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抗日战争即将结束,一名中国老百姓杨玉福有幸被苏联红军从日军屠杀中救下,他与一位名叫娜佳的苏联女军医逃进了林区,中途遇见了与大队失散的日本少女秋叶子。患难见真情,这三个不同国籍、性格各异的人一同踏上了求生之路……然而就在他们即将获得新生的时候,秋叶子不幸被她那群丧心病狂的同胞射杀了。悲痛欲绝的杨玉福和娜佳愤怒地冲向残余的日本法西斯部队,为纯真的少女报仇雪恨……
紫日
在二战即将走向尾声,来自中国的汉子、俄罗斯的女军官和日本小孩被命运的绳索牵在了一起,三个背景文化截然不同的人语言不通,被困在茫茫的森林中,在面对生死较量的危难时刻,每个民族最淳朴的本性显露无疑。在中日敌对的战争时期,电影让我们看到日本百姓的无土豆网电影奈与无
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本宣战,被困在中国东北大兴安岭的三个不同国籍人走到了一起,为走出森林团结在一起,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即使是日本对中国进行残暴掠杀的时候,他们彼此仍然能够互相理解,因为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渴望和平,渴望回家。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终于向世界无条件投降,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毒害的日本军认为日本再也没有了,开始互相残杀与祖国共存亡,日本小女孩不忍看到国民自相残杀便高呼战争结束可以回家了,然而惨遭日本人枪杀……十几年过去了,中国汉子和俄罗斯女军官垂垂老矣,但他们都在自己的国家中和谐安详的生活着,日本女孩,是他们心中永久的遗憾;战争,更是他们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
据统计,二战中全世界共伤亡7400万人,其中日本200万人、前苏联万人、中国3500万人……惨不忍睹的伤亡数目,让人心惊,经过惨烈的战火之后,和平又回到了这个世界上,无论白种人、黄种人,还是黑种人,不论什么信仰,本来都可以和平相处,建成一个心得世界,在那个世界里,生命尊严将被所有人尊重,任何野蛮的暴行和恐怖都被禁止,任何侵略战争都不会再生,在那个世界里,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朋友。如今的和平是这些战士们的死亡换来的,经过了伤痛,就让我们好好珍惜生活、善待身边的亲人朋友,因为,我们活在最好的年代。
紫日观后感二
看电影《紫日》,看到一大半,杨玉福、娜佳、秋叶子,一行三人穿越独木桥。其实,就是横在沼泽地上的一根朽木。过这座桥,小心翼翼,过到一半的时候,那日本女孩掉了进去。脑袋很快沉底了,杨玉福不得不搭救,娜佳帮忙。此事发生于1945年,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时候,这些人是逃难者。是战争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彼此患难,最终走出茫茫丛林。战争总是杀人如麻。时间长了,杀人就跟呼吸一样自然。
这是一部丛林历险记。由此,我想到了一件往事——我差点被淹死。有时候,回忆是一种不人不鬼的磨难。
