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二战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观后感一:
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 是美国政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制作的。开始时的目的在于让美军知道美国为何参战,到后来,索性向美国民众公开,以争取举国上下支持联邦政府打胜这场战争。
该片由好莱坞电影导演弗兰克·卡普拉执导,他曾因一部[一夜风流]登上了奥斯卡的梦想之颠。二战时期,他息影从戎,马歇尔将军亲自委任他拍摄一部能够激励美国青年参军的大型纪录影片。
于是,经过一番努力,卡普拉搜集到了大量来源各异的影片,便制作了总名为《我们为何而战》(Why We Fight)的八部影片:《战争前奏曲》(Prelude to War,1942)、《纳粹的进攻》(Nazis Strike,1942)、《瓜分与侵略》(Divide and Conquer,1943)、《英国战役》(The Battle of Britain,1943)、《俄国战役》(The Battle of Russia,1943)、《中国战役》(The Battle of China,1944)、《战争迫近美国》(War Comes to America,1945)和《认识你的`敌人日本》( Know Your Enemy: Japan1945)。这些影片在美国军队教育中被列为必看片,有些也向普通市民公映,还被译成外语送到许多国家上映。
在《战争前奏曲(Prelude to War)》中,法兰克‧凯普拉舍弃述说加入战斗的正确性,转而诉诸于美国一贯的,企图维持世界正义的角色,它将民主与暴政、自由与奴役之间的选择加诸于战争的必要性之上,扩大了美国非战不可的使命,使得美国的宣战充满了拯救世界的正义感,而不仅仅是为了珍珠港事变的攻击而已。
美国二战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观后感二:
这是美国人编辑的截至1944年的反映中国抗日战争的片子。当时作者是以中国“战友”的盟国立场编辑的,观点比较全面客观。《义勇军进行曲》(现我国国歌)是贯穿全片的主题音乐。片子首先全面介绍中国是怎样一个古老而和善的大国,日本为什么要通过征服中国霸占世界。
片中既有蒋介石的正面战场,也有的游击抗日。片子对上海激战、南京大屠杀、全国西撤、重庆大轰炸、 修建中缅公路供给线、中国远征军、飞虎队、全国团结抗日大反攻、中美英苏盟国联手反击......都以罕见的珍贵镜头加以反映。整片条理清晰,思路递进,宏观微观交相陈述,明白易懂。其惨烈、其英勇、其震撼,出乎一般想象。“千百纤夫拉船运输”、“千万军民修筑中缅盘山公路”、中日空战.....场面十分壮观,令人振奋,催人泪下。
美国二战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观后感三:
最感人也最真实的抗日战争——《我们为何而战》中国篇,不带有任何政治性质,没有政党之争,有的只是坚强的中国人。非常遗憾的是,如此真实如此感人肺腑的纪录片居然是美国人拍的。
爲了向美國人解釋爲什麽要去中國抗日,美國政府制作了這部短片。開始時的目的在于讓美軍知道美國爲何參戰,到後來,索性向美國民衆公開,以争取舉國上下支持聯邦政府打勝這戰争。
【篇一】
1979年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广西、云南边境发起了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连续战斗28天,横扫越北浅近纵深地区,攻城拔寨20余座,歼敌5万,沉重打击了意图称霸东南亚的越南黎笋集团,一时成为国际政治热点。这场战争不但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使中美联手抗苏的局面完全形成,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在炮声中拉开了序幕,赢得了一个来之不易的国际环境。此后中越间战火不息,演变成了连绵10年的边境战争。
笔者弱冠之年,也就是1980年代初中期时,“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正如日中天,出现了大量反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书刊、报道、影视、歌曲。电影如《自豪吧母亲》、《铁甲OO八》、《长排山之战》、《新兵马强》、《花枝俏》、《年轻的朋友》、《高山下的花环》、《雷场相思树》、《闪电行动》、《蛇谷奇兵》;电视剧如《凯旋在子夜》、《黑豹突击队》、《神风神龙》、《无影侦察队》、《军魂》;纪录片如《奋起还击》;歌曲如《再见吧妈妈》、《相会在攀枝花下》、《十五的月亮》、《热血颂》等等。可以说,那种金戈铁马的爱国豪情给一代人正在成长中的心灵刻上了深深的烙印。
进入1990年代,中越两党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以后,双方就商定不再在本国对当年那场战争进行宣传和纪念,在出版物和媒体上也屏蔽相关的题材。中国方面从此再不宣传对越自卫还击战,相关出版物被基本禁止出版,偶有提及也是用“南疆的重大军事行动”来代称,和这场战争相关的一切在公开媒体上悄悄地消失了,以至于逐渐成为了一场被人们遗忘的战争。越南方面也在国内舆论上对中越战争进行封杀,对反华言论和行为予以打压。中国军队在1980年代收复罗家坪大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后,都在山上建立了纪念碑。随着形势发展,除老山主峰名气太大纪念碑予以保留外,其他几座主峰上的纪念碑都被炸毁拆除了。
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新一代年轻人对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二战等历史接触甚多,沉迷于《亮剑》、《雪豹》和《兄弟连》的铁血豪情中,却对朝鲜战争后中国军队进行的最大的一场边境战争知之甚少,有的人甚至对此一无所知。抚今追昔,实在令人感慨之至。
2011年,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中越边境人潮汹涌,车马如流,和平的阳光早已照耀大地。在这样的日子里,是否还有人能想起那场30多年前的边境战争,是否还有人能想起那些洒血卫国的将士英灵?
