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读后感篇一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登鹳雀楼读后感篇二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今天,我读了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写大自然的景色,是诗人登高望远后,看到眼前美丽的大自然,有感而发。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太阳慢慢落下山,黄河朝着东海奔流而去。想要把千里的风景都看到,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读这首诗,我第一次知道平时我们说的“学习更上一层楼”是来自哪里。爸爸告诉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一种人生境界。我不懂,但我知道,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不断努力,不为眼前的成绩而骄傲,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因为只有更上一层楼,才能看到更美丽的景色;只有更上一层楼,才能有更丰富多彩的生活。
新的学期到来了,我要像诗里写的那样,认真听讲,好好学习,让成绩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读后感篇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喜欢古诗,因为古诗中短短几句话就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或激发人们昂扬的斗志。今天,当我读起《登鹳雀楼》这首诗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太阳缓缓的落下山去,黄河奔腾着流入大海。如果你想看到更远处的景色,就要站到更高的地方去。尤其是最后两句,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当作励志的佳句而广为传颂,时时刻刻的激励着每一个人。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
记得有一次,姥爷带我去“白朴公园”登文笔塔,起先登到第一层的平台,我可以看到整个公园秀丽的景色。可是我发现停留在第一层的人并不多,人们都蜂拥着往第二层爬。我也随着人流来到了楼梯口,看到长长的楼梯盘旋而上,通道很窄,只能容一人,而且又立又陡,我想这样爬上去一定很累吧,于是就开始打退堂鼓了。这时姥爷在一旁鼓励我说:“既然这么多人都往上爬,上面的景色一定更美,你不想去看看吗”我正犹豫中,姥爷就推着我往上爬了。终于,我气喘吁吁的来到了第二层。站在围栏边放眼四望,县城的美景尽收眼底,一座座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每一条街道都看得一清二楚。远处是蜿蜒曲折的黄河和连绵起伏的群山。抬头望去,湛蓝的天空好像也离我们更近了。让人感觉心旷神怡。这时姥爷发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慨。是啊,只有不怕困难,努力攀登,才能看到更美的景色。
这首诗不仅在生活中激励着我,在学习中也时时鼓舞着我。有一次我一个人在家做作业,突然遇到了一道不会做的数学题,因为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我就自己拿出《全解》查找了起来,果然在上面找到了同类型的题,上面还有详细的解答过程。认真读了几遍后,我的思路豁然开朗,不一会儿我就完成了这道难题。为了加深记忆,我又把同类型的题做了几道。这使我明白了在学习的征途中也像攀登高峰一样,会遇到不少困难,但只要不怕困难,努力学习,这些困难都会一 一克服,从而让我在攀登知识的高峰上更上一层楼。
这首古诗不仅让我欣赏到了优美的景色,更激发了我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我希望大家都来读懂它。
登鹳雀楼读后感篇四
在夕阳的西照下,看着远处的青山和脚下奔流的黄河,诗人想要看到更美丽的景色,就要再上一层楼。
就如我们的学习一样,想要取得好成绩,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实现。
登鹳雀楼读后感篇五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登鹳雀楼读后感篇六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篇一: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焕的一首不朽之作,我们在小学课本里面就学过。不过那时候我们只是似懂非懂地会背而已,但实际蕴含的深远含义远非我们那时的年纪可以懂的。明白的只是表层的意思而已。前些日子教儿子学这首诗时,我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特地将这些感受写出来,请朋友们指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说的是太阳朝着山那边落了下去,黄河汇入了大海。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自古如此。平平淡淡地,没有一丝奇特,也没有人会投入更多的关注。可是诗人在登鹳雀楼时,一下就把这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高度的概括出来,并形成直观的感受:要想看的远一点,那么就要站的更高一点。这些平常的事物、道理经诗人的一提炼,把它们凝聚在一起,就形成一种意味深远的意境。
白日,白天的太阳。在白天是何等的强大,辉煌啊!但是一到晚上,还是要落下去,没有一天不是如此。无论多么辉煌,伟大,总还要向黑夜投降,经过黑暗的洗礼,再重新绽放光芒。黄河是我们中华儿女的母亲河,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绵延几千里,但最终还是汇入大海。在内陆大地上,黄河是多么巨大啊,可这么大的河流,汇入大海时,不也被静静地吸收了,和浩瀚的大海相比,它也只是一条涓涓细流而已。
诗的后两句说的人生的一种境界。我们着眼点的不同,看到的景物也不相同。站的越高,看的.当然也就更远了,看到的也就更多了,其实人生什么事情也不都这样吗?要想收获的更多,自然就要向更高的境界攀登。如果说看的更远更多是一种收获的话,那么向上攀登就是耕耘,就是付出。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付出才有回报,这个世界上绝没有不劳而获的事物。
诗的前两句讲的是万物归自然,就像日落西山、黄河东归大海一样,这一切都属于自然法则的范畴,任何事物都逃不出自然法则。阳极而阴,阴极而阳,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才构成的自然。在盛极时万不可得意忘形,否极时切不可垂头丧气,失去进取的勇气。此所谓得矣?失矣!世上本来就没有绝对清晰的界线!
