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怒(一)
美国10月17日上映,内地11月21日上映,就这还是华谊投资的。
其间百度网络版无数,还装了一电脑的病毒。有些百度的回复,好像都是圈套,一问一答,下载个病毒包。有的视频网站让你装插件,结果下载过来,一个文件根本停不住的装几十个垃圾软件带病毒。我就中的这招。
搞笑的是,电影还没上映,坦克世界游戏就开始先卖后送狂怒坦克了。一个谁也打不穿的游戏坦克,让人捉急(看过电影才猛然大悟,太符合电影了)。关键是电影都没看,还卖那么贵,抽风么?
托APEC的福,盼星星盼月亮,终于上映了。昨天就查时光网,专门找了个英文版的(就好像英语特别好似的),结果到影院买票一问,还是中文版。这样也好,不用盯着字幕看,还有各种"狗日的"奇葩翻译可以调侃……
结果,大概是期待值过高的缘故,走出影院有些失望。首先,所谓的坦克大战,其实就一个场景,那就是三辆谢尔曼打一辆虎式。结果两个被爆头,一个绕后右键锁定抽菊花。
其他的场景,就像是抢滩登陆战。一辆谢尔曼,守一个路口,坚守岗位,大无畏,干掉丧心病狂的敌人一个营。成就美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英雄故事。
美国电影喜欢讲人性,中国的也是吧。莱曼和清白德国姑娘的故事,让人扣动心弦。其他的鬼子进村般的美国兵,靠一包香烟、一块巧克力搞定一个妹子。莱曼靠的是精神,以及一首钢琴曲。德国姑娘从惊恐万分,突然就心花怒放,夫唱妇和,一把拉着莱曼进屋宽衣解袖。
一同看电影的坦克世界玩家同事不禁感慨有二:一是欧洲人真开放啊;()二是美国人想必苏联人算是文明的。
可这段爱情就此没有了结局。我本预测,结尾的时候,战后的莱曼回到德国,一位德国妇女拉着一个孩子指着莱曼说:"快叫爸爸"……结果,一颗炮弹,把美丽的德国姑娘炸成了僵尸。
由此莱曼人生转折,从痛恨所有战争和枪支,到痛恨所有德国男人……
如果按照我一贯跑偏的思维来看,皮特饰演的车长违反了善待俘虏公约。挂掉了一个投降的德国鬼子。可又一想,那德国鬼子穿着美军大衣,一定也干过见不得人的事。况且这车长最后英勇抵抗,战死沙场,也就没有责任可以追究了。
说到责任,整部电影好像没给我这样一种感觉:这些残酷都是战争所为。而是体现了一个潜线索,即德国纳粹的垂死挣扎并且是疯狂般的。
影片的结尾,最狗血的一幕出现了。狂怒坦克所有成员以身殉国,除了坐在坦克里打机枪的莱曼从车底爬出,在车长的辟护下侥幸生存。一个德国兵用手电照出了坦克下面的莱曼,竟然微微一笑的走开了。
当时我都惊呆了,这里应该加上葛优在《私人订制》里的台词:别开枪,自己人。或者闪现出《无间道》的一幕:对不起,吾系警察。
设想一下,一个营的兄弟都被这坦克干死了,杀红了眼的节奏,竟然微微一笑。为了衬托出连德国人都敬佩的感觉、为了表现出德国人里也有清醒的人性。导演的简单叙述,简直在无视我127的智商。
纵观整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德国女孩温存之后,经历沙场洗礼,成为一个男人的过程。讲述了一个车组,为掩护后方补给线,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不得不承认这是华人投资的)。
之前在等待上映的时候,看过许多影评,说这是目前,最好看的战争电影。想想拯救大兵瑞恩、想想兵临城下……还是微微一笑吧。
狂怒这部电影,让我们记住了莱曼和德国姑娘,记住了三辆谢尔曼智斗一辆虎式,记住了抢滩登陆战,记住了狼牙山五壮士。如果你像我一样,忍受不了国内手机厂商的饥饿营销,要证明自己真的玩过坦克世界,就走进电影院吧,反正票价也不贵,两盒精红而已。另外其余的差评,请参照我期待过高的误差。
最后,向所有为了和平献身的男人和女人,致敬。
狂怒观后感(二)
昨天下午两点钟,迎着初冬的寒风,骑上心爱的自行车,到大地影院观看了最新上映的美国二战影片《狂怒》,再次享受了一种忙中偷闲的快乐。
