姿百态,有红有黑,有金有粉,有电声键盘,有背带式键盘。但在故事的最后,他又回归到最初,弹最简单的琴、最朴素的曲。

电影里的细节,往往给人意外之喜。

在《天水围的日与夜》里,仅仅一包花菇就有许多戏份,串起好几段故事。鲍起静的邻居,送了她一袋花菇,在送出手之前,先小心地撕掉包装上的标签。鲍起静拿到花菇后做成菜,和儿子一起吃。第二天再次开饭时,饭桌上是另外两道菜,但一只小碗里却盛着两只花菇,显然是头一天剩下的。花菇说明了时间,也说明了他们的节俭。

而在《八月照相馆》里,女主角身上的衣服一直在变化,随着时间流逝,随着她和男主角情感的进展,她越来越会穿衣服和化妆。那些衣服,说明了她越来越深沉和缤纷的人生。

电影里的这种细节之美,像是扔给观众的礼物,能够捕捉到这些细节的,就像是在众目睽睽下,接受了最秘密的礼物,得到最秘密的满足。一天一天,我们沉浸在这种秘密的满足里,也用这种细致的秘密的满足,去重新布置人生。这是电影不会消失的原因。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