1996年夏,我大学毕业回乡,和村里的孩子们去东河套洗澡。在敬老院渡口以南,众人“打狗刨”横渡,其实河面并不宽。但我不会水,差点顺大流,被冲出去三四十米,几乎冲到南侧东岸陡崖之下了。这时候,俺村的赵老秋、薛成子等四五人,手牵手救我,差点把他们冲跑。河水冲击力真大,上东岸后,我躺在沙滩上,脸煞白,吓的。我灌汤了,喝了一肚子河水。之所以,斗胆横渡,我是见俺屯子的“小段二”都能过去,也就扑哧扑哧几下。我就下水,孰料,我的扑腾不灵。
那次遇险叫我念念不忘,具体还有谁救我,都过去十七八年了,惟一记得有赵老秋,他是三弟的同学。打那以后,我从不下水,尽管我羡慕凫水。感慨往昔,万死犹轻。感念那些忠厚老实的乡里人,如今,赵老秋浪迹他乡(在大庆谋生呢)。生活有时候比战争还残酷。
人生的经历,总会有一些值得纪念的地方。人生本就是穿越茫茫丛林,谁不希望活着走出去,求生之路漫长啊。森林的外边依然是无边的森林。《紫日》里,娜佳,这个苏联女兵很气质,很善良。其实俄罗斯女人很有味道。一个好女人就似一片森林,永远没有尽头。
我们像夏天,又像秋天,却总能把冬天变成了春天。因为我们怀着善良。《紫日》是一部好影片,和那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样,见善恶,见人性。北呼兰河,一条奔腾的河,那的乡民,尤见人性之美。这年头简直喝人血,挫骨扬灰式的喝血,可是,善良比什么都永恒。
紫日观后感三
紫日是个很简单的故事,1945年日本即将战败之际,大兴安岭茫茫白桦林中,一个中国农民,一个俄国女兵,一个日本女孩,三个国家,三种语言,三个立场,却因为战争困在了同一片林子里,结成了同一目的的同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忧伤往事,为了各自的理由主动或者被动地抗争着,对立却又奇怪的统一。对于战争,这些人有这自己的迷惑。中国的小伙子不明白,那些日本人为什么要杀人,为什么要到中国的地方来杀人;那位日本女孩不明白,她和她的恋人为什么要杀人,为什么要被培训成杀人,杀人,结果什么人都要杀他们;那位俄国女兵不明白,为什么她的儿子,一个天真的男孩为什么被一架空袭的飞机夺去生命...
战争的残忍就在于杀戮不分国别、派别、性别,一条性命在整个战争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因此显得那么的残忍。当人类被逼到极限的时候,却是不同的反应。中国小伙子想杀了作为敌人的日本女孩,最终却没能下手;俄国女兵想杀了作为敌人的日本女孩,最终却没能下手;日本女孩在受教育的影响下想杀了另外两人,最终也没能下手。
然而这些人性的软弱都抵不过在听说日本投降之后的一小队散兵游勇。在三人欣慰终于可以离开莽莽的原始森林的时候,那群日本败兵却在集体自裁以告慰他们口中完蛋了的“日本帝国”。想死的,不想死的,士兵,平民,都去死吧,日本帝国都灭亡了,你们还存在做什么?希望阻止屠杀的日本女孩,最终死在了自己国家的军官手里。这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日本人手里发生了。
紫日,是将要落下的夕阳,是落下的大日本帝国。影片的结尾很美好,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走到了一起,庆祝和平的到来,祝福和平永在。“这将是一个全世界人民和平共处的时代,这将是一切形式的暴力与恐怖都不存在的时代。”
而现实生活中,故事还在继续。战败的日本崛起了,战胜国的中国却被远远抛在了后面。现在人民的反日情绪高涨,而小日本似乎也没有悔改之心,殊不知,战争一旦到来,死伤的终究是平民。中国在二战中3500万人的死伤纪录,血淋淋的'事实,令人心痛,令人心酸。紫日,暮色中的太阳,希望不要再掀起新一轮的腥风,那些被牺牲掉的,都是同类,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在极端时会拼命求生的人!