篇二:
小朋友,你曾念过‹‹登鹳雀楼››这首古诗吗?如果没有,我就来背给你听: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的伟大诗人王之涣所作的。
我读了这首诗仿佛看见了这样一幅美丽情景——一天傍晚,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见了太阳依偎在连绵起伏、无穷无尽的山边,渐渐地收起了刺眼的光芒,慢慢地落下去了,显得十分壮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不息着、咆哮着流入了一望无边的大海里。看到这里,他想如果想看到更多的东西,更远的地方,必须再上一层楼。
俗话说得好: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我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篇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古诗出自王之涣的作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是:夕阳沿着山沉落,黄河向大海奔流。诗人写了登楼的感觉,景物壮阔,气概非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是:如果你想看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就请再登上一层楼吧。
现在人们在生活中也会常常引用这句古诗,比如说:有一次,我对我的同学说:我要取得更好的成绩应该怎么办?一位热心肠的同学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你想取得更好的成绩,就需要不断努力,勇于攀登。我点了点头,说:我一定会按照你说的去做的。以后我就更加努力地去学习,上课时一点儿也不马虎,就这样过了半个学期我在语文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写作方面,我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个大行家,
比如说你想要见多识广,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别人就常会来告诉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如果你想见多识广,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就需要不断努力,勇于攀登。
人生处处要用到这句千古名句,处处要有这句千古名句来教会别人做人的道理,处处要用这句千古名句来激励自己。
古诗是人类知识的源泉,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吧!
登鹳雀楼读后感一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意思是:太阳傍着西山渐渐落下,黄河向大海汹涌地奔流。要想看到千里之外,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我想:站得高,应该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身体要站得高,二是思想要站得高。而思想站得高更为重要。
不是吗?我们敬爱的□爷爷在会见外国元首的时候,曾告诫他们要登高望远。只有登高望远,才能处理好国与国之间复杂的问题。
还有,前不久,胡爷爷在参加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也谆谆教导清华学子“要志程高远”。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将来才能大有作为。
我们从小要听胡爷爷的话,勤奋学习、志程高远。为了我们伟大祖国明天更美好,永远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只有这样,昨天的梦想,才能是今天的希望,并且还可以成为明天的现实。
登鹳雀楼读后感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是:夕阳沿着山沉落,黄河向大海奔流。诗人写了登楼的感觉,景物壮阔,气概非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是:如果你想看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就请再登上一层楼吧。
现在人们在生活中也会常常引用这句古诗,比如说:有一次,我对我的同学说:我要取得更好的成绩应该怎么办?一位热心肠的同学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你想取得更好的成绩,就需要不断努力,勇于攀登。我点了点头,说:我一定会按照你说的去做的。以后我就更加努力地去学习,上课时一点儿也不马虎,就这样过了半个学期我在语文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写作方面,我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个大行家,
比如说你想要见多识广,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别人就常会来告诉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如果你想见多识广,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就需要不断努力,勇于攀登。
人生处处要用到这句千古名句,处处要有这句千古名句来教会别人做人的道理,处处要用这句千古名句来激励自己。
登鹳雀楼读后感三
古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遗产的瑰宝,它以丰富的内容,动人的意境,和谐的韵律,完美的形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应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好,形象思维强的特点,将琅琅的诵读、动人的诗画带入课堂,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神韵和美感,在经典的陪伴下快乐成长。
对对子——读诗悟意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里面的对仗非常讲究,许老师从对仗入手教古诗,别具匠心,教学新鲜又有趣。课堂中许老师从鲁迅小时候对对子的故事导入,让学生了解了对对子是怎么回事,激发学生对对子的兴趣,并趁热打铁让学生连线对对子,拍手读对子,在感受了对子的节奏和韵律的'基础上读古诗,感受读诗的乐趣。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古诗意就自然显现了。
简笔画——披文入境
唐代大诗人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副动人的画卷,一个形神兼备的艺术作品。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字里行间的情意呢?许老师用简笔画的形式以画代讲,摒弃了繁琐的分析感悟。在对诗歌内容了解以后,许老师借势引导: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自读思考的过程中发现诗中描绘了“白日”“山”“黄河”。怎么画出这山这水这一轮红日呢?诗中的哪个字告诉我们了?学生在读诗感悟中又发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教师就这样带领学生边研究古诗边画画,根据学生的指导画出诗人登鹳雀楼看到的美景。此时再让学生看图反复诵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在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黄河水滚滚东流的磅礴气势,太阳依山而落的壮美。
送祝福——拓展延伸
几个轮回,壮观的黄鹤楼美景已印在学生的心中,融入了琅琅的诵读之中。当然学古诗不仅要了解字面的意思,表达的意境,还要和诗人对话,看透诗人内心蕴藏的动机。“更上一层楼” 表面上是说诗人还想进一步看尽远方景物,就再登上了一层楼,实则表现了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有了这层铺垫,许老师把学习延伸到了课外,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让学生用“更上一层楼”来祝福他人。学生在这个语言环境中练习说话,想象表达,对图片中的人物送祝福,对老师送祝福,把古诗学习的外延扩大,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古诗教学要充满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注重古诗的拓展和延伸,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把古诗教活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