政治因素终会改变,历史怎敢遗忘!居安思奋,忘战必危。中华民族在100多年中遭受到的种种耻辱,早已无声地证明了这一切。儒雅其外,铁血筋骨,这是强汉盛唐的灵魂所在。今天,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
广西、云南境内的24座陵园,见证了保卫祖国南疆的上万英魂永在。“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这是来自那个时代的肺腑强音!
英魂未远,无以索求,在心中为他们留有一席之地,足矣。
【篇二】
对越自卫反击战对我国来说,已经成为历史,但是这场战争给中国人心灵上留下来的创伤,至今在老兵们的心中没有完全愈合 对越自卫反击战是在朝鲜战争之後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广西、云南边境地区对越南发起自卫反击战。中国军队先后攻克越南谅山、高平、老街3个省会和17个县市,重创越军4个正规师零10个团,毙敌37300余人,俘敌22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和作战物资,摧毁了越南北部地区针对中国的军事设施。在完成预期目的之后,中国边防部队于3月16日全部撤回中国境内。牵动中国大部分家庭,至今仍是一个隐痛,一种尴尬。为了国家,在这些老兵们的心目中,战争的性质并不重要虽说历史已经有了公论,是一场正义的自卫反击战但是在那些转战高地、山林、吃尽战场苦头的普通官兵眼中,他们尽了军人的天职。从中我们看到了所没有的批判精神,对于战争的反思,对于战争目的的批判。资料中显示战斗非常残酷,而且是越来越残酷,没有美国商业片中那种希望与感动。它再现军人的骁勇是宣扬集体主义的,也一样视团体作战和协调作战才是真正的战斗力,这也许是所有国家军队的一个共同点吧,要是没有协同,就很轻松的被上面的高地,山林固守的敌人士兵给打下来了,相当的真实让我们能真实的了解他们的生活。也以
只有优秀的士兵,才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全掌握过人的技巧,他们才会拥有一些别人所没有的素质和胆识,这样才会更好的完成任务的。 战争对于任何一方来说都是残忍的,士兵做为最低级的炮灰,他们才是最伟大,最可爱的人。
老兵,老前辈,血洒战场,值得钦佩,值得尊敬。你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向这些最可爱的人致以最高的敬意!
语文课上,曹智深给我们展示了一组关于法西斯的暴行的PPT。同时还给我们讲解了法西斯侵略者的残暴和反法西斯勇士的英勇无畏,还着重讲解了日寇对我们中国残忍的.屠杀。
看完后,我对日本对中国的暴行产生了愤怒,也为旧政府的无能感到羞耻,我真想带着现代武器去灭了他们。
这时我想起了父母带我去南京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时讲解员激愤的话语:他们刚到南京,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开始杀人放火,许多无辜平民百姓都倒在了他们的机枪和刺刀下。我还看到有一把叫“助广”的军刀,曾经杀过350人。日本军挨家挨户地寻找中国士兵,无论是百姓还是除日本人外的洋人,一一被杀死,这座南京城很近一段时间内尸体堆成山,血液流成河,整个南京城都变为了鬼城。最让我气愤的是,他们在村庄中,烧房子来取暖,举着人头照相,将手无寸铁的百姓当枪靶子用,一个一个拿机枪扫射。
多么令人寒心呀,多么强悍的杀人魔鬼呀!“百足之虫死不僵,时来蠢蠢闹东洋。”南京大屠杀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我们要牢牢地记住这个血的教训。记住耻辱,发愤图强,为祖国的日益强大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