紫日观后感四
在这部电影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娜佳女士最后向一块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墓碑上扔下的一朵白花,那朵白花让我想起了那个一身纯白的松叶子,那个看似柔弱可是却无比坚强的松叶子,这个日本女孩给我上了一课,什么叫爱国,什么叫坚持,什么叫真正的勇敢。
这个日本女孩在人高马大的俄国人的手枪下仍然坚定的将他们带进了日本人的军事封锁圈。想为自己的国家抓住他们几个,在这个女孩身上我看到了也许在当代我们这个年龄人身上也许并不会有的聪明。看到了在当初那个战乱的年代里许多个像松叶子一样的中国孩子就这样的死在的日本人的刀枪下。
在这个女孩的身上我看到了人性好的一面,在这个女孩的身上我看到了那个年代希望和平的心愿,可是最开始看到女孩坚强的一面时,我想也许她会一如继往的坚强下去,可是一个八音盒却让我看到了女孩柔情的一面,也许她并不是表面上看到的坚强,她也有女孩子的一面,有许多女孩一样的梦想,后来当日本天皇说战争结束的时候,坚强的松叶子在这个时候才放松了下来。就你娜佳女士说的:“这时候的我看到松叶子,就像看到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
看,这就是战争,战争让人成长。这个如花一样柔弱的少女在战争来临的时候就必须挺直自己的腰杆,紧崩自己的精神,让自己随时处于战争状态,即使她还是一个孩子。
可是最后当看到漫天的花从松叶子的手中抛向天际的时候,我还是差点流下了盈满眼眶的泪水。因为当看到一脸震惊的松叶子跑向自己国家人民身边的时候,却在即将接近时如一朵白花在暴风雨后终于坚持不住自己的腰杆,倒在了地上,手中抛出的漫天的花束不在是为迎接战争结束而准备的,而是为自己的葬礼所准备的花束。这样一个如白花一样的女孩倒下了,不是倒在了战乱,而是倒在了战后。多么的可悲。坚强的松叶子留在了大兴安岭,如一朵白花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而柔弱的松叶子却被杨带出了森林。
多年后当八音盒被人送到了大兴安岭的时候,就好像柔弱的松叶子也被送还了大兴安岭一样,松叶子完整了。不论是坚强的她,还是柔情的她,都被大兴安岭的树木包围着。
紫日观后感五
轰炸,追击,顽抗,屠杀,毁灭……在炮火硝烟中,在震耳欲聋的轰炸声中,电影《紫日》拉开帷幕,一九四五年八月,苏联百万红军出击中国东北,对盘踞在那里的日本关东军予以毁灭性打击,曾经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总算受到了它们应有的惩罚,然而,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性不会因它们遭受失败而改变,它们转而把魔爪伸向手无寸铁的中国老百姓,大批中国老百姓倒在了日军的枪口之下!荧幕上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一面是苏军在战场上横冲直撞剿杀日军;一面是日军恶魔在屠杀大批中国老百姓。战争使人的生命脆弱如蝼蚁!
影片主人公之一——一位名叫杨玉福的青年农民,他在日军的屠场上侥幸活了下来,原因很简单,苏军坦克辗碎了日军的一切,他被苏军救了下来,在战乱中,他与一男一女两位苏联军官与部队失散,后来,他们又俘获了一位惊恐万状的日本小女孩,由于这个小女孩对他们的猜忌,男苏联军官不幸命丧在小女孩的仇恨和敌意中。这样,他们这支“流浪部队”只剩下了3人,一位中国农民杨玉福,一位苏联女军官娜佳,一位日本小女孩秋叶子,三人在辗转流浪中的爱恨情仇和身心苦痛分别代表了三个国家的普通民众对于那场战争的全部理解和真心感受。
这是一部深刻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丑恶面目的影视作品,影片以杨玉福、娜佳、秋叶子在东北原始森林中的流浪生活为明线,以关东军和日本军国主义的毁灭和败亡为暗线,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反人类本质,影片从日本帝国主义宣扬武士道精神入手,对日军煸动本国青年仇华心理、标谤侵华战争为正义战争、征用本国女学生充当慰安妇等丑恶行径进行了猛烈抨击,影片中多次出现一轮暗红的昏昏欲坠的落日意象,象征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惨淡和没落,影片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两次战争来预示日本军事力量的消亡,一是苏联红军出击东北剿灭关东军,基本消灭了日本陆军的精锐;二是美日冲绳岛大战,重创了日本海军、空军力量。