该片为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发行,由大卫﹒阿耶导演、布拉德﹒皮特主演。剧情发生在1945年4月,讲述的是二战末期美军装甲部队挺进德国腹地的战斗故事。
在剧中,陆军中士WARDADDY(布拉德﹒皮特饰演)一出场就以一个战争硬汉的形象出现,对他的刻画,是典型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的体现。他作战勇敢、指挥有方,处事公道、关心部下,在战场指挥官牺牲后临危受命率领"谢尔曼"坦克小分队向前进攻,在遇到德军时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在最危险的.炮塔上指挥战斗,在新兵诺曼因胆小怕死造成人员牺牲后强迫其枪杀德军战俘壮胆,在占领小镇停留时以强硬姿态调解由于女人分配不均而产生的部下之间的矛盾,在仅剩一辆坦克而且履带损坏的情况下面对数百德军进攻死战不退直至牺牲,牺牲前还不忘保护最后一名部下诺曼的生命。新兵诺曼(罗根﹒勒曼饰演)则是由一名胆小鬼最终被战争锤炼为勇士的典型,对他的刻画既真实又全面,在其身上总能闪现出正直、爱心等人性的光辉。他开始是一名打字员,在被派到坦克分队后极不情愿且胆小怕死,在遇到少年德军攻击时不愿开枪还击,在接到长官命令枪杀德军战俘时不愿屈从,在占领德国小镇后爱上了一位当地少女且对她全力保护,在该少女被德军轰炸而死后悲痛欲绝,在攻击德军"虎"式坦克时英勇顽强,在孤军守阵地时主动留下,在遇到德军强敌进攻时敢于担当,最终侥幸存活而成为人们仰慕的英雄。
总体来看,该片带有不少电视连续剧《兄弟连》的风格和痕迹,背景宏大,战场逼真,反映战争残酷性真实,剧情跌宕起伏,人物刻画细腻,可以说是近年来一部不可多得的战争大片。特别是对于战争残酷性的表现,中士随口一句"理想是和平的,历史是残酷的"的经典总结,更是令人过耳不忘。在剧中,可以看到双方士兵在战火中的浴血拼杀,可以看到坦克乘员全身起火时举枪自杀的痛苦,可以看到成车装运的血肉模糊的死尸,可以看到任意枪杀战俘等违反战争人道的行为,可以看到德军战俘在展示全家相片之后依然摆脱不了被枪杀命运的绝望与悲怆,可以看到无辜反战民众被绞死后陈尸荒野的凄凉,可以看到占领军对于被占领区民众的肆意凌辱、为所欲为。
当然,影片也有美中不足之处。一是对美军过于神化,将德军表现得过于简单,对于美军以一辆坦克抵挡数百德军攻击的刻画过于夸张;二是对于中士之死表现得过于高大,他遭到德军狙击手数枪射击后而不立即死去,脱离了战场真实;三是对于诺曼侥幸存活的刻画过于虚假,他在坦克被摧毁之后藏身坦克残骸之下,德军打扫战场的士兵居然对他手下留情没有将其打成筛子。当然,由于属于西方影片,剧中人物在谈到生死时,总是少不了关于《圣经》的内容,这应该算是一种对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过于宣扬吧。
最后,在享受视觉盛宴和感觉心灵震撼的同时,希望我们国家在今后也能够奉献数量更多、在世界上更有影响、也更具中国特色的战争大片,使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增长,使中华文化在全球得以更为广泛的传播。
影片结局是前来支援的同伴对唯一活下来的诺曼—“machine”说:“你是英雄。” 他确实是英雄。 一如从前的俗套剧情,善良懦弱的少年诺曼在战争的洗礼中不断成长,当他终于真正融入“fury”时,这个家一般的存在,好似诺曼的错觉一般,出现的时候那么猝不及防,消失的时候却又毫无征兆。 最让我在意的是诺曼的眼泪,好比影片的主线一般,从少年出场后就一直贯穿到了结尾:初次经历战场的恐惧、失艾玛的悲痛,看着“胖子”为了保护他和战友将引燃的手榴弹压在身下、目睹了“圣经”血肉模糊的尸身以及最后“老枪”对他的保护,获救后的诺曼坐上营救的车,渐行渐远的他看着悲壮的“fury”再次红了眼眶。