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日本鬼子的长刀插进中华民族的胸膛时,我的心快要碎了;当看到侵略者以杀人取乐的场面,我为之愤怒!为什么,为什么日本人要侵略中华民族,为什么要杀人灭口?仅仅是为了杀人取乐吗?
永远忘不了1937年12月13日,日本的轰炸机群疯狂地轰炸南京。顷刻间,南京到处是火海,到处血流成河,到处是撕心裂肺的哭泣声……
一进南京,鬼子们就实行了“杀光、烧光、抢光”三光政策。
你看他们一个个,让我感到这根本就是一群禽兽不如的家伙!瞧,一个鬼子手提中国人的头颅,站在死人堆里,脸上是面无表情,但不难看出,这是自豪!这是“灿烂”的微笑!
让我更愤怒的是,日本的高级首领到现在还在对日军侵华的事实感到朦朦胧胧。在他们的课本中,压根儿就从未出现过“侵略”二字;他们说“日军侵华”这件事根本就是虚伪的'。难道,难道我们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壮士们,都是假的?难道我们30多万被日军集体枪杀,死不瞑目的人们都是白白牺牲的吗?
电影看完了,我想:我不会做个背叛祖国的人,会时刻铭记我是一个中国人,要铭记国耻,做个自强不息、报效祖国的人。虽然,如今的中、日两国做了好邻居、好伙伴,并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这是两国人民的心愿,但永远不能忘记这段日军侵华的历史!
篇一:《夹缝中的历史》读后感
初次拿到这本书,我就被这本书的题目给深深吸引住了。为什么作者要从夹缝里看历史?专挑历史人物的刺呢?直到读完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这本书是对伟人缺点的评价,告诉人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
在我看来,作者写这本书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正是那些夸长处而避短处的史书史鉴。特别是那些所谓的文人墨客,在对历史人物进行描写的时候,总会带入自己的主观感情,特意将自己喜欢的伟人刻画得如同仙人一般,而把自己所讨厌的、憎恶的人描写得一无是处、狡猾奸诈!
就像《三国演义》里的剧情描写,罗贯中把曹操、周瑜一类人视为叛贼,就刻意去把他们描写成心胸狭窄的乱贼,而影响了读者对史实的了解。
而《夹缝中的历史》一书的性质与《名人传》倒有些许相似。它直截了断的向人们说明:历史中的伟大人物虽然是伟大的,但他们同样也有失落,有悲伤,有缺点,也有不足,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而《夹缝中的历史》通过对每一段历史的叙述与截然不同的评论,让读者解开了心中对名人伟人的疑惑,并且让读者体会他们内心的痛与苦和面对痛苦时的坚持与执着。就拿书中的史料来分析:同样是生不如死的经历,司马迁选择的是重如泰山的任务——忍辱负重写完《史记》。而明思宗面对国家的沦陷,朝代的灭亡,紫禁城内血染残阳的惨状,毅然自缢而亡……我想,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就是能够真实地记录下伟人的长处与不足,让读者体会伟人的痛与苦。
吴三桂在大家看来也许是令人憎恶的卖国贼,但他仍然是令人敬畏的英雄,他对陈圆圆的痴情与真心,竟可以让他与敌人满洲国结盟,去征讨李自成,足以看出他对爱情的执着,但也反映出他的冲动。
韩信在人们心中也许是能伸能屈的大英雄,但他也是令人可悲的窝囊种。他的胯下奇辱之事,抛弃了自己的尊严,丢失了自己的人格,可他却对其无动于衷,就连刘邦都瞧不起他的人格。
读完这本书,我得到了很大的触动:谁都不可能将自己变得完美无缺,即使是伟人英雄也有他们的痛苦与不足。当然,我也有自己的痛与苦,但我要认识事物的两面性,“不抛弃、不放弃”努力改善自己,才能活的充实。
篇二:《夹缝中的历史》读后感
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夹缝中的历史》。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成功的罪孽》和《灰堆》两个章节。在《成功的罪孽》一文中,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了2300多年前,那场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商鞅变法!无疑,商鞅变法在当时是成功的,直接导致了地处西北的弱小秦国从此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一方霸主,并最终扫平东方六国,一统天下成就亘古未有之霸业,从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但是一个时代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在其后的所有时代都会取得成功,有时恰恰相反,会成为后世不断沦落的罪孽根源,而商鞅变法就是这样生动的例子。商鞅变法是通过剥夺人的自由而使本来弱小的秦国迅速强大起来,提高的是君主的绝对权威,甚至不惜以毁灭文化、剿除思想为代价,使君主集权统治鬼胎脱生,长大成魔,并使其后的中国历史进入到从一个君主集权统治过渡到另一个君主集权统治的历史怪圈中,两千多年未曾改变。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那么这样的变法我宁愿它从来没有发生过!在《灰堆》一文中,写了中国古代的皇帝们,那些所谓的天之子们,为了加强自己对人民的统治,不惜以牺牲中华文化典籍为代价,焚百家书,禁锢人们的思想,可是他们这些自诩为人中之龙的人,却不知道这样做是自掘坟墓,更重要的是这样做是反人类,反历史的。他们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就是使统治阶级的权力无限膨胀,而人民只有战战兢兢、循规蹈矩,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会人头不保,家破人亡。
这一切到了一个极限的时候,就犹如一个破败不堪的屋顶堆满了厚厚的积雪,整个房屋已经不堪重负摇摇欲坠了,这时又在其上下了一层霜,就是这一层薄薄的霜,看似无足轻重,却将这早已破败的屋顶从空中一下压趴在地上,并且掼得粉碎。古代的那些皇帝佬们,大兴文字狱,从思想和行动两方面都给人民戴上了无形而沉重的枷锁,让人动弹不得。
试想,在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甚至连人的基本的民主权利都得不到保障的社会里,这个国家的灭亡当然就是世界上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在本书中,作者从多个角度重新审视历史,但是历史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殊不知,那高大宏伟的金字塔背后是无数埃及奴隶的.斑斑血泪,蜿蜒壮丽的长城托起它的是千千万万中国古人的森森白骨啊!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
让我们从历史的成败中汲取营养,去创造灿烂辉煌的明天吧!