在冲绳岛海战中,日本神风特攻队员驾驶战斗机冲向美军战舰时绝望的惨叫,导弹击中日舰产生的巨大轰鸣,在暗蓝色海水的背景中坠落的日本太阳旗,象征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最后惨败。影片很多镜头都深刻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反人类反道义的本质,诸如: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老百姓;杀害懵懂无知的日本儿童;杀害阻止它们自杀的日本小女孩;杀害乞求活下去的本国士兵……
影片的色调以暗红色为主,配以凄惋悲壮的哀乐,寓意着在那个二战时期的国际大背景下,中日苏三国人民终于从战争的梦魇中走了出来,影片最后通过一群日本兵在落日的血红中相继放下武器的镜头和两位已成
紫日观后感六
《紫日》与其他战争片不同,它的画面不仅在战争的场面上多加笔墨,更多的是以此反衬和平的光景。它拍的不仅是战争的残酷,更多是和平的唯美景色。以大兴安岭为背景,忽而出现郁郁葱葱的树林,忽而显现辽阔的草原,忽而闯入一片宁静如镜的湖面。此时的大兴安岭便是战争中,拥有和平的唯一一片净土。
《紫日》中有三名主人公——杨玉福、秋叶子和娜佳。她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中国、日本和前苏联。故事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为背景,阐述了从敌对转化为好友的一个过程。太阳本来是人类共同的生命象征,然而一旦蒙上了战争的硝烟,就会改变颜色,蒙上淡淡的紫色,预兆着灾难的降临。惟有驱除战争的阴霾,明媚的太阳才会重新带给世界光明、温暖与蓬勃的生命,日落时才会是一轮美丽的红日。
看完了这部影片,我对战争、和平与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为和平而战的勇士们的牺牲,无
故事中的三个主人公,来自不同的国家,体现了三个国家不同的待人接物的方式。前苏联的军人比较残酷,事不顺心,便枪口高挂,随时都可能蹦出完结的噩耗,但他们较为理性,事前必要
因此,在战争的年代,只要有机会让彼此真心相待,和平便能冲破战争的阴影,带来温暖的红日。人性不会在战争中泯灭,蛮不讲理的杀戮才是真正的人性的泯灭!影片近末时,当所有人都以为他们仨能同时获得新生的时候,秋叶子却被日本的军人杀死了。与两个“敌人”在一起那么长的时间,都能和平相处,共患难,同甘苦,在最后却被自己崇尚的军国,同是来自日本的军人杀死了,这比战争更可怕,人性于此泯灭。
身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无法真正
血战钢锯岭电影于今天正式上映,该影片熙颐影业出品的一部战争历史片,据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所改编的。
2016最新电影《血战钢锯岭》
虽然是可以媲美《拯救大兵瑞恩》的战争片,但是《血战钢锯岭》却不是战争片,不是讲与敌人你死我活的拉锯战,也不是讲美国人一向热爱的个人英雄主义,它是梅尔·吉普森作为一个虔诚的上帝的子民拍摄的一部同样虔诚的教徒的传记,为天下苍生布道。特别是影片最后一幕,在悬崖边被缓缓放下的担架上的戴斯蒙德·道斯,手握《圣经》,如插翅飞翔的圣徒一般,这种宗教的意味更加的明显。虽然这种最后的升华与煽情,在笔者眼中,未免降低了影片本身的艺术性,但是对于一部商业大片来讲,这种升华对于观众情感的沉浸却是必要的,而对于教徒来讲,这也是一个神圣的时刻。
作为一个无神论的国度,我们的民众对于影片这种布道的意味未必能够心领神会,但是无论是有否宗教信仰,面对一个真实人物的经历改编的这样一个故事,仍然能够让我们感动万分,因为即使我们不了解主人的信仰,但是他身上的人道主义,是我们内心都憧憬与渴望的。
2