诺曼的眼泪并不可笑,反而在惨无人道的战争中现出人性的光辉,温暖了影片残暴冰冷的格调。 狂怒无疑又是一部浓重的个人英雄主义片。之所以会出现美国版“狼牙五壮士”,则因为“老枪”独特的个人魅力是凝结“fury”的支柱,所以影片结尾,在大敌当前战友们选择与“老枪”一并坚守信念。虽然看了开头的我们一下就能猜出故事的后续发展,但多亏了出色的音效和细节的`处理,真实的画面感多少减轻了最后30分钟的带给观众的恶俗感。 “ideals are peaceful, history is violent.”沉闷的天空,泥泞的道路,四起的硝烟,影片的开篇便被沉重的灰色所笼罩;盟军的阵地里堆着大量的尸体,全是战争的牺牲品,大量伤残的士兵更是为破旧的阵地添上一抹悲凉。仅剩下的六辆坦克刚进行完补给,又要奔赴新的前线。被迫打仗的孩子们,挂在小镇上无辜的德国人的尸体,以及为盟军指路的老人突然被射杀,更是将气氛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也许最震撼的场面并不是枪火交战,反而这一幕幕不起眼的画面才跟让人感同身受。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给尸横遍野的战场特写,非人性的一面似一块碎骨一样卡在我的喉间,虽不至于受伤,但却异常难受。 影片的最后是渐行渐远的诺曼,红着眼眶的他不知是否已从恐惧和悲痛的噩梦中清醒过来。强硬又义气的“老枪”逼迫他第一次杀人;格雷迪充满歉意的对他道歉,说他是一个好人;博德安抚他初次杀人的恐惧;特里尼认真的教他使用枪支。不知这些基情满满的过往,他能否铭记一生。除小基情的画面,让我眼前一亮的便是士兵间的生活,没有情欲的军旅,士兵互相吐槽讲着乱七八糟的话,真实的让人亲切。 希望寄存在新一代的身上,所以我会认为诺曼是英雄。因为他一定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作为影片的唯一活下来的主角,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看到了世界的未来;只有接受了残酷的洗礼,才会更珍惜眼前。虽然杀戮和残暴充斥着世界,但美好的人性永远是世界的主流。如同最后那个搜查塔克的纳粹青年放走了投降的诺曼一般。 从小看着抗日战争片长大的我,已对各种战争场面的感到麻木。中国抗战片一贯以正面形象向我们展现,先不论主角始终正派的行为和一尘不变的价值观的传播方式,就是结尾懦弱的投降行为更不可能出现在抗日剧中,太多形式化的教育方式得不到国人太多的响应。狂怒给我最多的感触却是价值观的宣传方式,能引起我太多精神上的共鸣。
其实《乔布斯》拍得不错,导演很显然想要表达乔布斯的另类的一面,并且在开场20分钟内,以及中段部分都放得很开,但电影整体还是比较“正”,这是因为电影的题材所限。换句话说,就像一个服装设计师,打算设计一款标新立异的服装,但终究还是逃不过“量体裁衣”这道关卡。
电影没有照顾到多方面的环节。那本《乔布斯》一共560页,一部2个小时的电影,打算将当代一位引领时代的偶像人物完全拍出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其实观众们对这个人物更想看到他的另一面,比如他的起初以各种借口拒绝承认自己的女儿,却将女儿的名字丽萨(Lisa)作为他旗下电脑的名字,还有他与众不同的地方,那种但凡天才都有疯癫的一面的感觉。《乔布斯》并不是主旋律,并不是为某人立贞节牌坊,但对于如何表现一个人物“度”很难把握。单拍正面形象,会让人觉得过于流俗,而八卦形象一多,当事方也会不干的。要知道这部电影开拍的时候老爷子还健在呢。