篇三:《夹缝中的历史》读后感
历史的轨迹在不断前进。历史的真象往往隐藏在谬论之中,埋藏在假象之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会了阿透过夹缝看历史,看清历史的真象。我明白今天我们评价古人时,我们应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
在我看来荆柯是一个胆小的壮士,他得到田光先生的推荐,受到太子丹的恩惠,冒着生命危险去刺杀秦王。但我却怀疑荆柯。真理不是显示在外的,就像对与于荆柯的怀疑,也是要摆脱世俗的成见,分析他种种行为的原因。在凄凉萧瑟的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柯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柯和秦舞阳一起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到咸阳宫去刺杀秦王。但他们最终还是失败了。有人说是秦王的运气好,有人说是侍女的帮助,使秦王逃过一劫。
但我却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荆柯怕死,当他抓住秦王的衣袖时,他可以立刻杀了秦王,他却想制服秦王,将他生擒活捉,他知道如果秦王死了,他也别想活,这便是,他是贪生的,他是怕死的。他有神勇,但他缺乏完全的献身精神,他没有超越生对他的吸引,也没超越他对死亡的抗拒。不过荆柯的所有信义与胆气还是让人极其钦佩的。他谋杀秦王的大举,显然能使处在欺凌之下的中国人产身产生共鸣和快感,并得到一些慰藉。荆柯也演变成为反抗暴君的象征,荆轲的意义便超出他行为的本身。
在中国,韩信显然是一个典范,一个能屈能伸的典范,用以后的功绩来洗刷了以前跨下之辱的典范。人们好似将韩信所受的耻辱看作他实现其目的的一个铺垫,一个陪衬,甚至是一个升华的动力。但“士可杀不可辱”。这句话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精神准则,一个忍耐的底线。
作为汉朝开国功臣的韩信却甘心忍受了跨下奇辱。在当时的观念下,韩信应该用自己的生命来反抗,但他并没有跳起来反抗。一个人是否受到侮辱,并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但如何对待侮辱,却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于是这便成为他终身的耻辱。他沉默的原因并不是他的宽容和怜悯,而是为了功利,他向世俗低下了头。尊严是不可以用来和功利交换的,韩信的这种作法本身就是对自身价值的无视。然而在今天韩信依然被当作正面形象而不断提及。像这样的偶像,被树立起来,必将会使那些奋发而起,激励反抗的灵魂哭泣。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独立精神的重要性,我们应该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历史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在夹缝中看历史,也许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在生活中也是这样的,只要我们多思考,我们便会有不同的发现。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面貌,为中国百姓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以焕然一新的姿态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伟大的历程3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2008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已走过了30个年头。我们每个人都真切地目睹和感受着古老中国的沧桑巨变,历史的年轮在岁月的`深处留下了一道道清晰而深刻的印痕。
根据中央部署,为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国家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了大型电视文献片《伟大的历程》,对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岁月进行系统回顾和总结,全景展现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
三十年,一个国家改变贫穷封闭的面貌,走向繁荣。
三十年,一个民族洗却醒目的历史沉疴,再创辉煌。
三十年,一代代人走向生活的富足、思想的丰饶和心灵的解放。
这是翻天覆地而又惊天动地的三十年。
这是披荆斩棘而又突破重围的三十年。
这是革故鼎新而又艰难探索的三十年。
这是历经风雨而又缔造辉煌的三十年。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性,但中国这三十年走过的历程,却是最值得珍视、回味和铭记的。回溯三十年伟大的历程,那些记忆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它和每个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血脉相连;那些记忆又是如此陌生,因为,从三十年前的起点出发,我们已经走过一段很长的历程,我们脚下的道路距离当初的起点已经显得遥远而漫长。
三十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三十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陆,广袤的中华大地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大潮,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面貌,为中国百姓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以焕然一新的姿态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七集大型电视文献片《伟大的历程》,遵循历史脉络,浓缩时代精神,以典型生动的事例、翔实丰富的文献、形象厚重的表达,讴歌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道路上缔造的丰功伟业,重温中国人的时代记忆,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风云激荡的伟大历程。
该片共分七集,每集50分钟,将于12月11日至17日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的19:55分开开始播出。第一集《历史转折》、第二集《春暖大地》、第三集《大潮涌动》、第四集 《激流勇进》、第五集《世纪跨越》、第六集《发展新篇》、第七集《复兴伟业》。
2008年,《伟大的历程》创作团队开赴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对30年来亲身参与改革开放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级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以及亲历历史大变革的普通百姓共计百余人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采访拍摄工作。同时,在外交部及各驻外使(领)馆的协助下,摄制组还采访了包括萨马兰奇、潘基文等在内的国际政要及社会名流。在潜心创作的过程中,《伟大的历程》创作团队与这些亲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人们一起,共同深情回顾中国历经风雨的伟大历程,切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