不少看过片的人,都觉得影片的前半部分铺垫有些多,战争其实是在下半场才开始的。但是正是因为前面对于主人公道斯非常态的原生态家庭的描述,以及他在如此恶劣的家庭中仍然对生活充满热爱并勇敢地追求爱情,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此后他在饱受争议的军营与绞肉机般的钢铁岭战役中,为何能够保持强大的神经与毅力,以一人之力在一次战役上拯救了75人的生命。影片中对于军营非人的训练与长官的呵斥,让人想起《全金属外壳》:面对同伙的敌视与殴打,一位受训总是拖后腿的士兵因此精神失常杀人后自杀。而《血战钢锯岭》中的道斯,除此之外,还要面对军事法庭的法律制裁,以及爱人对于他的软语相告,在精神与肉体上备受折磨的他,始终没有为自己的信仰后退半步,并终于成功地实现了自己不拿枪,通过军医的身份走上战场报效国家的梦想。而他上战场的初衷则是:这个世界破碎了,我想来缝合它。
3
影片后半段钢锯岭上的炼狱般的战争场面,可能对于更多的战争片与军事片迷来讲非常过瘾,银幕上血肉横飞,人的生命在子弹与枪炮中轻如鸿毛,各种受伤部位的特写,各种战士死亡的镜头,让人目不忍睹。战争画面越残酷,越展示导演对于战争的厌恶与人性崩塌的反感。而道斯为首的军医,却是战争中的天使,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救护、运送伤员。据史实记载,道斯甚至在离敌人只有2.5米的地方中去抢救战士,这样的勇气,即使是手握钢枪的战士也难以做到,更何况是手无寸铁的道斯。一场战役结束,100多人的连队,轻伤而归的只有三十多人,而剩下的人里,有75人被道斯一个人救回,他甚至还救回了几个敌军伤员。里面有一个细节,救生员在战场上救护军人时,要对他们的受伤的程度进行评判,受伤过于严重的,就弃之不顾。而道斯拒绝了这种论断,他对于任何还没有死去的'战士不抛弃,不放弃。哪怕是在战役已经结束,道斯完全可以与战友们一起离开战场时,他却毅然孤身一人冲进生死未赴的战场,冒着敌人扫荡的危险,去寻找可能还活着的战士,在精疲力尽、手被绳索磨得血肉模糊之际,他依旧冲自己说“再救一个”,再一次冲进战场。绝不杀生的道斯,在杀人的战场上,阻止着死神前行的脚步,他强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不仅实践了自己的信仰,更赢得了原本不理解他的队友们的崇敬。
道斯手持《圣经》为战友祈祷
4
影片很明显是用道斯的行为来证明神祉的存在,并且也讲述了信仰与文明的冲突,比如,日本军人失败后的切腹自杀,也是东方的某种信仰之一。而笔者更愿理解为,该片用人性中存在的伟大与崇高来证明人类之所以为人类,以及对人类和平的呼唤。虽然在现实中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庸碌和卑微,虽然我们的几千年历史中,总是在周而复始的战争与和平中挣扎,但是在每个黑暗的时刻,始终会有神圣时刻和神圣一般的人能够激发起我们内心的光荣与梦想,他们用理想的火种照亮人们的内心,缝合我们破碎的心灵,让我们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好的文艺作品能够撼动人心,就在于立人。而人能立起,就在于他身上的价值观,作为残酷的战争片更是如此。此前的《西线无战事》、《现代启示录》、《拯球大兵瑞恩》等影片无一不展示这一点。而相比之下,中国当下的战争片,作为人的内心的精神世界,却往往是苍白无力的,除了《集结号》这部电影以外,近年来的战争大片,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以《我的战争》为例,虽然同样是取材于老舍的小说《团圆》,但是此前的《英雄儿女》的家国情令人潸然泪下,人物纯粹,热情,坚韧,忠诚,时时挑动着我们的激情,里面嘹亮的歌曲,更是振奋人心,传唱久远;而《我的战争》只有战争的紧张、残酷,人物那些情感浮于表面,作为个人的描述也几乎找不到其内心的精神的支撑,难以打动人心。也许是我们远离信仰太久远了,我们已经不知道纯粹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子了!
那天看完《血战钢锯岭》以后,影厅里传来如雷的掌声。走出影厅,我旁边的闺蜜说了一句:真的希望人类不要再有战争。对于普通人来讲,我们能够做的最伟大的事情,就是不要再让战争发生,让我们的后代能够永远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能够做到这样的伟大吗?