所以本片在最初定位的选择上无疑是有理可循的,《乔布斯》不是《林肯传》,假如不熟悉美国政治和历史的观众会对《林肯传》不感冒。而《乔布斯》就是让所有人,包括熟悉他和不熟悉他的朋友,都受用的电影。本片照顾到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他的工作,他与自己的朋友和女儿,他与鲍勃·迪伦,这些都或多或少的在片中有所涉及。不熟悉他的人通过这部电影能了解到乔帮主是如何从大学辍学到苹果CEO,而熟悉他的人则会对电影过于工整相对平淡,包括未能展现他如何慧眼相中皮克斯,如何创造大家非常关注的苹果手机。但要挑刺也挑不出大毛病。
关于主演阿什顿·库彻,开场远景那一幕真是惟妙惟肖,而关于阿什顿对帮主的演绎做到中规中矩,问题是他太帅了。
假如拍《比尔盖茨传》的话,估计也是这德行。
电影《乔布斯》观后感800字
不是所有的传记片都非常精彩,也不是所有的传记片都能打动观众,至少《乔布斯》是如此的令人感觉到毫无生机和活力,平铺直叙的手法,角色稀奇古怪的个性依然难以弥补观影的失望。其实关于名人的故事大家了解也不少,特别是娱乐圈以外人士的传记就更是令人难以趋之如骛,《林肯》还原历史可能还有一定的吸引力,因为那段历史中真实的林肯有被解读的渴望。而《乔布斯》却难以让人看后有被感染的冲动。
其实关于名人传记的影片一般都很少被待见,但感觉讲述扎克伯格的《社交网络》似乎还比《乔布斯》精彩很多,虽然都是讲述IT行业成功人士的故事,但编剧的撰写决定影片的风格和所表达的内容能否吸引观众。《社交网络》有冲突也有高潮,而《乔布斯》似乎太过于保守和力求真实。庸常的百多分钟,让人昏昏欲睡。
其实乔布斯应该是个比较复杂的人物,但影片在表现其邋遢和忘我的境界外,对其个人的隐私生活却表现甚少,而且其对待朋友以及对待怀孕女友的态度让人非常的难以接受,虽然怪才都有超越平凡人的一面,但其冷酷无情的个性让人难以向这个高大的人物致敬。
感觉演员阿什顿.库彻演绎的乔布斯非常不靠谱,由于影片剪辑的原因,乔布斯情绪的变化让人非常的莫名其妙,有时候暴
而且影片表现乔布斯身边的合伙人或工作人员,没有谁让人印象深刻,有的是一种冰冷的同事关系,缺乏一定的温情和值得人留恋的印象。更多表现的是一种职场冷冰冰的按部就班或对事不对人的商业操守。看来这个乔布斯真难让人喜好,他邋遢的形象以及后来冷酷对待朋友或同事的行为都让人难以接受。
传记片并不是纪录片,没有必要如此循规蹈矩的去表现人物的艰难创业史,如此的表现只能让观众对乔布斯心生厌倦,而且也看不出乔布斯有什么商业能力,更看不出其个人的魅力。感觉这样的传记片票房奇差的结果是毫不含糊的。
我们看《社交网络》了解到扎克伯格作为IT精英的献身精神,也看到其和同事之间的那些矛盾和冲突,影片主线突出,角色塑造给力,而不象《乔布斯》表现出职场的竞争残酷,有的只是那种血淋淋残酷的竞争关系。故事表现手段平庸,编剧不努力,自然演员表演的可信度也值得怀疑,所以说《乔布斯》这部影片并没有由于苹果之父的光彩而照亮影片的票房前程。
或许乔布斯本身就是个异常乏味的人,所以影片也没有更多值得为其歌功颂德的地方。虽然苹果影响甚重,但影片所呈现的乔布斯形象让人非常的反感。看来他就只是一个混迹IT行业自以为是的怪人。想到内地影片《中国合伙人》也并没有枯燥乏味的去表现成东青的成就史,而是集中在几个重要的转折点,分别表现成功企业家对朋友同事的情感,而并没有象《乔布斯》一样,让人感觉没有任何的新颖和独到。
电影《乔布斯》观后感1500字
苹果教父史蒂?夫乔布斯仙去快两年了,正在这个节骨眼上,随着Ipone5S/5C发布会引发了全球果粉的不满,乔布斯之后,苹果一再没落,于是人们倍加怀念当年的乔帮主。而电影《乔布斯》正好在这个时候上映,影片将乔布斯在IPOD之前的经历讲述了一遍,偶像明星艾什顿?库彻饰演的乔布斯神形兼备,剧作稍嫌平庸,但仍能较好还原出乔布斯这个天才的真貌和人格,不失为2个小时内了解乔布斯的一个好素材。
乔布斯如今已经成了一个象征,这个改变了世界的科技天才,和某种意义上的精神领袖,因为乔布斯设计理念的哲学和美学已经深深影响了一批人,这种影响小到审美品位大到创意理念和生活哲学,这种偶像的影响是深远的。