2016最新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二:
影片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讲述他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并在冲绳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的传奇故事。戴斯蒙德·道斯是美国历史上唯一活着接受Conscientious Objector荣誉的人。所谓的Conscientious Objector,就是因为宗教和信仰原因而拒绝服兵役的人,他愿服兵役,只不过拒绝拿任何武器。
于是,“牛人”获准以医疗兵身份不携带任何武器奔赴战场,最终凭借勇气与智慧挽救75人性命,获得由杜鲁门总统亲手颁发的美国国会荣誉勋章。在世界军事历史上伤亡最惨烈的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死亡人数超16万的冲绳岛登陆战中,戴斯蒙德·道斯手无寸铁,凭借心中的信念活了下来。
加菲饰演美国二战英雄Desmond Doss,事迹每每感动不少人:出自自身信仰,他拒绝带武器上战场,拒绝杀人,被称为懦夫,也上过军事法庭。但他致力于以自己的方式“作战”:救人。经常在战场上冒着炮火,奋力救助受伤的战友,一救几十人甚至更多,即使这让他多次受伤。
2016最新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三:
12月2日,该片在上海举行的超前点映。奥斯卡最佳导演梅尔-吉布森再度以其疯狂、野蛮的风格,携手“超凡蜘蛛侠”安德鲁-加菲尔德及萨姆-沃辛顿、卢克-布雷西、泰莉莎-帕尔墨、雨果-维文、文斯-沃恩等一众实力派影星,还原二战英雄道斯孤身勇救75名战友的历史记忆。映后,有观众直呼该片战争场面血腥、野蛮,令人震撼。《血战钢锯岭》将二战美日双方伤亡超过16万人的冲绳岛战役搬上大银幕,根据拒绝持枪、杀戮的美军医疗兵戴斯蒙德-道斯的真人真事改编,讲述这位受尽耻笑、霸凌的“异类”,始终坚守信念,最终孤身勇救75名战友的催泪故事。为了还原真实的战争血海,梅尔-吉布森做了大量调研和考证,设计最为贴近二战原貌的镜头和场景。这位首次执导热兵器大战的战争片老手,再度展现其疯狂、野蛮的暴力美学,血腥场面惨绝人寰,爆炸、火烧全部真人上阵,并将特效使用降到最低,“坚持每个镜头都来真的”。
在原汁原味的梅式战争片中,炼狱般的战场上许多人变成了野兽,唯有安德鲁-加菲尔德饰演的道斯,没有孔武有力的硬汉外貌,却有铁一般的信念,一脸阳光地面对杀戮。加菲在片中的细腻演技受到梅导的高度赞扬,外媒也认定加菲有望提前锁定奥斯卡最佳男主提名。据悉,为了深入了解这个英雄,加菲曾特意重走道斯的成长轨迹。他说:“我走了他走过的路,看了所有关于他的书籍,努力吸收一切。但那只不过是碰触到表面而已。能试着进入别人的内心,进入他们在世的时空,这实在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作为梅尔-吉布森暌违十年强势回归之作,《血战钢锯岭》甫一宣布国内定档便备受期待。这部北美R级影片删减镜头不足30秒,更是令万千影迷摩拳擦掌。该片大量震撼、真实的战争片段威慑力十足,令观众仿佛亲临战场。看到如受伤的天使般悬在天地之间,英勇救援战友的道斯,不少人深感其悲壮,潸然泪下。梅导用真实的镜头拍出战争残酷的本质,还原文字无法形容的地狱战场,对道斯伟大故事的铺陈扣人心弦,磅礴又温暖。映后,有观众表示:“战争戏实在是太精彩,不忍移开视线”“让人看到真正的勇气和英雄,故事很美妙”。
曾有《勇敢的心》、《耶稣受难记》、《启示》等经典在先,梅尔-吉布森携新作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次亮相便一鸣惊人,获得长达10分钟的致敬与掌声。北美率先公映后,影片称霸各大权威影评网站,在IMDb获得8.6的高分力压《拯救大兵瑞恩》。好莱坞娱乐新闻网站Deadline称“梅式战争片既令人印象深刻又鼓舞人心”,DailyNews则认为《血战钢锯岭》“将续写梅式传奇”。此前,影片在素有“奥斯卡早期风向标”的好莱坞电影专业大奖上,一举拿下包括“最佳导演”在内的四项大奖,更以13项提名领跑“澳洲奥斯卡”,也入选业内各大奖项的预测名单,梅导时隔二十一年再度冲击奥斯卡令人引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